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音樂的文章_有關描寫音樂的文章(5)
我們常說:音樂如人生,人生如音樂。音樂是人生的色彩,音樂讓人們對世界充滿了期待。人生不僅是有色彩的,也是有節(jié)奏的,而這色彩和節(jié)奏的組合,就是音樂。音樂的神圣,讓我不敢大言詮釋她的撲朔迷離,她的曠宇震顫,她的絕宙之鳴;卻讓我為她魂牽夢饒!音樂與人生,存在一種相屬關系。音樂屬于人生,相隨一生,是音樂人生;人生屬于音樂,為音樂而存在,是音樂精靈。擺脫世俗的困擾和感官的約束,音樂與心靈是相通的。局限于凡塵可感知的實物,言語和文字的表達只是一種附庸,與音樂的靈魂相去甚遠。音樂歌頌自然,音樂歌頌人生。這音樂,是被濃縮了的人生。
音樂與歌聲,總是帶給人很多的感動和溫暖。緣分是一首歌,愛情是一首歌,幸福是一首歌,人生是一首歌。世上最脆弱的莫過于生命了,不論貧富貴賤,沒有人能預測自己的明天會怎樣,唯一能做的大概就是珍惜了。珍惜時間,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愛人、親人、友人;珍惜自己的每一份情感:愛情、親情、友情。感知音樂人生,感知詩意人生。當歲月的風吹過,站在宇宙邊際,好似生命的樂章在傾訴。它告訴世人:生命是如此美麗,只要我們永遠合著音樂的節(jié)拍,敞開心扉去感知、去博愛,我們的人生將會多一些從容與滿足,生活將會多一些溫潤與柔和。
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往往比一般人更具敏銳的心。那種對人性心靈的再次呈現,無非就是自己的心影。尤其音樂演奏更是一種當下的藝術,當時你的心境如何表現亦是如此,正所謂“意蘊其內而形諸其外”,你的心是靜的,音樂呈現的也就是靜的;你的心是不安的,音樂呈現的也就是不安定的,所以從音樂中又可以了解一個人的心聲、個性,再遠的可了解作曲者的傳達,時代創(chuàng)作的背景,所以音樂也可以說是一種超越時空的藝術。
依我個人演奏的經驗,你必須在演奏的當時心無雜念,才能與音樂契合,正因為它和你的心契合,音樂才有了生命,有了節(jié)奏,有了動人的旋律,當時若無法專心澄凈,你會感覺音樂和你是有距離的,我想凡是從事藝術工作者或多或少都曾有渾然忘我、出神入化的經驗,而那種和音樂融為一體,至臻完美的境界也是每位藝術工作者所致力追求的。
于是我常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我是從何而來,又往何處歸去?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音樂的內涵是什么?音樂和人生的關系又是什么?
一連串的迷惑,使我對音樂和人生充滿了興趣與熱情。我可以一天坐十幾個小時,整天和琴對話(練琴),同樣一種技巧我訝異于自己能反覆練習,反覆傾聽而不疲憊,只因為每次彈每次感受不同,而慢慢地技巧純熟了,音樂也變美了,每次進步一點,心里就多一分喜悅,寧靜。所以我對自信的定義是一個人經過努力的一種專心,自然就顯現出堅不可摧的信心與光芒,這種光芒不一定得是耀眼奪目的,但卻多了一份寧靜,俗語說得好:“好酒沉甕底?!保悄欠萆畈豢蓽y的寧靜與香醇。
由音樂的學習過程中我了解到一個人除了技巧的練習、人文的素養(yǎng)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純善的赤子之心。隨著思慮的逐漸澄清,以及執(zhí)著的欲念的日益淡化,反而會打開音樂演奏上的瓶頸,內心自在而喜悅,所以我開始打坐、看佛書,嘗試了解自己,了解人生。
或許有人會反駁說:“藝術是強調個人的一種強烈的表現,修心吃齋念佛的人最沒個性了,因為越來越沒脾氣了。”許多人認為,帶有強烈觀念的我那是真正的我,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真正冷靜下來獨處時,或許你并不想和人爭吵,因為那傷身又傷神,但在現實中總抵不過名利、自尊的誘惑,一再保護自己,傷人亦被傷,業(yè)力輪轉,未曾停歇。
