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端午節(jié)的民間習俗_端午節(jié)有什么習俗
端午節(jié)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jié),過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習慣,那么你知道端午節(jié)這一天會有那些的民間習俗呢?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端午節(jié)的民間習俗_端午節(jié)有什么習俗介紹,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統(tǒng)民俗
由于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jié)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仲夏端午是龍升天的節(jié)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jié)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shù)及季節(jié)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shù),午為陽,重午為至陽;斗指正南,卦象為離,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屬火,時在仲夏之月,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jié),陽動于上、陰迫于下,午月純陽正氣,乃陰邪之所懼。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藥一年里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采的草藥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由于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辟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藥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藥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端午節(jié)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因而后世有認為端午節(jié)是由來于古人為了“避邪防疫”而設的節(jié)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老節(jié)日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老節(jié)日的形成蘊含了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古老節(jié)日重視祖先神靈信仰與祭祀活動,祖先神靈信仰是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核心,并非挑個日子避邪防疫就成為流傳萬古的民俗大節(jié);端午節(jié)由來于古人“避邪防疫”之說,是后世對古老節(jié)日文化內涵的誤解。拜祭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中國民俗節(jié)日永遠的主題。關于端午節(jié)的祝福語,大部分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端午節(jié)日之后,才將傳說歷史人物紀念附著在節(jié)日上,賦予節(jié)日以其它意義,但這些意義也只是端午節(jié)其中的一部分。許多古人的詩詞都描繪了端午節(jié)喜氣洋洋的節(jié)日氣氛,端午節(jié)自古就是食粽與扒龍舟的喜慶日子,古代端午節(jié)時熱鬧的龍舟表演,歡樂的美食宴會,都是慶賀佳節(jié)的體現(xiàn),端午節(jié)快樂才是傳統(tǒng)。端午是個好日子,據《荊楚歲時記》: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p>
在傳統(tǒng)節(jié)日當中,論民俗之繁多復雜,或只有端午節(jié)能和春節(jié)可比擬,兩節(jié)都有著祈福、消災等禮俗主題,寄托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愿望。端午節(jié)在歷史發(fā)展演變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jié)上的差異。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采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藥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術、佩香囊等等。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端午節(jié)期間通過傳統(tǒng)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端午文化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端午節(jié)是法定節(jié)假日,放幾天假
2021年端午節(jié)時間為:公元2021年06月14日 農歷2021年五月初五 星期一,法定節(jié)假日只有一天,由于剛好是周末,所以放假時間是6.12日至6.14日,但是就不需要調休了。
端午節(jié)的由來介紹
我們的五月初五的端午節(jié),本是先民創(chuàng)立用于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jié)日。因傳說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jié)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偟膩碚f,端午節(jié)起源于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后來還增加了紀念屈原等一些歷史人物的紀念意義。
端午節(jié)有哪些寓意
