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獲得成功的原因是
戰(zhàn)國時期,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tǒng)治,發(fā)展封建經(jīng)濟,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為什么商鞅變法會成功,以下就是學習啦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為了鞏固本國政權(quán),紛紛啟用人才,進行變法運動。魏國李悝變法的成功,引起了秦孝公極大的興趣。秦孝公認為只有通過變法運動,才能使秦國變得更加強大,于是在秦國廣納賢才,希望能尋覓一位變法人士。
商鞅來到秦國后,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孝公的推動下,商鞅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變法運動。由于統(tǒng)治階層的推行,使商鞅變法得以成功推行。秦孝公下令讓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運動,所以,對商鞅而言,改革的阻力大大減小了,有了秦孝公的支持與推動,商鞅變法得以在秦國順利實行。
商鞅變法順應(yīng)了時代潮流,這也是商鞅變法成功的第二個原因。戰(zhàn)國時代背景下,國家的強大不僅是國土面積寬廣,國家只有富強,軍事戰(zhàn)斗力足夠強大,才不會被其它諸侯國所吞并。各諸侯國都想通過變法,使自己國家走上強大之路,商鞅在秦國變法,順應(yīng)了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得到了秦國人民的支持。
商鞅自身堅持不懈的推動變法進程,讓變法得以深入人心。作為一名改革者,必須要有一顆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決心和信心。商鞅在變法中,損害了貴族階層的利益,他們對商鞅也進行了反抗和阻攔,但是貴族階層的做法并沒有讓商鞅終止變法,反而,商鞅又深入了變法進程,使商鞅變法深入人心。商鞅在秦國推行的兩次變法,讓秦國走上富強之路。
秦孝公與商鞅
商鞅通過商鞅變法一事,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后人都知道商鞅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和政治家,他在秦國主持的變法運動,具有進步而深遠的社會影響。總結(jié)商鞅成功的原因,與伯樂秦孝公是分不開的。
商鞅是衛(wèi)國人,因為受到魏國李悝變法的影響,來到了魏國。后來,商鞅的政治抱負沒有在魏國實現(xiàn),恰逢當時,秦孝公在社會上謀求一位變法的有志人士,商鞅得知秦孝公這一賢明做法后,便從魏國來到了秦國。商鞅到了秦國后,見到了秦孝公,商鞅對政事和國家建設(shè)方面的見解,讓秦孝公意識到商鞅是位值得信賴的人才。秦孝公剛上位后,政權(quán)還不穩(wěn)定,不敢輕易施行變法,兩年后,秦孝公還是不改當初的意見,啟用了商鞅,并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了大規(guī)模變法運動。
商鞅變法之所以會成功,與秦孝公的賞識和信任是息息相關(guān)的。秦孝公一面欣賞商鞅的才能,一面很信任的啟用商鞅,加上,商鞅有了秦孝公的支持,變法才能順利的施行,秦孝公在商鞅變法中,為他掃清了很多障礙。
商鞅變法分為兩個階段施行,變法結(jié)果得到了秦孝公認可。秦國在河西之戰(zhàn)中,獲得勝利,秦孝公將15邑給了商鞅,為他封地,并稱他為商君。
秦孝公時期,商鞅迎來了人生和仕途的最頂峰,秦孝公毫無顧忌地啟用商鞅,讓商鞅的才華得以施展。所謂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對于商鞅來說,秦孝公無疑是自己的伯樂。商鞅舌戰(zhàn)守舊群臣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為了鞏固本國政權(quán),紛紛啟用人才,進行變法運動。魏國李悝變法的成功,引起了秦孝公極大的興趣。
秦孝公認為只有通過變法運動,才能使秦國變得更加強大,于是在秦國廣納賢才,希望能尋覓一位變法人士。商鞅來到秦國后,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孝公的推動下,商鞅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變法運動。
商鞅變法并沒有很快的得到實施,秦孝公剛成為秦國的新一任國君,他怕變法會遭到守舊派的反對。果然不出意料,商鞅變法遭到了以甘龍和杜摯為首的保守黨派的反對,商鞅為堅持變法的好處和他們展開了一場論戰(zhàn),就是著名的商鞅舌戰(zhàn)群儒。
