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告訴她》電影心得體會,《別告訴她》觀后感
《別告訴她》不但是今年備受矚目的口碑之作,更是北美影壇的一大驚喜。小編整理了《別告訴她》電影心得體會,《別告訴她》觀后感,歡迎參考借鑒。
《別告訴她》電影心得一
在近日舉行的第77屆美國金球獎頒獎典禮上,奧卡菲娜憑借電影《別告訴她》獲得了音樂/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成為金球獎歷史上首個獲得該獎項的亞裔演員,創(chuàng)造了金球獎歷史,成為亞裔之光。這部講述華人家庭告別故事的電影不僅讓國外觀眾感受到中國家庭間親情的溫暖,還讓國內觀眾在想家情緒濃郁到極點的年關歲末,找到每一個盼著回家的自己。
縱觀整個北美頒獎季,不管是專業(yè)影人還是普通觀眾都在為這部中國本土故事鼓掌。除了在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項上不斷有所斬獲外,電影還獲得最佳導演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外語片獎”等獎項提名。在近日揭曉的英國電影學院獎的提名中,《別告訴她》入圍了“最佳外語片獎“,奧卡菲娜則入圍了“新星獎“。此外,該片還被美國電影學會AFI評為年度十佳電影。不久前,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誠意推薦本片是自己2019年最喜愛的電影之一,而導演李安更將本片列為自己2019最喜歡的電影。
電影屢獲業(yè)內外人士肯定,足見其口碑及品質過硬?!秳e告訴他》在頒獎季的不俗表現(xiàn),也令不少業(yè)內人士直呼電影勢必會在即將到來的奧斯卡提名上占據(jù)一席之地。挾金球影后獲獎的聲勢以及北美頒獎季的口碑、獎項加持,《別告訴她》有望在1月10日上映后實現(xiàn)話題出圈。半個多月的空檔有足夠的票房空間,這部電影或許有機會創(chuàng)造驚喜。
電影《別告訴她》由導演王子逸執(zhí)導,奧卡菲娜、趙淑珍、馬泰、林曉杰主演,光延時代(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大海灘”電影制作公司(美國)、青梅竹馬影視公司(美國)、領域深處影視公司(美國)、蹺蹺板(北京)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出品。影片將于1月10日全國上映。
《別告訴她》電影心得二
繼2018年敘述華人吞沒創(chuàng)傷的動畫短片《包寶寶》獲得奧斯卡獎,又一部講述華人故事的電影《別告訴她》從去年開始斬獲頗豐,從劇本到演員都得到了頒獎季的提名、獎項。最近一次獲獎是扮演女主角碧莉的奧卡菲娜獲得2020年第77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喜劇、音樂類最佳女主角獎,該片今天在國內上映。
影片講述了自幼移民美國的碧莉一家匆匆趕回中國參加堂弟浩浩婚禮的故事?;槎Y是全家人團圓看奶奶的借口,她被確診癌癥晚期,剩三個月生命。是否要告知奶奶實情成了電影的焦點,父輩這代主張不告知,碧莉和同在國外長大的堂弟卻認為奶奶有知情權,中美文化在此發(fā)生沖突。那么兩代人的差異僅僅應該用文化差異去解讀嗎?
