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姜子牙
古代名人姜子牙
其先祖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從其封姓,故以呂為氏。出生地主要有東海說和河內(nèi)說。《孟子》的《離婁上》和《盡心上》兩章都提到姜子牙“居?xùn)|海之濱”;《呂氏春秋·首時》也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說他是“東海上人”。但這些說法都很籠統(tǒng)含糊。晉代張華《博物志》說得較為明確:“海曲城有東呂鄉(xiāng)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經(jīng)注·齊乘》也說,“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xiāng),棘津在瑯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相傳,太公望先祖曾為“四岳”(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lǐng)),在虞夏之際因協(xié)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呂(今河南南陽附近),后人或從其封為姓。關(guān)于其早期活動的地方,《呂氏春秋·首時》稱其為“東夷之土也”,《史記·齊太公世家》則說他是“東海上人”。古代泛稱中原之外東方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為“夷”,“東?!奔礀|夷之地。太公望應(yīng)是遷至東海之濱與夷人雜居的姜姓呂氏集團的首領(lǐng),具有大族長的身份。
殷商后期,西方周部族為取代商而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爭取盟國,招徠遠人。居住在北海之濱的伯夷和居住于東海之濱的太公望先后投奔周西伯(即文王)。傳說文王遇太公于渭水之濱,與之交談后,認(rèn)為他正是“太公(文王曾祖)望之久矣”、能夠興周的圣人,故稱其為“太公望”。并立其為師(即太師)。
太公望主張修德政以安內(nèi),施奇計以謀商。認(rèn)為要興王圖霸,必須富民富士。周文王在其輔佐下貫徹實施了這些主張,使周內(nèi)政修明,士眾一心一德,顯示出一派蓬勃向上的景象。為了削弱商王朝,太公望想了許多辦法,“其事多兵權(quán)與奇計”(《史記·齊太公世家》)。又親自去商王朝的中心地帶偵察,掌握了大量商王朝內(nèi)部狀況的情報。他又采取剪除羽翼的策略,建議文王先后滅忠于商王朝的一些諸侯國?!疤煜氯?,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同上)
武王繼位后,尊太公望為“師尚父”,并令其直接統(tǒng)率軍隊,“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史記·齊太公世家》)。大軍渡過黃河到達盟津(今河南孟津),諸侯皆至。武王與太公望審時度勢,認(rèn)為當(dāng)時尚無把握一舉滅商,遂決定回師另候時機。這樣又過了兩年,太公望據(jù)所得情報,知商王朝“其亂至矣,不可以加矣”,于是請武王再次出兵。
武王率大軍伐紂,一路上還會集了許多同盟諸侯和部族的軍隊,舉行了誓師典禮。出師之后,武王卜筮,得到的結(jié)果是“大兇”,太公望扔掉蓍草,踩壞龜甲,并說:“枯骨死草,何知而兇!”堅定了武王繼續(xù)進攻的決心。戰(zhàn)斗中,太公望親自率領(lǐng)勇士沖向商軍陣前挑戰(zhàn),武士“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商師大崩”,周朝取商而代之?!对娊?jīng)·大雅·大明》中有“維師商(尚)父,時維鷹揚”句。太公望的功績被周初人詠之入詩,并列入在宗廟祭祀和朝會宴享時演唱的《大雅》之中,說明他在滅商過程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滅商以后,武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鞏固勝利成果。如革除-,籠絡(luò)商舊貴族等,這也是“師尚父謀居多”。武王及成王分封宗室貴族和異姓功臣為諸侯,太公望因為功最多,首先被封于齊,建都營丘(今淄博市臨淄北),封國面積很大。
太公望起初留在西周朝廷輔佐王室,過了一段時間才東行就國。不久他就擊敗了前來爭奪營丘的萊人,向山東半島地區(qū)擴張疆土。在平定管叔、蔡叔及商紂之子武庚作亂中,太公望作為王室外藩積極參與平定叛亂的軍事行動。西周朝廷授權(quán)太公望“五侯九伯,汝實征之”。齊國的威望和在東部地區(qū)的影響范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和擴大。
在鎮(zhèn)壓管、蔡、武庚的戰(zhàn)爭中,太公望吞并了一些原先與商王朝有較深關(guān)系的國族,進一步擴大了齊國的地盤。在內(nèi)政方面,太公望因地制宜,簡化禮儀制度,尊重當(dāng)?shù)鼐用衽f有的風(fēng)俗。同時,發(fā)展?jié)O、鹽業(yè),大力提倡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使齊國迅速富強起來。當(dāng)時,“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在治國上,太公望還強調(diào)“尊賢上功”,且能執(zhí)法明斷。正因為始封之君太公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齊國歷整個周代而始終國力強盛,后來終于成為春秋首霸和戰(zhàn)國“七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