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美文欣賞:又是端午
學習啦:好些事好些人,在腦際一晃即過,有些人有些事,一輩子總刻骨銘記著!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又是端午》。
端午又將臨近,街上到處彌漫著粽香。連日的陰雨,預示著又將要漲“端午水”了!聞著粽香,漫步資江河邊,又想起了小時在老家過的端午節(jié)來……
小時候在家鄉(xiāng)老家,正值上世紀中國農(nóng)村改革初期,過端午時,剛好是青黃不接的時日。在我們那小山村,鄉(xiāng)鄰們填飽肚子都成問題,也沒有粽香,能呷上一頓白米飯就不錯了。平時的飯中總摻和有干薯絲、蠶豆、“大頭蘿卜”之類的雜糧,這季節(jié)里,呷“洋芋”、“桐籽葉麥粑”是每餐的主糧了。
所以,村里的孩子們特別盼望著過節(jié)、過生、過年什么的。
端午節(jié)這天,大清早的天空中就下起了大雨,母親好高興,說是風調(diào)雨順的日子真好!薯又可扦下去了。因為是過節(jié),我和姐也起得早,一看天氣我也好高興,下雨就不要出門去扯豬草了,聽母親這么一說,心想,今天又得累上一天了。
果然不出所料,母親對我姐說:“今天下雨,我?guī)愕茉诩仪な硖?,你?0斤麥子和隔壁的三妹姑姑她們?nèi)ソ稚峡h糧站兌面條回來過節(jié)吃”。好像當時整個隆回縣城也就只有縣直屬糧站的大米廠加工面條,面條每2斤、3斤一扎,又黃又粗,用粗土紙把面條攔腰捆好,但能吃上這樣的面條也夠舒服的了。
姐高興地答應(yīng)了,雖然是要走30多里遠的山路的,但總算有機會可以上一回街。我本不高興,但有30斤重的擔子,路途又遠,無可奈何,也只好作罷。
母親給姐準備好挑擔,本想拿30斤麥子去兌面條的,裝好后,母親又從每邊的袋子里減了些出來,說是一怕我姐擔不起,二是呷面條劃不來,吃麥粑合算些。過了一會兒,三妹姑姑她們幾個大姑娘就來我家約隊了,母親一再叮囑她們幾個要照顧好我姐(我姐比她們小很多)。
目送她們遠去后,母親要我在家辦早飯,說是辦早飯,其實就是把“洋芋”切片煮湯吃,她去種薯地里割薯藤回來。
不一會工夫,母親就擔著滿滿的一擔薯藤回來了,吃了早飯后,就開始剪薯藤了,母親要我搬一根小凳子過來先看她剪幾根,她邊剪邊教:一般4個葉節(jié)一截,下面第一個節(jié)的葉片要剪掉,盡可能沿靠葉柄基部處剪下,剪時要斜剪,這樣容易成活些。道理反正當時我不懂,試著剪了幾根,動作也就嫻熟起來,把剪好的薯藤一把一把地用稻草扎好,放簸箕里碼好,只等雨下小些或雨停歇時,就可去捍了。
雨一直下著,母親很著急。待雨小一點兒時,母親說不能再等了,如果再等下去,怕薯藤扦不了,錯過了季節(jié)就會錯過了“陽春”。母親挑著剪好的薯藤,我跟在后邊,冒著雨往我家的黃豆地里走去。
來到地邊,放眼望去,地里黃豆苗長勢喜人。母親早就在晴天時把黃豆地里的每行間的地翻好并開好了“行子”,只等下雨時機來時來扦了。母親利索地在地邊向每行之間拋下些薯藤把,然后要我看她扦幾蔸試試,告訴我每扦一蔸要用手指捏一下周圍的土泥巴,讓濕泥團和薯藤靠緊些,間距不可太寬也不可太窄,并一再叮囑不能損傷黃豆苗,母子倆都把鞋脫了,打著赤腳彎著腰在地里順著黃豆苗的行距一行一行地扦著……
待扦完工時,才挺起腰子來,再看一眼自家的黃豆地,在朦朦細雨下,郁郁蔥蔥的一片,景色甚是可愛。雖我們一身全濕透了,但看到母親臉上滿意的笑容,我也忘了沒同姐去上街的不快,心情也舒暢了起來。回家時,母親說把鞋子放簸箕里收起算哩,打赤腳回去還好些,估計母親是擔心怕鞋子沾泥巴太多,走起路來費勁,同時也怕把鞋弄壞了。
回家后,隔壁的二奶奶對母親說,上午時有個打屠的到院子里來賣豬肉了,她看到我家的門鎖著,就給我家代秤了一斤豬肉,要母親去她家拿,二奶奶是我家同宗近房長輩,一向?qū)ξ壹谊P(guān)照有加。還說她也在等三妹姑姑她們的面條了,三妹姑姑就是她的女兒,帶著我姐一起去縣城街上兌面條去了。
到下午3點多時,姐她們幾個一路笑語地回來了,也都全身濕透了,都滿身是泥,但面條都保護得很好。
母親馬上去準備豬肉燉面條,我就在聽姐和三妹姑她們說著街上的趣事:縣大米廠排著長長的兌面條的隊伍啦、街上的人怎哪有那么多啦、包子店里的包子怎那么白啦……然后姐才脫下鞋去擠腳上打起的血泡。
待吃飯時,滿院子是豬肉燉面條的香味。
現(xiàn)在想來,人呀,不在于你吃什么,穿什么,擁有什么,關(guān)鍵是你曾經(jīng)歷過什么。
公眾號:九龍回首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學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