舊社會恐慌感深入骨髓,容易應激
碧莉的大伯海濱作為家中長子,談到為什么不能告訴奶奶時說了一段話,大意是西方人把生命看作是個體的,東方人把生命看作是集體的,屬于家庭、社會,不把患病的實情告訴奶奶是要為她分擔思想壓力。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里都會被深深打動。那么為什么生命在西方可以作為個體存在、在東方生命必須作為集體存在呢?我們從海濱一番話里的邏輯可以推斷出來:東方人認為生命作為個體存在扛不住生活的壓力,我們必須得集體地存在,發(fā)揮集體的長處,以求得生存。
這是我們的現(xiàn)狀嗎?尤其是它反映了北上廣深獨自打拼的年輕男女們的現(xiàn)狀嗎?不是。它是過去幾千年沒有吃飽飯的中國人的吶喊,印在骨髓里的深深恐慌。
中國人真正領略到免于食物匱乏的自由是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再怎么睜眼說瞎話吹捧民國的人也不能回避那個年代普羅大眾經(jīng)常餓肚子的事實,更不要說再往前的封建王朝了。
生存恐慌由于長期存在,按照榮格的理論它早已深入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所以在剛吃飽了飯幾十年后,中國人由于慣性、由于集體潛意識作用,沿用舊有的思維方式,認為集體抗壓才能生存。有趣的是,海濱這一代恰恰是走過了集體抗壓,在改革開放的政策下,獨自在海外生存的一代,但思想?yún)s停留在了面對饑荒的應激狀態(tài)。
讓更多人理解什么是“無條件的愛”
浩浩婚禮前全家人有一頓團圓飯,親戚打聽碧莉在美國多長時間能賺一百萬,碧莉說很久,親戚說在我們這兒“分分鐘”的事。隨著國內經(jīng)濟發(fā)展,赴美已經(jīng)不再是什么新鮮事,親戚明明看到移民美國讓碧莉變成了不把錢當事的人,30歲沒有立業(yè)也不成家,還是想把自己的小孩送去接受教育,哪怕他去了不回來。
答案就在吃飯時講述的碧莉童年故事里。剛移民到美國很窮,父母負擔不起碧莉鋼琴學習費用。教堂牧師知道后給了碧莉鑰匙,邀請她來彈教堂里的鋼琴——無條件的愛。比起親戚把養(yǎng)孩子當股票投資,這是更加美好的生活,而這種美好的生活必然是建立在肚子吃飽了幾代人之后。饑餓當前,人的眼里只有食物,填飽了肚子之后才開始講究尊嚴、歸屬、愛、自我實現(xiàn)。越窮的地方父母越大概率把養(yǎng)孩子當防老的投資,越是經(jīng)濟上自由的父母越有可能允許孩子自由成長為自己。
簡言之,我們吃飽飯的時間太短了。然而就在短短幾十年吃飽飯之后,中國人也開始談論如何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了。在北上廣深雖然生存競爭激烈,但是明確把養(yǎng)孩子當成做生意會被鄙視的,歌里頌揚的也是“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梢韵胍姺€(wěn)定富足中再過幾代,人們會逐漸從饑餓應激狀態(tài)的思維中轉變。
不能正視親人離開會帶來無盡的創(chuàng)傷
碧莉痛訴當年爺爺?shù)昧税┌Y后沒有人告訴她,之后再回來,爺爺就那么“消失了”。母親振振有詞:為了你的學業(yè)呀,學業(yè)要緊呀。人們的饑荒心理(生存焦慮)轉嫁到孩子學業(yè)上最為普遍,也最容易為社會所理解、接受。
我們從兩個方面看這個問題。一是純邏輯。耽誤了今天、今年的學習、考試,明天、明年可以繼續(xù),爺爺只有一個,生病期間的陪伴和去世后的告別,只有一次。孰輕孰重?二是從心理學角度。從格式塔心理學角度講,完整地經(jīng)歷了親人生病、病逝、喪失、恢復的過程,事情結束,我們繼續(xù)向前生活。未成年人在此過程完全不知情,不能陪伴和告別,這是“未完成”事件,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如遺棄創(chuàng)傷,伴隨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碧莉在兩歲多時寄養(yǎng)在奶奶家,六歲移民,她承受了太多遺棄創(chuàng)傷。