其實一個人褪去外表的包裝,自性自然顯露,這才是真正的你,真正的個性。只是要放下這一切,做到這一點,還需假以時日。這就是為什么通常人的年齡越長演奏就越能入心,因為經歷了人生喜怒哀樂的淬煉,他可以去掉一些炫耀自己的本事的復雜心緒,他要表現哀,那就是哀,不必刻意矯作,能心隨意動,如影隨形,也算是層次很高了,或許還有更高的層次呢,就待你去探索這無盡的音樂人生。
音樂藝術是無限生命的渴求,它所觸及的范圍洪大深遠,往往隨著演奏者或作曲者自身的升華,及對人性、文化、生命有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后,才能提升作品的品質與內涵?;蛟S藝術本身沒有什么值得讓人歌功頌德的,但是在藝術的背后,不管是在人文方面的修養(yǎng)或者是對生命起源的認知,亦或是物換星移的天象變化……,那顆創(chuàng)作的心靈始終在追求永恒的真理,正因為如此才突顯藝術的偉大,往往隨著創(chuàng)作者及演奏者對人生體悟上層次的不同,而所展現出來的藝術境界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有人說“藝術是真、善、美的體現”。當一個人執(zhí)著無存時,那顆心是最純凈,最最美的,不是外在形式上的美,而是從內心深處,從生命的最本源處所綻放出來璀璨光芒。
唱歌——大學時候因為專業(yè)關系,我開始接觸嚴肅音樂,聲樂的學習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神秘和費解,教我們舞蹈和聲樂的老師告訴我,我在聲樂上的天賦要遠遠大于舞蹈,因為這樣的鼓勵,大二的下學期,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找到當時在音樂系的好友,當時我的本意是希望她能幫我找一個教美聲聲樂老師,結果陰差陽錯,我最終成為他導師的一名弟子,他導師是一個男中音,對美聲唱法成見頗深,當時我求學心切,也就顧不得那么多了,我在他那里學習了半年多美聲,個人技巧上雖有長進,但是或多或少練習了欣賞美聲的耳朵,廣泛了自己的欣賞范圍,其實到現在我還很懷念學習聲樂的那段日子,希望自己還能有機會拜師學藝。
鋼琴——父親從來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還是在大學,系里安排了三年的鋼琴課,在我心底上,雖然三年的學習只能算得上是個啟蒙,但是,足以讓自己陶醉其中,那時候我是個不安分守己的學琴者,屬于那種沒學會走路就想飛的人,我不是很喜歡書本上的指定練習曲目,更別說那些專門練指力十分之單調的車爾尼練習曲了,相比之下,我更加熱衷于研究怎樣將時下的流行歌曲配上合適的左手伴奏在鋼琴上演奏出來,我現在能記得出來的那時候喜歡彈的為數不多的幾首“正曲”就只有歌劇白毛女中的北風吹了。畢業(yè)之后,我在家繼續(xù)練習鋼琴,為歌曲創(chuàng)新伴奏旋律,學習作詞、作曲。
生活中的音樂無處不在,我們要聽那些健康的,積極向上的音樂,拒絕那些黃色下流小曲,反對毫無音樂性的狂呼;我們?yōu)橐魳诽峁┝恕鞍倩R放,百家爭鳴”的環(huán)境,既促進了音樂事業(yè)的發(fā)展,其實很懷念沉浸在音樂的世界里的日子。每首歌一聽就能深刻地記得,而現在,我已經忘了有多久沒有安靜的去體味一首歌了。我多么希望,能長久沉浸在音樂的世界里,感受音樂帶給我心靈的享受與觸動,感受人世間的多姿多彩。
音樂可以使人變得高雅、美麗、富有情趣。一個熱愛生命的人,定會接受音樂的撫摸。音樂如風,輕輕撫慰;音樂像雨,深深浸潤。行云流水般純凈的音樂凈化我的心靈,洗去我在現實中沾染的灰垢。我總會在她的撫摩下,在不經意間被征服,被震撼,放松因奔波勞累而疲倦的身體,讓因繁忙而變得浮躁不安的心重歸寧靜。
