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燒火炭的散文隨筆:燒火炭的記憶
學習啦:燒火炭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很多人已經不知道有這種手藝了。下面讓我們一起來閱讀《燒火炭的記憶》這篇文章吧!
歲月無痕,往事難忘,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搞大集體和大包干的時期,我跟著父親燒火炭,在農村漫長的生產,生活里,雖然只是高中畢業(yè),回到農村后,我就當了農民,回鄉(xiāng)種地短短的兩年匆匆過客,但對于經歷過當年那種勞動的我來說,卻成了一種難于忘懷的記憶。
農忙過后,全家人靠父母雙手農忙種地,農閑搞副業(yè)賺工分過日子,那時代,生產隊分配的“口糧”工分糧不夠,需要搞副業(yè)拿錢買工分糧,于是,靠山吃山,養(yǎng)家糊口,燒火炭深深烙上農耕時代生產方式的印記。
燒火炭:建火炭窯、砍木柴、肩挑木柴、入窯、燒窯、出火炭、砍毛竹做成火炭籠、出火炭裝上火炭籠,肩挑到圩日,或工廠出賣,或供銷社收購,時間的老人在訴說著一道鮮為人知的風景和故事。
新建火炭窯:首先要選好建窯的位置,找個緩坡地方,依山頂上的方向挖圓形大坑,建造火炭窯,一般為2平方米的圓柱體的土坑,把土坑內所有的土方清理到前面的窯平臺,以后作為木柴堆場之用,完畢,土坑前面預留高約1.2米,寬0.8米的窯門,對著窯門的正對面,最里邊挖一根和左右各挖1根,共3根煙囪,煙囪的平底端要低于窯內地平10公分,煙囪在薪柴燃燒時才會通氣,窯洞的旁邊要緊挨著在窯址挖上燒火坑,留個類似象“灶臺”供燒火之用,火坑頂端傾斜開一個10公分洞口連接火炭窯洞。是引燃火炭窯洞的必經之路。
閩南一帶森林都是闊葉林,砍柴燒火炭都是一個方塊挨一個方塊連片砍伐。不論“定柴”:如紅栲樹、“石枋、”白科、“冇柴”:五葉加、什柴等,一律砍成長短不限,長則1.8米左右,短則1米左右,把4000-6000斤木柴用“Y”,字形,稱“柴擔”頂著,人扛肩挑的辛苦勞作,把木柴扛到堆場。接著“入新窯”,即把堆場的木柴拿到開挖好窯洞“入柴”,把砍好的木柴大頭朝上,小頭朝下靠地面,以減少“柴糟”(閩南話),規(guī)格比較大的“大柴”需用砍刀辟開,方可進窯。排列方式采用豎著一根緊挨著一根裝進窯洞,窯洞周圍邊木柴裝短的,中間裝長的(1.8米),依次疊成“凸”字形的圓錐體。入窯木柴堆得越密越嚴實越好,便于燃燒,中間呈圓錐形凸起,就地取材,做成“柴擠”;一排排擠壓在已經入窯木柴之上,在入窯后的柴薪上覆蓋樹葉,然后就地取材,用周圍的濕潤黃土填上20公分,從窯洞周圍由外及里一層疊加一層,用夯土工具夯實,直到窯蓋頂端,作為窯蓋,此時,建造新火炭窯“入柴”大功告成,把預留窯洞窯門用石頭或磚塊砌起來封閉,只在窯門底端留一個10公分的小通口,做為燒炭“生木材”排出的“柴水”,窯門前挖個小坑,盛著“柴水”,把“三合一”即混合泥土,木灰,柴水,以便“窯洞上火”時粉刷裂痕之用途。居于以上,就可以在旁邊的火坑里開始點火燒火炭。
入窯點火,事關成敗,這是重大的事兒,在那困難的時代,父親燒火炭窯自帶餐飯,即“加志飯”(用草席編織裝著的飯,閩南方言)選個吉位,壓上壽金,點香敬拜窯公或土地神,以達趨利避害,吉祥生財。
“燒窯”:在火坑里點火燃燒,把堆場分類撿來的冇柴、什柴連續(xù)燒火,新立窯一般要燒兩天兩夜,舊窯或“熱窯”一般一天一夜,使火焰燒著了窯洞的所有木柴,火坑燃燒熊熊烈火,經過必經之路,把窯洞的木柴“著火點”從木柴頂端“悶火”燃燒,慢慢延伸至窯底地面,使整個窯里4000斤左右的木柴都燒遍了。
一縷又一縷的窯煙,在陽光下,在夕陽的余輝里,飄過山澗,越過樹梢,在布滿晚霞的天空飄蕩......
此時,看“火候”是關鍵,起初點火燒木柴時,三根煙囪“冒煙”是:氣霧——白煙——隆煙滾滾——青煙,實踐出真知,父親告訴說:“一看,青煙一過,二看窯門撒濕水“起泡”,檢驗窯洞里薪柴燃燒的位置,達到原窯門的三分之一,說明整窯“悶火”已經在窯洞里燃燒,此時,當機立斷應該停止在火坑燒火,且首先封掉火坑燒火窯門,才不至于窯洞里木柴頂端燃燒成木灰,保持火炭成形,3根煙囪用泥土全部封閉,即“封窯”,窯門底端原預留出“柴水”的通口處也相應封閉。
封窯后,每天都需要巡看火炭窯一至兩次,叫“巡火炭”,檢查巡看:火坑窯門、窯洞窯門、窯頂蓋、煙囪等處是否裂痕漏氣,如果漏氣就得用泥土滲木灰水刷過一遍又一遍,確保窯洞內絕對封閉,這樣撫摸窯門,刷上水不再冒“氣泡”,說明新建火炭窯成功,經過1-2天,冷卻后即可開窯出火炭。
出火炭:事先把砍好的毛竹,砍成“豎篾”,做成六角形狀火炭籠,在六角籠空間柱體墊上樹葉,把開窯的火炭一一裝進火炭籠,封上火炭籠蓋,就用肩膀挑去圩上或工廠或市場出售,或供銷社收購,其規(guī)格兩種:每籠裝50斤、40斤,挑一擔100斤,或80斤。一般說來300-320斤薪材燒100斤的火炭,整窯出火炭10——15擔不等,100斤賣價格3.3元,80斤賣價格2.8元。
由此說來,整窯火炭從連片砍木柴開始,到扛木柴至堆場,入窯——燒窯——出火炭,砍竹做成火炭籠,整個工序需花7-8天的勞動日(建新窯的除外),建好第一窯火炭出炭后,即舊窯,需窯頂蓋上頂棚,加于防護,防止冒雨坍陷,質量好的,連續(xù)使用好幾年,越燒越堅固。
那個年代,城鄉(xiāng)差別大,消費層次不同,當城里人用上火炭燒制五谷佳肴,循著味,聞著香,這里有鄉(xiāng)下的農人人扛肩挑辛苦勞作,有忙碌中尋找的快樂…..
如今,現代化炊具代替了傳統(tǒng)的鍋灶,燃氣,液化氣代替了柴草,燒火炭的這種手藝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在偏遠的山區(qū)等地,還留有這種技藝。
作者:張榮仁
公眾號:紅羅山書院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學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