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是怎么形成的
沙眼是怎么形成的
小編小時候有經歷過紅眼病與沙眼病情暴發(fā)的一段時期,因為疫情有點嚴重,導致人心惶惶,甚至傳出了紅眼病會通過對視傳染這樣的傳言,那段時間跟人打招呼,除了盯著對方的口罩都不敢看別的地方了。那么你對沙眼有什么了解呢?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你詳細介紹沙眼是怎么形成的。
沙眼是怎么形成的:
本病是由沙眼衣原體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
臨床表現(xiàn):
沙眼衣原體主要侵犯瞼結膜,可有充血及血管模糊、乳頭肥大、濾泡增生、角膜血管翳、最后以瘢痕形成而告終。
(一)我國沙眼的分期
1.Ⅰ期(進行期)
即活動期,乳頭和濾泡同時并存,上穹隆結膜組織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2.Ⅱ期(退行期)
自瘢痕開始出現(xiàn)至大部分變?yōu)轳:郏瑑H殘留少許活動性病變?yōu)橹埂?/p>
3.Ⅲ期(完全結瘢期)
活動性病變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無傳染性。其分級的標準:根據活動性病變占上瞼結膜總面積的多少,分為輕(+),中(++),重(+++)二級,占1/3面積以下者為(+),占1/3~2/3者為(++),占2/3以上者為(+++)。
(二)國際上較為通用者為MacCallan分期法
1.Ⅰ期(浸潤初期)
瞼結膜與穹隆結膜充血肥厚,上方尤甚,可有初期濾泡與早期角膜血管翳。
2.Ⅱ期(活動期)
有明顯的活動性病變,即乳頭、濾泡與角膜血管翳。
3.Ⅲ期(瘢痕前期)
同我國第Ⅱ期。
4.Ⅳ期(完全結瘢期)
同我國第Ⅲ期。
(三)角膜血管翳的分級法
將角膜分為四等分,血管翳侵入上1/4以內者為(+),達到1/4~1/2者為(++),達到1/3~3/4者為(+++),超過3/4者為(++++)。
臨床表現(xiàn)多為急性發(fā)病,病人有異物感,畏光,流淚,較多黏液或黏液膿性分泌物。數(shù)周后急性癥狀消退,進入慢性期,此時可無任何不適或僅覺眼易疲勞,如于此時治愈或自愈,可不留瘢痕。但在慢性病程中,于流行地區(qū)常有重復感染,病情加重。角膜上有活動性血管翳時,刺激癥狀變?yōu)轱@著,視力減退。晚期常因后遺癥,如瞼內翻、倒睫、角膜潰瘍及眼球干燥等,癥狀更為明顯,并嚴重影響視力,甚至失明。
1.急性沙眼
呈現(xiàn)急性濾泡結膜炎癥狀,眼瞼紅腫,結膜高度充血,因乳頭增生瞼結膜粗糙不平,上下穹隆部結膜滿面濾泡,合并有彌漫性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結腫大,數(shù)周后可轉為慢性期。
2.慢性沙眼
可因反復感染,病程遷延數(shù)年至十多年,充血程度減輕,有乳頭增生及濾泡形成,濾泡大小不等,可顯膠樣,病變以上穹隆及瞼板上緣結膜顯著,同樣病變亦見于下瞼結膜及下穹隆結膜,嚴重者甚至可侵及半月皺襞。
如何治療沙眼:
1.藥物治療
沙眼衣原體對四環(huán)素族、大環(huán)內酯類及氟喹諾類抗菌藥物敏感。局部可滴用0.1%利福平或15%磺胺醋酰鈉滴眼液,晚上用四環(huán)素軟膏或紅霉素軟膏。急性期或嚴重的沙眼應全身應用抗生素治療,可口服多西環(huán)素或紅霉素。
2.手術治療
用于眼部并發(fā)癥,如嚴重的內翻倒睫、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引起的化膿性淋巴結炎、象皮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