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寧夏閱讀題答案
走寧夏閱讀題答案
我們永遠需要不斷回歸精神的故鄉(xiāng)。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走寧夏》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走寧夏》閱讀原文:
一出銀川機場,天曠地遠,陽光敞亮,剛才還汗津津黏糊糊的胳膊,像用干沙子搓過一樣爽凈。人粥似的悶燠的北京給甩遠了,它追不上我了,眼下的空間突然無比闊大。
銀川的得名,有記載的一則是,前秦符堅的驄馬城就在這一帶,因符堅是氐族首領,而氐族語呼驄馬為“乞銀”,故而放牧“乞銀”的地方就叫“乞銀城”,后來叫順了嘴就叫成銀川了。
而寧夏的名字的來歷追溯起來,可就是一部宏大的傳奇了。
宋初,黨項羌李元昊確立西夏帝國并稱帝,版圖之大,氣焰之囂張,立國時間之久,史所罕見。李元昊此人強項而英縱,似乎特別喜歡斗氣兒。范仲淹懇求他,只要答應不再使用“帝”字,他要什么給什么,滿足一切要求。李元昊并不買賬,偏要大用特用這個“帝”字,能把人氣暈。形勢對他不利時,他也假裝順從,自我蔑稱為“兀卒”,其實埋了釘子,后經人破譯,乃“吾祖”的諧音,對方回信若依此稱呼,即落入“我的爺爺”之陷阱。你說可惱不可惱?但宋朝硬是拿他沒辦法,因為他有強悍的實力。成吉思汗可能也是被李元昊的后裔們氣壞了,發(fā)誓非蕩平西夏不可,結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滅掉。
在寧夏,你還會不時聽人提起黑城子,那是西夏的故都,又名哈拉浩特。“哈拉”,黑也,“浩特”,城也。那里的最后一主“黑將軍”似應早于李元昊,他勇冠三軍視死如歸的驚天氣概和他在城破前窖藏貴重金銀文牘器物的故事,至今流傳在民間。
西夏啊西夏,在歷史的長夜里,二百年,太匆匆,你來得迅,去得疾,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如一節(jié)在激蕩回旋中戛然而止的雄渾樂曲,又像一個酷烈而又浪漫的噩夢。元滅西夏后,置寧夏路,始有寧夏之名。寧夏就是掃平西夏、永保安寧之意。
去看巖畫的那天,天氣晴好,賀蘭山在銀川城的西北方向若隱若顯,勾勒出霧嵐似的一溜長線,其幻影似一隊騎手控馭著駿馬,與我們的汽車并排比賽速度,車跑多快,它們也跑多快。賀蘭巖畫便藏在數(shù)不清的山谷中。我們入一谷,細看溝谷兩崖,果有姿態(tài)各異的奇怪圖案赫然而現(xiàn)。巖刻五花八門,還雜以天書樣的西夏文字,其中似人似怪的頭像特別多。
我被巖畫之謎吸引著,不由遙想上古游牧人,頂風冒雪,輾轉深山荒灘,日夜與牛羊為伴,好不孤單,那種欲與天、地、人、萬物生靈對話的強烈沖動難以抑制,卻又苦無對象,于是以鑿刻為語言,把原始的思維和郁積于胸的怒吼注入了這萬古不滅的巖畫。
翌日清晨五點多,我們又出現(xiàn)在中衛(wèi)。中衛(wèi)在大西北是很有名的,這固然由于它軍事地位的險要,但也與風沙大有關系。它過去出名是因飽受風沙之害,現(xiàn)在出名則因為是全國的治沙模范,并獲得了國際聲譽。這里年均刮風900個小時,平均每10小時出現(xiàn)一次風沙,最大風力11級。歷來中衛(wèi)人不知修了多少廟,祈求神靈保佑,鎖住沙龍,然而無效。事情終于發(fā)生了歷史性轉變,那就是著名的“沙坡頭奇跡”。我這次才弄懂是怎么回事。原來,英雄的中衛(wèi)人民用半隱蔽式麥草方格沙障來固沙,采用1×1米格狀草沙障先鋪在大片流沙上,遏制風速,而后再在草方障內植草造林。多年來,在包蘭鐵路兩側連綿不斷的沙山上,罩著一張由草方格組成的無邊無際的巨網,而在這無數(shù)的網眼里又長起了或疏或密的青楊。
中衛(wèi)又名鳴沙洲,它的沙子原是會“唱歌”的,有“沙坡鳴鐘”之稱。但中衛(wèi)的響沙已有十幾年不怎么唱了,人們從高坡滑下,難得聽到鳴沙擂鼓了。因為綠化造林,使大氣變化,影響到沙粒的頻率, “共鳴箱”結構給破壞了。這是一種積極的破壞,破壞得好。當自然奇觀與現(xiàn)代文明發(fā)生沖突時,人類往往還是選擇了文明。
須彌山石窟是此行的最后一個點,它距固原50公里,位于六盤山北端,始建于北魏中晚期,是西北歷史上最悠久的石窟之一。我們抵達時已近后晌,見這一帶山大溝深,地貌蒼古,其大佛樓釋迦牟尼坐像有20多米高,儀態(tài)威嚴,雍然大氣,很有震撼力。說實話,比起全國馳名的幾大石窟,一點兒也不差。
但不可思議的是,它直到解放后才被發(fā)現(xiàn),舊的府縣志中幾乎沒有記載。同樣令人不解的是,西夏王陵、賀蘭山巖畫,距銀川市僅40多公里,它們也都是20世紀60年代才被發(fā)現(xiàn)。我想絕不是沒人發(fā)現(xiàn)過,只是人煙稀少,交通閉塞,發(fā)現(xiàn)者少罷了,何況發(fā)現(xiàn)了又如何?為生計奔勞的人,顧不上琢磨,又缺乏起碼的通信條件。從另一面看,它們的發(fā)現(xiàn)之晚正說明西部的文化土層何其厚也,有待發(fā)現(xiàn)的東西何其多也?,F(xiàn)今西部文化大放異彩的際遇來了。聽說,中央已撥巨款發(fā)掘西夏陵,世人也期待著東方金字塔之揭秘。
