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觀后感_精彩影評5篇
《我和我的祖國》是由七位導(dǎo)演分別取材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祖國經(jīng)歷的無數(shù)個歷史性經(jīng)典瞬間。講述普通人與國家之間息息相關(guān)密不可分的動人故事。聚焦大時代大事件下,小人物和國家之間,看似遙遠實則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喚醒全球華人共同回憶。
《我和我的祖國》觀后感一
因為是七個導(dǎo)演分別拍攝的七部短片拼貼成的一部長片,水準參差不齊,問題又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短評亦無法統(tǒng)一概括,就也湊成長評好了。
七部短片依據(jù)大致的時間順序分別選取了從建國到近幾年的截點性事件作為大的時代背景,對推動這些歷史性時刻或者被其影響的“無名”個體進行歌頌,進而映射祖國幾十年來的巨大發(fā)展和繁榮興盛。采取“大背景”下的個體敘事,這種策略是可以肯定的,避免了宏大敘事的空泛,但落實到具體的故事,卻幾乎都在強調(diào)著濃厚的精英主義情結(jié)(假平民視角),并且不乏用民族主義煽動情緒以遮蔽各方面電影層面的缺陷的傾向,跟貼近普通人的敘述策略一定程度上背道而馳,而每個導(dǎo)演的表現(xiàn)也呈現(xiàn)出梯度式態(tài)勢。
七部中相對最好的一部是寧浩的《北京你好》和管虎的《前夜》,這兩位導(dǎo)演具備豐富的商業(yè)片經(jīng)驗,他們的穩(wěn)定恰恰在于都采取了最經(jīng)典最傳統(tǒng)的戲劇模式。寧浩選擇了人物驅(qū)動式的弧光展現(xiàn)突顯戲劇張力,雖然其情節(jié)發(fā)展是具有強烈的可預(yù)見性而顯得陳舊,但不得不說也是最完整的,七部里邊也只有葛優(yōu)飾演的出租車司機是最有人味兒、最貼近市民生活的一個角色,寧浩電影里特有的市井幽默感在這里最大化地削減了刻板,所以《北京你好》甚至可以說還是有作者特征的。
《前夜》采取了“定時鎖”的技巧,限定了時間和目標,然后設(shè)置障礙,最終制造出“最后一分鐘營救”的效果,對于張力的制造來說,這種方法十分有效,況且,抓住開國大典這個如此宏偉的儀式中的一個微小環(huán)節(jié),講“一發(fā)”不講“全身”,天然地就使其帶有十足的緊張感了。但是由于線性發(fā)展的情節(jié)需求比較容易露出痕跡顯得刻意,比如說旗桿頂部用來穩(wěn)定國旗的鋼球會生銹,這點黃渤既然知道為什么不早提,以便同時解決提高效率。“問題一件一件解決”以及“突然出現(xiàn)的危機感”在這里無疑是有損合理性的。當然這個故事最大的問題是它的劇作本質(zhì)實際上特別樣板戲,也就是人為地弱化人的沖突和摩擦,讓他們一致地去解決各種物質(zhì)的問題,賦予他們一致性的是一種以犧牲人物性格為代價的和無來由的大局觀。王千源起先因為和黃渤觀念有沖突而把后者武力關(guān)押,這層實際操作上的矛盾的化解僅僅通過簡單幾句大局原則的感化和說服。
這種宏觀意念解決具體矛盾的問題所幸在《前夜》里對敘述整體性地破壞不算十分嚴重。但卻令陳凱歌導(dǎo)演的《白晝流星》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荒誕。主線就是田壯壯教化兩個頑劣不堪的青年,他帶著一種成竹在胸的“老炮兒”氣質(zhì)對兩個桀驁不馴甚至試圖偷錢跑路的年輕人無限地寬容和關(guān)愛,那我一直就好奇他最終會以什么樣的手段讓他倆浪子回頭,結(jié)果他其實什么也沒做!對!什么也沒做!只是讓他們?nèi)ビ觾晌挥詈絾T落地歸來,這構(gòu)成的內(nèi)在含義就是英武豪邁的強國氣息可以使積極先進的思想覺悟根植于每一個邊緣人群,意識形態(tài)的光芒足以籠罩并且軟化一切執(zhí)拗叛逆的心靈,這就是曾經(jīng)拍出過《孩子王》的導(dǎo)演如今的邏輯線條。包括文牧野的《護航》中,重力訓練中即將到達身體極限的宋佳同樣也是憑借一個過往的(中國夢)意念戰(zhàn)勝了客觀物理性。
