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夢助推中國夢
時間:
若木1由 分享
編者按
在第十五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期間舉辦的“弘揚科學道德 踐行"三個倡導" 奮力實現(xiàn)中國夢”首場報告會上,涂元季從錢學森同志身邊工作人員的角度,周建平從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一線科技工作者的角度,劉人懷從經歷新中國科技事業(yè)發(fā)展輝煌歷程的科技工作者角度,再現(xiàn)了我國不同時代的德學雙馨的科技工作者如何通過不懈努力為中國夢鑄就基石,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學生弘揚科學道德,踐行“三個倡導”,積極投身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實踐。本刊今日編發(fā)對三位專家演講的采訪整理稿,以饗讀者。
“實現(xiàn)中國夢,不僅集聚著全體人民的價值理想,也凝結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美好追求;不僅昭示著黨和國家走向未來的宏偉路徑,也展示著我國科技事業(yè)繁榮發(fā)展的燦爛前景;不僅鼓舞著中華兒女團結奮進、開創(chuàng)未來,也激勵著廣大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勇攀高峰;不僅賦予了全黨全國人民神圣的時代使命,也賦予了科技戰(zhàn)線沉甸甸的歷史責任。中國夢是一個有著特定所指的復合型理念,它體現(xiàn)了中國政治、中國哲學、中國文化、中國科技、中國社會各方面的時代關切。
中國夢連著科技夢,科技夢助推中國夢。實現(xiàn)中國夢,科技是動力,是支撐,科技要先行,要當先鋒。實現(xiàn)中國夢的過程必定是科技事業(yè)大發(fā)展、大繁榮的過程,也必將為科技工作者提供顯現(xiàn)身手、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茀f(xié)工作要始終立足于服務黨和國家中心任務這個方位,堅持面向經濟建設主戰(zhàn)場,堅持聚焦民生福祉大舞臺,組織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在重點領域、重點產業(yè)、關鍵環(huán)節(jié)開展科技攻關,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科技問題。”
申維辰(中國科協(xié)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
錢學森的科學報國夢
涂元季
1935年,錢學森懷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遠渡重洋,前往美國留學。
作為老一輩的杰出科學家,錢學森的勤奮人盡皆知,其動力源(600405,股吧)自于強烈的愛國情懷。他知道祖國貧弱,處處受人欺凌,他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付出比別人更艱辛的勞動,為中國人爭氣。在美國學習工作整整二十年,錢學森從未休息過星期天和節(jié)假日。這一說法在一位同學的回憶中得到了驗證:
有一年過圣誕節(jié),一位猶太學生去教室復習功課,他以為今天教室里肯定沒有別人,所以把收音機打開,一邊看書一邊聽廣播。由于音量過大,他聽見隔壁教室里傳來很重的敲墻聲。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中國人錢學森,這使他非常驚訝,因為他一直認為世界上最勤奮的是猶太人,沒想到這個中國人居然比他更勤奮。錢學森的這種品格,甚至讓有些教授懷疑他是不是有猶太血統(tǒng)。
錢學森對工作要求很嚴,尤其是論文質量,只要有不滿意的地方,他就要推倒重來。錢學森在美國做圓柱翹起的穩(wěn)定適應研究,手稿就有八百多頁,而正式發(fā)表在《航空學報》上的學問只有十頁紙。經過多次反復,多次失敗,這一工作最后終于完成了。當時,錢學森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并在裝著論文手稿的檔案袋上寫了一個英文字“Final”。很快他就認識到,做科學工作不能有這個態(tài)度,馬上在Final后面又用鉛筆寫了一個“Nothing Final”(“沒有什么東西是最后的”),而且打了三個“!”來警示自己。
我們在錢學森手稿中發(fā)現(xiàn),他在美國還運用空氣動力學知識,對風力發(fā)電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和計算。我們發(fā)現(xiàn),他運算的實例計算中所取的地理參數,不是美國而是中國的??梢娺@位海外學子一直胸懷祖國。
1958年,錢學森在美國所著的《工程控制論》翻譯成中文出版,稿費為11500元,在當時可謂天文數字。錢老把稿費捐給了中國科技大學力學系,用來給學生買計算尺。1994年,錢學森獲何梁何利基金優(yōu)秀獎100萬港元。2011年又獲得香港霍英東獎金委員會頒發(fā)的霍英東杰出獎,獎金也是100萬港元,錢老把這兩筆錢都捐給了中國科協(xié)的“促進沙產業(yè)發(fā)展基金”。
國為重,家為輕;科學為最重,名利最輕。錢學森正是這樣一個人。讓我至今難忘的,還是1991年他被授予“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這件事。
授獎儀式后,新聞媒體上出現(xiàn)了宣傳錢學森、學習錢學森的高潮,一些著名的科學家都接受記者采訪,談學習錢學森的體會,航天部、科協(xié)、科工委等單位也做出決議向他學習。當然,身為秘書的我也為此忙得不亦樂乎。
一天上午,錢學森看到我還在接電話答復媒體的問題,于是把我叫到辦公室,拉長了臉說:“你怎么還在忙???我們辦任何事情都應該有個度,這件事也要適可而止,這幾天報紙上天天說我的好話,我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難道就沒有不同意見,不同聲音?”
