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蓮怎么養(yǎng)睡蓮的形態(tài)特征
睡蓮,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狀莖肥厚。葉柄圓柱形,細長。葉橢圓形,浮生于水面,全緣,葉基心形,葉表面濃綠,背面暗紫。那么你對睡蓮的養(yǎng)殖方法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睡蓮怎么養(yǎng)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睡蓮的養(yǎng)殖方法
缸栽
栽植時選用高50cm左右、口徑盡量大的無底孔花缸,花盆內放置混合均勻的營養(yǎng)土,填土深度控制在30~40cm,便于儲水。將生長良好的繁殖體埋入花缸中心位置,深度以頂芽稍露出土壤即可。栽種后加水但不加滿,以土層以上2~3cm最佳,便于升溫,以保證成活率。隨著植株的生長逐漸增加水位。此方法的優(yōu)點是管理方便,缺點是在京津地區(qū)冬季越冬困難,需移入溫室或沉入水池。
盆栽沉水
選用無孔營養(yǎng)缽,高30cm,口徑40cm,栽種方法及營養(yǎng)土如缸載,填土高度在25cm左右,栽種完成后沉入水池,水池水位控制在剛剛淹沒營養(yǎng)缽為宜,隨之生長逐漸增加水位。此方法優(yōu)點在于越冬容易,只需冬季增高水位,使睡蓮頂芽保持在冰層以下即可越冬,缺點是管理時必須進入水池,略感不變。
池塘栽培
選擇土壤肥沃的池塘,池底至少有30cm深泥土,繁殖體可直接栽入泥土中,水位開始要淺,控制在2~3cm,便于升溫,隨著生長逐漸增高水位。根據地區(qū)不同入冬前池內加深水位,使根莖在冰層以下即可越冬。優(yōu)點是群體效果較好,生長量大,缺點是翌年采挖困難,病蟲害不易防治。
早春把池水放盡,底部施入基肥(餅肥、廄肥、碎骨頭和過磷酸鈣等),之上填肥土,然后將睡蓮根莖種入土內,淹水20~30 cm 深,生長旺盛的夏天水位可深些,可保持在40~50 cm,水流不宜過急。若池水過深,可在水中用磚砌種植臺或種植槽,或在長的種植槽內用塑料板分隔1 m×1 m,種植多個品種,可以避免品種混雜。也可先栽入盆缸后,再將其放入池中。生育期間可適當增施追肥1~2 次。7~8 月,將餅肥粉50 g 加尿素10 g 混合用紙包成小包,用手塞入離植株根部稍遠處的泥土中,每株2~4 包。種植后3 年左右翻池更新1 次,以避免擁擠和衰退。冬季結冰前要保持水深1 m 左右,以免池底冰凍,凍壞根莖。
水位控制
耐寒睡蓮能否正常生長,水位的控制是重要因素之一。耐寒睡蓮隨著生長期的不同對水位的要求各不相同,要注意對水位的控制。由于水溫對睡蓮的生長開花有直接影響,生長初期由于葉柄短,水位盡量淺,以不讓葉片暴露到空氣中為宜,以盡快提高水溫,促進根系生長,提高成活率;隨著葉片的生長,逐步提高水位,到達生長旺期,水位達到最大值,這樣使葉柄增長,葉片增大,有助于營養(yǎng)物質儲存;進入秋季,降低水位,提高水溫,使葉片得到充足的光照,增強光合作用,以促進睡蓮根莖和側芽生長,提高翌年的繁殖體數量;秋末天氣轉涼后,逐漸加深水位,保持不沒過大部分葉片為宜,以控制營養(yǎng)生長;水面結冰之前水位一次性加深,根據歷史最大結冰厚度而定,保持睡蓮頂芽在冰層以下,以安全越冬。