除了寧浩比較有作者氣質(zhì)的要數(shù)徐崢的《奪冠》了,它充斥著“囧系列”里那種極度沙雕的疲于奔命和燃點時刻,碎言碎語又其樂融融的八十年代上海小巷,各色小市民擁擠在一起將目光聚集到唯一一臺電視機里的中國女排,在中國屬于禁忌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之間的感情描繪也顯得格外亮眼,這個故事崩壞在結(jié)尾男孩在追上女孩和轉(zhuǎn)身為鄰居們支持電視正常播放之間的抉擇,此時房檐上突然出現(xiàn)并且持續(xù)飄展在頭頂?shù)膰齑偈顾闳蛔龀鰹榧w犧牲自我情感的決定(這里的情境設(shè)計也很莫名其妙,男孩要追上女孩不過二三十米,有那糾結(jié)的時間完全足以把她喊住并且跑過去把禮物給她再去修天線)。這里除了跟其它幾個故事(尤其是《相遇》)一樣的“個體意志應(yīng)該隨時服從于集體意志和國家意志”的話語機制,為國獻身的行為個例當然沒有問題,但作為電影這種對英雄的歌頌本質(zhì)上則是對無條件獻身的鼓勵:一切個人情感在國家敘事之下都不重要并且沒有平衡的余地。
《奪冠》主線結(jié)束后利用物體轉(zhuǎn)場到了2016年,男孩成為了乒乓球教練,通過一個節(jié)目(主持人就是導(dǎo)演,即為文本以外的話語力量)重新遇到了當年沒能見最后一面的女孩,這又是一種很扭曲的話語機制:個人因為體制利益而失去的,體制終將以另一種形式對個人進行補償。薛曉路的《回歸》中一個細節(jié):領(lǐng)導(dǎo)激勵升旗手:回歸日如果升旗未出差錯,給你分配一個女朋友!此時旁邊兩個護旗手表示也要得到此種報償,領(lǐng)導(dǎo)欣然應(yīng)允。這里暫且不討論有沒有物化女性,著實也在宣揚著這種“體制補償”(而且人民解放軍怎么會說這種話?這不是扭曲黑化解放軍形象嗎)。有人會說這就是幾句無意識的臺詞而已,沒有那么重要,沒有那么多含義。但實際上只要作為句段結(jié)構(gòu)在劇情中,那它就會在意識形態(tài)文本中發(fā)揮效力,構(gòu)成整體性話語的一部分對受眾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無論創(chuàng)作者有沒有意識。
薛曉路是管虎、徐崢、寧浩以外唯一一個有敘事意識的導(dǎo)演,或者說她還能意識到自己在拍一個電影,但是很可惜她的功力無法支撐她完成這樣一個多視角結(jié)構(gòu),她用手表作為核心元素,希望編織成多線疊加的敘事高潮,二十分鐘的有限篇幅令她左支右絀,例如開篇中方和英方就升/降旗的時間問題都不肯做出妥協(xié),在英國最后讓步之前完全沒有做出交鋒感,全片都是如此,時刻有一種一觸即發(fā)的緊張態(tài)勢,而實際的戲劇張力始終在拖后腿。我們當然無法用《去年煙花特別多》的標準去要求薛曉路拍的回歸短片,但如此散亂著實讓人難以接受。
七部里最差的一部是張一白的《相遇》,各方面,無論劇作、技法還是價值輸出。公交車內(nèi)一場以任素汐為焦點的長鏡頭調(diào)度可以說沒有任何技術(shù)含量,差不多就是攝影機跟著(沒什么運動空間的)人物極其簡單的走位跟拍,然后就是無止境的對白,望著空氣講故事,張導(dǎo)您以為自己是侯孝賢+德萊葉嗎?很多人提到后景調(diào)度,這一點我不說話,自己去看《羅馬》。這個故事尤為嚴重的是,它不僅僅用預(yù)設(shè)的民族主義共識解決具體的情感問題(任素汐對張譯的理解),而且用試圖民族情緒掩蓋文本的孱弱,導(dǎo)演自己也沉浸在自我感動中無法自拔,根本顧不上什么組織敘事打磨細節(jié),包括其它幾部難免都有這種傾向,可以這樣想想,如果沒有那樣的歷史背景,那么這個故事是否還會有相當感染力(當然《相遇》里“'國家'面前沒有'人'”的終極語義已經(jīng)讓我失去任何共情的可能性了)?可以對比《北京你好》,雖然同樣有大背景(奧運),但是劇情發(fā)展轉(zhuǎn)折是人物在驅(qū)動,最終給觀眾帶來感動也是因為人物弧光的變化。
綜上七部由好到壞排序下來:《北京你好》>《前夜》>《護航》>(及格線)>《奪冠》>《回歸》>《白晝流星》>《相遇》
其實先驗地就知道《我和我的祖國》是獻禮片,從來沒有期望能有什么深刻的表達和賈樟柯一般的社會觀察,但即使愛國情懷的抒發(fā),也有好/壞、高級/低級、健康/不健康的區(qū)分,“獻禮”不可以成為任何尷尬的擋箭牌和遮羞布,同樣是獻禮,我們可以歷史對比一下,五九年建國十周年拍出來了什么?是《林家鋪子》,是《五朵金花》,擁抱的是祖國,講述的卻是實實在在的“人”。今天也不去期待再出現(xiàn)一部《林家鋪子》一樣水平的作品,評判的標準也只是以講好一個故事和基本的普世價值為底線。但實際連陳凱歌這樣的華語名導(dǎo)也如此敷衍,整體就實在難以差強人意了。
《我和我的祖國》觀后感二
前天點映時,因為開映之后還不斷有觀眾進場干擾了觀看,《前夜》的劇情信息又非常密集,雖然明顯感覺到存在多處劇情硬傷,但也不排除是自己的理解有誤,于是今天特地去二刷了《前夜》,以下是詳細討論。
首先,梳理一下《前夜》的劇情(如果有觀眾理解的劇情與此不一致,那么請相信我看過兩遍之后的表述):