此時,斜陽把赭色的光影投射到佇立了千年的裸露著的錯落有致的佛像上,佛容凝重而肅穆,加濃了沉思的氛圍。眼前是莽莽蒼蒼的黃土高原,縱橫交錯的干溝,千山萬壑的波濤。我知道,從這里出去不遠便是西吉、海原,還有沙溝,再向北,是銀川平原、沙坡頭、賀蘭山,全是些沉積了無數(shù)苦難和奮爭的地方。歷史煙云一一從眼前飄過,我想象著,漢武帝六臨朔方驅馬擊劍出蕭關,拓拔魏萬馬奔騰踏平赫連勃勃,唐太宗大破匈奴勒石靈州府,康熙大帝三次御駕親征平定噶爾丹,還有回民起義領袖馬化龍嘯聚金積堡,把反抗?jié)M清暴政的斗爭推向了高潮……這片偉大的土地,真?zhèn)€是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此刻周遭靜謐極了,一點聲音也沒有,好像被世界遺忘了;但忽然間,我聽見深溝大壑的上空,像盤結著攜帶豪雨的云團一般,轟響起了震耳欲聾的吶喊聲。這不是我的幻覺,神秘的、蘊藏著中華民族巨大精神財富的土地,本不該是如此沉默的。“鳥飛返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我深信,不管人類文明發(fā)達到了何等程度,我們永遠需要不斷回歸精神的故鄉(xiāng)。
(取材于雷達的同名散文)
《走寧夏》閱讀題目:
20.下列對詞語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2分)
A. 陷阱:“阱”也可以寫成“井”。
B. 后裔:“裔”的讀音是“yī”。
C. 戛然而止:“戛”的讀音是“jiá”。
D. 想象:“象”不可以寫成“像”。
21.下列對作品內容的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認為與“寧夏”一名的來歷相比,始于氐族語音譯的“銀川”,命名得過于隨意。
B.賀蘭山巖畫是原始游牧人思想感情的載體,似人似怪的頭像表現(xiàn)了孤單寂寞之情。
C.“沙坡頭奇跡”是指中衛(wèi)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種用半隱蔽式麥草方格沙障來固沙的方法。
D.西夏王陵等古跡沒被及早發(fā)現(xiàn),既說明寧夏交通閉塞,也說明寧夏文化亟待開發(fā)。
22.下列對作品中有關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諧音”是利用漢字同音或近音的條件,用同音或近音字來代替本字,產生辭趣的一種修辭方法。
B.除了西北的須彌山石窟,我國歷史悠久的石窟還有甘肅莫高窟、山西云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等。
C.第13段中“這片偉大的土地,真?zhèn)€是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化用了毛澤東《沁園春•雪》中的詞句。
D .“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由“兮”字可知,這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的詩句。
23.作者為什么說“而寧夏的名字的來歷追溯起來,可就是一部宏大的傳奇了”?(5分)
——————————————————————————
24.文中第⑩段劃線句提到“當自然奇觀與現(xiàn)代文明發(fā)生沖突時,人類往往還是選擇了文明”,你如何看待這種現(xiàn)象?請結合文外的例子說明理由。(6分)
—————————————————————————————
25. 請結合全文內容談談你對“神秘的、蘊藏著中華民族巨大精神財富的土地,本不該是如此沉默的”這句話的理解。(5分)
———————————————————————————————
《走寧夏》閱讀答案:
20.C
21.D
22.D
23.黑城子里“黑將軍”的驚天氣概和相關故事至今在民間流傳。宋初,黨項羌李元昊因有強悍實力,建立西夏帝國并稱帝,宋朝拿他沒辦法。成吉思汗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滅掉西夏。
24.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夠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即可。
25.要點:(1)在寧夏的歷史上,許多英雄人物在此建功立業(yè)、書寫傳奇;(2)無論是賀蘭山巖畫、中衛(wèi)沙波頭奇跡還是須彌山石窟,都是寧夏人民創(chuàng)造出來的;(3)寧夏文化底蘊之豐富、人民創(chuàng)造力之強,令人嘆為觀止;(4)寧夏并未被世人關注,很多精神財富還沒有開發(fā)出來;(5)作者一方面感到遺憾,另一方面對寧夏的未來際遇充滿希望。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走寧夏》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全部內容,相信這些對你會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