適時追肥
追肥的原則必須是既有益于睡蓮生長,又在水中無浪費,因為肥料的浪費會導致水體富營養(yǎng)化而加快藻類及水草的生長,進而污染水體??捎糜许g性、吸水性好的紙將肥料包好,并在包上扎幾個小孔,以便肥分釋放,施入距中心15~20cm的位置,深度在10cm以下。也可用潮濕的園土或黏土與肥料按一定的比例(一般土與化肥10比1,土與有機肥4比1)混合均勻后攥成土球(以攥不粘手、松手不散坨為宜),距根莖中心15~20cm處分3點放射狀施到根莖下10~15cm處,隨攥隨施。追肥時間一般在盛花期前15d,以后每隔15d追肥1次,以保障開花量,但追肥不宜過多,過多容易加大營養(yǎng)生長,葉片數量加大,影響花期整體效果。合理的追肥可延長耐寒睡蓮的群體花期,也可增加來年繁殖體生長數量。
睡蓮的藥用價值
營養(yǎng)成分
根據對睡蓮的營養(yǎng)成分分析,結果表明睡蓮富含17種氨基酸,睡蓮蛋白屬優(yōu)質蛋白。分析結果還表明睡蓮含有豐富的VC、黃酮甙、微量元素鋅,這二者配合具有很強的排鉛功能。動物急性毒性實驗、微核試驗及精子畸變實驗都表明睡蓮是一種安全可靠無任何毒副作用物質。睡蓮花粉營養(yǎng)豐富,具有完全性、均衡性、濃縮性等特點,是具有開發(fā)利用前景的天然營養(yǎng)源。
藥理作用
秦漢時代,先民們就將睡蓮作為滋補藥用,荷花藥用在中國也有2 000年以上的歷史。《本草綱目》中記載說荷花,蓮子、蓮衣、蓮房、蓮須、蓮子心、荷葉、荷梗、藕節(jié)等均可藥用。荷花能活血止血、去濕消風、清心涼血、解熱解毒。蓮子能養(yǎng)心、益腎、補脾、澀腸。蓮須能清心、益腎、澀精、止血、解暑除煩,生津止渴。荷葉能清暑利濕、升陽止血,減肥瘦身,其中荷葉成分對于清洗腸胃,減脂排瘀有奇效。藕節(jié)能止血、散瘀、解熱毒。荷梗能清熱解暑、通氣行水、瀉火清心。
睡蓮的花語
在古希臘、古羅馬,睡蓮與中國的荷花一樣,被視為圣潔、美麗的化身,常被作供奉女神的祭品。在新約圣經中,也有“圣潔之物,出淤泥而不染”之說。
睡蓮是每年8月5日誕生花,花語:潔凈、純真、妖艷。德國人心目中的睡蓮,花語是妖艷(Glamorous)。凡是受到這種花祝福而生的人,天生具有一股異性難以抗拒的魅力,可是卻難以和同性朋友和平相處。
在古埃及神話里,太陽是由荷花綻放誕生的,睡蓮因此被奉為“神圣之花”,成為遍布古埃及寺廟廊柱的圖騰,象征著“只有開始,不會幻滅”的祈福。
睡蓮的形態(tài)特征
睡蓮的葉呈圓形或近圓形,或卵圓形,而有些品種呈披針形或箭形;葉全緣,但熱帶睡蓮的葉緣呈波紋狀;葉正面綠色,光亮,背面紫紅色,某些品種的頁面有暗褐色斑點或斑駁色;葉脈明顯或不太明顯。而熱帶睡蓮中少數品種的葉片在大缺裂頂端處與葉柄著生點之間,長出小植株,稱之“胎生”。
睡蓮的花朵由萼片、花瓣、雌雄蕊、花柱、心皮、花柄等器官所組成?;▎紊?,為兩性。其萼片4~5枚,呈綠色或紫紅色,或綠中帶黑點,形狀有披針形、窄卵形,或者矩圓形?;ɡ俪书L桃形、桃形;花瓣通常有卵形、寬卵形、矩圓形、長圓形、倒卵形、寬披針形等,瓣端稍尖,或略鈍。花色有紅、粉紅、藍、紫、白等?;ò暧袉伟?、多瓣、重瓣。因而花瓣的大小、形狀、顏色均因品種而異。從此構成了絢麗的花態(tài)。子房上位至周位,花開前雄蕊裹住心皮上方,成熟后則張開成鐮刀狀;萼片、花瓣、雄蕊在花托與子房壁的上方呈螺旋排列。心皮則成環(huán)狀排列包埋于花托之內且呈合生狀態(tài),上部花柱分離、柱頭絲狀、以乳狀突出物為中心,呈漏斗狀,成熟時分泌出柱頭物,而柱頭物主要含葡萄糖、果糖及氨基酸,以吸引昆蟲授粉。