9月30日,大典舉行前一天,由于查到附近有特務(wù)于是把廣場封閉了。此時,黃渤(林治遠)認為他的電動升旗方案還不能保證萬無一失。
于是黃渤回到他的工作室,開始用他早就搭建好的三分之一比例模型進行最后的試驗。為此,他們還需要找到同樣比例的國旗和國歌(臺詞原話)。
歐豪上房頂呼吁群眾湊來了國旗,但國歌錄音沒法用,于是王千源特地去找了個小號手來吹奏國歌。
一切就緒,升旗試驗卻出了問題,旗桿頂部用于阻斷的金屬球開裂,需要重新制作質(zhì)地硬實的金屬球,又一次,歐豪上房頂呼吁群眾送來矽鉻鎳。
阻斷球做好,升旗試驗成功。這時魏晨正好路過,傳來了突發(fā)消息,廣場上升旗演練時旗幟卷進滑輪了。黃渤們沖破一切阻撓來到廣場,這時,卷進去的旗幟已經(jīng)被特地請來的棚彩手藝人爬上去取了下來。但焊接阻斷球只有黃渤能做,所以他冒死爬上旗桿,完成焊接。時間到,最后一切順利舉行。
以下是劇情硬傷:
第一,升旗作為整個大典極具象征意義的一個事項,是不能有絲毫馬虎的。既然如此,這項工程不可能到了最后一天還出現(xiàn)如此多未解決的問題,編導(dǎo)為了增加故事的戲劇性把bug集中放在最后一天,卻完全意識不到這樣的處理缺乏合理性,除非編導(dǎo)是想借此表現(xiàn)大典工作人員乃至整個籌備團隊的無能和失序。
第二,黃渤既然是這個項目的總負責人,這個項目又是如此重要,就算史實是當天真的封閉了廣場,有關(guān)部門的領(lǐng)導(dǎo)也不會頭腦簡單到要把所有的籌備人員都攔在外面,更何況是重中之重負責升旗的黃渤,他怎么著也可以拿到特許出入證吧?
第三,我可以理解三分之一的比例模型在方案實施初期的作用,比如它用來指導(dǎo)如何布線(特別是從廣場到城樓的電線),但我完全不理解在實際項目已經(jīng)完工(電線早就布好、旗桿也立好了)的最后一天還用模型試驗的意義。這一點,連只會帶兵打仗的王千源都已經(jīng)通過臺詞指出了,要試驗就是現(xiàn)場試驗,現(xiàn)場出問題現(xiàn)場解決,而模型試驗出了問題其實跟現(xiàn)場是否會出問題并不存在因果關(guān)系,身為技術(shù)專家的林治遠如果連這都不懂,那這個負責人絕對是個錯誤人選。這樣思維僵化的人值得贊美嗎?
第四,你非要用模型試驗就試驗吧,但是你怎么又玩起了形式主義呢?試驗需要旗幟,無非就是保持和廣場升旗用的旗幟的重量大小成比例(事實上這倆因素對試驗真沒多大影響),顏色和圖案都是無關(guān)緊要的,結(jié)果林治遠非要弄來最緊俏的紅綢布,還非要鑲上五角星;試驗需要國歌,無非就是要時間上保持一致,你知道國歌正常演奏的時間不就好了嗎?就算你之前一直沒準備,竟然直到最后一天才發(fā)現(xiàn)錄音機錄的歌是壞的,那么你趕緊聯(lián)系有關(guān)部門確認一下準確時長不就得了,結(jié)果林治遠非要弄來一個小號手現(xiàn)場演奏,真是合了王千源那句臺詞,是不是還要找兩萬群眾來配合你當升旗儀式的觀眾?在時間已經(jīng)如此緊張的情況下,作為一個項目負責人,不是以迅速有效解決問題為導(dǎo)向,而是想著要完美莊重地呈現(xiàn)一次試驗,為此不惜各種費時費力的折騰,主席要是知道了也會批評這種人的啊。遠的不說,對比一下同部電影里的《回歸》,負責人對升旗手杜江的要求也只是形成肌肉記憶保證時間絲毫不差,而不是去玩形式主義非得放著國歌來練習升旗!
第五,歐豪爬上房頂找群眾湊紅綢布我可以理解,但請問有幾個群眾聽得懂你要的矽鉻鎳是啥玩意?別說放在文盲遍地的七十年前,就是現(xiàn)在這部電影的觀眾,有多少知道矽鉻鎳的?這完全就是錯誤的解決問題的思路。事實也證明,群眾拿來的東西都不能用,而那么上千號人圍過來除了消耗歐豪們寶貴的時間和精力還有別的意義嗎?正確的做法就應(yīng)該是動用資源向科研院所求助啊,我想最后趕來的清華教授,也不可能是聽到歐豪的喊叫才從幾十公里外的清華園實驗室趕來的。此外還有一個bug是,歐豪也說了,金屬球開裂是因為“時間久了”,可是大典明天就舉行,那么你隨便煉制一個新的金屬球,管一天時間是沒問題的啊。在時間緊的情況下,任何決策都應(yīng)該首先考慮最佳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而不是追求某種虛無的完美。
第六,魏晨扮演的那個軍官是看著人多正好路過,又正好說到廣場上的旗幟卷進去了,而黃渤則是正好坐他的車去廣場,因此也沒有任何準入許可。這就真的太巧太巧太巧了。黃渤作為負責人,廣場上出現(xiàn)了故障,不應(yīng)該第一時間就有電話來找他,并派專人把他接過去,而且一路暢通嗎?大典的籌備組都是吃素的嗎?為了彰顯個人英雄主義也不要把其他部門的同仁都當成草包吧?
