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牛頓的故事》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牛頓的故事》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牛頓的故事》有感1
暑假里,我讀了《牛頓的故事》,書中給了我一些啟發(fā)。
牛頓生在英國的一個農民的家里。他在小學念書的時候,特別喜歡做手工,結果學習成績不是很好。這說明:應該處理好學習與做手工的關系。
一天放學時,牛頓看見村口外正在安裝磨面的風車,牛頓經過一段時間的仔細觀察,便自己親手做了一個小小的風車。這說明:牛頓很有毅力,也勇于去實踐。
第二天,他把風車帶到了學校,放在課桌上,同學們都夸牛頓做得好。這時,同班的卡特大聲問牛頓:“牛頓,你能說出風車為什么會轉嗎?”因為牛頓做手工時從沒想過風車為什么會轉,所以被卡特的問題所難住了。不知誰在后面一推,風車誰壞了。牛頓撿起摔壞的小風車,心里難受極了。但卻沒有流淚,而是,心中暗暗發(fā)恨——一定好好學習,要找出風車會轉的原因。
此后,牛頓就發(fā)憤學習,養(yǎng)成了勤學好問的良好習慣。
牛頓給我們留下的啟發(fā)式:要養(yǎng)成勤學好問,勇于發(fā)現問題,并勇于去實踐,去想辦法解決問題。
讀《牛頓的故事》有感2
牛頓,是一位聞名中外的物理學家和數學 家。他提出的“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取得了劃世紀的成就,突破了平凡的17世紀。把手表當雞蛋燒、忘了客人的存在…這些牛頓的事例無人不知,自從讀了《牛頓的故事》后,我受益匪淺。
牛頓在一身中,把全身都投入到了科學研究當中去,從來不分心,他具有著全神貫注的精神 ,正是這種精神使牛頓成為17世紀的頂峰人物 。
有人問牛頓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牛頓說:“如果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本奕耍恳婚_始,我以為,巨人就是那魁梧高大的,使你忘不到頭的人,后來,我才知道牛頓所指的巨人指的是胡克、笛卡兒、伽利略、哥白尼這些在科學上有著突破性的人物,他們的科學知識,給牛頓的研究打好了良好的基礎。在生活 中,也是如此,我們學知識就是因為有了書本,有了身邊 朋友 與親人 的勸告、教誨,才使我們擁有了巨大的智 慧,我們就站在了教誨、勸告……的肩膀上,它們使我們更加出色。
牛頓還說過:“我不知道在別人看來,我是什么樣的人;但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就象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小孩,為不時發(fā)現比尋常更為光滑的一塊卵石或比尋常更為美麗 的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而對于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沒有發(fā)現。”從牛頓的這句話中,我明白了做人要謙虛,不要僅僅有了一點知識和智慧,就炫耀,真正的知識是沒有邊境的,牛頓這位17世紀的偉大人物,將永遠永遠印在我的心中。
讀《牛頓的故事》有感3
《牛頓的故事》是一篇十分感人的文章,這篇文章主要寫了牛頓小時候發(fā)明東西的故事,具體寫了小牛頓在周末發(fā)明日晷和小牛頓在一次做水車時受到啟發(fā)的故事以及小牛頓在上學時被批評的事。
從這個故事里使我懂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勤奮,能吸取經驗和教訓,長大了這個人必將成為對人類有用的人。牛頓的成功不在于他有多么聰明的頭腦,而是他在每一次成功之后,都能把經驗轉化成一種信心,使他堅信自己能夠戰(zhàn)勝下一個困難。正是這種勤奮和毅力,支撐著牛頓在漫長的歲月里向科學奮勇攀登,最終是他成了一位世界上頂尖的科學家。我們小學生就要向牛頓學習,從小勤奮好學,善于總結經驗,勇于挑戰(zhàn)困難,長大之后,為人類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