如果把我的生活比作廣袤的藍天,那么古典音樂就是朝夕相處的七彩云朵。藍天能感覺到云朵的純潔,因為云朵一直在他懷中。我能感覺到音樂的純凈,因為她永遠都在我的心中。十五歲那年的一個橙紅色的黃昏,她第一次走進了我的生命。她不是一顆轉瞬即逝的流星,更不是一個一閃而去的過客,而是已然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喜歡西方古典音樂,喜歡聆聽時的心緒。一個人靜靜地,打開音箱,融入音樂的世界,同作曲家及演奏者談談心,甚至覺得自己已化作一顆調皮的音符,輕快的跳起舞來……
叔本華說,人類是唯一生來便會說謊的生物。但音樂不會。看過太多虛假與浮華,才發(fā)現音樂永遠是那么真實,那么純粹,也便愈顯其可愛與可貴。我想,這也是為什么黑格爾認為音樂是美的最高形式的一個重要原因吧,因為哲學家多是追求真善美的。也正因如此,古典音樂的欣賞似乎變得較為艱難,特別是對于非專業(yè)人士來說。但其實并非如此,只要你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只要你有一份純真的感情,那么隨著歲月的歷練,你一定會深深愛上她的。
先講講老柴吧,“老柴”是愛樂人對俄國組曲家柴科夫斯基的親切稱呼,他也是我最初喜歡的音樂家。剛聽古典音樂那會兒,特愛聽阿格里奇彈奏的老柴的《第一鋼琴協奏曲》,總覺得有一種流水般的莫名哀愁與如煙惆悵彌漫在心間,那種意氣風發(fā)的磅礴氣勢與蘊藏其間的淡淡憂傷,令我不禁想起普希金的詩句“青春啊青春!一生的黃金時代,你遠遠的飄向哪里?”現在回想起來,仍會不禁慨嘆:年輕真好,年輕真好!很快從老柴的最后一部作品《“悲愴”交響曲》經常是第一樂章還沒聽完便已落淚。那是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樂團的終極演繹,那種撕心裂肺般的苦楚,那種漆黑一團的壓抑感,讓人根本喘不過氣來。即便到了今天,仍是不敢總聽這個版本,太深刻了。
至于貝多芬,他的偉大無須我多言,貝多芬的命運,阿巴多的命運,我的命運,三者兇狠的絞在了一起。曾經最愛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響曲》,每次都聽得手舞足蹈,在波瀾壯闊的銅管樂中,自己仿佛搖身變?yōu)槟闷苼?amp;mdash;此曲原先正是題獻給他的,再說貝多芬作品中的愛情。多數人印象里的他是一個倔強的老聾子,其實不然。假如你聽一下他的第八鋼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便會感覺他在單相思呢!喜歡韓劇的美眉們注意啊,《如果愛有天意》中女主角在禮堂彈奏的正是這段。而他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更是謳歌愛情的垂范之作。當時他正處于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剛與一位小姐訂婚,所以全曲洋溢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可惜自己更像安徒生和克爾凱郭爾,所以大概沒此等好運。
巴赫和勃拉姆斯是我后來才喜歡的。最愛巴赫的康塔塔改編曲《啊,耶穌,人們期盼的喜悅》,早逝的鋼琴天才李帕蒂演奏的。在他的最后一次獨奏會上,他本想演奏此曲來答謝樂迷們對他罹患白血病后的無私幫助,卻突然暈倒在鋼琴旁,不久后便去世了。我聽的是他曾經錄制的這首曲子,每聽一遍,便會更懷感恩之心珍愛生活。很多人不相信奧跡,但我深信,因為人的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跡!活著就是恩寵,就是幸福,就要去愛!提到巴赫,便不能不提他的異代知己,偉大的加拿大鋼琴家格倫`古爾德。他幾乎錄制了巴赫全部的鍵盤樂作品,特別是他對《戈德堡變奏曲》的三次風格迥異的詮釋,使他成為這部作品的代名詞。1955年他第一次錄制這部曠世杰作,便已轟動整個古典樂界。過早的成名并沒有沖昏他的頭腦,相反地,他以罕見的專注完成了對自己的不斷超越,甚至終身未娶,真正把一生獻給了音樂。他生前發(fā)行的最后一張唱片恰是《戈德堡變奏曲》。早年的意氣風發(fā)終于錘煉至暮年的超然平靜。電視鏡頭中,他在演奏得時候,沒有流露絲毫多愁善感,反而一直處于極度的欣喜和幸福之中。