第七,前面都說了廣場封閉得那么嚴,連黃渤這樣組織上經(jīng)過了審查考驗的人都進不去,怎么接下來就突然被沒有任何許可的黃渤長驅(qū)直入了?那一道又一道的保安戰(zhàn)士都是形同虛設(shè)吃干飯的嗎?對于這樣不守規(guī)矩的可疑人員,應(yīng)該一槍擊斃才對啊!第七,前面都說了廣場封閉得那么嚴,連黃渤這樣組織上經(jīng)過了審查考驗的人都進不去,怎么接下來就突然被沒有任何許可的黃渤長驅(qū)直入了?那一道又一道的保安戰(zhàn)士都是形同虛設(shè)吃干飯的嗎?對于這樣不守規(guī)矩的可疑人員,應(yīng)該一槍擊斃才對啊!
第八,黃渤爬上旗桿的第一件事就是敲掉了原有金屬球殘留的樁,所以又一次非常巧合的是,當工作坊試驗的金屬球壞掉的同時,廣場上的金屬球也跟著壞掉了,這真的一點兒也不科學。第八,黃渤爬上旗桿的第一件事就是敲掉了原有金屬球殘留的樁,所以又一次非常巧合的是,當工作坊試驗的金屬球壞掉的同時,廣場上的金屬球也心有靈犀地跟著壞掉了,這真的一點兒也不科學。
綜上,編導(dǎo)為了強行制造戲劇沖突,忽視了一個又一個基本的合理性,胡編亂造地講了一個邏輯不通的故事,塑造了一個非常不講科學的技術(shù)專家兼非常不懂管理的項目負責人,以低效和笨拙的方式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好巧不巧擠在一起突發(fā)的事故。
而史實是什么樣子呢?查了相關(guān)資料,史實就是經(jīng)過一個月的測試施工之后,升旗項目已經(jīng)準備就緒了,也正是因為都準備好了,才會把旗桿旁的腳手架拆掉。唯一的意外發(fā)生在最后一晚,實地升旗時旗幟沒自動停止被卷進去了(跟金屬球沒關(guān)系,金屬球也沒壞),而腳手架早就拆了,只好請了棚彩手藝人爬上旗桿把旗幟取下來。然后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讓歐豪飾演的原型在第二天升旗時站在旗桿下面待命,一旦旗幟升到頂沒有停止,就手動斷電讓它停止。它真沒有那么多不合理的戲劇性和無厘頭的幺蛾子。
最后,我想起十年前大慶時葉大鷹導(dǎo)演、潘粵明主演的同題材影片,是一個完整長片,講的是大典之前城樓上那八個大紅燈籠是怎么設(shè)計、制造和掛上去的幕后故事。大家去看了那部片,就會知道一個合理又不失戲劇性的編造故事的方式是怎么樣的,一個講科學又講人情的項目負責人是怎么有效地規(guī)劃和實施方案的。
此時傳來六老師的聲音:改編不是胡編。
《我和我的祖國》觀后感三
看的是28號的點映??赐甑谝挥∠笾杏X得最好的是上海弄堂和北京大爺這倆段。想了一會,最痛心的是陳凱歌。被問最不喜歡那一段,發(fā)現(xiàn)最煩張一白。
剛出電影院,就想狂罵《白晝流星》,于是和同行小哥哥痛心疾首狀分析一大摞,話說多了竟然緩解了點一開始的厭惡。然后被問你最不喜歡哪段時,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忘了這段。才明白,本質(zhì)上最爛的《相遇》原來已經(jīng)被忘了。就是俗。非常時期的不俗全給毀了。
《相遇》俗套到了浪費題材、浪費演技的程度。頗有趣味的是,貫穿其中的線索竟然是《青春之歌》?!肚啻褐琛纷鳛槭吣昀镒顝姇充N書,張一白這段“國家大義”與“兒女私情”的沖突戲碼,顯然和《青春之歌》的暢銷邏輯相背離——張一白想要的沖突是家國大義下兒女私情的“犧牲”(俗不俗氣?!老不老套?!黑得高不高級?!)——《青春之歌》能流行,就是因為“革命”加“愛情”步調(diào)一致的雙重爽感,大愛與私情融合一體:人家流行的原因根本是因為大義私情“不沖突”(昨天看到r&m制片人掛了,心里想,能符合這種事業(yè)愛情還高科技cp要求的,不如搞個相遇平行時空rick和前妻搞出原子彈炸了全世界的故事,也許更貼合。瞎扯了)用“青春之歌”這種年代符號,顯然是想貼死“愛情”標簽,然而在新中國的共名時代,張一白臆想了過多的浪漫,給張一曼過量的臺詞且沒做好品控,語尾“呀”字過量,導(dǎo)致舞臺感時不時浮出水面。那些俗到電視劇都快不用的場景:病床上看著窗外綠葉,公交車上細節(jié)回憶,發(fā)現(xiàn)對方萌點然后訴說,人潮洶涌中逆行錯過……好吧,我偏激,我煩。
但有趣的地方倒是銜接。張一白特別貼心的在片子后面給了女排的鏡頭,留了點引子(一種沒必要的貼心)但真正的引子倒是“情”,接下來的徐崢段落,延續(xù)了“情”,從絕癥犧牲到離別懊惱的大小轉(zhuǎn)化,還挺好的。
