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給人們帶來深刻感悟的正能量人生感悟文章
人生是一場修行之路,人若軟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關于給人們帶來深刻感悟的正能量人生感悟文章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1.年輕受苦是福氣
年輕的時候受苦是福氣,年老的時候受苦是悲劇。
年輕人身體好,不怎么生病,也不怕累,恢復又快,感冒發(fā)燒,扛一下就過去了。如果等到六十歲了,還沒個吃飯睡覺的地兒,貧病交加,那才是真痛苦。年輕時看病排隊,這算什么苦啊?一邊排隊一邊觀察社會,沒準兒還能寫個小說;等到七十歲了站那排隊拿藥,哆哆嗦嗦地被人吆喝來吆喝去,心里就會覺得特別凄慘。
拿掙錢來說,不要看到社會上有些通過非正常手段牟利快的現象,就跟著模仿。選擇不合理的捷徑,還是選擇踏踏實實地做,這兩種人生軌跡的區(qū)別,就像小姐和良家婦女的福利曲線一樣。
小姐十六歲出道,十八歲達到收入峰值往后遇到掃黃了,收入就平著走;后來貧病交加,也沒法兒建立家庭,只能凄凄慘慘地過完后半輩子。而良家婦女,二十二歲本科畢業(yè)工作,月薪兩千塊錢。二十四五歲研究生畢業(yè)月薪可能到四五千塊錢。再找老公、還房貸、養(yǎng)孩子,這段時間有可能入不敷出。但扛到四十多歲,小孩上大學了,老公也熬出頭了,自己一個月也能穩(wěn)定地賺不少錢,退休后還有各種福利。幸福指數在五十多歲達到峰值。
要是讓你選擇的話,你是愿意年輕時吃苦、老的時候享福,還是像小姐一樣,年輕時輕輕松松過上奢侈生活,晚年卻過得亂七八糟?
不少人羨慕明星,覺得明星過得很光彩,其實明星可能不如我們普通人過得好。
如果一個明星十多歲出道,二十多歲開始火,能火十幾年就不錯了。這十幾年,假定他能掙幾千萬。算他后面還要生活四十年,換作一般人這幾千萬還可能夠花,但明星的生活習慣不一樣,要他們一下子放棄名牌包包、豪車華服,去過普通人粗茶淡飯的日子,那多半是不可能的。
很多過氣的香港明星甚至要淪落到討飯、靠朋友接濟的地步。他們早就把年輕時賺的錢揮霍光了,又不能接受現實,像普通人一樣去工作、生活。有些人不甘如此,于是復出,大部分是沒辦法再火起來的,就又從娛樂圈消失了。
實際上,很多明星是先極樂、后極苦,這是最難受的。而我們老百姓,一點一點熬,先受點苦,再慢慢享受,過得平淡點兒也沒什么不好。
所以,人在年輕的時候還是應該主動去奮斗,適當地受點折磨,經歷的痛苦越多,就會變得越成熟。有的人無罪被抓坐牢,知道了什么叫是非;有的人離異無子女,知道了什么是愛恨;有的人被誤診為癌癥,明白了生死的含義;有的人被疑患有SARS,知道什么是人心不古、世態(tài)炎涼。
年輕人二十歲覺得困惑、三十歲有點小迷茫都可以理解,人必須要有特別的經歷才能明白道理,再碰到大喜大悲的事情時,才不緊張,才可以從容淡定地化解它?,F實生活中經歷再多的挫折也不要放棄,要把困難當營養(yǎng)。
2.快樂的人生是場修煉
“真正的快樂是對生活的樂觀,對工作的愉快,對事業(yè)的興奮。”很喜歡大思想家愛因斯坦對快樂的理解。
“當臉上出現笑容的時候,我們的胃我們的肝我們的骨骼,都會感覺到我們的快樂,出現相應的笑容。就像我們在憤怒的時候,全身都燃燒火焰般地顫抖。所以我們要學會微笑,它是體內所有臟器的柔曼的舞蹈。”當然,我更喜歡作家畢淑敏對快樂的詮釋。
而我則認為,快樂是一種內在與外在的曼妙修煉而得,它是一種“貫乎心,藏乎志,形乎色,發(fā)乎聲”的含蓄,一種“情之所至,隨性而發(fā)”的婉約,一種“天之成命,善之可娛”的喜悅。
快樂的人生,是場修煉。
一天早晨,對面的鄰居準備去上班,5歲的兒子突然失聲哭叫起來:“爸爸,不要走!不要走!”鄰居一愣,回身抱起兒子問道:“寶貝,你不希望爸爸出去?你要爸爸和你玩兒,是不是?”兒子連忙點頭:“是的。”鄰居立即笑著說:“好,爸爸不出去了。我馬上推掉公司酒會,然后陪你在家玩兒。”隨后,他真的換了套家居服,坐在地板上和孩子玩了起來。爾后,他告訴我:“當時孩子哭成這樣,說明他真的很需要我,我陪他的時間太少了。請假當然不好,但和酒會相比,孩子更重要。今天孩子可開心了!”是呀,快樂不在別處,僅僅就是父親多陪孩子一塊玩耍而已。
不久前,一位久未聯系的大學同學打來電話,說他要結婚了。祝福之余,我很詫異,詫異的不是因為他快要結婚了才聯系我,而是他終于可以結婚了。同學和女友是在大學期間相戀的,畢業(yè)五六年了,感情依舊很甜蜜,但是面對在大城市結婚的物質基礎,來自邊遠農村家庭的他們一直望而卻步……直到去年,同學研發(fā)的新能源生物技術被一家外資企業(yè)購買了,開辦了自己的公司,付完首付買了房,讓大家久等的酒席這才終于來了,這才很開心地聯系我們這幾個久違的同學。是呀,快樂不在別處,僅僅就是能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而已。
小區(qū)有位王大爺,年過八旬,喜字畫文物,愛品茗賞茶,沉默少語,很少與人交談。前段時間,突然發(fā)現其不見蹤跡了,而后當他活蹦亂跳如“老頑童”重新出現在我眼前時,他不再如同以前“一茶一報看半天”那么沉悶,而是步履輕快而踏實。后詳問得知,他去臺灣看望即將離世的戰(zhàn)友了,“我們感念當年情懷,懷念往日恩情,他把自己省吃儉用所存的積蓄大半遺留給了我,只因當年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曾一起出生入死,奮勇殺敵。”而后,王大爺慷慨地將錢捐給了慈善事業(yè),還用彼此的姓氏成立了希望小學,讓后人見證他們的情誼。是呀,快樂不在別處,也僅僅就是相守一輩子的情誼而已。
只要能善待別人,善待自然,放眼而去,何處不是風光無限呢?又怎會缺了快樂呢?
