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是什么
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是什么
雖說人有牙齒,但動物同樣也有,你知道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嗎?接下來,學習啦小編為你分享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
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是什么
蝸牛有25600顆牙齒,實在想象不出小小軀殼里有這么多的牙齒
1、25600顆牙齒
據悉,世界上牙齒最多的蝸牛。蝸牛是大陸上生活的螺類,雖然蝸牛的嘴大小和針尖差不多,但是卻有25600顆牙齒,蝸牛因此被稱為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兒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就是蝸牛的嘴巴,里面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
2、無法咀嚼
蝸牛雖然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但蝸牛的牙齒并不是“立體牙”。盡管擁有數萬顆牙齒,但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無法咀嚼食物。這是因為蝸牛用齒舌——一個帶狀結構,上面布滿牙齒——碾碎食物,以便消化。一生之中,它們的微小牙齒會慢慢磨損鈍化,而后被更鋒利的新牙取代。
3、形狀不一
蝸牛并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是指腹足綱的陸生所有種類。作為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蝸牛的整個軀體包括眼、口、足、殼、觸角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貝殼,其形,顏色大小不一,另外,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蝸牛的貝殼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煙斗形等等。
世界動物之最排行榜
NO.01--最大的動物:藍鯨(平均長30米,重達140噸)
藍鯨是鳁鯨屬七個物種中的一種;分為3個亞種(南藍鯨,北藍鯨,小藍鯨);雌大于雄,南藍鯨大于北藍鯨。是曾在地球上生活過的最大動物;最長者是1904到1920年間捕于南極海域的一頭雌鯨--長33.58m,體重170噸。藍鯨以浮游生物為食,主食磷蝦。
NO.02--最大的陸上動物:非洲象(平均重達7噸);也是雄性生殖器官最長的動物(生殖器官長達2米)
非洲象被美國瀕危物種法案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被CITES列入附錄I;非洲成年象確實強悍;雄性和雌性非洲象呈二態(tài)性(雌雄兩性在體形或身體特征上都有所不同)。雄性肩高約3米(9.8英尺),重約5000-6000公斤(11000-13200磅),而雌性肩高約2.5米(8.2英尺)重約3000-3500公斤(6600-7700磅),平均壽命60-70歲。
NO.03--最高的陸上動物:長頸鹿(平均高5米)
長頸鹿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是世界上最高的陸生動物。雄性個體高達4.8到5.5米高,重達900公斤。雌性個體一般要小一些。據古生物學家研究認為,長頸鹿起源于亞洲。
NO.04--現存最原始的哺乳卵生動物:鴨嘴獸 (早在2500萬年前就出現了)