正如革命年代里的“愛情”被表現(xiàn)為托起國家大義的浪花,徐崢的《奪冠》說的也是個類似愛情的小故事——小男孩跟小女孩之間特別懵懂的友情喜愛,面臨離別。《真愛至上》里小男孩的暗戀情緒在全世界大概都可以找到共鳴。仔細說它好在哪,其實特ky。首先80年代普遍的語境是反政治,或者說以文化的方式反政治。無論是體育、藝術(shù),各種開放豐富的文化景象,都在試圖證明一種比前一時代激進的政治理想更值得追求的文化理想。但未必成功。很多反思八十年代的人會發(fā)現(xiàn)“反政治的政治”同樣構(gòu)成了一種二元對立。因為反對的東西太明確了,讓反對本身成為不自由的快感,而非快樂。
但在這之外,八十年代特別好的一點,是俗世生命力的復(fù)蘇,再往后又是市場消費種.種威脅,留下這差不多十年的寶貴。八十年代的文化有生氣,生氣來源之處是世俗生活,是市井快樂,是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復(fù)蘇—人們開始有“私情話意”,有可以與“革命”無關(guān)的庸俗生活了,或者說可以換一種腔調(diào)描述“革命”了。
徐崢的片子就是在這個基礎(chǔ)上去弄的。而且弄得很干凈——片子里逼仄巷弄,一刀子剖西瓜的涼氣,沒廢話的小孩,看不懂小孩的大人們,方言,方言,我愛方言。汪曾祺的《受戒》無法影視化,那種世外幽情的強度太難表現(xiàn)。而徐崢全方位還原了一個夸張的場景,很卡通的表達了這種干凈——人跟人之間關(guān)系的復(fù)蘇,在世俗的時代中,感情是可以“微妙”的,犧牲是滿腹“懊悔”的,小孩是有情的,時代的風云,他們的奪冠,只是“我”童年第一次“失戀”后模模糊糊的一個背景音。
寧浩的《北京您好》也很好。跟徐崢的喜劇相比,各有各的野心。寧浩這段里人物的完成度是這七部里面最好的,也是最復(fù)雜的。故事很完整,甚至有起承轉(zhuǎn)合的波動,把自己善用“調(diào)包”和“追逃”橋段的風格標簽夾在里面,處理小人物境遇的克制,在于放心地把表演交給了演員,這部里演員的表演是最自然的。喜歡最后一雙北京黑布鞋的反戲劇處理。等等。
作為獻禮片,也許需要盡其所能粉飾。但作為喜劇,沒有悲劇底子,就不能夠支撐其邏輯。徐崢故事的背景,除了女排奪冠,還有八九十年代的出國移民潮。上海文學在上世紀末特別矚目,海外華文寫作下的新一代移民也好,上海女兒們筆下為了出國而走的角色也好,開始讓時代故事中有了新的離別。這是改革開放開始后必然的出走,并一直影響到今天——用腳投票,選擇可生活的地方,而無法離開者的喜樂,分離兩地的成長,都會在之后的幾十年里一一印證。
而北京的段落里,喜劇的來源恰是各種宏觀、微觀的破碎。汶川地震是這個故事推進的發(fā)生的原因之一,農(nóng)民工身份的顯影,以及相當普遍化的家庭問題和父子關(guān)系矛盾。在修飾創(chuàng)造之余,對時代事件選擇之余,總是會看見被修飾,被選擇的剩下部分模糊的背影,提醒著觀看者喜劇永遠是悲劇尾聲上的一個修飾音。
《白晝流星》這名字藝不藝術(shù),文不文藝,繞不繞,對,在一堆奪冠回歸護航的名字里面,這個名字就很陳凱歌。陳凱歌讓我痛心的方式就是他太陳凱歌了。傳說陳導(dǎo)選題材時謙讓,最想要的被張一白挑走了,最后剩了個扶貧主題的故事。
題材上這無疑是最難的。任何故事到了貧窮的地方,都會發(fā)現(xiàn)貧窮成為一切邏輯的主宰——藝術(shù)幾乎是沒有空間的,要解決、修飾貧窮背后的野蠻、絕望,藝術(shù)太脆弱渺小了。不存在什么意識形態(tài)感動人,聽到d的召喚就洗心革面,如果有,這就是激進年代騙人的嘴。所以陳凱歌把“神”請出來了。
首先演員上——他請了田壯壯。要怎么形容這種感覺呢……劉昊然是個莽青,陳飛宇是個呆弟,然后他們遇見耶穌,然后耶穌掛了,他們看見了神跡。
所以神上——他請除了兩位真人宇航員!!!兩位小青年去抬起宇航員的瞬間——真的是一副相當宗教化的場景啊……他們被感化了,他們被召喚了,他們決定留下。
真的難以形容這種撕裂感。這是不可能完成的故事,扶貧這件事情不是一件完成時,更不是一個可以被藝術(shù)化的紀念片段,而兩位青年最后所說的,要留在家鄉(xiāng),“讓家鄉(xiāng)更好的”攝魂迷語,顯然就是與現(xiàn)實最為割裂之處。貧困的鄉(xiāng)村和現(xiàn)代化必然出現(xiàn)的人口遷徙,誰在阻止誰的現(xiàn)代化,誰是誰的救世主。藝術(shù)化的理想是美好的,農(nóng)村草原上的人民安居,建設(shè)家園,但在現(xiàn)實中,這正是矛盾的開始。更可怕的地方是,田壯壯在其中的身份是老知青——陳凱歌本人的知青回憶錄確實寫得好,但這個身份帶來的復(fù)雜性,只會讓故事變得更復(fù)雜,知青是什么?“信徒”?或是“棄子”?歷史還未能達成和解的東西,被疊加進這個故事里——我不知道陳凱歌是想適當反骨,還是努力讓這種氛圍更玄乎——作為粉絲,我會寬容地說陳老師您可以的,前提是,有長篇的長度,有足夠的人物。但只有二十多分鐘。太陳凱歌了,就不行了。
