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豐子愷的閱讀理解題及答案
豐子愷作者認(rèn)為楊柳最能象征春的神意,通過贊美楊柳“賤”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質(zhì),表達(dá)作者的人生觀。楊柳在中國也有很多的象征意義。下面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帶來關(guān)于楊柳豐子愷的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楊柳豐子愷的閱讀材料
因為我的畫中多楊柳樹,就有人說我歡喜楊柳樹。因為有人說我歡喜揚柳樹,我似覺自己真與楊柳樹有緣。但我也曾問心,為甚么歡喜楊柳樹?到底與楊柳樹有甚么緣?其答案了不可得。原來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楊柳結(jié)緣,就可以附會種種理由上去。或者說我愛它的鵝黃嫩綠,或者說我愛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說我愛它像小蠻的腰,或者說我愛它是陶淵明宅邊所種的。即使要找三百個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實際,我向來對于花木無所愛好;即有之,亦無所執(zhí)著。這是因為我生長窮鄉(xiāng),只見桑麻、禾黍、棉花、小麥、大豆,不曾親近過萬花如繡的園林。只在幾本舊書里看見過“紫薇”“紅杏”“芍藥”“牡丹”等美麗的名稱,但難得親近這等名稱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沒有見過,只因見時它們往往使我失望。我覺得它們也只是植物中的幾種,不過少見而名貴些,實在也沒有甚么特別可愛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詩詞中那樣地受人稱贊,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據(jù)那樣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現(xiàn)在要贊美一種植物,我仍是要贊美楊柳。但這與前緣無關(guān),只是我這幾天的所感,一時興到,隨便談?wù)劇榈氖亲蛉仗鞖饧?,埋頭寫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邊的長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見湖岸的楊柳樹上,好像掛著幾萬串嫩綠的珠子,在溫暖的春風(fēng)中飄來飄去,飄出許多變度微微的S線來,覺得這一種植物實在美麗可愛,非贊它一下不可。
聽人說,這植物是最賤的。剪一根枝條來插在地上,它也會活起來,后來變成一株大楊柳樹。它不需要高貴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陽光、泥土和水,便會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強健而美麗。牡丹花要吃豬肚腸,葡萄藤要吃肉湯,許多花木要吃豆餅,楊柳樹不要吃人的東西,因此人們說它是“賤”的。大概“貴”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貴”。吃得很多很好而沒有用處,只供觀賞的,似乎更貴。例如牡丹比葡萄貴,是為了牡丹吃了豬肚腸一無用處,而葡萄吃了肉湯有結(jié)果的原故。楊柳不要吃人的東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賤”的。
我贊楊柳美麗。但其美與牡丹不同,與別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敬蠖际窍蛏习l(fā)展的,紅杏能長到“出墻”,古木能長到“參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見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覺得可惡!你們是靠他養(yǎng)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絕不理睬他呢?你們的生命建設(shè)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貪圖自己的光榮,而絕不回顧處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經(jīng)被斫,而上面的花葉還是欣欣向榮,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惡而又可憐!楊柳沒有這般可惡可憐的樣子:它不是不會向上生長。它長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長得高,越垂得低。千萬條陌頭細(xì)柳,條條不忘記根本,常常俯首顧著下面,時時借了春風(fēng)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親吻。好像一群活潑的孩子環(huán)繞著他們的慈母而游戲,而時時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撲進慈母的懷里去,使人見了覺得非??蓯?。
自古以來,詩文常以楊柳為春的一種主要題材。寫春景曰“萬樹垂楊”,寫春色曰“陌頭楊柳”,或竟稱春天為“柳條春”。我以為這并非僅為楊柳當(dāng)春抽條的原故,實因其樹有一種特殊的姿態(tài),與和平美麗的春光十分調(diào)和的原故。這種特殊的姿態(tài)便是“下垂”。不然,當(dāng)春發(fā)芽的樹木不知凡幾,何以專讓柳條作春的主人呢?只為別的樹木都憑仗春的力而拚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記自己的根本。其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楊。
[注]①楊柳:泛指柳樹。古人因楊樹之實也成白絮飛散,故常以“楊”稱“柳”,楊、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稱“垂楊”。
(文章發(fā)表于1935年。有刪改)
楊柳豐子愷的閱讀題目
18.積極向上是令人贊賞的,作者卻覺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惡,這矛盾嗎?為什么?(4分)
19.“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楊。”請根據(jù)文意對這句話加以闡釋。(4分)
20.文章對牡丹等花木的稱呼大多用第三人稱,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卻有兩處用了第二人稱,這樣寫有何作用?請賞析。(4分)
21.請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現(xiàn)這一主旨時,行文上有何特點?請賞析。(6分)
楊柳豐子愷的閱讀答案
18.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對“向上”,他認(rèn)為“向上原是好的”。(2分) 作者厭惡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憎惡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2分)
19.“春的神意”與“和平美麗的春光”是一致的,蘊含著生機勃發(fā)、和諧、親切的精神。(2分)垂楊的姿態(tài)是“下垂”的,不像別的樹木貪婪苛取,忘記“根本”。這與春的精神“十分調(diào)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2分)
20.改用第二人稱,將批判對象擬人化,形成一種面對面的質(zhì)問之勢,使作者的態(tài)度更為鮮明,(2分) 便于直接抒發(fā)作者對那些名貴花木強烈的厭惡之情。(2分)
21,本文通過贊美楊柳“賤”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質(zhì),體現(xiàn)了作者在處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觀念。(2分) 行文婉轉(zhuǎn)曲折,自然舒展。(2分) 結(jié)合原文賞析;(2分)
以上四題,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楊柳的象征意義
楊柳的柳字與留字諧音,提到柳便在人們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親人的意境。早在漢代便有折柳送別暗寓殷勤挽留之情。到隋唐兩宋更盛。隋代無名氏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唐代長安東邊的灞水上有座灞橋,是東去洛陽的必經(jīng)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風(fēng)。因而灞水兩岸遍植楊柳。南朝那位才盡的江郎曾有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句子,后人便改稱灞橋為銷魂橋。唐代裴說《柳》詩:“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怨柳樹無情,實怨離人無情。被誤歸李白名下的《憶秦娥》詞中“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灞陵就是指這座銷魂橋。離人在此橋折柳話別,難禁熱淚。現(xiàn)代常聞于歌壇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別》:“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風(fēng)笛聲中的柳絲來抒發(fā)“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傷感!