澳大利亞的單孔類哺乳動物,最奇特的要數鴨嘴獸。所謂單孔類動物,是指處于爬蟲類動物與哺乳類動物中間的一種動物。它雖比爬蟲類動物進步,但尚未進化到哺乳類動物。兩者相同之處在于都用肺呼吸,身上長毛,且是熱血;而單孔類動物又以產卵方式繁殖,因此保留了爬蟲類動物的重要特性。它雖被列入哺乳類,但又沒有哺乳類動物的完整特征。是最原始最低級的哺乳類,在動物分類學上叫做“原獸類”或稱為單孔類卵生哺乳動物。
NO.05--皮毛最保暖的動物:北極熊
北極熊是世界上第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雄性北極熊身長大約240-260cm,體重一般為400-800公斤。而雌性北極熊體形約比雄性小一半左右,身長約190-210cm,體重約200-300公斤。到了冬季睡眠時刻到來之前,由于脂肪將大量積累,它們的體重可達500公斤。
NO.06--體形最大的貓科動物:東北虎
東北虎曾是現存最大的貓科亞種,也是陸地上最強大的食肉動物之一,是無與爭鋒的“萬獸之王”。雄性體長平均1.9米,體全長超過3米。野生東北虎最大個體的體重紀錄是384公斤,并載入《蘇聯哺乳動物》書籍中,被認為是最大的野生貓科動物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NO.07--嘴巴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河馬
河馬并不是馬。河馬的特點是吻寬嘴大,四肢短粗、軀體象個粗圓桶。胃3室不反芻。鼻孔在吻端上面,與上方的眼睛和耳朵呈一條直線,這樣它全體潛伏水中只須將頭頂露出水面就能嗅、視、聽兼呼吸了。體長3.75-4.6米,尾長約56厘米,肩高約1.5米,體重3-4.6噸,下犬齒長約60厘米,可重達3公斤。
NO.08--最聰明的動物:海豚
海豚是一種本領超群、聰明伶俐的海中哺乳動物。經過訓練,就能打乒乓球、跳火圈等。除人以外,海豚的大腦是動物中最發(fā)達的。人的大腦占本人體重的百分之二點一,海豚的大腦占它體重的1.7%。海豚的大腦由完全隔開的兩部分組成,當其中一部分工作時,另一部分充分休息,因此,海豚可終生不眠。
NO.09--最大的鳥綱類動物:鴕鳥(平均高2.5米,最重可達155千克) 也是產蛋最大的鳥,還是擁有最大細胞的動物:鴕鳥的卵細胞
鴕鳥是非洲一種體形巨大、不會飛但奔跑得很快的鳥,一步可跨8米,時速可達70千米/小時,能跳躍達3.5米。特征為脖子長而無毛、頭小、腳有二趾。是世界上存活著的最大的鳥,高可達3米,
NO.10--體積最大的飛鳥:柯利鳥(體長1米多,體重約18千克)
又名灰頸鷺鴇,體長105—128厘米,翅長2.56米,體重達18千克左右,灰頸鷺鴇是世界上能飛行的體重最大的鳥類;是雜食動物;生活在非洲東南部。
NO.11--翅膀最長的鳥類:信天翁(翅展2-3米)
信天翁區(qū)別于本目(鹱形目)其他科鳥類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管狀外鼻孔的位置是分別在喙基部的兩側,而非聚合在喙基頂部。信天翁科下分為4個屬:“Diomedea”屬,即“大信天翁”,包括6個種類,平均翼展達3米;“Thalassarche ”屬,有9個相對較小的種,通常被稱為“mollymauks”(源于荷蘭語“mollemok”,最初指臭鷗);“Phoebastria”屬,包括4個北太平洋和熱帶太平洋地區(qū)的種類;以及由一身深色的烏信天翁和灰背信天翁組成的“Phoebetria”屬,具有相對較長的翅膀。
NO.12--最早的鳥:孔子鳥、遼寧鳥和中華龍鳥(距今2-3億年前,前兩者屬同一時代,皆比始祖鳥早上幾千萬年,而中華龍鳥是龍還是鳥尚有爭議)
NO.13--嘴巴最大的鳥:巨嘴鳥(嘴長24厘米,寬9厘米)
巨嘴鳥體長36-79厘米(包括喙);體重115-860克;雄鳥的喙通常比雌鳥的長。鳴聲一般不悅耳,常常似蛙叫聲、狗吠聲,或為咕噥聲、卡嗒聲或尖銳刺耳的聲音;但少數種類擁有優(yōu)美動聽的鳴囀或憂傷的鳴聲。
NO.14--形體最小的鳥:蜂鳥
