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電話的發(fā)明》教學教案
通過《電話的發(fā)明》想像貝爾搞實驗研究的艱苦狀況,懂得科學探索之路是偉大而艱苦的,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男W三年級語文《電話的發(fā)明》教學教案,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小學三年級語文《電話的發(fā)明》教學教案一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識生字15個。
3、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貝爾研究和發(fā)明電話的過程,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準備:小黑板,生字、詞卡片。
課型: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我們我們現(xiàn)在科技發(fā)達了,聯(lián)系的發(fā)生有很多種,你覺得最普遍的是哪種?
2、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電話的發(fā)明。
3、板書課題:《電話的發(fā)明》(學生齊讀兩遍)
二、新授。
1、初讀課文。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2)標出自然段的段序。
(3)出示生字,學生“開火車”讀。
偶、沃、舍、艱、檢、效、導、端、另、應、悅、啟、配、拆、硫
(4)出示生詞,同桌讀,男、女同學接讀。
偶然、肥沃、農(nóng)舍、艱苦、檢驗、效果、導線、
一端、另一端、反應、悅耳、啟發(fā)、器配、拆掉、硫酸
2、再讀課文、理解課文。
(1)指名接讀課文,并指名評價。
(2)①齊讀第1自然段。
?、诮榻B亞歷山大·貝爾
(3)在小組中學習:
①指名接讀課文2——8自然段。
②在小組中接讀2——8自然段,討論:貝爾是怎樣研究和發(fā)明電話的?
?、壑该?a href='http://www.yishupeixun.net/shuoshuok/' target='_blank'>說說。
?、荦R讀2——8自然段。
3、齊讀課文。
?、僮杂烧f說:電話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后,給人們帶來了什么便利?
?、谥该f說。
三、布置作業(yè):
正確地朗讀課文;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板書設計:
11、通訊
熱愛科學
電話的發(fā)明
勇于探索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正確書寫11個字,并掌握每個字的筆順規(guī)
2、完成“語文天地”中“抄一抄”
教學重難點:
1、書寫“偶、艱、檢、效、導、另、悅、啟、配、拆”11個字。
2、抄寫詞語。
教學準備:生字、詞卡片,田字格黑板。
課型:寫字課
教學方法:討論、小組合作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齊讀課文《電話的發(fā)明》。
2、出示11個生字,學生認讀。(開火車)
偶、沃、舍、艱、檢、效、導、端、另、應、悅、啟、配、拆、硫
3、出示生詞,男、女同學接讀。
偶然、肥沃、農(nóng)舍、艱苦、檢驗、效果、導線、
一端、另一端、反應、悅耳、啟發(fā)、器配、拆掉、硫酸
二、新課:
1、出示要寫生字,學生認讀。
偶、艱、檢、效、導、另、悅、啟、配、拆
2、分析字形,互相交流。
3、書寫生字。
(1)學生自由書寫生字。
(2)指名上臺書寫,并指名評價。
(3)書寫生字,每字3遍。
(4)完成“語文天地”中“抄一抄”
*出示詞語,學生認讀。
偶然、檢驗、悅耳、啟發(fā)、欣喜若狂、()
*抄寫詞語。
(5)合作學習:
*小組中,選出寫最快、的作業(yè),評選出來。
*上臺展示,并說說自己是怎樣書寫的。
三、布置作業(yè):
1、書寫生字,每字3遍。
2、抄寫詞語。
四、板書設計:
通訊
電話的發(fā)明
五、教學后記:
小學三年級語文《電話的發(fā)明》教學教案二
一、交流資料,導入新課
1、課前同學們收集了有關貝爾的資料,現(xiàn)在請大家交流一下。
先在小組內(nèi)交流,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資料,在班上交流。
2、知道了電話是貝爾發(fā)明的,那么,貝爾是怎樣發(fā)明電話的,大家想不想知道其間的故事?
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意
1、請同學們自由閱讀課文,認會生字,讀通課文。
2、檢查自讀效果。
3、再讀課文,思考:課文講述的主要內(nèi)容時什么?是通過哪些段落講述的?請在文中標記出來。
三、深讀課文,理解重點
1、“貝爾是怎樣研究和發(fā)明電話的?”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第二 ——七自然段,抓住重點詞句,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想象,同時把自己的體會旁記下來。
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充分讀書、體會 。
2、同桌交流閱讀收獲,也可以在小組內(nèi)交流體會。
3、指名學生談體會,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暢所欲言,重點引領學生體會貝爾刻苦鉆研、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嚴謹認真的實踐精神。
4、小結:你佩服貝爾嗎?佩服他的什么?從中你受到了怎樣的啟發(fā)?