甘龍等人認為輕易變法會引起社會的動蕩和不安,秦孝公本來才登上皇位,政權(quán)不夠穩(wěn)固,如果此時讓商鞅主持變法,可能會引起社會的動蕩。針對這個問題,商鞅認為,國家的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jù)時代發(fā)展做出不同的適合國家國情的制度,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國家的發(fā)展。商鞅還列舉了大量的例子,比如周朝的滅亡、夏朝的滅亡,都是因為國家制度跟不上社會進步,人民才拋棄了它。對于,秦國而言,變法是唯一的必經(jīng)之路。
甘龍等保守黨派還認為變法要順應(yīng)時間,如果秦國一意孤行實行變法,物極必反。就倆人的意見,商鞅認為,秦國此時要想走上富強之路,必須要實行變法??v觀李悝和吳起倆人的變法,都對秦國由借鑒意義。
在商鞅的堅持下,秦孝公看到了商鞅變法的信心和決心,于是商鞅變法在秦國開始展開。
商鞅的介紹
個人簡介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wèi)國(今河南安陽市一帶)人,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wèi)國國君的后裔,公孫氏,故稱為衛(wèi)鞅,又稱公孫鞅,因其變法成功而收復(fù)河西之地被秦孝公封于秦國商郡,后人稱之商鞅。在位執(zhí)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生平事跡
商鞅年輕時好刑名之學,在魏相公叔痤門下任中庶子(或作“御庶子”)。公叔痤臨終前將其推薦給魏惠王,惠王不能用。
后商鞅至秦國見孝公申變法改良之義,孝公大為贊賞。但他的理論遭到了甘龍、杜摯等重臣的反對,他們制造輿論,以為“智者不變法而治”,“法古無過,循禮無邪”,但秦孝公不為所動,仍以商鞅為左庶長,下令變法。
變法令下達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門者賞十金,但無人響應(yīng)。他又將賞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應(yīng)募,即獲得五十金,以此來取信于民。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復(fù)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稇?zhàn)國策》對此事的評論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商鞅執(zhí)法敢于不避貴勢,在秦國震動頗大,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新法令推行幾年后,秦國百姓家給人足,臣民勇于公戰(zhàn)而怯于私斗,故國勢蒸蒸日上,孝公以商鞅為大良造。兩年后,秦從雍(今陜西鳳翔)遷都咸陽,并第二次下變法令。
孝公二十年(前342),秦國富強。周天子和諸侯派人向秦祝賀。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nèi)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zhàn)斗,實行連坐之法”。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商鞅用詐謀虜取昂而破其軍,魏割河西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衛(wèi)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被處車裂
商鞅變法,主張建立縣制。其核心思想是:“一斷于法”,主要研究制度變革,提出秦國要實行“霸道”。其《商君書》是改革舊制,推行法治的思想理論源泉。孝公死后,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即五馬分尸)。其在秦執(zhí)政二十余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并由此開始使秦國凌駕于山東六國之上。
然而,商鞅變法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后,舊貴族挑撥秦惠王以謀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聽到消息,立即逃跑。他找到一家客店準備住宿,店主不知他是商鞅,對他說:“商鞅定下規(guī)矩,留住沒有憑證的人,我要受‘連坐’的處罰。”可憐的商鞅慘死在自己制定的規(guī)定下。這就是著名的典故:“作法自斃”。商鞅只得逃往魏國避難,但是因為他曾率領(lǐng)秦兵攻打過魏國,所以被拒之門外.無奈之下,商鞅只好重返商地,帶領(lǐng)士兵北征鄭國。惠王派重兵進攻商地。商鞅率包括家丁等兵卒進行抵抗,終因眾寡懸殊而失敗。商鞅被殺于鄭澠池,其尸體被帶回國,處以車裂之刑。“用其法不用其人”!后人延說“商鞅變法,作法自斃”。
作法自斃: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泛指自作自受。比喻自己想出的辦法,反而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