蜂鳥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鳥類,能夠通過快速拍打翅膀懸停在空中,每秒約15次到80次,它的快慢取決于蜂鳥的大小。蜂鳥因拍打翅膀的嗡嗡聲而得名。蜂鳥是唯一可以向后飛行的鳥。蜂鳥也可以在空中懸停以及向左和向右飛行, 最小的蜂鳥見于古巴和松樹島,稍長於5.5公分(2.12吋),重約2克。這是最小的現存鳥類。
NO.15--飛得最高的鳥:天鵝 (最高能達17000米)
天鵝是大型鳥類,最大的身長1.5米,體重六千多克。大天鵝又叫白天鵝、鵠,是一種大型游禽,體長約1.5米,體重可超過10千克。全身羽毛白色,嘴多為黑色,上嘴部至鼻孔部為黃色。它們的頭頸很長,約占體長的一半,在游泳時脖子經常伸直,兩翅貼伏。天鵝是一種冬候鳥,喜歡群棲在湖泊和沼澤地帶,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
NO.16--最耐寒的鳥:企鵝
企鵝不能飛翔;腳生于身體最下部,故呈直立姿勢;趾間有蹼;跖行性(其他鳥類以趾著地);前肢成鰭狀;羽毛短,以減少摩擦和湍流;羽毛間存留一層空氣,用以絕熱。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各個種的主要區(qū)別在于頭部色型和個體大小。企鵝是一種最古老的游禽,它很可能是在南極洲還未穿上冰甲之前,就已經在南極安家落戶。南極雖然酷寒難當,但企鵝經過數千萬年暴風雪的磨煉,全身的羽毛已變成重疊、密接的鱗片狀。這種特殊的羽衣,不但海水難以浸透,就是氣溫在零下近100℃,也休想攻破它保溫的防線。南極陸地多,海面寬,豐富的海洋浮游生物成了企鵝充沛的食物來源。 企鵝是一種鳥類,因此企鵝沒有牙齒。企鵝的舌頭以及上顎有倒刺以適應吞食魚蝦等食物,但是這并不是牙齒。
NO.17--翅膀最多的鳥:四翼鳥
四翼鳥即長著四只翅膀的鳥,生活在塞內加爾和岡比亞西部以及扎伊爾南部;盡管四翼鳥頭尾全長31 毫米, 兩翼也不過長17毫米, 然而它"羽毛旗"卻長達43毫米, 可是交尾期一結束, 雄四翼鳥就折斷這兩根妨礙它展翅高飛的裝飾品.有時可以看到被它咬剩下的長羽毛, 禿禿地豎立在它的翅膀上, 它們一直保存到下次換毛。
NO.18--最大的軟骨魚綱類動物:鯨鯊
鯨鯊是最大而無害的鯊,而不是鯨,用鰓呼吸,是魚類中最大者,通常體長在10米左右,最大個體體長達20米,體重10-15噸,為魚類之冠。身體延長粗大,每側各具二顯著皮嵴。眼小,無瞬膜??诰薮笊舷骂I具唇褶。齒細小而多,圓錐形。噴水孔小,位于眼后。鯉孔5個,寬大。鰓耙角質,分成許多小枝、結成過濾港狀。背鰭2個,第二背鰭與臂鰭相對。胸鰭寬大。尾鰭分叉。體灰褐或青褐色,具有許多黃色斑點和垂直橫紋。
NO.19--陸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獵豹
獵豹主要分布于非洲,曾生活在亞洲的印度,印度的獵豹也叫印度豹,但已滅絕。獵豹是陸地上跑的最快的動物,時速可達120公里,而且,加速度也非常驚人,據測,一只成年獵豹能在4秒之內達到每小時100公里的速度。不過,耐力不佳,無法長時間追逐獵物,如果獵豹不能在短距離內捕捉到獵物,它就會放棄,等待下一次出擊。
NO.20--速度最快的海洋動物:旗魚
旗魚,又稱芭蕉魚。一般體長2000~3000毫米。為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大洋性魚類。旗魚的第一背鰭長得又長又高,前端上緣凹陷,它們豎展的時候,仿佛是船上揚起的一張風帆,又像是扯著的一面面旗幟。人們因此叫它旗魚。這種魚性兇猛,游泳敏捷迅速,攻擊目標時,時速可超過110公里,還可潛入800米深的水下
NO.21--飛行速度最快的動物:軍艦鳥
軍艦鳥是鵜形目,軍艦鳥科鳥類的統(tǒng)稱。是一種大型熱帶海鳥,全世界目前已知的有五種;軍艦鳥胸肌發(fā)達,善于飛翔,素有“飛行冠軍”之稱。他的兩翅展開足有2—5米之長,捕食時的飛行時速可達400公里左右,是世界上飛行最快的鳥。它不但能飛達約1200米的高度,而且還能不停的飛往離巢穴1600多公里的地方,最遠處可達4000公里左右。有人曾看見軍艦鳥在12級的狂風中臨危不懼,安全從空中飛行、降落。
