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來歷精選
對聯,是我國一種獨有的文學藝術形式。對聯歷史悠久,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筆寶貴財富。 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對聯的來歷,歡迎大家閱讀!
對聯的來歷一
對聯的文體淵源
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fā)展而來的,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相提并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這些特點,都和律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把對聯稱為張貼的詩。但對聯又不同于詩,它只有上聯和下聯一般說來較詩更為精煉,句式也較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對聯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幾十言。在我國古建筑中,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對聯無論是詠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較高的概括力與駕御文字的本領,才可能以寥寥數語,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zhèn)?,給人以思想和藝術美的感受。
對聯的起源時間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于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xù)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于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后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边@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于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對聯的發(fā)展高峰
一直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據《簪云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并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后,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入清以后,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對聯的影響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fā)展,對聯還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對聯的來歷二
前一段時間寫過一些對聯趣談,其中有一個讀者問道:“那個時候就有對聯了嗎?”,今天又翻了一下相關內容,給大家分享一下對聯的由來和幾種比較有意思的對聯。
說起對聯,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每年過年貼的春聯了。宋代王安石的詩《元日》有言,“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笨梢娰N春聯也是一種古老的習俗了。但春聯只不過是對聯的一種。
對聯又稱楹聯、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等,起源于桃符。
相傳,對聯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謂“題桃符”。這要算是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但也有其他說法,中國最早楹聯出現在唐代,有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敦煌遺書為據。
這里給大家補充一下,“桃符”指的是古時掛在大門上的兩塊畫著門神或者寫著門神名字,用于辟邪的桃木板,相當于門神像。“五代”是中國歷史上介于唐朝和宋朝之間的一個歷史時期,在這段時間朝代更換頻繁,因為很多人對于歷史階段只是一個大概了解,但實際上還有很多階段,包括歷史書都沒有詳細講述,所以怕大家不太清楚這個時代,稍帶一提。
但是呢,從文學史上來看,對聯是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而來,在這個過程中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也就是對偶階段,駢偶階段和律偶階段。
對偶階段的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古詩文中出現了對偶句,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類的;駢偶階段起源于東漢的辭賦,興于魏晉,盛行于南北朝,是以對偶句組織的駢文;律偶階段始于魏晉,到了唐代正是形成,即一般的五、七言律詩。
所以對聯起源很早,至于起源時間,看你整么定義了。因為很多對聯不是說一定是貼在門上,叫做楹聯,從先秦兩漢都有對聯的痕跡了。你可以認為起源于唐朝或五代時期,也可以看作是更早起源于先秦時期,那么我本人傾向于后一種。
事實上對聯的形式有很多種,只要對得上都算作是對聯,只是有好壞之分罷了。甚至胡亂對也是一種對子,對得好的講究一個對仗工整,平仄合宜,先后呼應。所以我認為對聯起源時期傾向于更早一些。
在給大家分享兩種對聯,一種是“絕對”,一種是“回文聯”。
所謂“絕對”,一般是經歷長時間在民間流傳下來的,難度很大的對聯,有些已經有了下聯,有的至今無人能對。
“煙鎖池塘柳”就是一個很有名的“絕對”,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出自晚明陳子升的《中洲草堂遺集》,迄今為止已經超過300年。
“煙鎖池塘柳”這五個字偏旁包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因此下聯也應該有與”五行“相對之意。有人以”灰堆鎮(zhèn)海樓“為下聯,但也只是形式上對仗,上下聯雅俗差距很大,還有人將”灰堆“改為”炮堆“,依然不夠好,這就屬于對的不好的對聯,但也算是對聯。還有什么”炮架鎮(zhèn)江城“,雖然氣勢上比前者要好,但仍然不夠好,平仄對仗存在缺陷。
后來有人對出了不論是平仄還是意境上都非常協調的下聯:”茶烹鑿壁泉“,這個下聯不僅意境上和韻律上對得好,更為難得的是對仗的偏旁均在下部,殊為難得。補充一下,”烹“字下面四點水是”火“得意思,”鑿“字繁體字下面是”金“字,因為我們的現在的漢字都是經過簡化的,所以對一些繁體字不熟悉,也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回文聯即以回文的形式寫成的對聯,既可以順著讀也可以倒著讀,頗有意思。自古即今傳下來的回文聯相當多,摘錄幾副,與君共賞之。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僧游云隱寺,寺隱云游僧。
對聯的來歷三
春聯,起源于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據《后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端问贰な袷兰摇氛f:后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二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chuàng)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共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辟N春聯,是重要的年節(jié)民俗。春節(jié)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春節(jié)對聯成對出現的由來
在農村或者小縣城時??梢钥吹揭恍┨貏e顏色紙張寫的春聯風俗:原先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輩家一般從當年起三年不帖紅春聯,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服喪期滿才恢復用紅紙,故白綠黃三色的對聯俗稱孝聯孝春聯或丁憂聯。也有的地方頭年貼黃對聯,次年貼藍對聯,第三年貼綠對聯。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貼對聯以寄托哀思,故春節(jié)貼對聯是有必要的。
春節(jié)普天同慶,故除了各家門口要貼春聯外,豬舍,雞鴨舍等處也要貼對聯,寓意六畜興旺,格式一般雞鴨滿圈,牛羊成群,六畜興旺等。還有神仙的對聯:灶王爺的春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匯報時多說好話,下凡回來時多降吉祥,俗稱送灶神。土地爺的春聯是:土中生白玉,地內長黃金。意為只要辛勤勞動,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獲。天地爺的春聯是:天高覆萬物,地厚載群生。短短10個字,把天地間的一切全都包羅了進去。院子里的大樹需貼上樹大根深、院子里的墻面需貼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墻上需貼上幸福健康、廚房里需貼上勤儉節(jié)約等。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中原春節(jié)就戶懸“桃?!?,又稱“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后,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睆膫鹘y(tǒng)春聯“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詩句“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也看出春聯與桃符的關系。
什么是桃符呢?據《淮南子》說,這種“桃符是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兩旁?;蛘哌€畫上這兩個神象——左神荼、右郁壘。古人是以桃符上書畫此二神來壓邪的。這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門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親手寫的“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笔侵袊钤绲囊桓贝郝?。自孟昶題桃符以后,文人學士便群起效仿,把題春聯視為雅事,于是題春聯之風便逐漸流傳。但是,到時了宋代,“春聯”還是稱之為“桃符”的。聯語卻不限于題寫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聯”。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聯語,且把粉紅箋寫出。有些人集詩經古語,有的集唐宋詩句。相傳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閣立春聯:“北陸凝陰盡,千門淑氣新?!边@是春聯中掛人齒頰的。
對聯的來歷精選相關文章:
★ 對聯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