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英語學習的誤區(qū)
誤區(qū)一、錯把漢字當音標
不少學生苦于記不住單詞的發(fā)音,就在單詞的一邊注漢字。如:tomato記作“他沒頭”,He goes shopping記作“黑狗吃燒餅”。這在早年學習英語時,不足為奇。那時的學生開始學英語時的年齡都比較大,錯過了四到十二歲這個最佳語言學習期,用漢字記英語發(fā)音也許是可以理解的。但現(xiàn)在仍有人這樣學習英語,并把他作為成果出版,就令人惑然了。畢竟中國英國相隔千里萬里,漢語和英語也相隔千里萬里,無論在語法上,還是在語音上。特別是發(fā)音上,漢語有四聲,英語只有升調(diào)和降調(diào),有些英語音素漢語中根本就沒有,如[θ][ ∫]等,用任何漢字記音都是錯誤的。久而久之,就會降低你對音標的敏感和精確度,把你引向錯誤的深淵。你說的英語,中國人聽不懂,外國人也聽不懂,淪為“獨門絕技”。
誤區(qū)二、迷信歐美人
以為藍眼睛的外國人說的都是英語,而且必然比中國人好。殊不知,在歐洲,只有英國人和愛爾蘭人講英語,而且在愛爾蘭,愛爾蘭與和英語并列為官方語言。在講英語的八大國家(英、愛、美、加、澳、新、南非、加勒比海諸島國)中,各國有各國的方言,美語就是英語的最大變種。英式英語聲調(diào)起伏較大,吐字清晰高亢,摩擦音重,而美式英語則柔和圓潤,有人預(yù)言300年后,美語將成為一種新的語種。英國沒有我們中國的那種普通話,所謂的標準英語(RP--received pronunciation),只在英格蘭使用,具體地說從Midlands一直向東南延伸到London,包括劍橋、牛津兩座大學城,并非所有英國人都這樣講。很多學習者誤以為英國人少國小,講的英語都是一樣的。其實大謬不然,甚至威爾士人有自己的語言——威爾士語,在書寫商店、街道等名字時。一定是威爾士語在先,英語在后。初到英國的人,心里往往會問:英國人講的是英語嗎?英國人和美國人有時也不能很好地溝通交流,更何況新西蘭人、印度人、法國人講的英語啦!所以,長著鼻子、藍眼睛的“泛藍陣營”的人,講的未必都是標準英語,只是“外在包裝”上更接近地道而已。來中國教英語的外國專家多為中學老師,還算不上高端人才,有的人語法更是一塌糊涂。非英語母語的人中的佼佼者講的英語有時比英國人講的英語還要標準,決不是天方夜談。
誤區(qū)三、不操練,抄答案
教材上關(guān)于兩個人一組進行討論的練習,學生一般都不做。課后的作業(yè)題,從交上來的作業(yè)本看,又幾乎全部正確。到了考試時,成績往往慘不忍睹。究其因,學生對英語學習沒有興趣,進而缺乏主動性,只是應(yīng)付差使,疲于奔命。再加上各種參考書多如牛毛,價格也相對便宜,學生差不多人手一冊,交作業(yè)時一抄了之,千人一面,一錯百錯。老師能改動的只是那些抄錯了的單詞。本來,大學階段的漢譯英句子應(yīng)存在多種答案,而各家參考書上的答案竟也是“不約而同”(至少是《大學英語》的參考書如此),實在是耐人尋味。
誤區(qū)四、重分數(shù),輕應(yīng)用,把英語當成“敲門磚”7Wy中國英語學習網(wǎng)
7Wy中國英語學習網(wǎng)
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在應(yīng)試教育的體制下,學生一股腦沖分數(shù)而去,幾乎忘記了英語學習的宗旨,那就是應(yīng)用。學習沒興趣,上課如上刑,學了一學期,只記住一些零星的單詞。個別人整天鉆書山,泡題海,蒙答案,雇槍手。研究打勾的規(guī)律,揣摩改卷人的心理。一旦拿到了三、四、六級證書,便萬事大吉,將英語束之高閣,課本用完就扔,或成為收廢品的工作對象。盡管得了高分,有的學生還是寫不能寫,聽又聽不懂,到頭來仍舊是個準文盲,英語成為了“一壺燒不開的水”。
誤區(qū)五、把知識當技能, 眼高手低
有的學生拿到一本聽力教材,一看單詞都見過,就認為太簡單了,沒勁!真放了錄音,又真聽不懂。問題浮出了水面——英語是技能,而不僅僅是知識。你背過一本有關(guān)游泳的書,并不等于你會游泳。要掌握一種技能,關(guān)鍵詞是練。熟能生巧,百煉成鋼。見過的詞未必認識,認識的詞未必會用。多聽、多說、多讀、多寫、多譯,不要怕出錯。跌倒了,站起來再繼續(xù)。英語上也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久而久之,不知不覺間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成長了,也成功了。朋友你大膽地向前走,通天的大路九百九十九!