NO.22--最高的犬種:愛爾蘭獵狼犬(最高可達150公分)
原產地愛爾蘭,起源于公元前100年。雄性的最低肩高和最小體重分別是32英寸和120磅;雌性的最低肩高和最小體重分別是30英寸和105磅;這些數據只針對18個月以上的愛爾蘭獵狼犬。
NO.23--體積最小的犬種:吉娃娃
原產地:墨西哥,齊瓦瓦州。體 高:15~23厘米,一般重量介乎1至3公斤之間。吉娃娃屬小型犬種里最小型, 優(yōu)雅,警惕,動作迅速,以勻稱的體格和嬌小的體型廣受人們的喜愛。吉娃娃犬不僅是可愛的小型玩具犬,同時也具備大型犬的狩獵與防范本能,具有類似梗類犬的氣質。此犬分為長毛種和短毛種。這種狗體型嬌小,對其他狗不膽怯,對主人極有獨占心。
NO.24--現存最古老的生物:舌形貝
舌形貝---俗名海豆芽,有4.5億年的歷史,是世界上已發(fā)現生物中歷史最長的腕足類海洋生物,生活在溫帶和熱帶海域,肉莖粗大,能在海底鉆洞穴居住,肉莖可以在洞穴里自由伸縮。絕大部分時間在洞穴里,只靠外套膜上的三個管子和外界接觸。
NO.25--最大的水母:北極霞水母
北極霞水母是一種低等的腔腸動物。1865年,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海岸,有一只霞水母被海浪沖上了岸,它的傘部直徑為2.28米,觸手長36米。把這個水母的觸手拉開,從一條觸手尖端到另一條觸手的尖端,竟有74米長。因此,可以說霞水母是世界最長的動物了。最大的霞水母是分布在大西洋里的北極霞水母,它的傘蓋直徑可達2.5米,傘該下緣由八組觸手,每組有一百五十根左右。每根觸手伸長達四十多米,而且能在一秒中內收縮到只有原來長度的十分之一。
NO.26--最低等的多細胞動物:海綿動物
海綿動物的體型從極其微小至2米長,常在其附著的基質上形成薄薄的覆蓋層,其他海綿動物則形態(tài)各異,呈塊狀、管狀、分叉狀、傘狀、杯狀、扇狀或不定形。它們或色澤單一或十分絢麗,這顏色源自類胡蘿卜素,主要為黃色到紅色;海綿動物是濾食動物,它們?yōu)V取水中細小的碎石和細菌為食。
NO.27--牙齒最多的動物:蝸牛
蝸牛是大陸上生活的螺類。雖然它的嘴大小和針尖差不多,但是卻有25600顆牙齒。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兒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
NO.28--最大的蜘蛛:捕鳥蛛
捕鳥蛛是蜘蛛中的“巨人”,大小像拳頭相當(5—15厘米),四足外展時體寬可達25—30厘米,最大捕鳥蛛體長可達到 25 厘米長。因捕食鳥類而得名。捕鳥蛛織的蛛網能經得住300克的重量。1975年,在墨西哥曾發(fā)現一株大樹的幾根樹枝,被一張巨大而多層的蛛網所遮蓋,最大的網竟能將一棵18.3米高的大樹上部3/4的樹枝遮蔽掉。
NO.29--最大的蝌蚪:“不合理”
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和特立尼達島上,生活著一種巨大的蝌蚪,它的全長往往超過25厘米。這種蝌蚪在變成蛙的過程中,不僅沒有長大,相反卻變小了,從全長25厘米的蝌蚪,變成最多不超過7厘米的一個蛙。面目全非,因此難怪博物學家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要把當地出產的這種蛙和那么大的蝌蚪聯系起來。大家根據這一不合理現象,給這種蛙取了一個特的名字,稱之為“不合理蛙”。
NO.30--足最多的動物:千足蟲
千足蟲又稱馬陸,是一種陸生節(jié)肢動物。它體形呈圓筒形或長扁形,分成頭和軀干兩部分,頭上長有一對粗短的觸角;軀干由許多體節(jié)構成,多的可達幾百節(jié)。除去第一節(jié)無足和第2—4節(jié)是每節(jié)一對足外,其余每節(jié)有兩對足,所以足很多。在北美巴拿馬山谷里有一種大馬陸,全身有175節(jié),加起來共有690只足,可以說是世界上足最多的節(jié)肢動物了。
NO.31--最長的昆蟲:竹節(jié)蟲