在巴赫的偉大音樂中,古爾德戰(zhàn)勝了死亡,超越了時空,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藝術圣徒。第一次品味這個版本是在一個雪后的平安夜,萬暗中,光華射,我體味到一種深深的寧靜。若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人都是被無情拋到這個世界上的;若如莎士比亞所說:人生充滿了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若如慧能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么??率降膿敾恼Q就成為可能,那么葉賽寧式的自殺就成為可能,那么成為沒有感情的石頭就成為可能。但古爾德的巴赫回答我:不是的!人生的意義不僅在于不斷的自我超越,更是要完成與愛的擁抱合一。生活中的空虛靠什么填補?世界上的罪惡靠什么承擔?人生的痛苦靠什么撫慰?我想巴赫的音樂已經給出了答案:對愛的信仰擔負了我生活的全部。
最后談一下和自己大學生活關系密切的兩位作曲家:馬勒和莫扎特。喜歡馬勒,主要指他的《第二交響曲“復活”》?!皬突睢边@個主題是從《圣經》中引申出的,如果說托爾斯泰的作品宣揚了聶赫留朵夫懺悔式的人性上的復活,那么馬勒的作品無疑從更深的層次挖掘出了這個主題的內涵。美國一位富有的出版商卡普蘭就是在一次音樂會上聽過這部作品后,激動得難以自持,后來更是發(fā)奮學習指揮,最終竟成為這部作品的權威演繹者。由此可見這首交響曲魅力之一斑。馬勒一直困惑的問自己:我受苦是為了什么?他便是以這部“復活”交響曲做出了回答。而這些年來的經歷也使自己與馬勒產生了心靈上的共鳴。我曾無法面對高考失利的殘酷,曾無法面對離家千里,獨自生活的現實,馬勒的音樂給了我勇氣。我想起弗蘭克說的:在任何惡劣環(huán)境里,人仍擁有選擇自己態(tài)度的權利;想起陳獨秀的“行無愧怍心常坦,身處艱難氣若虹”;想起陶潛的“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想起《約翰`克里斯朵夫》中的“一切偉大的心靈可以被折磨,但不可以被征服”。我想起了毛主席的詩詞“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馬勒的音樂告訴我:面對苦難,勇敢地去超越!《第二交響曲》的另一層深意就是救贖,就是去奉獻。我深感初入大學校園的茫然與困惑,所以真的不愿還有同學走彎路,深感魯迅先生“肩住黑暗的閘門,放孩子們到明亮寬敞的地方去”精神之可貴,故而愿意多次在公開場合宣講我的經驗教訓,算是踐行了馬勒的音樂理念吧。
今天,我常聽的就是莫扎特啦。鋼琴家傅聰形容他是孫悟空加賈寶玉,忽覺自己蠻像玉兄,也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梅斯金,所以喜歡莫扎特便不足為奇了。他的音樂就像輕快的流水,盡管偶爾嗚咽,但總洋溢著微笑的陽光,向著幸福奔去。恰如《金剛經》的內涵:無所住而生其心,又似白樂天的詩句“不開口笑是癡人”。親愛的朋友,假如你還有抱怨,那么真希望你抽空聽一下莫扎特的第19、21、26鋼琴協奏曲,你就會覺得生活是一種幸福。就像卡夫卡在日記中寫的:傾盆大雨。迎著雨走去,讓鋼鐵般的雨柱穿透你的身心,在這要將你席卷而去的水中滑行,但是且慢,等著,挺直身子,看太陽破云而出,陽光一瀉如注,無有盡時。但那靈的果子,就是愛、喜樂、和平、恒忍、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jié)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反對。
小提琴溫暖如夢的音色與多彩絢麗的鋼琴、人聲交相輝映,交織出飄渺如詩的音韻。韻味無窮的琴聲中流淌著令人為之傾倒、為之沉醉的絕美旋律,引領著人們進入典雅、清新、美妙的弦上之夢。
