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山居筆記》讀后感
余秋雨《山居筆記》讀后感
《山居筆記》這本書,是余秋雨先生用親身游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山居筆記》讀后感,分享給大家!
《山居筆記》讀書心得
先前我并不曾聽聞余秋雨這位在當今文壇中頗有地位的作家,接觸他的文章是一次機緣巧合。一個同學向一向對歷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我推薦了他在新千年之初的一本書——《千年一嘆》。我雖然在文學上的造詣不深,但是我知道他的散文絕對是能讓我產生共鳴,書中的一字一句對我都是強烈的震撼。這本書絕對是真實的感受,經過整整一年拔山涉水,躬行踐履,他走過了充裕著異域風情的埃及,希臘,土耳其,穿過了戰(zhàn)亂連年的伊拉克、巴基斯坦、伊朗,他在尼泊爾欣賞著常年冰封的喜馬拉雅山在晚霞的映射下透顯出的雄威。感受著一個文明從興盛到衰敗。
按理說一個中國人應該從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開始,從而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文化??墒俏艺J為余秋雨他從中國出發(fā),最后又回到中國,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不僅是對一種文明的認識,更多的是在與本土文化做比較,這樣也使隨后所寫的《山居筆記》就有其一定的客觀性,是對我們文化的一次較為正確的評價。而不是一再的強調我們擁有著上下5000年的歷史,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國。畢竟我們的文化也曾經遭遇過“焚書坑儒”、也曾掀起過令人發(fā)指的“文字獄”,不論是以前的文人墨客還是現在的知識分子,我想誰都不愿意用八股文來禁錮自己的思想。我們并不希望“獨尊儒術”,哪怕是孔圣人也不愿意這樣,否則怎會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之說。
我們希望的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況,在這世紀交接的時刻,是不是應該回頭看看前人所留下的那一句一筆一張一本。作為前車之鑒,給后人留下的又豈止是精神財富,對一種文化的反思,恰恰能創(chuàng)造出另一種更適合現代的文化模式。起初我并不能讀懂余秋雨的散文,因為他的思想內涵還不能讓我這個小孩所理解,但是我就是覺得他的話有道理,是他真實的體驗和感受,他通過他的筆,通過從他筆尖劃過的字,把這種感受真真切切地傳達給了他的讀者。我很感謝他,是他使我這個年幼的“學者”學習到了文明的內在,一種文明常常是由一群意識朦朧的人創(chuàng)造出的,而它的發(fā)展可能是經過幾個或是幾十個甚至更多的人慢慢地從遠古文明衍變,推敲,再由幾個在某幾方面有著極其重要貢獻的人將他推上顛峰。而文明的衰敗往往是毀在戰(zhàn)爭中,我們不需要討論為什么而戰(zhàn)爭,但是確實是戰(zhàn)爭加快了文明頹敗的速度。更或者就只是這種文明不在適合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總是會有一些人走出來,推翻它。那些保守守舊的人不愿改變他們現在的生活方式,那些激進的人卻試圖改變現狀。
于是乎,在激烈的爭論過后,無論贏得勝利的是哪一方,對這種文明的摧毀是必然存在的,有時候往往一條極小的裂縫就會導致一座大廈的坍塌。一種文明也是一樣脆弱。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武將也許可以以武力解決一些爭端,但是這一文明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它的精神本質和思想。魯迅先生當初棄醫(yī)從文,也是想能從精神上診治那些精神麻木、空虛的人。文人能留下讓人精神振奮的作品,但是許多文人不論是在生前還是在死后都生活艱難,這是文人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有這樣一句話“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飯”??墒怯钟卸嗌傥娜四軘[脫生活的負擔呢?他們有著足夠的精神食糧,卻不能填飽自己的肚子。這使他們不得不面對現實。那些只能作為他們豐富自己,感染他人的理想而存在。余秋雨在他的書中寫到“越是熱鬧的東西越是脆弱,這是中國老莊哲學早就闡述過的,然而都市的熱鬧去是人性的匯聚,人性匯聚到如此密集的程度還依然脆弱,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的一大悲劇”。
我喜歡余秋雨對文明的闡述,也喜歡他的散文,喜歡他寫散文的形式,個人的感受和思想很自然地融入他的文章中。他在小引中提到散文的本性。以前老師在課堂上告訴我們,散文的特點就是形散神聚,而從他的文章中我才知道“詩”和“藝”才是散文的“正本形態(tài)”。有些批評者也許會輕巧地說:只要隨手翻翻哪本書,就可避免這種常識錯誤。其實在散文中即便說自己不太喜歡楊萬里的詩、王羲之的字、歐陽修的文章也是允許的,這正是散文寫作的自由之處。如果每個細節(jié)都寫得準確無誤,“那就只能寫論文了”。我有時覺得他的文章也有幽默之處,不是如此嚴肅。也許他在寫這些時,有的只是無奈,但是我感到的是他對那些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文章或是不能體會散文真正內涵的人的惋惜。我不能說那些人是無知的,但他們卻過于苛刻,他們不是在欣賞散文,不是在感受散文,而是一味地追究散文中常識性問題,那是他們的可悲之處,也是可笑之處。他們放棄了文章的精髓,甚至可以說放棄了心靈中人類共有的東西。真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我現在還不能說自己已經讀懂了余秋雨,但是我確實是感受到了從他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是公正的、是客觀的、是真正寫出了人們的內心感受,但文章是他寫出來的,而不是我們,思想精神是他感受到的,卻得到了許多讀者的贊同。我喜歡他的文章,他的思想。我可以坐在沙發(fā)上,一邊慢慢咀嚼他的文章,一邊喝著咖啡,和他的文章一起歡笑、一起悲哀、一起憂慮。然后就去寫一篇充滿同感的讀后感……
山居筆記讀后感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余秋雨先生用親身游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場,然后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渡骄庸P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余秋雨先生用親身游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場,然后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
我想我一直以來都不是那種善于讀書的人吧,總覺得自己既缺乏潛心鑒賞的定性,又沒有那種體味美感的修為。想想以前看書,多半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覽而過,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圇吞棗式的劣根性——-棗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卻依舊索然無味。因此,每次要寫諸如讀后感之類的文字時,便難免有些捉襟見肘的窘迫感。
但這次看完《山居筆記》之后,倒是自認為感覺有些奇怪,因為我竟然從那些揮灑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許的味道。確切地說應該是透過字里行間,我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或許這就是通常說的所謂心靈上的共鳴吧!