竹節(jié)蟲也稱“干柴棒,因身體修長而得名。有翅或無翅。體長大,一般在10~30毫米,最大的260毫米。前胸節(jié)短,中胸節(jié)和后胸節(jié)長,無翅種類尤其如此。有翅種類翅多為兩對,前翅革質,多狹長,橫脈眾多,脈序成細密的網狀。世界最長的竹節(jié)蟲是在婆羅洲雨林發(fā)現的巨型竹節(jié)蟲,現被制成標本保存于倫敦 (自然歷史博物館)。據說是世界上最長的竹節(jié)蟲。這只竹節(jié)蟲有55厘米。
NO.32--飛行能力最強的昆蟲:蝗蟲
又名“螞蚱”,數量極多,生命力頑強,能棲息在各種場所。幼蟲能跳躍,成蟲可以飛行;大多以植物為食物?;认x還具有驚人的飛翔能力,可連續(xù)飛行1-3天?;认x飛過時,群蝗振翅的聲音響得驚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風呼嘯。
NO.33--眼睛最多的昆蟲:蜻蜓
蜻蜓常見于全世界各地的淡水生境附近。并出現在國畫、油畫、散文、電影、醫(yī)藥和動漫等領域,為我們熟知的昆蟲。復眼突出,觸角小而不明顯每只復眼由28萬個眼晶體組成。
NO.34--對人類危害最大的昆蟲:蚊子
蚊子屬四害之一。其平均壽命不長,雌性為3-100天,雄性為10-20天; 蚊子主要的危害是傳播疾病。據研究,蚊子傳播的疾病達80多種之多。在地球上,再沒有哪種動物比蚊子對人類有更大的危害。曾經一年內使三百萬人死于它們傳播的疾病。
NO.35--力氣最大的昆蟲:大力甲蟲
“大力甲蟲”多生長于南美洲雨林地區(qū),為世人所驚異的是它可以輕而易舉的抬起850倍于其體重的物體,號稱世界上最強壯的生物。但是科學界發(fā)現其外殼顏色竟然也可以隨著周圍環(huán)境濕度的變化由綠變黑。
NO.36--外形最奇特的魚:海馬
頭部像馬,尾巴像猴,眼睛像變色龍,還有一條鼻子,身體像有棱有角的木雕,這就是海馬的外形。海馬因其頭部酷似馬頭而得名,但有趣的是它卻是一種奇特而珍貴的近陸淺海小型魚類。
NO.37--眼睛最奇特的魚:比目魚
比目魚又叫鰈魚,棲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捕食小魚蝦。 比目魚--“變色龍”,是兩只眼睛長在一邊的奇魚,被認為需兩魚并肩而行,故名比目魚。
NO.38--最毒的魚:毒鲉
毒鲉類的外形極丑,并有毒刺,眼睛與下頜突出,背鰭參差不齊,所以讓人覺得全身凹凸不平。背鰭上有毒刺,遇到人時,在根部會有毒腺分泌毒液,由毒刺流向對方,人類被刺到時會覺得呼吸困難。
NO.39--飛得最遠的魚:飛魚
飛魚是生活在海洋上層的魚類;飛魚不是飛翔,感覺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狀鰭,其實只是滑翔。飛魚在水下加速,游向水面時,鰭緊貼著流線型身體。一沖破水面就把大鰭張開,尚在水中的尾部快速拍擊,從而獲得額外推力。等力量足夠時,尾部完全出水,於是騰空,以每小時16公里(10哩)的速度滑翔於水面上方幾呎處。飛魚可做連續(xù)滑翔,每次落回水中時,尾部又把身體推起來。較強壯的飛魚一次滑翔可達180公尺(600呎),連續(xù)的滑翔(時間長達43秒)距離可遠至400公尺(1,300呎)。
NO.40--放電能力最強的魚:電鰻
電鰻不是真正的鰻類,體長,圓柱形,無鱗,灰褐色。長可達2.75公尺(9尺),重22公斤(49磅)。背鰭、尾鰭退化,但占體全長近4/5的尾,其下緣有一長形臀鰭,依靠臀鰭的波動而游動。能產生足以將人擊昏的電流。輸出的電壓300~800伏;在河里涉水的馬和游泳的牛也會被電鰻擊昏。
NO.41--產卵最多的魚:翻車魚 (一次產卵可達3億個)
翻車魚因看起來只有頭沒有身子,也叫頭魚;屬大洋中、表層魚類; 翻車魚是世界上最大、形狀最奇特的魚之一。它們的身體又圓又扁,像個大碟子。魚身和魚腹上各有一個長而尖的鰭,而尾鰭卻幾乎不存在,于是使它們看上去好像后面被削去了一塊似的。翻車魚主要以水母為食,用微小的嘴巴將食物鏟起。它們常常在水面曬太陽,盡管其形狀笨拙,但有時也會躍出水面。
NO.42--最懶惰的魚:雄性鮟鱇魚