《白毛女隨想》悠揚的旋律,好像緩緩拉開了塵封的畫軸,在冬夜瑟瑟的清冷中,溫暖地鋪開舊時不能忘卻的往事,昔日的景象,一幕幕、一幅幅,如約而至?!段业幕▋骸坊▋禾赜械男?,從小提琴的腔體中流淌出特有的韻味。在花兒盛開的地方,那些喜愛花兒的人們,伴隨著小提琴深情的演奏,歡樂地跳著唱著。《思鄉(xiāng)曲》琴聲、心聲縈回飛揚。思鄉(xiāng)如萬縷青絲,剪不斷,理還亂;思鄉(xiāng)如原上小草,燒不盡,春又生。琴聲輕訴,心靈隨之脈動,思鄉(xiāng)之情久久回蕩,難以散去?!短炻贰烽L長的鐵路帶著太多的祈禱,太多的夢想。簡潔明快,圓潤飽滿的琴聲游蕩天際,穿過漫漫雪山,穿過云頂高原,一直延伸到天的那邊,凝結成一條從天而降的神奇之路,帶著人們進入雪域高原,神游人間天堂。
小提琴纏綿輕柔、宛若傾訴的旋律,蘊藏著淡淡的憂傷和柔柔的情懷。陳蓉暉柔美真切、細膩動人的演奏,以“柔”動人,以“情”取勝,給熱愛音樂的人們帶來最完美的藝術享受。
如:雷娜塔··苔芭爾迪(RenataTebald)是意大利一位著名的女高音,生在意大利靠近亞德里亞海濱的佩薩羅。幼年時,雷娜塔表現出有敏銳的音樂感,少年時代在母親的鼓勵之下,她決心以演奏鋼琴作為自己未來的職業(yè),這樣年輕的雷娜塔就報考到帕爾瑪音樂學院主修鋼琴。這個學院曾經是前大指揮家托斯卡尼尼學習過的地方。在音樂學院整整六年的學習期間,她除了學習鋼琴主科之外,還學習了音樂理論、和聲學、視唱、曲體分析、音樂史等二系列音樂基礎學科。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她出色的嗓音逐漸被人們發(fā)現,在晚會上和在休息的時候,同學們常常聽到她悅耳的歌聲,于是紛紛向老師們反映,認為她的聲音是值得重視的。后來,學院當局接受了同學們的意見,建議雷娜塔改學唱歌。但是她的父母都不同意,他們認為一個人如果要以歌唱為自己的終身職業(yè),必須首先具有遠遠超出一般嗓子的聲音條件,十八歲那年,雷娜塔參加了音樂學院的鋼琴畢業(yè)考試并名列第一,這以后她才被允許學習唱歌。
有人問雷娜塔,她在學習唱歌的基本功過程中,最起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她回答說:“好的指導”。
“當然”,她說:“對于歌唱者來說,首先要有好的嗓子,其次要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去識別如何使自己的聲音能得到正常的發(fā)展。我想這一點必須由歌唱者根據自己的感受去分析。如果唱出來的聲音是自如的,容易而不吃力,又沒有任何緊張與強制,這就意味著發(fā)音方法對頭了。如果感到有緊張與強制,那怕是輕微的,也反映了這種發(fā)音方法對這個歌唱者來說是不適當的,不管它對于別人的嗓子是多么合適。不過這問題也不是單純的,一個人突然改換了教師和方法,同樣也會感到不適應。因此,一個人在學習階段就面臨如何評價一種訓練方法,并對它做出選擇的問題。我想這也是件好事情,它教育一個人要有警覺、精神集中和對學習有責任感。
在我的歌唱事業(yè)中,鋼琴訓練使我得到很大助益,并因之帶動了其他許多方面。這有助于提高讀譜能力,而熟練的讀譜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使人在實際歌唱曲譜之前,領會曲調的旋律線。我們知道,對旋律音程的了解,在保持純正準確的音響上是很重要的。
當然,正確的呼吸和正確的氣息支持是所有良好歌唱的基礎,在這方面沒有秘訣,也沒有捷徑。歌唱者應該很好地掌握經過長時期實踐而形成的所謂‘美聲唱法’的原則,即把氣息飽滿、自由地吸進去,用堅實的橫膈膜的控制對氣息加以支持;然后,象吸氣那樣自然地把氣息送出來。我從美里斯夫人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幫助,她使我懂得了好的輕聲歌唱的價值,在意大利,我們把這種歌唱方法叫做把聲音放在氣息之上(Sulfiato)它的意思是要最自如地、最便易地運用氣息,就象是在呼吸而不是在唱歌那樣。永遠不要用力去擠壓,不要施加強力;應把聲音自自然然地送了出來,這是要經過學習才能掌握的。