5、感情朗讀全文,進一步感受文章精髓。
四、拓展延伸,升華理解
1、師深情引述:貝爾研究和發(fā)明電話的過程告訴我們搞實驗研究、走科學探索之路是艱苦的,但更是偉大的。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尖刻創(chuàng)造、偉大發(fā)明,才推動著世界走到了美好的今天,我們生活中的時時處處無一不在享受著他們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和幸福。就說電話把,它帶給我們怎樣的便利,同學們一定深有體會。請大家聯(lián)系我們的生活實際,也可以聯(lián)系自己的課外所知,告訴120多年前的貝爾先生,我們有多感激他。
2、學生暢所欲言。
五、學習生字,積累詞語
六、布置作業(yè),延伸課外
課外閱讀其他科學家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故事,寫寫自己的體會。
小學三年級語文《電話的發(fā)明》教學教案三
教學要求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貝爾研究和發(fā)明電話的過程,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
4、在閱讀中想像貝爾搞實驗研究的艱苦狀況,懂得科學探索之路是偉大而艱苦的。
5、說一說電話給人們帶來的方便。
重難點、關鍵
1、了解貝爾發(fā)明電話的過程。
2、在學文中體會貝爾熱愛科學,刻苦鉆研,勇于實踐的精神。
課時劃分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觀看實物,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電話:同學們這是什么?
2、它有什么作用呢?(指名問答)
3、教師:電話是亞歷山大?貝爾在1876年設計成功的。
4、學生出示資料,介紹亞歷山大?貝爾。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教師導讀:那么電話是怎么發(fā)明的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電話的發(fā)明》。
2、教師出示有關閱讀要求。
(1)畫出本課的生字詞。
(2)找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詞語。
(3)課文中哪些自然段具體介紹的是電話的發(fā)明過程。
3、檢查反饋生字學習的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學生讀一讀。
(2)教師強調部分生字在讀音和書寫上的要點。
(3)學生開火車讀生字。
(4)用生字組詞練習。
(5)教師出示生字詞語卡片,學生讀一讀。
4、反饋不理解的詞語,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或是查詞典,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偶然、哭笑不得、頓時、喜不自禁)
5、讀課文。
三、弄清文章的條理
1、指名反饋:哪些自然段具體介紹的是電話的發(fā)明過程。
2、讓學生按起因、發(fā)展、結果把發(fā)明電話的過程分成三層。
3、指名反饋。
起因:產(chǎn)生發(fā)明電話的新奇設想。
發(fā)展:具體寫貝爾經(jīng)過艱苦的實驗、研究、發(fā)明電話的過程。
結果:電話進入了人們的生活。
四、感情朗讀課文,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鞏固舊知,導入新課
1、出示生字詞語卡片,指名讀一讀。
2、全班讀一讀。
3、指名分段讀課文。
4、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電話是貝爾在1876年成功發(fā)明的。他是怎么發(fā)明電話的呢?
二、提綱導讀,合作學習
1、貝爾決定發(fā)明電話是受什么的啟發(fā)?
2、課文講了貝爾發(fā)明電話的幾件事?
3、互相討論,說一說貝爾是怎樣研究和發(fā)明電話的?
4、說說貝爾是一個怎樣的人?
5、學了這篇課文,你們的心里有什么感想?
三、反饋交流,理解課文
(一)了解起因,感悟發(fā)明在于大膽地設想。
1、指名反饋:貝爾決定發(fā)明電話是受什么的啟發(fā)?
2、指名讀課文第2自然段,其他思考:從中你們想到了什么?
3、指名反饋。(引導學生體會一切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來自于生活,源于人類大膽的幻想。)
(二)體會實驗的艱苦,貝爾的執(zhí)著。
1、指名反饋:課文講了貝爾發(fā)明電話的幾件事?
(1)一次實驗失敗,貝爾哭笑不得。
(2)拆船板做音箱。
(3)硫酸濺到人腿。
2、從這幾件事情中,你覺得發(fā)明的過程是怎樣的?你們是從哪些具體的語句中體會到的?
3、引導學生從關鍵的語句中體會實驗的艱苦,人物的精神。
教學建議: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教師根據(jù)具體的句子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
例如:“經(jīng)過兩年的艱苦實驗,他們終于做好了一臺電話樣機”
(1)引導抓關鍵詞語,說說自己的體會。
(2)鼓勵想像,說說他們兩年中遇到的種.種困難。
(3)感情朗讀。
四、總結全文
1、指名反饋:貝爾是怎樣研究和發(fā)明電話的?
2、指名反饋:從發(fā)明的過程中你覺得貝爾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學生結合課文的內(nèi)容自由發(fā)言:堅持不懈、熱愛科學、大膽想像、敢于實驗探索。)
五、拓展延伸
1、小組交流:說說電話給人們帶來了什么便利?
2、集體交流、反饋。
3、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一說移動電話的發(fā)展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從而鼓勵學生不斷地努力,爭取科學上的再進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