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與感悟的散文
讀書心得與感悟的散文
不同的散文有不同的特點!散文表達(dá)了作者不同的思想!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讀書心得與感悟的散文,希望您喜歡!
讀張小嫻散文集有感
認(rèn)識張小嫻的作品,是在我聽到她的散文集(永不永不說再見)的有聲讀物以后。張小嫻是個很有才情的女人,對待感情有著很深刻的理解和體會,她的每一篇散文,都透過一個故事,反應(yīng)出一種感情的態(tài)度和心境。感覺她的作品很適合女人去閱讀,無論是情感還是婚姻,都會給你一些心的啟示。幫你看清楚很多東西,找到適合自己該走的路。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篇張小嫻的散文集里面文章,希望和我一樣認(rèn)同這篇文章的人,能發(fā)表自己的感想,和我一起交流探討。
與柴門文對話
我問柴門文對愛情的看法。她說她現(xiàn)在對兒女的愛更深。對丈夫的愛,是一種感情。因此,她今后的創(chuàng)作,重點都會放在家庭。
寫了許多扣人心弦的愛情故事的女作家,最后卻告訴我們,愛情終于會消逝。一個女人最后的依歸,是家庭、是兒女。多么璀璨的愛,多么激蕩心靈的情,我們流過的眼淚,傷痛的回憶,刻骨銘心的對話,情人的體溫,都像是聽來的故事,隨風(fēng)逝去。
然后,男人和女人,實實在在地生活,養(yǎng)兒育女,積谷防饑。誰會一直戀愛到六十歲?堅持下去的人,是太蒼茫,還是有遺憾?
柴門文說,回歸家庭是女人的天性,至少,那是日本女人的天性。但曾幾何時,我們執(zhí)迷地追求愛情,以為女人最善于愛
戀愛最終的渴望是婚姻,誰知有了婚姻之后,女人卻變成他兒女的母親,丈夫變成生活的伙伴。
女人不會再在異國的地鐵上,眼淚看著這個男人;不會再跟他在雪地上追逐。不會再期待他的電話,當(dāng)電話響起的時候,又遲遲不肯去接聽。
來日歲月,是否太早令人唏噓?
原來我們最大的情敵,不是第三者,而是歲月。
有沒有覺得說的很有道理呢,是啊,我們最大的情敵不是第三者,而是歲月。所有從戀愛步入婚姻,又成為媽媽的女人,應(yīng)該會有類似的想法吧。我們的世界,以前只有自己深愛的那個男人,當(dāng)有了孩子以后,更多的重心就放到了孩子的身上,老公就成了一起生活的伙伴。其實這不是感情變了,而是感情的升華吧,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情,但是婚姻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而孩子又是兩個人的責(zé)任,所以雖然重心不同了,但我相信愛依然在,只是融入了更多親情的成分在里面,讓彼此真正變成對方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這樣理解,是不是也就不覺得像文章中感慨的那般悲觀了呢。
讀《老舍散文集》有感
讀老舍先生的散文,真是一種享受。它能帶來一種輕松愉悅的感受,宛如清風(fēng)拂面,仿佛偷來的悠閑自在,猶如小孔中看世界,心中竊喜不斷。那美妙的景色,悠閑的生活,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濃厚的情感表達(dá),無不讓人深深沉醉其中,使人真正明白生活的真諦,宛如置身天堂。
“天堂”,多少人向往的地方,因為那里有自己的渴望與追求。可當(dāng)人們輕易地?fù)碛胁⒆砥涑蓵r,卻發(fā)覺“天堂”給予自己的并不是所想要的幸福,而是一種無聊、空虛的美好掩飾。這時“天堂”的實質(zhì)便是地獄。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生活的意義,多在于付出,而不在于一味索取。
人生仿若一張魚網(wǎng),并非一撒一收間就可收獲鮮魚,而需心境平和地找準(zhǔn)時機(jī),勤于勞作。好似水般淡泊的人,以勤勉為本,不管時間如何周而復(fù)始,心中仍是平靜。
老舍先生曾寫道“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yǎng)花的樂趣。”如此有益身心的事又何樂而不為呢?
想起那穿行花草間的老者,游目騁懷,做生活的主人,不禁沉吟“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正是這閑逸之情,用其花養(yǎng)其心德,看透人世凡俗。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般襯托生命的真諦。
捧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不就是生活的真諦嗎?
百年后物是人非,一切都在不知中變遷。松柏翠竹,冬日寒雪,皎皎月色,絢爛星辰,何曾有思?寰宇內(nèi)沒有永恒的生命,沒有永恒的星宿,沒有永恒的回憶,有的只是永恒的變遷。
孩提時無憂無慮,青年時逍遙自在,壯年時謹(jǐn)慎小心,直至半百后痛定思痛。驀然回首間生活已近盡頭,才幡然悔悟……
什么是理想的“天堂”?它是一個過程,一個在追求我們夢想中苦與樂的過程,它是一種心境,一種在平庸生活中以悠然心態(tài)去客觀看待人世盛衰、花開花落、潮起潮退的心境。
蒼穹有霧霞虹影陪伴,自然有繽紛四季陪伴,過往有晨鐘暮鼓陪伴,而我們只有它來作伴。
人生在勤,只為了更為美好的未來!
讀《三毛散文集》有感
在經(jīng)過長達(dá)三年的垃圾小說閱讀史之后,我捧起了被奉為經(jīng)典的《三毛散文集》,讀過了《撒哈拉的故事》,讀過了《傾城》《鬧學(xué)記》,在一本又一本的三毛文集中,我看到了那個叛逆,愛逃學(xué),渴望二十歲的小女孩,那個游歷了大半個地球善談又愛交朋友的年輕女子。盡管一生短暫,盡管老早就失去愛人,但她的一生卻是無與倫比的精彩。這個女子在她兩三歲的時候就為自己改名,初中便是一個逃學(xué)的老手,更甚再后來便早早輟學(xué)待在家里。她說自己干什么是沒有目的的,她是一個隨性所至之人。但她一直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自己要得到什么,并一直為之而努力著。
少時的她有些叛逆,她會在作文中寫出自己的夢想是成為一個拾荒者;會在上學(xué)期間獨自一人跑到墳地里啃書,只為獲取片刻安寧;會看著活狗被殺死后臉上露出滿意的笑。這些是如此的離經(jīng)叛道,如此的不為世事所容。于是,她逃了。
她照著自己的愿望一直成長著,后來她真成了一名拾荒者,她用撿來的“垃圾”裝扮她與愛人的窩;用棺材板做柜子;會要來無名人刻畫的石頭當(dāng)做藝術(shù)瑰寶,直到她與愛人的家成了西屬撒哈拉沙漠上最為引人入勝的藝術(shù)殿堂。
她還是個旅行家,是個作者,是個詩人,但不管怎樣,她都是自由的,是快樂的。
我想她的一生都是忙碌的,忙碌著讀書,旅行,寫作?;氐脚_灣后,她一夜一夜的寫作,休息的時間似乎只有下午六七點時與家人共享晚飯那短暫的幾刻鐘。沒有人會再說她是個不求上進(jìn)的孩子了。只是她早早離世,如若她能活到白發(fā)蒼蒼,不知這世間又會多出多少精品美文,多少令人拍手稱贊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