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怎么樣形成的
據(jù)說流星劃過時許愿便可實現(xiàn),雖然無科學(xué)依據(jù),卻也是人的美好愿景。那么流星是怎么樣形成的?學(xué)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流星形成原因,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流星形成原因
流星是指運行在星際空間的流星體(通常包括宇宙塵粒和固體塊等空間物質(zhì))在接近地球時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攝動而被地球吸引,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層,并與大氣摩擦燃燒所產(chǎn)生的光跡。流星體原來是圍繞太陽運動的,在經(jīng)過地球附近時,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變軌道,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圈。流星有單個流星、火流星、流星雨幾種。大部分可見的流星體都和沙粒差不多,重量在1克以下。流星進入大氣層的速度介于11km/s到72km/s之間。人們通常把它賦予美好的愿望,認為看到流星會帶給人好的運氣。
太陽系內(nèi)除了太陽、八大行星及其衛(wèi)星、小行星、彗星外,在行星際空間還存在著大量的塵埃微粒和微小的固體塊,它們也繞著太陽運動。在接近地球時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會使其軌道發(fā)生改變,這樣就有可能穿過地球大氣層。或者,當?shù)厍虼┰剿鼈兊能壍罆r也有可能進入地球大氣層。由于這些微粒與地球相對運動速度很高(11-72公里/秒),與大氣分子發(fā)生劇烈摩擦而燃燒發(fā)光,在夜間天空中表現(xiàn)為一條光跡,這種現(xiàn)象就叫流星,一般發(fā)生在距地面高度為80-120公里的高空中。流星中特別明亮的又稱為火流星。造成流星現(xiàn)象的微粒稱為流星體,所以流星和流星體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流星包括單個流星(偶發(fā)流星)、火流星和流星雨三種,比綠豆大一點的流星體進入大氣層就能形成肉眼可見亮度的流星。
流星體簡介
流星體是太陽系內(nèi),小至沙塵,大至巨礫,成為顆粒狀的碎片。流星體進入地球(或其他行星)的大氣層之后,在路徑上發(fā)光并被看見的階段則被稱為流星。許多流星來自相同的方向,并在一段時間內(nèi)相繼出現(xiàn),則稱為流星雨。
流星體、流星、隕石,都是宇宙中的碎屑,只是在不同狀態(tài)下有不同的名稱。而在流星的階段,還會產(chǎn)生離子尾、流星塵或發(fā)出聲音并留下煙塵的痕跡。
流星體是太陽系內(nèi)顆粒狀的碎片,其尺度可以小至沙塵,大至巨礫;更大的則被稱為小行星,更小的則是星際塵埃。由國際天文聯(lián)會制定的官方的定義是:運行在行星際空間的固體顆粒,體積比小行星小但比原子或分子還大。英國的皇家天文學(xué)會則提出較明確的新定義:流星體是直徑介于100微米至10米之間的固態(tài)天體。 近地天體( near-earth object)的分類上,則在定義中納入更大的,直徑達到50m的天體。
流星體和小行星都在太陽附近循著軌道運行,但軌道有很大的差異。有許多流星體可能是彗星留在軌道上的碎屑,因此有著相似的軌道并匯聚成流而成為流星雨;還有其他的流星體不和任何天體有關(guān),相互間也沒有關(guān)聯(lián)(雖然它們的軌道也必須和地球或其他的行星軌道交會)。經(jīng)過地球軌道附近的流星體,最高的速度大約是每秒42公里(26英里),而地球在軌道上的速度是每秒29.5公里(18英里),因此與地球遭遇的流星體最高速度約為每秒72公里(44英里),但這只會發(fā)生在與地球逆向而行的流星體。大約有50%的流星體會在白天(或接近白天時)與地球碰撞,成為晝間流星而難以見到,因此,多數(shù)的流星,特別是那些亮度較低的流星,都是在晚間天空亮度較低時被觀察到的。流星被觀察到的高度通常都在60公里至120公里之間。 已經(jīng)有足夠數(shù)量的流星被觀測過,有許多是被大眾觀測到,也有許多是很意外的被觀測到,但接踵而來的流星和隕石已足以計算出軌道的細節(jié)。所有的這些流星都來自主帶小行星的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