睡蓮的果實呈卵形至半球形,在水中成熟,不整齊開裂;種子小,橢圓形或球形;多數具假種皮。
睡蓮是多年生浮葉型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肥厚,直立或匍匐。葉二型,浮水葉浮生于水面,圓形、橢圓形或卵形,先端鈍圓,基部深裂成馬蹄形或心臟形,葉緣波狀全緣或有齒;沉水葉薄膜質,柔弱?;▎紊?,花有大小與顏色之分,浮水或挺水開花;萼片4 枚,花瓣、雄蕊多。果實為漿果綿質,在水中成熟,不規(guī)律開裂;種子堅硬深綠或黑褐色為膠質包裹,有假種皮。品種不同其形態(tài)特征不同。
白睡蓮(N. lous):原產埃及尼羅河,花徑20~25cm,大花型,挺水開放?;ㄉ?,花瓣20~25 枚,長卵形,端部圓鈍。萼片綠色,脈紋明顯?;ü?、葉梗綠色有柔毛。葉徑42~40 cm,葉面綠色,葉背微紅,葉緣波狀有鋸齒。雄蕊淡黃色,70~100 個。藍睡蓮(N. caeruloa):原產北非、埃及、墨西哥?;◤?5~20 cm,大花型,挺水開放?;ò?6~20枚,花開呈星狀?;ü?、葉梗淡紅棕色。葉徑32~30cm,葉面綠色,葉背暗紅紫色,有紫色小斑塊,葉緣略微波狀,葉基深裂。雄蕊80~100 個。
黃睡蓮(N. mexicana):原產北美洲南部墨西哥、美國佛羅里達州?;◤?0~14 cm,中花型,花開浮水或稍出水面。花色鮮黃,花瓣24~30 枚,卵狀橢圓形。幼葉葉面密集紫斑,成葉綠色,葉背密集深紫色斑點,葉緣全緣,葉基淺裂。雄蕊鮮黃色,60~90 個。
紅睡蓮(N. rubra):原產印度、孟加拉一帶,花徑20 cm 左右,大花型,挺水開放?;ㄉ壹t,花瓣20~25 枚,長卵形,萼片紫紅色,脈紋明顯?;ü!⑷~梗暗紫色。葉徑42~40 cm,幼葉葉面紫紅,成葉綠色,葉背有柔毛,葉緣波狀,有鋸齒,葉基深裂。雄蕊黃色,70~100 個,人工授粉可結實。
印度藍睡蓮(N. stellata):又稱星形睡蓮或延藥睡蓮,原產印度及東南亞,國內分布于云南南部、海南島?;◤?5~18 cm,大花型,挺水開放,花開呈星狀,有香氣?;ò?5~18 枚,頂端尖銳,深藍色,中下部淡藍色,萼片背面有墨紫色斑點?;ü!⑷~梗綠色。葉徑34~32 cm,葉面綠色有紫斑,葉背有深紫色斑點,葉緣全緣。雄蕊70~100 個,花絲扁平,端部淡藍色,結實能力極強。
睡蓮的生長習性
睡蓮喜陽光,通風良好,所以白天開花的熱帶和耐寒睡蓮在晚上花朵會閉合,到早上又會張開。在岸邊有樹蔭的池塘,雖能開花,但生長較弱。對土質要求不嚴,pH值6~8,均可正常生長,最適水深25~30cm,最深不得超過80cm。喜富含有機質的壤土。3~4月萌發(fā)長葉,5~8月陸續(xù)開花,每朵花開2~5天?;ê蠼Y實。10~11月莖葉枯萎。翌年春季又重新萌發(fā)。在長江流域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發(fā),4月下旬或5月上旬孕蕾,6~8月為盛花期,10~11月為黃葉期,11月后進入休眠期。生于池沼、湖泊中,一些公園的水池中常有栽培。
看過“睡蓮的形態(tài)特征”的人還看了:
4.盆栽睡蓮種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