我只好跟錢老說,聽到了一些不同意見,有人說,怎么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都落實到錢學森一個人身上了?錢老聽了后并不認為這是怪話,并說這個情況很重要,說明這件事涉及到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問題,如果完全是錢學森個人的問題,沒什么可顧慮的,問題是錢學森這個名字已經不完全屬于自己了,所以得十分謹慎。
錢學森對我說:“今天在科技界有比我年長的,有和我同輩的,更多的是比我年輕的,大家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國家的科技事業(yè)作貢獻,不要因為宣傳錢學森過了頭,影響到別人的積極性,那就不是我錢學森個人的問題了,那就涉及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問題了。要適可而止,我看現(xiàn)在該畫個句號了,到此為止了。我這么說,不是故作謙虛,而是要下決心,你現(xiàn)在立刻給那些報紙雜志和新聞媒體打招呼,叫他們從明天起,把宣傳錢學森的稿子統(tǒng)統(tǒng)撤下來,不準再宣傳了。”
錢學森之所以能夠淡泊名利,不計物質待遇和個人得失,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源于國家至上的情懷。在錢學森看來,與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相比,個人的榮譽、地位、待遇微不足道,只要有利于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有利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個人付出再多的努力,做出再多的犧牲都是值得的,而且毫無怨言。
載人航天:踐行中國夢
周建平
實施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過程,就是具體踐行中國夢的過程。經過艱苦奮斗,我們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跨越發(fā)展的中國特色載人航天發(fā)展之路,向全世界展示了強大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
中國人自古就有飛天夢。載人航天這樣的高技術是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與世界航天強國相比,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晚、技術差距大,重復別人走過的老路,亦步亦趨是不行的,自力更生、自主創(chuàng)新才是唯一的出路。1992年9月21日,中央批準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的匯報,下決心搞載人航天。
21年來,我們堅持以科學進步為先導,攻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建立了具有較強原始創(chuàng)新、集成創(chuàng)新和引進吸收再創(chuàng)新的自主創(chuàng)新體系,建成了以工程專項管理為核心的五大管理體系,建成了航天員選拔訓練中心、飛船研制試驗中心、載人航天發(fā)射場、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空間有效載荷研制試驗中心等完整配套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載人航天研制試驗體系,使我國在世界航天領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載人航天是一項高風險的活動。美國航天飛機挑戰(zhàn)者號就是因為一個密封圈的問題,哥倫比亞航天飛機是因發(fā)射升空過程中,防熱層受到泡沫材料撞擊受損的問題,分別在上升段和返回段發(fā)生事故的。而俄羅斯聯(lián)盟11號飛船也是在返回過程中,因為一個通氣閥的誤動作提前打開,造成三名航天員窒息身亡。我國載人航天如何保證萬無一失?我的答案是“始終以追求完美、追求卓越、追求極致的工作標準,準確識別風險,有效控制風險,努力把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確保萬無一失。”
在神舟八號、神舟九號任務中,僅僅是飛行控制的故障模式和對策就有六百多個。我們看到航天員劉旺在太空輕松完成手動交會對接,但為了這一個操作,參加飛行任務的航天員都完成了一千五百次以上的手控訓練。在中國載人航天21年的研制歷程中,我們的會議從來不是講成績,而是講我們什么事情沒有做好,怎么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我講一個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撤場事件”。2002年1月,神舟三號飛船從北京運抵發(fā)射場后不久,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一個船艙的主座有一個點不導通,隨即對所有點進行測試,一千多個點,其他點都是好的。這樣的缺陷怎么辦?如果要徹底消除這個隱患,得重新設計、重新生產、重新更換。把飛船重新測試,由此帶來的任務推遲有三個多月。發(fā)射之前絕不允許任何疑點、缺憾和故障隱患存在的原則,讓總指揮部最終做出了重新研制生產、故障檢查,試驗隊伍因此全體撤場。