應該說全書沒有詩歌那樣唯美華麗的辭藻,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筆鋒,但正是由于這樣一種擯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作為自述性筆記,初讀起來似乎有些凌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fā)現作者構思之精妙:那就是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質樸的語言風格直指社會現實,從而使得文章中所觸及到的問題與中國當前的現實遙相呼應——-輕快中不乏沉重,從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個社會現實的剖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無形中引發(fā)并啟迪人們的深思,從而點明了人類應該回歸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題。
可能我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很膚淺,而對作者文學心理的解讀也只是停留在很淺薄的層面上,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吧。的確,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我們多數人都熱衷于名與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淺的感官上的享受,卻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關注去體味的東西。我們每天麻木地跟著緊張的社會節(jié)奏而躁動,卻在躁動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失去了自我,我們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為珍貴的美麗,卻始終守不住一顆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個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覺到了疲憊……
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樸實而又不失華麗的語言,生動且精妙的比喻,緊湊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們講述那中國的沉重、悠久的歷史,把我們引進那個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嘆服余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領略之深。整本書充斥著他的橫溢的才華與淵博的知識,每一章的內容都填充進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類文學知識等諸多內容。整本書涉及的知識面之廣,讓我嘆為觀止。閱讀完全本書,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余秋雨先生那獨到的見解,更是讓我如雷灌耳、記憶猶新。他那與眾不同的觀點,真的是讓我們打開眼界!
或許從中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一絲的寧靜。當鉛華褪盡,我們帶著蒼茫的心態(tài)回首走過的路,能夠很坦然地微笑著告訴自己——-我曾經也是那么充實過的!這其實就是給我們的心靈一個最完滿的交代。
《山居筆記》讀后感
晚上打開電腦,在舊文件夾里發(fā)現了好幾篇女兒初二時寫的作文,我清晰地記得當時我保存這些文章時的情形。轉眼都五六年了。孩子不在身邊,讀讀女兒的文章,也很親切。
想了許久,一直不知從何下筆。抑或是那份磅礴大氣和理性光芒使自己的筆觸不敢也無法接近?還是那種超然境界根本無需任何外界哪怕最小的一絲點綴?我不知道。還是寫來看看吧。
近來一直在拜讀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一書。第一次接觸余先生的作品,卻已然無法忘卻那與歷史暢談的超然之境。冥思苦想大半天,卻只想來一個字形容他的作品——絕!無論是流暢至極的文筆之絕,還是宏大至極的文風之絕,或是理性至極的思考之絕,都不能不震撼每一顆觸摸過它的心靈。想來自己,也只能在震撼之余淺談一點點了。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始,以《歷史的暗角》終,十一篇“不像散文的散文”,十一份“超脫智慧的智慧”。細細讀來,無論對歷史哲學的觸碰,寫作水平的提高,還是對自身價值的思考,心靈與情操的陶冶,都使自己受益良多。十一篇作品中,既有對文人的辨析,也有對文化的討論;既有對君子的頌揚,又有對小人的怒斥;既有對家鄉(xiāng)的灸熱,還有對異地的驚奇……真是大千世界各個層面無不觸及,無不敢觸及,無不深入觸及。
《山居筆記》中,印象最深的是《蘇東坡突圍》和《遙遠的絕響》。從這兩篇作品中,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到余先生對文明與正義的弘揚,對丑惡與愚昧的怒諷,以及對自身價值的深思,對文化的無限忠誠。他這樣評價阮籍、嵇康等魏晉名士:“他們追慕寧靜而渾身焦灼,他們力求圓通而處處分裂,他們以昂貴的生命代價,第一次標著出一種自覺的文化人格”“有過他們,是中國的幸運,失落他們,是中國文化的遺憾”。
——多么恰到好處的點評!使得,“我們所能做的,只是一邊欣賞,一邊感嘆的啞口無言。”
最后,我確也不敢亦不想多說什么了。還是讓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我今天的淺談吧——
“自己是什么?是一個神秘的庭院。那一天你不小心一腳踏入后再也不愿意出來了,覺得比你出生的房屋和現在的住舍還要親切,那就是你自己。”
猜你喜歡:
1.余秋雨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