鮟鱇魚又叫老人魚,因為它發(fā)出的聲音似老人咳嗽。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國產于東海北部以及黃海。體前半部平扁呈圓盤形,尾部柱形,一般體長40-60厘米、體重300-800克。鮟鱇魚不大游動,捕食機會少,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它的背鰭發(fā)生了變化:第一個背鰭逐漸向頭部延伸,背鰭的前三枚鰭棘在頭頂前方分離呈絲太,其末端有一根發(fā)光的皮瓣。當小魚在閃光點附近游動時,鮟鱇魚就搖動它的釣具,引魚上鉤,送入口內。
NO.43--最大的兩棲動物:大鯢 (即娃娃魚)
大鯢是國家重點保護二級動物,也是瀕危動物,因為貿易被捕獵,作為醫(yī)藥成分被捕獵,作為食物被捕獵,回游被切斷,環(huán)境污染。它的叫聲很像幼兒哭聲,因此人們又叫它“娃娃魚”;現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種,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全長可達1米及以上,體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點類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壯扁平。最近科學家研究:大鯢小時候用的是鰓呼吸,長大后用肺呼吸。大鯢棲息于山區(qū)的溪流之中,在水質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
NO.44--最大的爬行動物:咸水鱷
咸水鱷也叫灣鱷,屬兇猛的大型鱷魚。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具地盤意識,擁有適應高鹽度水質的生理結構。咸水鱷位于濕地食物鏈的最高層次,比老虎更為可怕。其分布在東南亞及澳大利亞北部一帶。成年雄性咸水鱷平均身長5.5米,重770千克。大者體長超過7米,體重超過1.5噸?,F今最大的咸水鱷體長8.63米,生活在印度的奧里薩邦。
NO.45--最原始的爬行動物:斑點楔齒蜥
斑點楔齒蜥曾廣泛分布在新西蘭本島及其周圍的小島上,它的長相類似于兩億年前的古爬行動物,四肢發(fā)達,頸部和背部長有鱗片壯嵴.斑點楔齒蜥的名稱雖然帶有"蜥"字,其實并不是蜥蜴,兩者明顯區(qū)別在于斑點楔齒蜥具有第三眼瞼,兩眼之間還有一個類似于松果狀的眼,其功能不甚明了。
NO.46--世界上最長的蛇:蟒蛇
蟒蛇是當今世界上較原始的蛇種之一,在其肛門兩側各有一小型爪狀痕跡,為退化后肢的殘余.這種后肢雖然已經不能行走,但都還能自由活動.體色黑,有云狀斑紋,背面有一條黃褐斑,兩側各有一條黃色條狀紋.現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蟒蛇還是世界上蛇類品種中最大的一種,屬無毒蛇類。
印度尼西亞的一所小型動物園于2004年向游客展出了人類捕獲的世界最長的一條巨蟒。 這條巨蟒體長14.85米,體重447公斤,直徑最大處到達了85厘米,據稱已有145歲。它喜歡吞食狗作食物,一次要吃5條左右。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記載,此前世界上被人捉到的最長的一條蟒蛇長9.75米;最重的是飼養(yǎng)在美國伊利諾伊州格尼的一條緬甸蟒蛇,重182.76公斤。
NO.47--最會變色的蜥蜴:避役(或稱變色龍)
學名叫避役,又稱變色龍,“役”在我國文字中的意思是“需要出力的事”而避役的意思就是說,可以不出力就能吃到食物。所以命名為"避役",它最獨特的蜥蜴,除了善于變換身體的顏色外,還有能分別看不同方向的眼睛,長長的有粘性的舌頭。避役科成員多數為樹棲,有能纏繞的尾巴,腳趾也可以對握,可以牢牢地抓在樹上。
NO.48--毒性最強的蛇:海蛇(其毒性為氰化物的80倍)
海蛇分布區(qū)域西起波斯灣東至日本,南達澳大利亞的暖水性海洋都有分布,但大西洋中沒有海蛇?,F代海蛇的個體都不很大,海蛇的毒液屬于細胞毒素是最強的動物毒。鉤嘴海蛇毒液相當于眼鏡蛇毒液毒性的兩倍,是氰化鈉毒性的80倍。海蛇毒液的成分是類似眼鏡蛇毒的神經毒,它的毒液對人體損害的部位主要是隨意肌,而不是神經系統(tǒng),所以屬細胞毒素。