這是不多的一次全體撤場的事件,這個事情極大地震動和教育了全體研制隊伍的同志,從那以后,載人航天安全第一的意識就在工程全體同志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按照原定計劃,神舟九號飛行任務是不載人的,而且這個計劃已經經過了中央批準。2011年底,經過對神舟八號任務完成情況和研制工作進行全面技術評估,研究人員認為神舟九號任務具備了載人交會對接飛行的條件,但是載人和不載人,面對的風險和壓力是大不一樣的,要不要報請中央更改原定計劃?經過再三考慮,與研制隊伍反復研究,本著對國家負責,對載人航天工程長遠發(fā)展負責的態(tài)度,項目負責人向工程領導匯報了他們的意見,最后向中央報告,得到批準。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飛行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這不僅使我國提前突破和掌握了載人對接技術,而且在不增加經費的前提下,多了一次寶貴的載人飛行機會,使我們可以利用神舟十號任務為后續(xù)發(fā)展進行更多的技術試驗。
對于未來,中國航天人有很多期許。我們還將積極探索發(fā)展先進的航天技術,向更遠更高目標進發(fā),比如說載人登陸月球、火星;向更經濟、面向大眾日常需求的方向發(fā)展,比如太空產業(yè)、太空旅游,并爭取盡早在這一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的新征途中,成為世界載人航天技術發(fā)展的引領者。輝煌屬于過去,未來任重道遠。載人航天的全體同志將繼續(xù)發(fā)揚和踐行中國精神,不負祖國和人民的重托,在載人航天這片沃土努力實現(xiàn)強國夢。
百年追夢 科技興國
劉人懷
中國第一個留學生是廣東珠海人,他1854年畢業(yè)于美國耶魯大學,畢業(yè)后很快回到中國,向政府要求繼續(xù)派人到美國去,隨后清政府先后派了四批幼童,這里面包括12歲的詹天佑。把西方現(xiàn)代科學引進到中國,實現(xiàn)中國的富強是他們的夢想。但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日本打翻了中國第一次科技興國的夢想。
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痛定思痛,毫不氣餒,轉向日本學習。日本1868年通過明治維新強大起來,黃興、宋教仁、魯迅、郭沫若等一批人先后到日本留學。這些留日學生希望學習日本先進思想挽救中國。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是1937年的“七七事變”,再次打翻了中國第二次科技興國的夢想。
我國第三代留學生總結教訓,向西方學習科技,代表人物是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郭永懷、李四光、茅以升、周培源等一大批人,他們去英美留學。這些著名的科學家們后來陸續(xù)回國,他們尋得科學救國之路成為新中國建立之后科技事業(yè)的中堅力量。
我曾在錢偉長先生身邊工作40多年,錢先生給我講的很多故事讓我印象深刻。錢偉長家里是搞文的,國學大師錢穆是他的叔父,他們家文科特別好,他考清華時,文科100分,數學不及格。但進校后發(fā)生了“九一八事變”,他覺得學文科不能救國,決定改學理工。物理系主任是著名科學家吳有訓先生,他就找吳有訓先生談,要求轉學物理。吳先生說你數學都不及格,怎么學物理?錢偉長就每天纏著系主任,到他辦公室不走,纏了一個禮拜,吳有訓最后答應他,但數學必須考70分以上。錢偉長苦苦讀書,終于學了物理并成為大科學家。
為了救國,錢偉長出國留學。1946年,抗戰(zhàn)剛剛勝利,聽說中國打敗了日本,錢偉長立即辭掉美國的工作回到中國,為了建設自己的祖國,建中國力學的第一個研究機構。錢偉長等老一輩科學家身上都有著這樣強烈的愛國精神。
中華民族在新中國時期科技領域奮斗和探索分為兩段,第一段是1949年到1978年,這段時間里,我們開始獨立自主地科學研究,標志性的成果是“兩彈一星”。我要特別提一下“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郭永懷是拋下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的職位,回國投身中國建設的。1964年他從西部基地帶著原子彈資料回北京時飛機失事。后來人們在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他和警衛(wèi)員被燒焦的尸體緊緊抱在一起,他們用胸脯保護著一份機密的原子彈試驗文件。臨死前還想著祖國的科技事業(yè),他是了不起的科學家。