還有一句,就是“太空之神降臨”跟“脫貧致富”兩者間,誰先誰后,孰輕孰重間的矛盾,也不比雞蛋誰先有的矛盾小啊——陳老師回避這一矛盾的方法,顯然不是用共和國的邏輯,而是用了另一套邏輯——這種暗中換套路的方式,emm,細想還有點可愛。
所以我想了一陣后,也沒那么恨了。至少這很陳凱歌。
《我和我的祖國》觀后感四
在《我和我的祖國》立項之初,我對它并不期待。畢竟在觀影經(jīng)驗里,主旋律獻禮片的規(guī)制、宏大事件的重現(xiàn)、多個故事組接的模式,讓人不禁會產(chǎn)生“枯燥”、“假大空”的預(yù)期。
直到看完后走出影廳,我才長吁一口氣。必須承認:這部電影和我的預(yù)期截然不同,是一部精致、有趣且不乏動人之處的作品。
電影對建國70年歷程中的7大“核心現(xiàn)場”,進行了別致的拆解。每段故事,都沒有選擇以宏大的角度去進行“硬輸出”,而是采取平民化的視角,聚焦每場事件背后默默無聞的平凡者。
目前看來,它將成為今年國慶檔的最大贏家。
下面依次來聊聊自己對每段故事的印象:
《前夜》/管虎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前夜。那一夜,全中國可能沒有人比林治遠(黃渤飾)還要更加“兵荒馬亂”。
在典禮前一天的檢查會上,所有團隊眾口一詞:“萬無一失”。只有他艱難地開口:“電動升旗,不敢確保萬無一失?!?/p>
林治遠是負責開國大典電動升旗的工程師,但當時的中國在科技上并不發(fā)達。一個電動裝置,也是足以令所有人緊張的技術(shù)難題——中國此前從來沒有電動升旗裝置,沒有經(jīng)過反復(fù)的實驗,誰能保證一定成功?
時間緊迫,只能臨陣磨槍,進行“土法試驗”。而接下去的一夜,還有著更突發(fā)的事件等著他,只有“過五關(guān)斬六將”、“鋌而走險”這樣的詞,才足以形容這一夜的驚險。
客觀而言,《前夜》是七個故事中,拍攝難度、導(dǎo)演技巧和演員表現(xiàn)上最佳的作品。如果要在其中評選“最佳導(dǎo)演”、“最佳男演員”,非管虎和黃渤不可。但個人旨趣上,它在核心創(chuàng)意上稍顯保守,這是有些可惜的。
這段故事的題眼,是片中至關(guān)重要的阻斷器。雖然它只是一顆小小的金屬球,在整個規(guī)模空前的開國大典上并不起眼;但如果它出了問題,那么五星紅旗就無法穩(wěn)當?shù)赝W?,有被頂飛的風險。這顆小球,其實就喻指開國大典背后,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里付出努力的每個人。
導(dǎo)演管虎一直擅于描繪極端情境下被逼到絕境的人物,如何爆發(fā)出自己的潛能和毅力?!肚耙埂肥撬瞄L的題材,再加上黃渤看似外露、實則飽滿穩(wěn)當?shù)谋硌?。整個故事在完成度和情感表達上,是不出意料的高分。
《相遇》/張一白
沒想到,七段故事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張一白導(dǎo)演的《相遇》。
《相遇》的事件背景是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而張一白卻選擇將目光聚焦于一對被命運捉弄的戀人,可謂極為微觀的視角。我們從小就在課本上背誦這件事情的歷史意義,卻從沒想過這件事背后的個體印痕。
張譯飾演的高遠,是參與原子彈研發(fā)項目的科研人員。在一場實驗室意外中,他不幸因核輻射而身染重病,漸漸發(fā)展為不治之癥,隨時都有去世的可能。10月16日當天,他偷溜出醫(yī)院,坐上一輛公交車,卻偶遇了自己三年來都未曾聯(lián)系的女友。
他們是一對戀人,此時卻不能相認——不僅因為小伙子是參加原子彈研發(fā)的工作人員,必須要保密自己的身份;更因為自己時日不多,唯有隱瞞才是最好的選擇。一個口罩,遮住了一腔不能言說的委屈和遺憾。