NO.49--壽命最長的動物:海龜 (有新聞稱現已發(fā)現的有176歲)
海龜是存在了1億年的史前爬行動物。沒有牙齒,有鱗質的外殼,盡管可以在水下待上幾個小時,但還是要浮上海面調節(jié)體溫和呼吸。最大型的海龜是棱皮龜,長達2米,重達1噸。最小的是橄欖綠鱗龜,有75厘米長,40公斤重。海龜早在二億多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了,是有名的“活化石”。據《世界吉尼斯紀錄大全》記載,海龜的壽命最長可達152年,是動物中當之無愧的老壽星。
NO.50--體形最大的恐龍:地震龍
地震龍生存年代:1億4500萬-1億5600萬年前,侏羅紀晚期。 它最早是1979年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發(fā)現的,時代為迭紀晚期。已經發(fā)現的身體有尾巴;背部;臀部和后肢。初看起來它很像梁龍,但地震龍具有更長的尾巴和粗壯的骨盆。據初步估計,它的長度至少有35米,甚至可達到40米。地震龍是最大的恐龍,但部分科學家認為已發(fā)現的地震龍化石屬于一只長得過大的梁龍。它的身長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達到18米!!體重達到130噸。
NO.51--最聰明的恐龍:傷齒龍
分類爭議:傷齒龍是一種小型獸腳類。曾一度造成非常大的困惑,認為它是鳥臀目唯一的食肉恐龍,但現在了解它實際上是蜥臀目恐龍。最近,科學家發(fā)現被稱為細爪龍的恐龍應該被稱為傷齒龍。古生物學者認為傷齒龍屬于恐爪龍類。袋鼠的IQ大約在0.7。而傷齒龍的IQ高達5.3!好家伙,真是高智力啊。傷齒龍可能和今天鳥類的智力相似。
NO.52--最笨的恐龍:劍龍
劍龍是生存于侏羅紀晚期四只腳的食草動物,也叫骨板龍,是一類體型較大的恐龍,它們的背上長著許多骨板,尾端具有長刺,樣子怪誕不經。如果我們不是從地層中發(fā)現了它們的骨骼化石,誰都不會相信在地球上曾經生活過這樣奇特的動物。劍龍的頭小得很,腦子只有核桃大小,與它龐大的身軀極不相稱,科學家們由此認定,劍龍一定很笨。
NO.53--爪子最大的恐龍:重爪龍
大多數恐龍都可以按幾種基本形態(tài)來辨認,惟獨重爪龍與眾不同:頭部扁長,口中長滿細齒,頭型很像鱷魚;前肢強壯,有三只強有力的手指,特別是拇指,粗壯巨大,有一個超過30厘米長的鉤爪--重爪龍的名稱由此得來。它的食物也與其他食肉恐龍不同。喜歡吃魚,而且還很會抓魚,就像今天的灰熊一樣。抓到魚后,就用嘴叼住,然后帶到蕨樹叢中去慢慢享用。
NO.54--身體最寬的恐龍:甲龍
甲龍是一類以植物為食、全身披著“鎧甲”的恐龍。它們一般有5-7米長,1.5-2.5米寬。后肢比前肢長,身體笨重,只能用四肢在地上緩慢爬行,看上去有點像坦克車,所以有人又把它叫做坦克龍。
NO.55--最丑陋的恐龍:腫頭龍
腫頭龍頭的周圍和鼻子尖上都布滿了骨質小瘤,有的個體頭部后方有大而銳利的刺,它的牙齒很小但很銳利。它的頭顱為厚達23厘米厚的骨板覆蓋,而頭顱背部覆以突起的構造,有一些釘狀突起長達13厘米,體長約4.5米。腫頭龍的顱骨后面有一個突出的骨質棚,厚度約25厘米,形狀像保齡球。腫頭龍的頸部短而厚實,前肢短而后肢長,身軀不太大,堅硬的骨質尾巴由肌腱固定,可能十分沉重。
NO.56--最厲害的恐龍:暴龍
暴龍又名霸王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米,體重約7公噸,生存于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后300萬年,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暴龍可能是有紀錄以來生活在地球上最大型食肉類恐龍之一。它是食肉類最晚的一支,它具有六十個鋸齒狀邊緣的利牙,有些達18厘米長。它具有碩大的上下顎;僅僅頭顱長達1.3米,目前已知最大型的暴龍頭顱骨,長度為1.5米。