從學生時代到現在,我在練聲的時候并不是從輕聲歌唱開始。為了掌握輕聲歌唱這種重要的發(fā)聲技巧,必須先讓聲音有所準備,有人把這叫做‘活動起來’,在每天練聲時,我既不是從強聲,也不是從弱聲開始,而是用最自然、各方面都不施加一點強力的聲音開始歌唱,等到把聲音漸漸唱出來以后,才放開嗓子去使用它。這樣,不只使生理上,而且心理上也可以得到放松;在活動起來并得到放松之后,我才開始正式練習‘輕音激起’(Pianissimoattack)。用氣息托著聲音,絕不施加強力和擠壓。
至于練習的材料,我用不同的激起唱音階(連音的、頓音的)以及一般的練習曲,特別有用的是練習‘環(huán)唱’——用飽滿的呼吸從最弱音開始唱一個音,逐漸增大音量,然后又逐漸收小,使聲音回到原來最弱的音,要使氣息充分轉化為聲音。一個人練習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要緊的是用什么方法去練習。歌唱者一定要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氣息,氣息支持,氣息控制。
對于實際演唱歌劇,十分重要的是,不要去嘗試與自己聲音性質所不適合涉及的領域。這就是說,無論那個角色多么動人,多么完美,多么有吸引力,如果它不適合于自己的嗓音,就不必勉強去演唱。例如,我在工作中就一直不去嘗試擔任純屬戲劇女高音的角色,今后也不會去嘗試。因為我的音色不是戲劇女高音。如果硬要去強求,很可能既得不到豐滿寬厚的戲劇女高音的氣勢,又失去了輕聲歌唱的特點。在意大利,我們認為有四種類型的女高音,即在花腔、抒情、戲劇三種女高音之外,還有一種抒情戲劇女高音(Lirico—spra—no)。這種女高音的基本調子是抒情性質,只是力度稍強一些,我的聲音就是屬于這種類型。
每次演唱之前,我總是按照上面所說的方式,先把嗓子活動起來,用最自然的聲音唱音階和練習曲,逐漸練習到正式的輕聲歌唱。演唱后的第二天。我再次把聲音練習到最自然的狀態(tài)。因為有的角色聲調偏低,傾向于把聲音壓下去,為了準備下一次的演唱,把嗓子恢復到最自然的狀態(tài)是需嬰的,為此用一貫的練習方法,一貫的練習材料去進行恢復,是很有幫助的。
另外一個問題是要集中注意,使聲音在整個聲區(qū)范圍內,保持聲音豐富、飽滿。歌唱者應該力求做到在不同聲區(qū)之間要唱得沒有裂痕。不同的聲區(qū)在音色上不應該有差異,唱起來就象是在一條音階線上升起和下降順暢地流動著。把歌唱好要求音樂好,這是一個歌唱者應在訓練中探索并努力加以保持的,千萬不要為了追求聲音大、音域寬等等而損傷了聲音的音質。為了發(fā)展一個人聲音的音質潛力,要在一位好的指導幫助下進行訓練,并在自己的練習中認真加以保持并發(fā)揮,。送樣就可以在獲得良好的歌唱習慣過程中,不斷有所提高和進展?!?/p>
如:第一滴眼淚
對于這首aria我早有耳聞。
此次演出的國家大劇院版《Turandot》在音樂上最大的看點應該就是郝維亞先生續(xù)寫的“15分鐘”了?!禗elPrimoPianto》就是其中之一。
據郝維亞介紹,他的續(xù)創(chuàng)素材來自三個方面。一是1924年普契尼去世時留下的23頁手稿,那是一段十分潦草的鋼琴伴奏旋律,只有10頁能大致看明白。另外歌劇中有些地方是有固定主題的,比如皇帝上朝時所用的就是固定旋律,他只是做了重新配器?!暗谌糠植攀俏业膭?chuàng)作段落。在被卡拉夫吻過之后,圖蘭朵公主的這段詠嘆調要很美、很柔和、很好聽,于是我寫了《第一滴眼淚》。生活在無上尊榮與復仇咒語之中的圖蘭朵從未流過眼淚,這第一滴眼淚意味著她心底柔情的復蘇和人性的覺醒。”
寫到這突然讓我想起了Turandot向卡拉夫提出的三個謎題:
“照亮黑暗。如夢似幻,漲滿著哀傷的人們展開明亮的翅膀,出現在每個人心中,入夜就生,天亮即死,世人苦苦哀求,渴望得到的東西;
有如烈火一般的燃燒,卻不是火,當你的心跳動的時候,他就會熊熊燃燒起,按住你的胸口,捂著你的耳朵,就會聽到他的聲音,如果你氣絕的話,他就會變冷。
從灸熱的火中出生,卻比冰冷的冰還要冷的東西,可以救你,也可以得到這個國家,一切如你所愿,呼喚火的冰。”
有誰還記得卡拉夫答案嗎?