雖然命題是“原子彈爆炸”,但這個故事卻巧妙地轉(zhuǎn)移了“主戰(zhàn)場”,塑造出了一場“身不在場的原子彈爆炸”。80%的情境,都在這輛不斷向前、熙熙攘攘的公交車上展開,而宏大事件則隔著車窗喧鬧著。
在一個長鏡頭中,全程只有任素汐飾演的女生開口訴說往事,從初見到情深的點點滴滴;而一旁的張譯只能用眼神演戲,卻演出了契闊之際的悲情。
《相遇》中有兩幕令人印象深刻:一幕在開頭,高遠被高壓水槍沖洗,血緩緩地從他的口罩中暈染而出;另一幕在結(jié)尾,兩人在洶涌的人潮中被沖散,高遠摘下口罩,對視的一笑成為了他們的最后一面。
這兩幕令人不禁思考:我們?yōu)槭裁磿v史上的宏大事件產(chǎn)生感動?
我們的感動,并不來自于集體的光輝成就,那是一種矯揉造作;而是來自于“另一種版本”的歷史現(xiàn)場——就如同這個故事一般,是無名者的默默隱忍,是所要經(jīng)受的“身不由己”的痛苦,是不得不錯過的遺憾。
《奪冠》/徐崢
客觀而言,《奪冠》在各個層面的指標上,并不是七段故事中最好的,但它卻是個人最喜歡的。
冬冬,一個上海石庫門街坊里正過著暑假的小男孩。他是這條街里電工的兒子,上得了屋頂,修得了天線。那年的8月8日,整個街坊都指望靠他來看女排決賽的實況轉(zhuǎn)播——電視信號總在關(guān)鍵時刻掉鏈子,為了接收信號,冬冬只能一直換著角度待在陽臺上。
可實際上,情竇初開的他此刻還為另一件“人生大事”焦躁著。自己暗戀已久的女孩小美,今天就要移居國外,很可能再也不回來了。眼看著她就要被帶去機場,冬冬陷入了兩難的“夏日大作戰(zhàn)”。
徐崢用一場小孩之間的“怦然心動”來切入“女排奪冠”這一歷史事件,是非??蓯矍依寺?。讓人不由自主地覺得,東東就帶著他小時候的影子。
某種意義上,這種處理方式其實和張一白的《相遇》有相似的地方。他們都選擇把鏡頭放在距離事件現(xiàn)場非常遙遠的“不在場位置”,細微地切入其中。只不過《相遇》是悲劇,而《奪冠》則是喜劇。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不僅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上海市井還原得很到位,而且在風格上也很大程度地致敬了上世紀的滬語喜劇,諸如謝晉的《大李小李和老李》。
《回歸》/薛曉璐
《回歸》相對而言是較為保守、不夠出彩的一段故事,因為整個主線情節(jié)都必須圍繞香港回歸當晚的慶典做文章,沒辦法“出奇制勝”。不過,它的核心概念還是抓得挺好的,那就是“時間”。
“我們已經(jīng)等了154年了,不能再多等一秒了”,儀式總指揮與儀仗隊升旗手(杜江飾)的這條線,聚焦的是“國家的時間”。
意外來到香港的小鐘表鋪老板(任達華飾),被執(zhí)勤隊隊長(惠英紅飾)所救治,并組建家庭。這條線索,指向的是對故土的思戀、對人的感恩、對工作的負責,是“情感的時間”。
幾條線索,指向的都是同一個瞬間的“必須準時”,那就是1997年7月1日的零點零分零秒。薛曉璐導(dǎo)演重點抓出了這個細節(jié),然后再進行擴散,讓敘事線索間產(chǎn)生關(guān)系。
此外,惠英紅與任達華在非常有限的戲份空間里,演出了人物的前史和真實的煙火氣,算是其中最大的亮點。
《北京你好》/寧浩
寧浩拍《北京你好》這般充滿京味的喜劇,的確再合適不過。
北京的出租車司機(葛優(yōu)飾),離婚后與家人形同陌路。在抽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門票之后,他想借此機會與兒子緩和關(guān)系。
但是,在這份大禮未送出之前,他仍舊時時刻刻不忘暴露本性,換著法地到處顯擺。每個他見到的人,都要被他的炫耀洗禮一番。不料,意外發(fā)生,這張票開啟了它的“奇遇”。
《北京你好》在喜劇背后,又有著寧浩一貫悲歡交融的底色——我們要記住2008年的奧運會,卻也不能忘記同一年的汶川地震所帶來的傷痛。
在滿地雞毛的現(xiàn)實世界里,這個失落卻又常常打了雞血的北京中年男人,心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溫情角落。
《白晝流星》/陳凱歌
《白晝流星》的攝影與調(diào)度維持在水準線上,但敘事邏輯有些問題,有點可惜。
以“草原傳說”作為基點的這則故事,包含著寓言感:傳說中,若能在白晝看到流星,貧瘠的大地就會變成綠洲;而航天技術(shù)的發(fā)展,對于貧困的草原牧民而言,就是一串帶來希望的“白晝流星”。