NO.57--牙齒最多的恐龍:鴨嘴龍
鴨嘴龍為一類較大型的鳥臀類恐龍,最大的有15米多長。所有鴨嘴龍的頭骨皆顯高,其枕部寬大,面部加長,前上頜骨和鼻骨也前后伸長,嘴部寬扁,上下頜齒列復排,每個額骨上有45~60個牙齒皆垂直復疊。
NO.58--最小的恐龍:新頜龍
新頜龍是已知的體形最小的恐龍。新頜龍生活于侏羅紀晚期(約1.45億年前),屬于食肉動物,體型大小如雞,體長約60厘米,體重約5.5千克。1859年以來,總共只發(fā)現了兩只這種恐龍,一只是在德國發(fā)現的成年恐龍,另一只是在法國發(fā)現的幼年恐龍。
NO.59--走得最慢的獸:三趾樹懶(速度100米/小時)
三趾樹懶分布較廣,北到洪都拉斯,南到阿根廷北部。三趾樹懶有9個頸椎,每一前肢有三個利爪,身子比二趾樹懶小些,行動更遲鈍,背上有橘紅色或鮮黃色斑點。它外面一層皮毛上覆蓋著藻類,這使得它成為世界上唯一外表呈現綠色的哺乳動物。每周一次,樹懶離開樹,去排泄。奇怪的是,它總是要找到地面上特別的廁所,來完成這件事。
NO.60--冬眠時間最長的動物:睡鼠
睡鼠因有冬眠習性而得名。體型皆小,外形頗似鼠科動物,而多數種類的尾卻很像松鼠科的林棲種類;睡鼠是英國境內最小最害羞的哺乳動物,尾巴與身體差不多長。它們的壽命通常是5年,但在其中3/4的時間里,都在睡覺。也就是說,一年中的春季、深秋以及冬季大約9個月時間里,睡鼠都處于冬眠的狀態(tài)。而即使不是在冬眠的夏天里,它們也是終日呼呼大睡,直到夜間,才出來到處活動,在有刺的樹枝上跳來跳去,覓食它們喜歡的漿果。
NO.61--懷孕期最短的哺乳動物:達呼爾鼠兔
達呼爾鼠兔是一種小型野生哺乳類動物,成群地生活在草原和半荒漠地帶,全天活動,善打洞,帶蚤多,體長約135~185毫米,背毛黃腹褐色,腹毛淺黃色,眼黑色,耳大橢圓形,有明顯白色邊緣,后肢略長于前肢,形態(tài)和兔相似,無尾。經常參與旱獺和黃鼠的鼠疫動物病的流行。又名草原鼠兔,屬鼠兔科。分布在內蒙古等地草原,能消耗部分牧草,并在挖洞時從地下翻出新土,覆蓋原生植被,形成土丘,引起植被演替。是懷孕期最短的哺乳動物,為15天。
NO.62--進入太空中體型最大的動物:黑猩猩哈姆
1961年1月31日, 名叫哈姆的美國第一頭宇航黑猩猩,可能是到過外層空間最大的動物, 在距地球150英里的高空漫游18分鐘后安全而健康地回到地面,獎給它一只蘋果。它的飛行是為將人類送上衛(wèi)星軌道的直接步驟。
NO.63--生命力最強的動物:水熊蟲
水熊蟲是緩步動物門的一類小型動物,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濕土壤以及苔蘚植物的水膜中,少數種類生活在海水的潮間帶。有記錄的大約有900余種,其中許多種是世界性分布的。在喜馬拉雅山脈(6000m 以上)或深海(4000m 以下)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蹤影。此外人類還首次發(fā)現太空動物水熊 可在真空中生存。水熊蟲能夠在惡劣環(huán)境下停止所有新陳代謝。緩步動物也因此被認為是生命力最強的動物。在隱生的情況下,一般可以在高溫(151°C)、絕對零度(-273.15°C)、高輻射、真空或高壓的環(huán)境下生存數分鐘至數日不等。曾經有緩步動物隱生超過120年的記錄。
NO.64--最大的青蛙:巨諧蛙
巨諧蛙是當前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青蛙,它的身體從鼻尖至肛門最大長度可達到33厘米,體重最大可達到3公斤。它生活范圍較狹小,主要聚集在非洲西部;壽命可達到15年,它們主要吃蝎子、昆蟲和體型較小的青蛙。它們具有靈敏的聽力,但是沒有聲囊。
NO.65--最小的青蛙:諾侏儒青蛙
世界上最小的青蛙--諾侏儒青蛙,平均長11.4毫米。介紹這個小個子給大家的是德國的爬蟲學家埃德加和瑞士秘魯混血生態(tài)學家亞歷山德羅。這個只有手指尖大的小東西是在他們在Wayqecha研究站進行野外工作時發(fā)現的。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