老師以愛為話題的教育心得感悟
編者按:愛,究竟是什么?家長會教育孩子們學會愛么?下面我們來看看老師與家長探討的“愛”吧!
朋友圈里有“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的說法,那么,要不要談學習?
不談。
因為它不過是生活的一個方面,我們來談談愛。
愛孩子是不是我們都會做的事情?
圣·??颂K佩里筆下的小王子精心呵護過一株“玫瑰花”,給這株玫瑰澆水、捉蟲、為她放置了屏風,傾聽她的怨艾和自詡,這使得這朵玫瑰和其它的“五千朵”玫瑰不一樣,那么該怎么才叫“愛”呢?《小王子》里面提到責任。多大程度的責任才是合適的?《人類簡史》里面有一個概念是“互馴”:認為農(nóng)業(yè)勞作之后,整天彎腰耕種,與其是人類馴化了小麥,不如說小麥馴化了人類,人類成了小麥的奴隸。那么在我們的家庭里,哪里出現(xiàn)了“互馴”?造成了一定意義上的依賴與退化?
在我們幫助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哪些行為是對孩子的成長不利的?過度幫助、過度保護、過度要求……
家庭中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是:隔代撫育或者徹底委托給托管機構(gòu),父母本身對孩子的認知發(fā)展、情感需求缺少細致地體察與良好的溝通,容易產(chǎn)生誤解、埋怨或者出于補償心理的過度保護;還有一種現(xiàn)象是夫妻中的一方對另一方不滿時,就選擇將孩子作為保護對象,把自己的情感全部傾注在孩子身上,“這種投射看似對孩子的一種保護,實際上在很多方面代替了孩子的意志”(《家庭治療》),使得孩子對父母產(chǎn)生更多依賴,比如阻止孩子力所能及的勞動,將此看成是委屈,或者將學習中一定會遇到的難關越俎代庖地幫助解決,或者縱容孩子的壞習慣和逃避問題……這樣的“互馴”后果,體現(xiàn)在學習上是懶于作業(yè),忽略改錯,書寫潦草,等待答案等等,這些都是愛嗎?不是的,它會導致成績不高,對將來的影響是孩子很難有獨立意識和自主的精神。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需要我們更理智和智慧。三、四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大體是這樣:
但是每個個體會有差異。根據(jù)孩子自身特點,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只有扎實地走好每一步,如同春種秋收,才能迎來孩子的全面、茁壯地發(fā)展。
愛孩子,放在心里就可以了嗎?不是。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要注意語言、語氣、態(tài)度、表情。遇到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比如作業(yè)沒寫好,磨蹭、缺少耐心、做錯了事等等,不可以姑息,但也不要像“一個擁有驚人力量的巨人站在邊上,等待猛撲過去并把它壓垮”(《童年的秘密》蒙臺梭利),而是要先靜下心來,然后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引導,使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出在了哪里,從而維持“維持獨立自主與情感連結(jié)的平衡”。用以下四步指導法:
1、找到優(yōu)點及時肯定。
2、沉浸其中真實感受。
3、提出方向傳授方法。
4、訓練觀察循環(huán)穩(wěn)定。
我想,當我們都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就會有尊嚴感,在自己看得到的努力中體驗成就感,形成自信、獨立性。
“愛不是一種消極的沖動情緒,而是積極追求被愛人的發(fā)展和幸福,這種追求的基礎是人的愛的能力。”(《愛的藝術》【美】艾·弗洛姆)希望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的道路上,學著愛,好好愛,盡職盡責,用我們愛的能力孕育出孩子的優(yōu)秀。
作者| 楊美云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