30歲仍然在為房租犯愁,誰敢說碧莉一定不是在重復童年被遺棄的慘劇呢?碧莉乘車路過幼年和奶奶居住過的地方,一再地表示想再看看,她想看的是什么?自己的根以及消失的一切:爺爺,長春的家,北京的家。
我們傳統(tǒng)上對做人有非常高的要求,喜怒不形于色原本是指極高的情緒管控能力,由于很難辦到,大家強行把情緒、情感壓抑、隱藏起來冒充高明。
《別告訴她》里一家人都瞧不起碧莉隱藏情緒能力低下,實際上這家人里碧莉最健康??茖W地講,情緒需要疏導、宣泄,碧莉哭訴她想留在國內陪奶奶的那場戲,她把爺爺去世被瞞、現(xiàn)在要瞞著奶奶病情的情緒、情感表達得準確自如。大伯海濱、堂弟浩浩強壓著情緒,結果都崩潰了。碧莉正常流露情緒像小河淌水,自然流動,情緒崩潰像洪水泛濫,拔樹毀屋。我們自詡隱藏感情的能力高明是個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大炸彈。
沖擊后需內省
奶奶真的沒辦法頂住患癌的真相,需要大家分擔嗎?吃著酒席,奶奶的身份暴露了:曾經(jīng)是一名前線女戰(zhàn)士,經(jīng)受過槍林彈雨的考驗。影片最后,導演告訴大家:確診癌癥后六年,奶奶仍然健在。如此強健的生命力,觀眾心中自有答案。
心理學上有個投射現(xiàn)象,你認為別人需要什么,往往反映出你需要什么。大伯海濱直吼奶奶需要幫著分擔思想重負,背后是他25年沒有回過國陪母親的深深愧疚——為了緩解內疚,他強行要替母親扛起患癌的思想負擔。
碧莉在中西兩種文化夾雜中自我分裂了,在國內她漸漸被說服,幫著隱瞞奶奶病情,回到美國又感到憋悶壓抑,大聲喊叫。移民二代往往都會感受到在文化夾縫中生存的撕裂感,要從中逃逸出來,他們需要有意識地去追問一些問題。比如在電影中的兩難困境里,要問: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集體抗壓來求得生存嗎?具體到奶奶這個人,她有能力面對患癌真相嗎?不告訴奶奶患癌到底是她的需要還是我們的需要?
電影里“愛”字沒有說出口,全家人回來看奶奶是愛,為病情擔憂是愛,辦婚禮哄她開心是愛,她能與癌癥共存和全家人的愛有很大關系。正是具備了愛,我們才說,如今,我們在吃飽吃好之后,我們應該期待愛的自然流露,這不是中美的文化差異,而是一個國家的慢慢強大。
《別告訴她》電影心得三
好萊塢制作發(fā)行(參與或主導)的以華人為主人公的電影,其一大主題便是中國與美國的文化沖突,比如李安的《推手》《喜宴》,王穎執(zhí)導的《喜福會》,去年的爆款《摘金奇緣》?!秳e告訴她》亦然。
電影根據(jù)導演王子逸的真實故事改編。在美國的華人碧莉(奧卡菲娜 飾)得知從小撫養(yǎng)自己長大的奶奶(趙淑珍 飾)不幸罹患癌癥,僅剩下三個月的壽命。奶奶有兩個兒子,分別移居美國和日本,而奶奶則在長春生活。一直照顧奶奶的姨奶和碧莉的父輩商議后決定向奶奶隱瞞病情。
小時候就來美國生活、習慣了美式思維的碧莉不理解父輩們的選擇,在她看來,奶奶對自己的疾病有知情權。但碧莉的父母告訴她,向病重病人隱瞞病情,是中國的傳統(tǒng),這是避免病人承擔壓力,是“善意的謊言”。
為了跟奶奶有一場正式的告別,長輩們編織了一個謊言,以為奶奶在日本長大的大孫子到家鄉(xiāng)舉辦婚禮的契機,來一次家族大團圓。這是二十多年來,兒子兒媳孫子孫女在長春老家的第一次大團聚。不明就里的奶奶開心極了,可一家人卻難掩憂心忡忡。
碧莉回到長春,一直徘徊于說與不說之間。在短短的相聚時光里,碧莉與奶奶親密無間,仿佛碧莉仍舊是昔日的小女孩。