誤區(qū)六、速成心理
一個王子拜亞里士多德為師,學習知識和文化,抱怨太慢太苦,問亞里士多德有沒有捷徑可走。亞里士多德說出一句千古名言: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 許多英語專家也一再告誡我們,要學好英語,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投入和產(chǎn)出成正比。有持之以恒,不可一暴十寒。所謂“一天記住一百個單詞”,“英語聽說百日通”等純屬商業(yè)炒作。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博士生導師錢青要求我們要多讀些簡易讀物,最好是20世紀的作品,最好是關(guān)于日常生活的,以免詞句的過于陳舊和老化。梅仁毅教授提出至少要讀四十本簡易讀物,《英語學習》主編高厚堃建議至少要背四十篇名篇??梢?,羅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
誤區(qū)七、單一化傾向
話分兩頭:其一,對英語的認識。英語分為聽、說、讀、寫、譯五大技能,那一方面都不能偏廢。拿來一篇文章,一看單詞都見過,就認為會了。聽、說、寫、譯依舊惘然。其實是假會,不是真會,這是很多學生的通病。其二,記單詞的方法。課堂上讓學生記一下單詞,學生就默看。樣子倒是文質(zhì)彬彬,不影響別人,效果就差大了。正確的方法是:讀出聲音,眼、口、手、腦并用。至于是否一定要“瘋狂”,我看未必。“瘋狂”只能一時,不能一世。那樣既擾亂了他人,也有點兒神經(jīng)質(zhì)。“瘋狂”出點名堂的,畢竟不多見。
誤區(qū)八、背了再聽,以求一網(wǎng)打盡
聽力是多年來制約中國學生英語水平提高的一個“瓶頸”,為了改善這一窘境,有些學生就先把英語材料背誦下來,再去聽。這樣,雖然減輕了對所聽材料的瞬間反應(yīng)帶來的壓力,套用林彪的話說,就是走了一條“弓背路”。
誤區(qū)九、以為到了英、美、加、澳,英語有就了保票
基于這種認識,不少家長不惜花重金將自己的孩子送出國。一方面,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承受起這筆巨額開支,約每年十萬人民幣。國家不同,學校不同,價格不同,但都比國內(nèi)昂貴地多。另一方面,搞不好容易上當。新西蘭的一個村子忽然來了一群外國留學生,村子里的人從來就沒聽說過這里有什么大學,原來有人發(fā)假廣告,租來教室,聘來教師,騙來學生,開辦起“野雞大學”,十個人中九個來自中國,如此語言環(huán)境與國內(nèi)何異?又怎么能學好英語?最后,毋庸諱言,早年留學者還算是精英的話,近年來有不少是高考落榜生。近50%的入學率都沒能沖入高校的大門,表明學習能力(包括方法和毅力)的有限。即便是到了國外,也不會一下子就脫胎換骨,難道“桔生淮北則為枳”嗎?有的人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還是跟不上課,中途回國的勝利大逃亡者不乏其人。武漢一私營老板把自己的兒子送到了英國,因根本就聽不懂課,整天泡吧,四十萬人民幣耗盡,只得不告而辭。家人多時聯(lián)系不上,憂心如焚。后來,鄰居偶然發(fā)現(xiàn),他在武漢一家飯店當門童呢。例子也許偏激,僅供參考。
誤區(qū)十、寵洋心態(tài)
認為會幾句英語就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了,就可以攤手聳肩地和西方人交談了,自己似乎是半個洋人了。中國語言經(jīng)過了五千年的歷史滄桑,自有他的博大精深。我們現(xiàn)在學英語是學它的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而不是其它。和外國人交往要不亢不卑,而不要媚顏屈膝,妄自菲薄,喪失民族氣節(jié),不能忘了根和本。出國三天就對同胞說“我不會講中國話”的人是可恥的。記住,數(shù)典忘祖的人,西方人也是從心里瞧不起的。也許當時給你塊糖吃,到時候會把你拋棄在一邊的。
誤區(qū)十一、英語獨尊
以為英語是“通用糧票”,不分析、不考量就報這個專業(yè)。首先,英語不好學,并不是誰都能學好。毛澤東富有大智慧,英語就沒學好,更何況一般人士。作為謀生手段,英語還沒遇到致命的挑戰(zhàn)。但作為一生從事的專業(yè),你要仔細斟酌。英語研究難出成績,要想贏得同樣的功名,須付出比其他行業(yè)的人更多的艱辛。況且,英語不可能這樣一直“紅”下去。估計二十年后,英語將成為知識界的第二工作語言,英語“紅”透半邊天的好戲沒準將在中國謝幕。英語和應(yīng)用性自然科學結(jié)合,與經(jīng)濟、法律結(jié)合是更為明知的選擇。如果說中國的初級教育加上美國的高等教育是二十世紀教育經(jīng)典的話,那么,考慮到中國家庭目前的實力,建議您的孩子在國內(nèi)讀完大學,再出國深造,經(jīng)濟合算,英語也不耽誤。
誤區(qū)十二、教材上的拿來主義
這雖然主要是教育界的事,但和學生干系甚大,特別是在雙語學校。原版教材是地道,但內(nèi)容太多,往往邏輯不清,并不適合我國國情。
誤區(qū)十三、公共英語一刀切
這是一個更大層面上的問題。是否我國的高校各專業(yè)都得開英語課,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位英語教授提出了質(zhì)疑。他認為有些專業(yè)沒必要開,如中國考古。目前的公共英語課費時費力,得不償失。再說,畢業(yè)資格上的一票否決制缺乏法律根據(jù)。(編輯:趙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