孩子成長的道路崎嶇漫長,何不讓他的童年快樂度過呢?一個深情的擁抱,一段共同的玩耍,就可以讓孩子的整個世界充滿陽光;愛人間的相濡以沫,經歷了大風大浪后,有一個溫馨而幸福的歸宿,成就一段千里嬋娟終成眷屬的愛情那是何等的快樂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故友情懷莫不是兌現了“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的經典呢!歲月的激蕩穿透了厚重的城墻,卻無法摧毀情誼的偉大;時光的流逝消散了孤單,卻無法摧垮情誼的持久。
無論是父子情深,戀人相伴,還是故友情長,都是一種真正的快樂;也無論是骨肉相連的親情,濃情蜜意的愛情,還是真誠驀然的友情,只要我們心存感激和善意,與人微笑,對事坦然,我們的身體將會更加純潔而健美,我們的精神會更加充沛而智慧,我們的靈魂會更加飽滿而滋潤,我們的心懷會更加寬廣而博大。
3.讓別人從容地說話
認識一位文藝界的腕兒。
他在場的時候,大家都不敢說話,好像生怕自己的觀點不成熟,貽笑大方露了怯??墒?,他又是和善之人,通常自己不先發(fā)言,覺得先提話題會定了調,別人就不得不跟著他走。事實也的確如此,有他在的場合,基本冷場。
我認識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她則總是喜歡先發(fā)言。
有一次她來北京開會,組織了一場小聚,但哪里是吃飯呀,簡直是又一場班級研討會。她先發(fā)言,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從入學時的細枝末節(jié)講到如今的行業(yè)境遇。我們如同小學生,拿著筷子盯著她,點頭稱是。偶爾,放下筷子,附和。讀書的時候就是如此,她總是滔滔不絕,很少有停歇。你的思路從來都是跟著她走。所以,有她在的場合,大家已經懶得動腦筋。
還有我的爸爸,他既不是不發(fā)言的那類,也不是先發(fā)言的那類,而是第三種情況——無論他何時開口,都是這件事的定論。一個問題,大家爭執(zhí)不下,或者有存疑,他一開口,這個問題該怎么辦就定下了。所以,有他在的場合,從來都是一邊倒。
這就是我身邊的三類“優(yōu)勢個人”以及他們在場時的三種狀態(tài)——冷場、依附心理、一邊倒。
說他們“優(yōu)勢”,是因為在某個群體中,他們總是有意無意地成了一種隱形的壓力。別人通常會迫于某種形勢,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
是的,我們都難免迷信權威,尤其對那些有威信、地位、權力、資歷的人,我們總是先把自己放低了,然后去仰視。
殊不知,正是“放低”這種心態(tài),讓對方顯得無比“優(yōu)越”?;蛘?,正是對方無意中的“優(yōu)越”“強勢”,所以,你把自己“放低”。
無論何為因,何為果,這其實都是一種非正常狀態(tài)。
我知道,那位腕兒自己也有點苦惱,他很想與年輕人打成一片,不顧及什么權力或地位。
我還知道,那位侃侃而談的教授,如今的水平已經不再讓人仰望,大家也愿意說說自己的觀點。
我也知道,我的爸爸其實很孤單。即使我們都聽他的,我們也從來不曾向他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
印象中有一次參加心理學的培訓,與一位女士同一個小組。她說,自己總是很自卑,從小就恐懼權威,自己的父輩都是掛在墻上看的。她是如此平和的一個人,你發(fā)言時,她就特別認真,有不同觀點,娓娓道來?;顒涌旖Y束的時候,我們才知道,她是業(yè)內一位響當當的人物。
幾乎有點汗顏,為自己那些粗淺幼稚的言論——如果之前知道有這么一位人物在場,我肯定會有所控制。
因為被別人籠罩過,所以,知道隱藏自己的光環(huán)。
或許,每個人都可以回到事件最原始的狀態(tài)中來。把身邊的你我他,都看作脫了社會外衣,沒有身份和光環(huán)的人。
內心優(yōu)勢是一個此消彼長的東西。當你給出去時。別人就會擁有得多一點,當你收回來時,自己也會變得吏加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