第二階段是1978年到現(xiàn)在,我們的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們的航母也成功研制出來了,航母夢實現(xiàn)了,深潛夢也實現(xiàn)了。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的殲—15研制現(xiàn)場總指揮羅陽,為了航母殲—15的試驗,17天過家門而不入。我希望更多的人感受到他們身上的愛國情懷以及高尚的道德光輝,并循著他們的道路繼續(xù)書寫科技興國的中國夢。
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的指示,要沿著前輩科學家的道路,記住歷史,堅守科學道德,堅持創(chuàng)新,不畏艱險,扎扎實實、腳踏實地,用勤勞的雙手托起偉大的中國夢。(本報記者 胡其峰 采訪整理)
在第十五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期間舉辦的“弘揚科學道德 踐行"三個倡導" 奮力實現(xiàn)中國夢”首場報告會上,涂元季從錢學森同志身邊工作人員的角度,周建平從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一線科技工作者的角度,劉人懷從經歷新中國科技事業(yè)發(fā)展輝煌歷程的科技工作者角度,再現(xiàn)了我國不同時代的德學雙馨的科技工作者如何通過不懈努力為中國夢鑄就基石,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學生弘揚科學道德,踐行“三個倡導”,積極投身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實踐。本刊今日編發(fā)對三位專家演講的采訪整理稿,以饗讀者。
“實現(xiàn)中國夢,不僅集聚著全體人民的價值理想,也凝結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美好追求;不僅昭示著黨和國家走向未來的宏偉路徑,也展示著我國科技事業(yè)繁榮發(fā)展的燦爛前景;不僅鼓舞著中華兒女團結奮進、開創(chuàng)未來,也激勵著廣大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勇攀高峰;不僅賦予了全黨全國人民神圣的時代使命,也賦予了科技戰(zhàn)線沉甸甸的歷史責任。中國夢是一個有著特定所指的復合型理念,它體現(xiàn)了中國政治、中國哲學、中國文化、中國科技、中國社會各方面的時代關切。
中國夢連著科技夢,科技夢助推中國夢。實現(xiàn)中國夢,科技是動力,是支撐,科技要先行,要當先鋒。實現(xiàn)中國夢的過程必定是科技事業(yè)大發(fā)展、大繁榮的過程,也必將為科技工作者提供顯現(xiàn)身手、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茀f(xié)工作要始終立足于服務黨和國家中心任務這個方位,堅持面向經濟建設主戰(zhàn)場,堅持聚焦民生福祉大舞臺,組織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在重點領域、重點產業(yè)、關鍵環(huán)節(jié)開展科技攻關,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科技問題。”
申維辰(中國科協(xié)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
錢學森的科學報國夢
涂元季
1935年,錢學森懷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遠渡重洋,前往美國留學。
作為老一輩的杰出科學家,錢學森的勤奮人盡皆知,其動力源(600405,股吧)自于強烈的愛國情懷。他知道祖國貧弱,處處受人欺凌,他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付出比別人更艱辛的勞動,為中國人爭氣。在美國學習工作整整二十年,錢學森從未休息過星期天和節(jié)假日。這一說法在一位同學的回憶中得到了驗證:
有一年過圣誕節(jié),一位猶太學生去教室復習功課,他以為今天教室里肯定沒有別人,所以把收音機打開,一邊看書一邊聽廣播。由于音量過大,他聽見隔壁教室里傳來很重的敲墻聲。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中國人錢學森,這使他非常驚訝,因為他一直認為世界上最勤奮的是猶太人,沒想到這個中國人居然比他更勤奮。錢學森的這種品格,甚至讓有些教授懷疑他是不是有猶太血統(tǒng)。
錢學森對工作要求很嚴,尤其是論文質量,只要有不滿意的地方,他就要推倒重來。錢學森在美國做圓柱翹起的穩(wěn)定適應研究,手稿就有八百多頁,而正式發(fā)表在《航空學報》上的學問只有十頁紙。經過多次反復,多次失敗,這一工作最后終于完成了。當時,錢學森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并在裝著論文手稿的檔案袋上寫了一個英文字“Final”。很快他就認識到,做科學工作不能有這個態(tài)度,馬上在Final后面又用鉛筆寫了一個“Nothing Final”(“沒有什么東西是最后的”),而且打了三個“!”來警示自己。