在聚焦文化差異這一龐大議題上,《別告訴她》的切入口非常輕巧——是否告訴絕癥患者病情。中國是一個崇尚集體、講究大局觀、推崇奉獻與犧牲的社會。電影中的姨奶、父母、叔叔乃至于奶奶的主治醫(yī)生,都認為別告訴奶奶,因為奶奶是這個集體中的一員,當她遭遇絕癥,家人有義務有責任為她承擔這一份痛苦。就像電影中姑姑告訴碧莉,告訴奶奶會毀掉她的美好心情,干嘛要讓承擔真相的痛苦,現(xiàn)在奶奶不知道,就跟平常人一樣。
姑姑認為不該告訴奶奶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經(jīng)常聽到類似的故事,親人瀕死或突然去世,因為家人擔心我們知道消息后會影響學業(yè)、考試、出國等等,選擇了隱瞞,直到我們的“大事”完成后,家人才說出真相。
碧莉的爺爺去世,碧莉的媽媽就沒告訴她,擔心影響碧莉學業(yè),媽媽說,“我們這樣做對你最好”。這一回,碧莉決定留下來照顧奶奶時,媽媽又反對,她問碧莉,你留這兒能做什么。碧莉哭著說,她關于兒時的記憶就是童年在奶奶家,爺爺帶她抓蜻蜓,可當她們去了美國,一切都消失了,就連爺爺去世她也不知道,現(xiàn)在房子沒了,人沒了,就連奶奶也要沒了。
碧莉哭著訴說,她在中國的家沒了,親人也沒了
有不少人與碧莉一樣,因錯過與親人的最后一面懊悔終生,或者內心總有一個空缺。矛盾的是,選擇隱瞞的家人也是出于一個善意的出發(fā)點:為我們好,寧愿之后被我們指責,也希望我們彼時能心無旁騖地完成“大事”。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一個家庭是一個整體,權衡利弊時權衡的是整體化的利益,而非個體的權益。
所以碧莉一開始并不理解,她甚至搬出了美國的法律,向病人隱藏病情是違法的。因為美國是一個個人當先的社會,生命不是整體的事,而是個體的事。
有意思的是,從北美影評風向看,《別告訴她》首先觸動海外觀眾和海外華人的,倒不是電影中的文化差異,而是一種共通的情感,那就是——愛。哪怕這樣的愛充滿著中國特征,但它是可以打破區(qū)域與文化隔閡的,畢竟愛是誰都能讀得懂的語言。
《別告訴她》電影心得四
電影《別告訴她》今日正式公映,并發(fā)布了一款“趁早”特輯,當你越長越大,不要忘記了去道一聲“我愛你”。此前影片在海外廣受好評,不僅斬獲金球大獎,被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和著名導演李安評為自己2019年最喜歡的影片之一,還將成為沖刺奧斯卡的種子選手。電影《別告訴她》根據(jù)導演王子逸真實經(jīng)歷改編,從一個頗有社會意義的話題切入,拍出了意味綿長又真實細膩的中國親情故事,在年關春運的熱潮下,這部講述回家經(jīng)歷的影片必將喚起不少游子的情感共鳴,成為同檔期的熱門觀影選擇。
電影《別告訴她》海外口碑好評如潮,導演李安在《綜藝》特別企劃的“Directors on Directors”活動中,更把它列為自己2019最喜歡的電影。談及影片,他還是表示“當我看電影時有點像審視自己的過去,結尾與祖母的告別證明了導演對自己素材的控制,這是一個非常衷心和個人化的可愛結尾”。
《別告訴她》不但是今年備受矚目的口碑之作,更是北美影壇的一大驚喜。此前不僅獲得圣丹斯電影節(jié)“觀眾最喜愛影片獎項”、被美國電影學會AFI評為年度十佳電影,也拿下了多個影評人協(xié)會獎的重要提名,還被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評為自己2019年最喜歡的影片之一。因此有不少業(yè)內影評人指出,電影極有可能在即將揭曉的奧斯卡提名上有所斬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