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與鐘子期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xiàn)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伯牙與鐘子期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伯牙與鐘子期讀后感1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滿面春風(fēng)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一年前讀得,至今印象深刻,一曲《高山流水》,吟誦千古佳話。未聆聽此曲,已為伯牙子期知音之情而感動。相知滿天下,知音能幾人。
鐘子期從一樵夫變成了隱士,也許,他覺得這樣高雅絕妙的曲子,這樣出身名貴的瑤琴,一個山野樵夫是無力領(lǐng)會,無法知曉的。但是知音不分貴賤,我想不管鐘子期出身如何,伯牙都會視其為知音。子期并不不貪圖榮華富貴,他心中唯有家中白發(fā)蒼蒼的爹娘讓他牽掛,他的孝心也著實難能可貴,也正為此,伯牙期更是另眼相待。
既為知音,信任為先。伯牙江邊不見子期,他并沒有懷疑他爽約失信,更不為此郁悶不滿。他知子期為人至孝,不來相會,定是應(yīng)了商弦中哀怨之音,家中定有人亡。這便是知音,心有靈犀,毫不相疑。
伯牙只料對了一半,但他萬難料到,亡者并不是子期的父母,而是子期本人。每每讀到這里,我的內(nèi)心百感交集,不禁感慨天意弄人,為何子期如此短命,知己難求,子期之后,伯牙再也尋找不到如此知音。
雖然只是一面之緣,但就是因為子期聽懂了他的曲子,伯牙便為之摔琴以祭,放棄高官厚碌,棲身山野,代其贍養(yǎng)高堂。此情此景,曾感動無數(shù)讀者,而高山流水,被千古流傳,也是必然了。
現(xiàn)今社會,人與人之間就是少了這樣至真至純的情感,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越來越冷漠,即使是住在對十幾年也不知道鄰居姓什么名什么已不足為奇,當(dāng)今社會會有幾個人把自己一無保留地展現(xiàn)在朋友面前,又有多少人覺得自己擁有一個能夠真正讀懂自己的人。所以,才有了“人生難逢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的感嘆。
伯牙與鐘子期讀后感2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俞伯牙出使晉國,行至漢陽江口,八月十五夜,大雨阻路泊船江上,風(fēng)停雨住,一輪明月出現(xiàn)故撫琴舒情,不料琴弦中斷,知道有人聽琴,派人去找尋到一個樵夫,那聽琴的樵夫,正是鐘子期。兩人相識,相談甚歡,兩人都深諳音律,對音樂都有很高深的見解。所以認(rèn)定彼此互為知音!
但是等過了一段時間,當(dāng)俞伯牙興沖沖的再回去尋找鐘子期時,鐘子期卻已經(jīng)生病去世了。俞伯牙傷心不已,摔碎了自己心愛的瑤琴,并發(fā)誓終生不再撫琴,因為他知道子期是世界上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得懂他的音樂了,留下的只有他對知音的敬重和惋惜了。這就是“伯牙摔琴謝知音”的,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這個故事讀來讓我蕩氣回腸、耐人尋味。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辈澜^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chǔ)是理解?!安澜^弦”,是交朋結(jié)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guān)系與友情的標(biāo)準(zhǔn),說它是東方之瑰寶也當(dāng)之無愧啊!
高尚的人格才配得上高尚的友誼,就像一個說的好——曲高和寡。生而為人要自律,自律才能自重,自我尊重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才是最高的人生旋律。當(dāng)這樣的人相互遇見,那一定是人間最美好的相聚和共鳴。所以中國古人選擇友誼是寧可抱殘守缺一個人享受孤獨,以等待真正的知音的到來,也不曲意逢迎與自己做人不對等的蠅營狗茍之輩,以求片刻的歡娛。這正是中華文化境界的一種表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