如:善待藝術擁抱生活
1。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乃至一切藝術工作,都需要高尚的理想情懷和矢志不渝的人生目標;需要人生的歷練,持之以恒的奮斗和獻身精神;需要有為人民群眾無私奉獻的精神。傅庚辰斐然的藝術成就和他遠大的理想目標是分不開的,也和他的胸襟氣度、精神境界是分不開的。
2。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和其他文藝工作,需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還要博采眾長,廣積厚壘,精意向真,既要有追求藝術、服務大眾的愿望,也要有令人敬佩折服的專業(yè)知識和才干,以豐碩的成果贏得人們的尊重。要以創(chuàng)新精神不斷超越他人和自我,永葆藝術的青春。
3。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和其他文藝工作,需要廣博的社會知識和文化知識。博聞才能開闊胸懷和視野,從而把握生活的真諦。正所謂“功夫在詩外”?!陡蹈秸勔魳贰逢P于中國音樂文化的介紹生動具體,涉獵面廣,對歷史知識的熟知程度令人嘆服。他的文章和講話用語平實,將專業(yè)知識和人物史料融會貫通,顯得自然真切。如2007年的《藝術歌曲向何方》中談論“現代技法中國化”的觀點時,從自己上井岡山的感受談起,理解起來簡潔明了,非常輕松。
4。人生和藝術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生活是藝術的土壤,藝術,特別是音樂,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同時,藝術又從社會生活及自然界中汲取養(yǎng)分,得以升華。做藝術工作首先是做人,不能為藝術而藝術;沒有高尚情懷,便沒有藝術的大境界。精神人格是藝術之骨,舍此,藝術之樹便無法伸枝綻葉。
以及善待藝術、擁抱生活的人生態(tài)度,在樂壇早有公論。魯迅先生曾言:“血管里流出來的都是血,水管里流出來的都是水。”關于音樂的真知灼見,仿如人生的啟示錄,耐人尋味。
《卡羅·貝爾崗齊》他的童年,因為生長環(huán)境而對威爾第音樂有著一種天生的直覺和細胞;少年時代,他對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歌唱家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和自信;然而,偉大的理想無可選擇的遭遇了二戰(zhàn)的侵蝕,
在成為一名積極的反納粹者的同時,他依然沒有放棄唱歌的信念;
歷經半個世紀,他的藝術生涯已臻完美,
音樂人生,講述威爾第歌劇最具權威的詮釋者,一名偉大的聲樂教育家,意大利美聲唱法大使——卡羅·貝爾岡齊的戲劇人生。
第一樂章傳承
威爾第對他的影響,眾所周知,從古至今在意大利誕生了許多偉大的歌劇作曲家,例如威爾第。他出生于布塞托附近的一個叫迪隆科萊的小鎮(zhèn),而81年前,卡羅·貝爾崗齊就出生在離布塞托不遠的一個名為圣塔加塔的小鎮(zhèn)里。從小就受就到歌劇熏陶感染的他,自認為仿佛威爾第音樂的血液流淌在他的血管里面,使他可以永葆藝術生命的青春,視歌劇為他的生命。
七歲開始從呼吸、從血液、從靈魂里與威爾第相遇,1924年7月13日生于卡羅·貝爾崗齊帕爾馬,自幼喜歡歌唱。七歲的時候,父親曾帶他到布塞托的歌劇院觀看威爾第的代表作《游吟詩人》。那時還是一個小孩子的他,卻被劇中熊熊烈火燃燒的一幕深深震撼了。第二天一個人在廚房里,他把撈面的笊籬套在頭上當頭盔,拿著棍子,裝扮成武士的樣子,在廚房的鏡子前得意的照,并不停地重復詠嘆調里面那句歌詞“那熊熊的烈火,那熊熊的烈火”卻被忽然走進來的母親看到了,著實嚇了一跳,還以為是他瘋了。這個晚上他躺在床上,總是感覺耳畔回響著男高音高亢嘹亮的歌聲,他就像著了魔一樣,久久不能入睡。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威爾第的音樂已經進入到我腦子里,這種激情已經融入到我血液里”。