我們在錢學森手稿中發(fā)現(xiàn),他在美國還運用空氣動力學知識,對風力發(fā)電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和計算。我們發(fā)現(xiàn),他運算的實例計算中所取的地理參數,不是美國而是中國的??梢娺@位海外學子一直胸懷祖國。
1958年,錢學森在美國所著的《工程控制論》翻譯成中文出版,稿費為11500元,在當時可謂天文數字。錢老把稿費捐給了中國科技大學力學系,用來給學生買計算尺。1994年,錢學森獲何梁何利基金優(yōu)秀獎100萬港元。2011年又獲得香港霍英東獎金委員會頒發(fā)的霍英東杰出獎,獎金也是100萬港元,錢老把這兩筆錢都捐給了中國科協(xié)的“促進沙產業(yè)發(fā)展基金”。
國為重,家為輕;科學為最重,名利最輕。錢學森正是這樣一個人。讓我至今難忘的,還是1991年他被授予“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這件事。
授獎儀式后,新聞媒體上出現(xiàn)了宣傳錢學森、學習錢學森的高潮,一些著名的科學家都接受記者采訪,談學習錢學森的體會,航天部、科協(xié)、科工委等單位也做出決議向他學習。當然,身為秘書的我也為此忙得不亦樂乎。
一天上午,錢學森看到我還在接電話答復媒體的問題,于是把我叫到辦公室,拉長了臉說:“你怎么還在忙???我們辦任何事情都應該有個度,這件事也要適可而止,這幾天報紙上天天說我的好話,我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難道就沒有不同意見,不同聲音?”
我只好跟錢老說,聽到了一些不同意見,有人說,怎么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都落實到錢學森一個人身上了?錢老聽了后并不認為這是怪話,并說這個情況很重要,說明這件事涉及到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問題,如果完全是錢學森個人的問題,沒什么可顧慮的,問題是錢學森這個名字已經不完全屬于自己了,所以得十分謹慎。
錢學森對我說:“今天在科技界有比我年長的,有和我同輩的,更多的是比我年輕的,大家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國家的科技事業(yè)作貢獻,不要因為宣傳錢學森過了頭,影響到別人的積極性,那就不是我錢學森個人的問題了,那就涉及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問題了。要適可而止,我看現(xiàn)在該畫個句號了,到此為止了。我這么說,不是故作謙虛,而是要下決心,你現(xiàn)在立刻給那些報紙雜志和新聞媒體打招呼,叫他們從明天起,把宣傳錢學森的稿子統(tǒng)統(tǒng)撤下來,不準再宣傳了。”
錢學森之所以能夠淡泊名利,不計物質待遇和個人得失,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源于國家至上的情懷。在錢學森看來,與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相比,個人的榮譽、地位、待遇微不足道,只要有利于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有利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個人付出再多的努力,做出再多的犧牲都是值得的,而且毫無怨言。
載人航天:踐行中國夢
周建平
實施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過程,就是具體踐行中國夢的過程。經過艱苦奮斗,我們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跨越發(fā)展的中國特色載人航天發(fā)展之路,向全世界展示了強大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
中國人自古就有飛天夢。載人航天這樣的高技術是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與世界航天強國相比,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晚、技術差距大,重復別人走過的老路,亦步亦趨是不行的,自力更生、自主創(chuàng)新才是唯一的出路。1992年9月21日,中央批準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的匯報,下決心搞載人航天。
