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育教學隨筆
中學語文教育教學要重視人文性,那教學隨筆都有哪些呢?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中學語文教育教學隨筆,希望你有所收獲。
中學語文教育教學隨筆篇一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虛與實的關(guān)系。當然這里的虛,不是無,也不是可有可無,這個虛必須務,而且必須務好!即給學生以充分的人文關(guān)懷和人文熏陶,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德。但務虛還要務實!即必須給學生打好語文基礎(chǔ),為他們現(xiàn)在的發(fā)展,也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換句話說,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對立統(tǒng)一的,萬萬不可割裂開來。應當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和關(guān)懷的同時,通過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來學習語文知識,習得基本技能,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發(fā)展。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一味突出人文性,則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也是違背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的。因此,要萬變不離其宗:為學生的發(fā)展著想、著眼。
中學語文教育教學隨筆篇二
《初中課程標準》與傳統(tǒng)語文教學比較,一個重大的突破就是重視基礎(chǔ)功能的人文性,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作為教學的重點之一:“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美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nèi)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因此,在實施新課程過程中,應該注重探索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努力把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結(jié)合起來,不能把知識的傳授作為教學的唯一,漠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F(xiàn)就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情感教育談談我的一些探索和實踐。
一 深入教材,挖掘情感
文學評論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 所謂的境界也就是作者描繪的蘊涵深意的藝術(shù)形象。催人淚下的《背影》、搏擊風浪的《海燕》、生機勃勃的《 春》、天人合一的《天上的街市》、稚趣盎然的《社戲》都給人以意境的感染和美景的陶醉。作為教師,熟練地掌握教材,細心地體味情感,深入挖掘意象,這是中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前提條件。因為教師是作品的欣賞者也是情感的傳遞者,只有對文學作品進行感悟體驗,并通過自己的情感來領(lǐng)悟作家的情感脈搏,引起情感共鳴,才能把學生引入作家描繪的藝術(shù)境界,領(lǐng)略藝術(shù)風光,引發(fā)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情感,感悟文章底蘊,在審美的娛樂中接受情感教育。如在《背影》一課中,我設計了一個教學片段:回憶自己父母一次送行的情景:她(他)是怎樣說的?做了些什么?神態(tài)怎樣?可以看出什么?當時自己感受到什么?于是在學生說的過程中對文中情感領(lǐng)悟便水到渠成了。
二、引情入境,激發(fā)情趣
教師在挖掘語文情感因素的基礎(chǔ)上,應引導學生走進“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初中語文大多是文學篇章,文學是生活的反映,它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學生處于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并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生活體驗與體會,這些體驗與體會跟作品中的某種生活相仿或相似時,教師巧妙點撥,引情入境,使他們情感交流,形成非思不行、非說不可的學習興趣。引情入境的方法很多,這里僅舉幾例。
1.感性入境法。初中學生限于知識與閱歷的因素,對作品的時代背景、人文地理等方面缺乏了解,使之覺得久遠而陌生,難以產(chǎn)生興趣和情感共鳴。因此,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的知識與經(jīng)驗,用感性的方法使學生對陌生的生活情境產(chǎn)生親近感和熟識感。比如《最后一課》,故事發(fā)生在法國,歷史又久遠,學生對人文地理和戰(zhàn)爭背景知道甚少,于是我在課前要求學生搜集關(guān)于普法戰(zhàn)爭以及當代戰(zhàn)爭的文獻資料,進行交流,使學生對普法戰(zhàn)爭的歷史背景有所了解,并以當代戰(zhàn)爭帶來的危機和慘況認識戰(zhàn)爭的殘酷性。這樣一來,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失去國土淪為亡國奴的
痛苦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了共鳴。
2.平移入境法。入選課文的文學作品,雖然大多是時代久遠的名篇佳作,但作品人物形象和地理環(huán)境,總能從現(xiàn)實生活的身邊找到相似的形象和環(huán)境,讓學生從身邊的人物和環(huán)境找到情感共鳴處。如《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寫的是新疆的一個仙境般湖泊在逐漸消失,學生體會不甚深切。于是我要求學生搜集身邊的環(huán)境污染情況,體現(xiàn)人為破壞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生存和發(fā)展帶來的重大災難,學生不僅感悟深切,還產(chǎn)生了保護環(huán)境的情感共鳴。
3.直接入境。作品中的大量人物就活生生地活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平時不怎么關(guān)注而已。對于這些作品,教師就可以直接帶領(lǐng)學生走進教材,認識人物,體味情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主人公的年齡與故事學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我直接要求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思考:①為什么其他孩子都能爬上山崖而“我”不行?② “我”在山崖上的心理活動如何?③為什么在父親的指導下能一步一步的走下山崖?討論時學生發(fā)言活躍,只要稍加點撥,就能理解如何化解困難,實現(xiàn)成功的道理,切實地感悟人生。
4.感悟入境法。學習語文,并不僅僅是為了理解課文,對課文的人物環(huán)境、情況等具有深入地認識和體味,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從中感悟人生,從作品中學會認識如何對待社會,對待自然,對待自己所以我?guī)缀踉诿恳黄n文的講授中都要求學生談談學習課文后對自己的人生有何啟迪作用。如學習《居里夫人》后,你認為居里夫人哪一點品質(zhì)對你最有啟發(fā)?學生意見很多,但都針對自己的人生實際,入情入境,既啟迪了自己也啟發(fā)了別人。
三、歷練語言、美中含情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是用語言來雕刻描寫的。幾乎每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蘊涵真、善、美的情感,給讀者以賞心悅目的美感。作為語文教師也應該具備飽含感情色彩的語言,因為教師的語言可以從不同程度感染學生的感情,特別是教師的朗讀,可直接給學生一種美的情感輸入,使他們很快體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師生一同贊美、一同思考、一同悲憤、一同愛和恨。文體和內(nèi)容不同的作品,教師的聲音語調(diào)也要做相應的變化。有的作品高,如同浪中行舟,跌宕起伏,有的作品層層深入,漸入高潮,讀時語調(diào)要步步上升,如同登臺階,有的作品對比鮮明,色彩斑駁,讀時要精心安排。以詩歌為例,繪聲繪色的朗讀對體會詩人的感情有很重要的作用。
