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夜長短的變化的原因_晝夜長短的是如何變化的
地球自轉造成了地表各處晝夜的交替。天文學上把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叫做晨昏線。晨昏線把所經過的緯線圈的晝弧和夜弧的兩部分。下面學習啦給大家分析晝夜長短的變化的原因,希望能幫到大家。
晝夜長短的變化的原因
地球自轉一周,白天與黑夜循環(huán)一次,形成一個晝夜,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的秋分、春分日外,各地的晝弧與夜弧都不等長,當夜弧大于晝弧時,則夜長晝短。反之亦然,隨著地球的公轉運動,晨昏圈一斜一正地變化,同緯度地區(qū)的晝弧和夜弧也跟著彼此消長,因此導致晝夜長短不斷變化。
晝夜變化的規(guī)律
形成晝夜長短變化的原因是地球的地軸是傾斜的以及地球在公轉,一直指向北極星附近。
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地軸始終與軌道面傾斜成66度34分的夾角。由于地軸的傾斜,當地球處在軌道上不同位置時,地球表面不同地點的太陽高度是不同的。太陽高度大的時候,太陽直射,熱量集中,就好像正對著火爐一樣;而且太陽在空中經過的路徑長,日照時間長,晝長夜短,必然氣溫高,這就是夏季。反之,太陽高度小時,陽光斜射地面,熱量分散,相當于斜對著火爐;而且太陽在空中所經路徑短,日照時間短,晝短夜長,氣溫則低;由冬季到夏季,太陽高度由低變高。同樣道理,太陽高度的變化影響著晝夜的長短和溫度的高低,分別形成了秋季和春季。
由于地球永不停歇地側著身子,圍繞太陽運轉,這種冷暖便不停地交替著,從而形成了寒來暑往的四季。
在太陽照射下,地球被分為晝夜兩個半球:向太陽的半球是晝半球,背太陽的半球是夜半球。晝夜兩半球之間的分界線,被叫做晨昏線,是地球的一個大圓。晨昏圈經過的各地,正經歷著一天中的清晨或黃昏。那里見到的太陽,正好位于東方或西方的地平上。
晝夜變化的解釋
地球不僅在空間有晝夜半球之分,而且,由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晝夜兩半球在時間上不斷地相互交替,使得各個地點時而位于晝半球,因而經歷著白晝;時而位于夜半球,因而經歷著黑夜。這叫做晝夜交替。晝夜交替的周期,就是通常所謂的1日,叫太陽日,它不同于恒星日。恒星日是單純的地球自轉的周期,而形成太陽日的,不僅是由于地球自轉,還包括地球的公轉,是二者的會合周期。
晝夜的長短,視晨昏圈分割緯線的情況而定。一般情形下,緯線被晨昏圈分割成兩部分:位于晝半球的部分叫晝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晝弧和夜弧的弧長,決定該地的晝長和夜長:弧長15°,折合時間1小時。……
各地的晝夜長短,因晨昏圈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發(fā)生變化:
當太陽直射點落在赤道(春秋二分)時,晨昏圈通過兩極(與經圈重合),等分所有緯線。因此,全球各地晝夜等長。
晝弧是什么
位于晝半球上的一段緯線。
由于地球是一個不透明、不發(fā)光的球體,太陽在同一時刻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陽照亮的半個地球稱為晝半球,未被太陽照亮的半個地球稱為夜半球。晝半球與夜半球的交界線即晨昏線。
晨昏線把其所經過的緯線分為兩段,位于晝半球上的一段即稱晝弧。而位于夜半球上的一段則稱夜弧。
通常把晝弧的弧度稱為它的“長度”。不同緯度上的晝弧的長度一般不同。晝弧越長,此緯度上的白晝就越長,因此它在研究晝夜長短變化中具有重要意義。
在研究晝夜長短時,常用半晝弧公式計算出晝弧的一半長度,然后推算晝夜的長短。
平分晝弧的那一條經線地方時一定為正午12點。夜弧也適用。
北至日,太陽直射點移至北回歸線,晨昏圈偏離兩極,與南、北極圈相切。這時,晝弧與夜弧的分割最為懸殊。如圖所示:北半球(太陽直射的半球)各緯度晝最長而夜最短;南半球相反。北半球的晝長和南半球的夜長,皆隨緯度增高而增大。到北極圈內,緯線全線是晝弧,晝長達24小時,“夕陽”連著“朝輝”,終日太陽不落,稱為極晝。在南極圈內,緯線全線位于夜半球,24小時漫漫長夜,終日不見太陽,稱為極夜。赤道是唯一保持晝夜等長的地方。從幾何上說,赤道和晨昏圈都是地球的大圓;兩個大圓相交,必相互等分。
南至日(北半球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移至南回歸線。這時,南北兩半球的晝夜長短分布情形,與北至日相反。
猜你感興趣:
5.關于冬天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