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作文課教學心得文章
編者按:語文教師的教學難題是作文教學,想要吸引學生的興趣并不容易,作者對自己的作文課有些心得,下面我們來看看《用單純的愛做簡單的事》這篇文章吧!
“寫作文,小菜一碟!”,這是家長口中我們班孩子的自信。作文是我語文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落腳點。作文始于興趣,興趣來自思維的活躍,打開活躍的思維是美妙而又艱難的事情,而我喜歡做這樣的事情。為了美妙,不畏艱難。不畏艱難,已接近美妙。近二十年的摸索,我發(fā)現(xiàn)我是在播下良種。播下種子,靜靜地等待花開,在花香中感受寫作的美妙和成長的美好,我曾無數(shù)次感動了自已。
一、播下寫作自信
我相信:最好的自信來自成功的體驗。
讓學生手中捧著自己的鉛字文,體驗當小作家的美妙,而后相信寫作和吃喝拉撒一樣簡單,一樣有趣,一樣順理成章。1999年,我第一次把學生的文字寄出,也第一次和學生一起收獲寫作自信。我們的課堂故事比賽《〈森林之鹿〉續(xù)寫》,王卉同學的文字登上了《河南青年報-少先隊???。
我們成了校長眼里的傳奇,我們成了自己的榜樣,我們對寫作充滿興趣和自信。原來寫作如此快樂!快樂來自有尊嚴,多么美妙的體驗。
二、播下讀寫種子
我相信:閱讀是思維最甘純的泉眼。
鄉(xiāng)村孩子的思維,大多只是家長語言的碎片。怎么辦呢?打破,重建。打破和重建之間有天塹。語文教師就做個搭橋人吧!或者不過是小小的搭石。有什么關系呢?只要能把學生的思維,牽向美麗生機的彼岸。
我需要一個工具——好文章。
那一年,我自費訂閱了《語文報》和《教師博覽》。那一年,預備和上課之間,多了一道風景——朱老師美文分享。
我用甜甜的聲音,引領孩子們游覽古今,游覽中外,感知世界的博大,感受思維的智慧,感受世間的美好與邪惡,引爆學生說一說寫一寫的沖動。
后來啊,李想等人在全國閱讀大賽中榮獲“閱讀之星”;李莉同學在接力杯全國作文大賽“托起明天的太陽”征文比賽中獲一等獎;學生閆忠瑩的詩歌發(fā)表在少工委專刊《新童謠》上,還領了60元的稿費。
閱讀與寫作的美好,悄然無聲,在學子心田蘇醒。
三、播下生命美好
我相信:美是最有力量的召喚。
感受自己與他人(包括自然界里的一切)的喜怒哀樂,發(fā)掘其中美好的能量。
那一屆學生是從小學一年級帶的。從小學一年級帶起,對于一個來自初中的老師,意味著挑戰(zhàn),更意味著前方有更大的新穎的美妙。
我們讀繪本,也邀請家長一起踏上我們的節(jié)拍。我們的共讀,目標是家庭幸福。讀《逃家小兔》,父母更愛孩子,孩子更愛家;讀《猜猜我有多愛你》,我們練習表達愛,練習寫留言條,約定告知習慣:因為彼此相愛,所以我會讓你知道我在哪里,干什么;因為彼此相愛,學習細節(jié)體現(xiàn)愛,學生、家長、老師,多么美妙的三體,和睦而溫馨。
共讀讓家庭幸福,家校合力,共讀是最美的家長會。
我們讀繪本,也寫繪本。孩子的小手掌里,流淌出簡單的線條,線條背后是故事、是情感、是智慧、是感動,是滿滿的對生命的熱愛。
教師節(jié)禮物,孩子們送給我的是自制的繪本賀卡,配圖是樹葉和毛線做的,文字簡單童真。我總是被生命的美好感動。
我們讀詩歌,讀謝爾希爾弗斯坦、讀金子美玲,也讀金波、冰心、顧城,讀現(xiàn)代詩歌,讀古典詩詞,也讀《論語》里的慧語和《莊子》里的故事。
我們讀詩歌,也寫詩歌,我們把日子過成詩歌。課堂上,我們和課本交友對話,我們自己是詩行;課堂下,我們和自然對話交友,自然是我們詩歌的韻腳。我們品嘗樹膠,研究昆蟲,和大樹小鳥相依相伴。
我們手舞足蹈地讀,手舞足蹈地寫,手舞足蹈地學習生活。我們開發(fā)冬日取暖游戲螃蟹運皮球;我們采集生活智慧——開發(fā)小記者行動課程:學習妙招,節(jié)水金點子,小石子的新玩法。
美好的生命本身就是鮮活的語言,寫作不過是撿起蘑菇裝進籃。周玉賢的《小黑豬看瓜》一波三折,十分好玩;周超的《西瓜》盡顯吃的智慧和情趣。《成長周刊》《小學生作文報》,把它們印成鉛字,看中的不就是這份真實的好玩和有趣嗎?
四、播下深刻思考
我相信:沒有深刻的思考,就沒有遠方。
樹大根深。根不深,樹大是危險的。對于成長,扎根最好的辦法,就是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習慣。讓思考越來越深刻理智,是中學生最重要的事情。思考學習方法,操索高效長效智慧;思考處事藝術,掌握勝利良方;思考人生價值,定位最美方向;思考自身優(yōu)勢,駕馭美好未來。
訓練思維的最佳途徑是寫作,寫作習慣讓思維深邃且睿智祥和。緊張的初三,李柏樂如水戲魚,秘訣是什么?基于思考的寫作習慣。這一良好習慣,讓他特招進重點高中的同時,發(fā)表文章多篇。
總而言之,實踐告訴我:關于寫作,以上四點就是根。
我堅信:習作教學,術后有道。道在老師對工作的熱愛里,在師生陪伴中。共讀共寫共同生活,陪伴可能五味雜陳,五味雜陳的溪流中,我們是魚,是跳龍門的鯉魚,是逆流而上的鮭魚。
作者|朱紅梅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