第二樂章低沉
十七歲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面對冷血和殘酷用熱愛抵抗
14歲時,在父親的支持下,卡羅·貝爾崗齊開始跟隨男中音歌唱家格蘭蒂學習聲樂,二戰(zhàn)期間他曾在意大利曼多瓦步兵第四師防空部隊服役。
1943年9月8日早晨,法西斯倒臺的那一天,貝爾崗齊,正在醫(yī)務所里面發(fā)著高燒,不知怎么就被四個德國人抬著擔架帶上了火車裝牲口的車箱,就這么稀里糊涂的到了德國,并在那里一待就是24個月,直到1945年9月才回國。
在德國戰(zhàn)俘營的生活非常艱苦,每天他都要在鐵路上工作服役,從早到晚,吃的是土豆皮和甜菜,但他對于歌劇的熱愛卻幫他戰(zhàn)勝了一切困苦,對于二戰(zhàn),他這樣說“應該忘記這些事情,現在已經過去了,希望這段歷史不要再重復,不光是為了我的幸福也是為了全世界人民的幸福。我當俘虜的時候,對歌劇的激情,從來沒有中斷過,當時我一心想著回意大利,一直想重新繼續(xù)我歌唱的學習,因為歌唱是我最大的愛好?!?/p>
戰(zhàn)爭結束后,他果然實現了他的夢想,繼續(xù)了歌唱專業(yè)的學習,進入帕爾馬的博伊托音樂學校學習了三年。
第三樂章轉向
一次聲音的轉換、一次命運的轉向,一次命運的偶然和必然,交叉和重疊
1948年畢業(yè)后,因為他的老師-著名的聲樂教授坎博加利阿尼,認為他是聲音比較圓潤,就一直把他作為男中音進行訓練,因此他開始在許多歌劇中擔任男中音的主要角色。
1950年10月12日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作為男中音他參演了歌劇《蝴蝶夫人》,當劇中男高音唱到高潮時,正在后臺化妝間備場的他無意的跟著哼唱了起來,并驚訝的發(fā)現自己也可以輕松的唱到HighC,于是他考慮到了轉型做男高音。
從此以后,他開始每天自學男高音的技巧,一天一天慢慢提高自己的音高,一天高半個音,并自學了《阿依達》里面男高音的詠嘆調。
第四樂章高亢
一個大師的贊美和另一個大師的誕生
憑借著自學的成果,他開始了作為男高音的試音。一次,他的試唱被一個經紀人聽到,并當即邀請他去阿里斯科。那是一個幫助年輕的意大利歌手首演的機構,在那里他有幸認識了大師哥倫布。并在他的幫助下,成功的演繹了《塞維利雅理發(fā)師》和《波希米亞人》兩部劇,于是他就正式投奔哥倫布去了。
心思縝密的他還特意為大師安排了一個小驚喜。他事先與大師的秘書約定,當大師走出電梯時就給他一個手勢。于是當大師剛走出電梯的時候就聽到了他精心準備的一個詠嘆調,令大師很是意外也很贊賞。然后他向大師表達來意“我現在在學男高音呢。我說你幫了我很多,作為男中音我向你表示感謝!我說你再幫我一次,我如果不是男高音的料,我就回家鄉(xiāng)跟爸爸做奶酪,我就改行了?!贝髱熈⒓粗浦沽四贻p氣盛的貝爾崗齊激進的想法,并很快安排他于巴黎著名的巴特魯其尼劇院里知名的女高音同臺演出。那時貝爾崗齊聽到這個消息開心至極,感到自己仿佛是再生一樣。
然而命運好像是故意捉弄了他一回,那位女高音竟然很快提出放棄演出了,原因是她新婚的丈夫出于嫉妒反對她繼續(xù)登臺演唱。于是陡然間,貝爾崗齊的心情一落千丈,跌入谷底。然而就是在這個時候,幸運之神再次向他招手,1951年他在巴里(Bari)成功演唱了《安德列·謝尼艾》,這是他作為男高音演唱的第一部歌劇,也是他走向事業(yè)高峰的開始。
很快,關于他精彩演出的報道紛紛出現于各大報紙的評論專欄,當時意大利廣播電臺的一位臺長更是斷言“等著看吧,過兩年這個男高音一定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