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札記:思考習慣才是專業(yè)發(fā)展的王道
編者按:《思考習慣才是專業(yè)發(fā)展的王道》討論的是教師思想,思考與反思的問題。對各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很有幫助。
昨天晚上,諾貝爾化學獎揭曉了。
在諾貝爾化學獎的百年的歷程中,有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大神——斯特•盧瑟福。他首先是一名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是原子核物理學之父、繼法拉第之后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曾認為“物理學是科學,其他所謂的科學不過是集郵”。但1908年,盧瑟福因“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他“一生中絕妙的一次玩笑”。
其實盧瑟福最傳奇的,還是他作為一名老師的成就。在他的學生中,總共有丹麥的玻爾、德國的哈恩等10位諾貝爾獎得主,他的實驗室也因此被人稱為“諾貝爾獎的搖籃”。下面這個小故事或許能說明盧瑟福實驗室的秘密。
一天深夜,盧瑟福偶然發(fā)現(xiàn)一位學生還在埋頭實驗,便好奇地問:“上午你在干什么”學生回答:“在做實驗”“下午呢?”“做實驗。”盧瑟福不禁皺起了眉頭,繼續(xù)追問:“那晚上呢?”“也在做實驗。”盧瑟福大為光火.厲聲斥責:“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實驗,什么時間用于思考呢?”
勤奮遭到斥責,看似委屈,實際上大有道理。
勤奮不是教育工作的首要特質(zhì)。專業(yè)性才是。沒有專業(yè)性做支撐的勤奮是可怕的。極端的例子就是南轅北撤。這樣的事例在教育現(xiàn)場中并不少見。只是教育的隱藏性和長期性,遮蔽、麻痹了我們的判斷。
專業(yè)、思想、主見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需要建立在長期實踐基礎上的持續(xù)思考。
不愿思考,工作就會在低水平的層次上徘徊。
我一直覺得,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高年級的教師。如果學生以后記住你的只是和學生一起在課外玩游戲,而記不起你的課有多么吸引人,你的知識有多么淵博。我覺得還是要為自己感到汗顏。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一只奔忙的工蟻。所有的日子淹沒在仿佛很有價值的忙碌之中??此仆ㄟ^勤奮可以通向光明。但事實上我們面對的是玻璃做的天花板。
缺乏思考,必會受到現(xiàn)有認知的局限,終至碌碌一生。不妨獨處,不妨自己留一只眼睛來看看自己,不妨偶爾拿出時間進行長考。
時間如海綿,擠擠總是有的。比如對于一個職場中的年輕人來說。起碼需要時時思考三個問題:我必須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
人生其實就如迷宮。這樣的問題,問得多了,你就會慢慢建立起對自己的人生使命的認知模型。
對于一個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來說。這樣的思考習慣更是決定性的。要成長就要會思考。
尤其是自我反思。
比如以上一堂課為例。這樣堂課上的不錯,你可能就要追問自己兩個問題:一是上的不錯的地方在哪里?二是為什么能夠這個環(huán)節(jié)上的不錯?
如果這堂課上砸了。依然是兩個問題:一是哪個地方是你課堂上最不堪回首的遭遇?二是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
這一類自我追問的思考,最忌諱把責任推給孩子,而把自己從中摘除。無論遇到什么情況,教師永遠是課堂的第一責任人。遭遇課堂失敗,其實在一個老師的專業(yè)成長中,是十分寶貴和必要的經(jīng)歷。是抱怨?還是不懈思考,尋求改進?一定是高手和庸眾的分水嶺。
數(shù)年前,羅才軍老師代表浙江省去參加全國的賽課,上的課是《伯牙絕弦》。在準備的那段日期里,我和他約定,凡試教,必有反思記錄,必交與我。那堂課的成功是全國歷屆賽課中難得一見的盛況。旁人看到的是他獲獎的榮耀和日后專業(yè)上的風光。但我更清楚這一路他以反思內(nèi)省為武器的披荊斬棘。如他的《9月5日課后隨筆》:
教學設計及試教到今天,我比較堅守的這個課的基本方向有如下四點:
一是通過這個課的學習進行一次文化的傳承。
二是通過這個課滲透古文閱讀方法的學習和運用。
三是通過這個課增加文言文閱讀的體驗。以此增加一點對文言文的理解,甚至能引發(fā)一點對文言文的興趣
四是通過這個課進行一種情感的熏陶和洗禮。
我的課堂至今試教的結果還是學生有一大半沒有起來,沒有被激發(fā),被點燃,原因何然是我的整個課堂行進中沒有集聚更多的人和更多的心參與進來!這是現(xiàn)在最棘手、最需要思考的問題。究竟原因何在?
我十分擔憂的是這個課故作深沉,如何引發(fā)更多孩子的學習興趣?如何學得輕松又有內(nèi)涵?如何把古文學出新意?如何讓這死了的文本真正活在當下?這個課的語言習得上又可以有怎樣的創(chuàng)造?怎樣呈現(xiàn)出我們的創(chuàng)新卻又不失課的凝重與古樸?
反思不只針對自己。作為一個教師,一個知識分子。獨立思考應當是最寶貴的素養(yǎng)。一樣需要反思的是還有其他看似成熟的外部經(jīng)驗和思想。
所有的遠方,其實都與我們相關。
對于權威和經(jīng)典,要尊敬,但絕不是盲從。不要讓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對待外部的經(jīng)驗,當是以我為主,擇善而從。學習本質(zhì)上不是我注六經(jīng),而是六經(jīng)注我。
“在一個廣場上,人擠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就知道周遭的種種擁擠對你來說其實毫無意義。”
自由在高處。由此你會看到更多的人生風景。在相對的高處,你能擺脫底層食物鏈的擁擠。
你可以往相對不擁擠的地方去,你也可以對眼前的一切不合理說不,你可以讓身心相對自由的。
最近看到一個詞。很受刺激。“教奴“。
教師不千萬要淪為教育的奴隸,這是一種教育的極端異化。
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教師更應該是。
這樣想著,就寫了這篇文章。和有緣人共勉!
作者:莫國夫
公眾號:莫國夫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