當然,情感教育的內(nèi)涵非常豐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豐富多彩。不過我們必須高度認識教師對學生情感教育所起的重大作用,因為教師是指路明燈,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去感受、理解和體驗作品中的感情,使學生在情感的海洋中獲得啟迪。
中學語文教育教學隨筆篇三
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zhì)是非常重要的。
1、習慣好。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yǎng)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yǎng)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這樣一說,好象同”以人為本“的理念相悖。其實則不然。筆者認為,真正的”以人為本“,并不完全是課堂上的熱熱鬧鬧,一味的順從和遷就學生,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我們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那,才是”以人為本“最本質(zhì)的含義。
對于小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沖: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茍的習慣。三、勤于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四、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習慣;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六、好問的習慣;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八、規(guī)范、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yǎng)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說,培養(yǎng)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須規(guī)范、整潔地寫字。必須經(jīng)常主動習字。習慣是具有遷移性的。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yǎng)為例來說,在歷時數(shù)年的”土家族聚居區(qū)農(nóng)村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養(yǎng)成教育實驗“中,筆者發(fā)現(xiàn),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guī)范整潔地、有一定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yǎng)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茍,學習講效率,講質(zhì)量、求速度等等也跟著上來了。
2、熱情高。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筆者認為,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是一種活態(tài)的,有生命的現(xiàn)象。更贊同一種觀點,語文課堂要成為生命成長的課堂。因此,離開了學生的感情——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感情,語文課是無法上的,至少是無法上好的。尤其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需要學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這樣才有利于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落實。也就是說。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必須進入“角色”,我們常說的:不動感情不讀書;拒絕偽讀等等,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這方面,需要引導,需要熏陶,需要結(jié)合習慣養(yǎng)成教育來培養(yǎng)。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同語言文字傷了感情。這一點并非危言聳聽,這種可能隨時都可能發(fā)生,如: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反感;機械重復的抄寫;教師對學困生的歧視等等,都可能導致這種后果。很好理解,試想,如果學生看了課表,某節(jié)課是語文,眉頭都是皺的,語文課還怎么上?筆者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學生對語文的情,來自于趣,要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興趣,對美好生活充滿熱愛和向往。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感情自然也就產(chǎn)生了。并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動性強了,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教學效果自然好。最關(guān)鍵的一點,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學習的激情,都來源于教師對學生的愛。有種提法,筆者很贊成:用讓大愛溫暖課堂!
3、會讀書,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一、學生要會朗讀,要動情地讀書;二、學生要會默讀,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唇、不回視,抓住主要內(nèi)容等;三、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瀏覽。四、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質(zhì)疑、解疑,學會在讀中圈點、批畫。會讀書,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字詞。還有課外閱讀量的達到。(課外閱讀量,課程標準有個“不少于”的界定。應當說,這只是個保底的要求。)這些,就應當說是個死任務了。當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從更廣的視覺看,會讀書,說到底是會學習。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訓練方法。學生要經(jīng)歷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才可能學好語文。新課程不再提語言文字訓練,但訓練肯定還是要的。是必需的。語文實踐活動,總得以訓來年為基礎(chǔ)。某種意義說,實踐何嘗又不是一種訓練?因此,要從聽、說、讀、寫;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上,從合作學習上,從收集資料,處理信息上,通過指導,讓學生習得一些好的學習方法,并主動去運用,形成習慣,學生將受益無窮,有的將是終身受益。
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形成較敏銳的語感。即基本的感悟語言的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可能學好語文,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語感的培養(yǎng),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筆者在平時,常用講幽默、笑話、俏皮話等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來觀察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誠然,光靠這種方法來訓練,遠遠不夠。還要采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如讀議古詩和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抓關(guān)鍵詞展開聯(lián)想,想象等,總之,要多方式、多層面、多渠道地訓練學生的語感,從而促進學生語感的形成和發(fā)展。
與此同時,還要讓學生在讀書中學會說話,學會寫,學會交際。即具有一定的表達,交際能力,要求達到不同標尺下的能說、能寫和與人交際的的標準。
中學語文教育教學隨筆相關(guān)文章:
2.語文教育教學隨筆
3.中學語文教學隨筆
5.語文教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