不可否認,它的立意出色。將“新農(nóng)村扶貧”和“航天航空事業(yè)”兩件大事糅在一起,構(gòu)成了互為牽引力的關(guān)系——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航天科技發(fā)展與扶貧,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也存在著關(guān)系。
《護航》/文牧野
最后一段故事《護航》,由文牧野執(zhí)導(dǎo),算是收了個不錯的尾。
《護航》聚焦閱兵式上的“后備飛行員”的故事。她不能正式上臺的理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只有最優(yōu)秀、最全能的飛行員,才能做到最完美的替補,成為飛行表演的最大保障。身為隊長的她,只能成為后備的人選。
每一個幕后不能上場的平凡者,她們的人生故事都值得被挖掘、被書寫。文牧野顯著的強項在于,他對人物的塑造與情感處理是細膩的。
《護航》通過飛行時不斷偶發(fā)的主體回憶,來打撈、回溯這位女飛行員的心路歷程——從孩童到少年時光,再到成長過程中所經(jīng)受的各類挫折。她要打敗性別觀念的禁錮,要在無法兼顧愛情與事業(yè)這件事上做出抉擇。這些回憶連同“護航飛行”的主線,塑造起了鮮活的形象。
七個故事、七種鮮明的風格,卻沒有造成“互不兼容”的情況。原因在于,它們都是書寫歷史橫截面背后的小人物。
這也是《我和我的祖國》讓人感到欣慰的地方。每個故事,都選擇將重心放在“我”和“我的”,放在默默無聞卻又舉足輕重的無名者身上,放在大事件幕布背后的那些細微角落,然后再是“祖國”。
真正的歷史,蟄伏于平民的日常之中。“祖國”這個觀念在此時顯得既抽象、又具體,在平民化的敘事邏輯里,最終漸漸生發(fā)為實際的關(guān)切。
從這一層面而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我和我的祖國》的優(yōu)點——它并非是傳統(tǒng)印象中,那類老套、刻板的“假大空”式的表達;而是一部充滿細節(jié)、能夠引發(fā)觀眾共鳴的作品。
《我和我的祖國》觀后感五
1.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門票在系統(tǒng)確定個人信息后是絕對不允許私自轉(zhuǎn)讓的,換言之,那位小男孩理論上是不可能用葛大爺?shù)拈T票去看開幕式的。
2.<相遇>非常好的題材拍成了白開水,在公車上的相遇缺少鋪陳,偶遇的情節(jié)過于俗套。
3.這個電影里有不少于10個角色適合吳京,他偏偏選擇了一個自己最最不擅長的角色和場景。導(dǎo)演也神助攻一般給他選擇了一位最能讓人出戲的女演員和他對戲。馬伊琍出場那一刻,不知道有多少人腦海中剎那間跳出了某個渣男的名字。
4.<奪冠>中小男孩為小女孩畫的素描,夾入張敏敏的磁帶盒中,準備送給小女孩,素描–張敏敏–海歸–我的中國心。多么好的延伸素材,導(dǎo)演卻偏偏自斷經(jīng)脈,把側(cè)重點轉(zhuǎn)移到了小女孩送的乒乓球拍上去,真讓本人捶胸頓足、百撕不得其解。
5.<回歸>中頻繁給"寶珀"做宣傳是否有廣告植入的嫌疑?應(yīng)該不是!因為那東西尋常百姓買不起。但兩次給品牌特寫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好在最后看字幕沒有該品牌贊助。
6.<白晝流星>中相信大家也都看出來了,飛船返回這種等級的事件??峙聝?nèi)蒙古自治區(qū)領(lǐng)導(dǎo)都靠不上前。老百姓居然策馬奔騰,如入無人之境。還和宇航員親切交流,非現(xiàn)實的拍攝手法可以有,但也不能離譜的沒邊兒啊,太扯了!
7·<護航>拍攝太"美"化了,我說的這個"美"是美國的"美",也許是該導(dǎo)演受好萊塢式英雄主義影片荼毒太深的原因,08號飛機已經(jīng)出現(xiàn)設(shè)備異常,在指揮下達備機立即補上的命令后,女主角作為一名軍人公然不執(zhí)行上級命令,美其名曰給隊友爭取機會,實際就是變相的個人英雄主義,這在中國軍隊中是絕對零容忍的惡劣行為。軍令如山、令行禁止!這是每個當過兵的人應(yīng)該知道的常識。而且在當時的情況下,女主角的提議既不理智也無必要。指揮部同意她的請求更是不可理喻,故障是暫時修復(fù)了,但誰能保證不會間歇性發(fā)生。嚴重不合理!堪稱此片一大敗筆。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