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地行星有哪些有什么特點
類地行星有哪些有什么特點
類地行星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你知道類地行星還有哪些嗎?類地行星讓人類有了移民的新希望。下面小編整理了屬于類地行星的天體,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屬于類地行星的天體
八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巨行星和遠日行星。
類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類地行星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它們距離太陽近,體積和質(zhì)量都較小,平均密度較大,表面溫度較高,大小與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巖石構(gòu)成的。
類地行星或是巖石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硅化合物為主,另一類以碳化物為主,像是含碳球粒隕石的小行星。這兩類分別稱為硅酸鹽行星和碳行星(或“鉆石星”)。地球所在的太陽系有四顆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和一顆類地矮行星,谷神星。而像冥王星雖然有像類地行星的固體表面,但是以冰為主要的成分(參考冰矮星)。當太陽系形成時,應(yīng)該還有很多這樣的天體(微行星),但是她們可能都合并或毀滅在太陽星云形成四顆氣體巨星的過程中。類地行星中,水圈。
類地行星的構(gòu)造都很相似:中央是一個以鐵為主,且大部分為金屬的核心,圍繞在周圍的是以硅酸鹽為主的地凾。月球的構(gòu)造也相似,但核心缺乏鐵質(zhì)。類地行星有峽谷、撞擊坑、山脈和火山。類地行星的大氣層都是再生大氣層,有別于類木行星直接來自于太陽星云的原生大氣層。
類地行星火星的簡介
火星(Mar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天文符號是♂,是太陽系由內(nèi)往外數(shù)的第四顆行星,屬于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自轉(zhuǎn)軸傾角、自轉(zhuǎn)周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zhuǎn)一周約為地球公轉(zhuǎn)時間的兩倍。橘紅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我國古書上將火星稱為“熒惑”,西方古代(古羅馬)稱為“戰(zhàn)神瑪爾斯星”。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且沒有穩(wěn)定的液態(tài)水體(前不久,美國宇航局公布火星上有少量的水)。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fā)生?;鹦莾蓸O皆有水冰與干冰組成的極冠會隨著季節(jié)消長。
與地球相比,火星地質(zhì)活動較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份于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布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地形特征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wèi)星:火衛(wèi)一和火衛(wèi)二,形狀不規(guī)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在地球,火星肉眼可見,最高亮度可達-2.9等,八大行星中比木星、金星暗。2015年9月28日,美國航天局宣布火星存在流動水。
2016年8月24日將出現(xiàn)罕見的三星一線天文現(xiàn)象。美麗的土星、距離地球最近的外行星火星和天蝎座最亮恒星“心宿二”,三者依次連成一條直線,火星直徑約是地球的一半,體積為15%,質(zhì)量為11%,表面積相當于地球陸地面積,密度則比其他三顆類地行星(地球、金星、水星)還要小很多。 以半徑、質(zhì)量、表面重力來說,火星約介于地球和月球中間:火星直徑
約為月球的兩倍、地球的一半;質(zhì)量約為月球九倍、地球的1/9,表面重力約為月球的2.5倍、地球的2/5。
火星是太陽系由內(nèi)往外數(shù)第四顆行星,屬于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直徑的一半,自轉(zhuǎn)軸傾角、自轉(zhuǎn)周期相近公轉(zhuǎn)一周則花兩倍時間。在西方稱為戰(zhàn)神瑪爾斯星,中國則稱為熒惑星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其橘紅色外表是因為地表被赤鐵礦(氧化鐵)覆蓋,英文里前綴areo-即為火星,火星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wěn)定的液態(tài)水體,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fā)生。與地球相比,地質(zhì)活動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份于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布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地形特征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火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和冰組成的極冠,而且上面覆蓋的干冰會隨季節(jié)消長。
火星到地球的距離
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里,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里。兩者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出現(xiàn)一次。1988年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曾經(jīng)達到約5880萬公里,而在2018年兩者之間的距離將達到5760萬公里。但在2003年的8月27日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僅為約5576萬公里,是6萬年來最近的一次。
不過據(jù)天文學(xué)家推算,在從公元1600年到2400年這800年間,火星與地球的近距離只能排在第三位。根據(jù)推算結(jié)果,到2366年9月2日,兩者之間的距離將為約5571萬公里。而到2287年8月28日,兩者將更為接近,距離為約5569萬公里。
一般來說,火星和地球距離近的年份是最適合登陸火星和在地面對火星觀測的時機。
火星文化
火星在西方被稱為戰(zhàn)神,這或許是由于它鮮紅的顏色而得來的,所以火星有時被稱為“紅色行星”。(在希臘人之前,古埃及人曾把火星作為農(nóng)耕之神來供奉。后來的古希臘人把火星作為戰(zhàn)神阿瑞斯,而古羅馬人繼承了希臘人的神話,將其稱為“戰(zhàn)神瑪爾斯”。北歐神話里,火星是戰(zhàn)神提爾。而月份三月的名字也是得自于火星。)
火星在中國古稱“熒惑星”,這是由于火星呈紅色,熒光像火,在五行中象征著火它的亮度常有變化;而且在天空中運動,有時從西向東,有時又從東向西,情況復(fù)雜,令人迷惑,所以中國古代叫它“熒惑”,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
類地行星的特點
構(gòu)造特點
類地行星的構(gòu)造都很相似:中央是一個以鐵為主,且大部分為金屬的核心,圍繞在周圍的是以硅酸鹽為主的地凾。月球的構(gòu)造也相似,但核心缺乏鐵質(zhì)。類地行星有峽谷、撞擊坑、山脈和火山。類地行星的大氣層都是再生大氣層,有別于類木行星直接來自于太陽星云的原生大氣層。
分類特點
八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巨行星和遠日行星。
類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類地行星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它們距離太陽近,體積和質(zhì)量都較小,平均密度較大,表面溫度較高,大小與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巖石構(gòu)成的。
類地行星或是巖石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硅化合物為主,另一類以碳化物為主,像是含碳球粒隕石的小行星。這兩類分別稱為硅酸鹽行星和碳行星(或“鉆石星”),
太陽系的類地行星
地球所在的太陽系有四顆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和一顆類地矮行星,谷神星。而像冥王星雖然有像類地行星的固體表面,但是以冰為主要的成分(參考冰矮星)。當太陽系形成時,應(yīng)該還有很多這樣的天體(微行星),但是她們可能都合并或毀滅在太陽星云形成四顆氣體巨星的過程中。類地行星中,水圈。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