古人也有為被送客者所折的柳條而惋惜、抱怨的。唐敦煌曲子詞中《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偏心,我是曲江臨池柳,者人折去那人拋,恩愛一時間。”詞人借用揚州長江岸邊任人攀折的柳枝為命運悲慘的歌伎呼號。這人折去,那人隨手拋擲,恩愛只在一時之間,何等勢利,可謂維妙維肖。以上摘句,都透露出傷感與凄慘的情調(diào)。還是北宋歐陽醉翁的《阮郎歸》詞:“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寫得活潑。把沐浴春光的少女賞春時的歡快心情寫得十分誘人,顯得欣喜。他的《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又透露戀人的期待。其實,我們溫州的“出門順風(fēng)栽楊柳”最有春風(fēng)得意,事業(yè)必成的信心。隨土而安,比依戀故土更有出息,充滿陽光。
說起依戀故土,也難怪中國人多情。因為中國人幾千年來過著農(nóng)耕生活,那種植根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眷戀故土,思鄉(xiāng)懷歸的情蘊特別濃郁。早在2500年前周代的《詩經(jīng)·小雅·采薇》的最后一章,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一句。這位長期參加征戰(zhàn)的老兵,解甲歸田回憶剛出征時,門前那婀娜擺拂的柳枝依依眷戀地像與他執(zhí)手牽衣不忍松手。通過柳條依依的物象成為惜別的意象,以至升華為對故土家園眷戀的意境,真切動人。唐人王之渙七絕“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句,為楊柳叫屈,并不是它不知春,不發(fā)芽,只因為玉門關(guān)在春風(fēng)不度之處啊!也側(cè)面反襯征人在邊塞的艱苦環(huán)境。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用楊柳寫戀人惜別更具深意。南宋陸游重暮之年重游沈園,故地遺蹤勾引起對已死戀人唐婉懷念,有“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的詠嘆。沈園老柳,鑒湖老翁相對而泣、催人涕下。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送別》中有“柳絲長,玉驄難系”的曲詞,依依柳絲雖是相思所托,但也無法系住張生的馬。經(jīng)曲折追求而終成眷屬的有情人又遭離別,怪不得鶯鶯“遙望十里長亭,頓時減了玉肌”。
楊與柳原是同科異屬的植物,中國歷來楊柳連稱。她不僅垂垂飄擺的枝條其甚柔情蜜意,更有柳絮楊花惹人產(chǎn)生無限情愫。南朝劉義慶編的《世說新語》記載:“謝太傅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公大笑樂。”東晉太傅謝安雪日出題,他的兄長無奕之女道韞用隨風(fēng)飄舞的柳絮來形容白雪,形神兼?zhèn)?,神妙無比,成千古佳話。謝道韞從此獲才女美名。嗣后,人們寫楊花柳絮的詩詞便大批涌現(xiàn)。其中素推東坡居士的《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揚花詞》最為有名。此詞首句“似花還似非花”,詞中寫“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fēng)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結(jié)句是“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xì)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蘇學(xué)士以楊花比人,十分貼切,比他的同僚章質(zhì)夫詞高出一籌。蘇詞之前,楊花之名不甚好聽,被比作朝三暮四的女人,謂之“水性楊花”。東坡替她平反、正名,還她純真重義、幽怨多情的女兒本色。楊柳定會謝他!
踏“楊柳岸”,吟“曉風(fēng)殘月”,讓我們舒展想像的翅膀,馳騁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廣闊天空,讓楊枝柳絮隨我們一起陶冶性情、怡悅心胸,提高生活質(zhì)量,其樂無窮。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