我們五月初五的端午節(jié)的別稱是瑞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地臘、詩人節(jié)等等。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lián)系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后,當?shù)厝嗣駛渌溃泷{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制作成我們現(xiàn)在的粽子的模樣
每逢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給家中的孩子佩戴五色絲繩,以避不祥,所以傳統(tǒng)上用五色彩絲編成繩索,配以銀鎖,纏繞于兒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災,祛病延年。制成的五彩繩佩戴時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腳脖上。又有一說如果小孩還沒滿一歲,就只系紅色的彩線。
在端午節(jié)的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彩繩。系線的時候,孩子不能開口說話。而一些已婚的男人也被妻子逼著戴上彩繩,很多男子擔心被別人看到笑話,就悄悄系在腳踝上。
這系五色繩的時間有講究,必須要在太陽沒出來之前就系上,否則就會不靈驗,而且五色繩不能任意扯斷或丟棄,如果五彩繩斷了,只能等到端午節(jié)后的大雨天時,將它扔在自家院墻的排水口,隨雨水沖走。
五色繩一直要系到七月七日“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有些地方是端午節(jié)后下第一場雨時,摘下拋到河里,讓它隨雨水沖走。
隨著時間的發(fā)展,五彩繩呈現(xiàn)的方式花樣繁多,不止孩子佩戴,許多人也一起佩戴起了五彩繩,最簡單的一種就是選擇青、白、紅、黑和黃色五種顏色的細繩,然后五線合股成繩,直接戴在手臂上。而有些人則喜歡在五彩繩上搭配一些金銀飾物,掛在脖子上。
一些婦女朋友,則喜歡把五彩繩折成方勝,也就是類似中國結的吉祥寓意紋樣。像是打算送長輩尊長的,很多人則會用五彩線,繡繪成各種各樣的日月星辰烏獸等物,不過這種繡繪肯定是比之前的復雜的多。
“五月初五插艾子”是民間普遍流行的一種風俗。那么,端午節(jié)門頭插艾的來歷如何呢?這就眾說不一了。民間有一種說法是“燕王掃北”時留下的風俗習慣。
河北民間有這樣的一種傳說,就是燕王來到河北之前,民間風傳他殺人不眨眼,所到之地雞犬不留。有的人信以為真。這一年燕王來到保定府管轄的雄縣境內,看到一個農家婦女身上背著包袱,懷抱一個五六歲的大男孩,手拉一個二三歲的小男孩。他感到奇怪。
于是燕王就上前問農婦為什么要這樣,那位大嫂回答說:“這大的是我鄰居的孩子,他爹被抓去修城墻累死了,媽在家病死了,丟下這個可憐的獨苗,這小的是我的親生,萬一出了事,我要舍去小的保大的?!?/p>
燕王一聽,對位農家大嫂的高貴品德十分敬仰。于是和氣地說:“你愛鄰居的孩子,我愛天下的百姓,只要有愛心,怎會遇到殺人呀?”說話間,見路旁長滿了艾苗,便伸手拔了兩棵。遞到大嫂手里,并囑咐:窮人門上都插上艾子,有這個記號,窮苦百姓就不會遭傷害。
這個婦人照燕王的話做了,一夜之間,千家萬戶的門旁都插上了艾子。第二天,正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燕王在這一帶打了大勝仗。人們?yōu)榱思o念這一天,便每年端午節(jié)插艾,這個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這個故事雖然是傳說,但在民間卻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艾是一種多年草本植物,揉之有香氣,莖、葉含有芳香油,可用作調香原料,也可用來殺蟲和防治植物病害。每年端午節(jié),時已入夏,蚊蠅等,害蟲滋生猖撅,門旁插上艾子,有避瘟驅蟲之效。應該說,這是一種值得繼承的良好衛(wèi)生習慣。
農歷五月初五吃粽子的寓意
1、驅趕蛟龍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fā)展為我國端午節(jié)食品。
2、紀念屈原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屈原是戰(zhàn)國時楚人,當他看到國家將亡時,于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而死。老百姓劃著船去打撈他的尸體,并將米飯撒到江中,防止魚蝦侵害到屈原。于是有了端午節(jié),有了龍舟競渡,有了吃粽子。另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版本,是說屈原生前正直,是他的政敵在江中追趕他的小船,將他殺害后,裝在麻袋中深入江底。為了掩飾罪行,偽作了“懷沙”一篇遺文,傳言屈原是自殺。但老百姓心中有數(shù),于是也有了端午節(jié),劃船是暗示小人們追殺屈原,包粽子,是暗喻小人將屈原捆綁并投入水中。
3、求子
端午節(jié)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只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并且九種顏色的絲線扎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棒兆印笔恰氨娮印钡闹C音,寓意人丁興旺。
4、功名得中
因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時寓意學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舉考試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節(jié)時,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舉中的。
5、光宗耀祖
因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jié)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粽子。
農歷五月初五包粽子的葉子叫什么
粽葉分多種,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使用的種類各不相同,常見的為蘆葦葉、箬葉;以及種類繁多的其它粽葉,如:桂竹葉、月桃葉、芭蕉葉、荷葉、粽巴葉、竹筍殼等。
關于端午節(jié)的民間習俗_端午節(jié)有什么習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