21年來,我們堅持以科學進步為先導,攻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建立了具有較強原始創(chuàng)新、集成創(chuàng)新和引進吸收再創(chuàng)新的自主創(chuàng)新體系,建成了以工程專項管理為核心的五大管理體系,建成了航天員選拔訓練中心、飛船研制試驗中心、載人航天發(fā)射場、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空間有效載荷研制試驗中心等完整配套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載人航天研制試驗體系,使我國在世界航天領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載人航天是一項高風險的活動。美國航天飛機挑戰(zhàn)者號就是因為一個密封圈的問題,哥倫比亞航天飛機是因發(fā)射升空過程中,防熱層受到泡沫材料撞擊受損的問題,分別在上升段和返回段發(fā)生事故的。而俄羅斯聯(lián)盟11號飛船也是在返回過程中,因為一個通氣閥的誤動作提前打開,造成三名航天員窒息身亡。我國載人航天如何保證萬無一失?我的答案是“始終以追求完美、追求卓越、追求極致的工作標準,準確識別風險,有效控制風險,努力把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確保萬無一失。”
在神舟八號、神舟九號任務中,僅僅是飛行控制的故障模式和對策就有六百多個。我們看到航天員劉旺在太空輕松完成手動交會對接,但為了這一個操作,參加飛行任務的航天員都完成了一千五百次以上的手控訓練。在中國載人航天21年的研制歷程中,我們的會議從來不是講成績,而是講我們什么事情沒有做好,怎么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我講一個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撤場事件”。2002年1月,神舟三號飛船從北京運抵發(fā)射場后不久,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一個船艙的主座有一個點不導通,隨即對所有點進行測試,一千多個點,其他點都是好的。這樣的缺陷怎么辦?如果要徹底消除這個隱患,得重新設計、重新生產、重新更換。把飛船重新測試,由此帶來的任務推遲有三個多月。發(fā)射之前絕不允許任何疑點、缺憾和故障隱患存在的原則,讓總指揮部最終做出了重新研制生產、故障檢查,試驗隊伍因此全體撤場。
這是不多的一次全體撤場的事件,這個事情極大地震動和教育了全體研制隊伍的同志,從那以后,載人航天安全第一的意識就在工程全體同志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按照原定計劃,神舟九號飛行任務是不載人的,而且這個計劃已經經過了中央批準。2011年底,經過對神舟八號任務完成情況和研制工作進行全面技術評估,研究人員認為神舟九號任務具備了載人交會對接飛行的條件,但是載人和不載人,面對的風險和壓力是大不一樣的,要不要報請中央更改原定計劃?經過再三考慮,與研制隊伍反復研究,本著對國家負責,對載人航天工程長遠發(fā)展負責的態(tài)度,項目負責人向工程領導匯報了他們的意見,最后向中央報告,得到批準。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飛行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這不僅使我國提前突破和掌握了載人對接技術,而且在不增加經費的前提下,多了一次寶貴的載人飛行機會,使我們可以利用神舟十號任務為后續(xù)發(fā)展進行更多的技術試驗。
對于未來,中國航天人有很多期許。我們還將積極探索發(fā)展先進的航天技術,向更遠更高目標進發(fā),比如說載人登陸月球、火星;向更經濟、面向大眾日常需求的方向發(fā)展,比如太空產業(yè)、太空旅游,并爭取盡早在這一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的新征途中,成為世界載人航天技術發(fā)展的引領者。輝煌屬于過去,未來任重道遠。載人航天的全體同志將繼續(xù)發(fā)揚和踐行中國精神,不負祖國和人民的重托,在載人航天這片沃土努力實現(xiàn)強國夢。
百年追夢 科技興國
劉人懷
中國第一個留學生是廣東珠海人,他1854年畢業(yè)于美國耶魯大學,畢業(yè)后很快回到中國,向政府要求繼續(xù)派人到美國去,隨后清政府先后派了四批幼童,這里面包括12歲的詹天佑。把西方現(xiàn)代科學引進到中國,實現(xiàn)中國的富強是他們的夢想。但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日本打翻了中國第一次科技興國的夢想。
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痛定思痛,毫不氣餒,轉向日本學習。日本1868年通過明治維新強大起來,黃興、宋教仁、魯迅、郭沫若等一批人先后到日本留學。這些留日學生希望學習日本先進思想挽救中國。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是1937年的“七七事變”,再次打翻了中國第二次科技興國的夢想。
我國第三代留學生總結教訓,向西方學習科技,代表人物是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郭永懷、李四光、茅以升、周培源等一大批人,他們去英美留學。這些著名的科學家們后來陸續(xù)回國,他們尋得科學救國之路成為新中國建立之后科技事業(yè)的中堅力量。
我曾在錢偉長先生身邊工作40多年,錢先生給我講的很多故事讓我印象深刻。錢偉長家里是搞文的,國學大師錢穆是他的叔父,他們家文科特別好,他考清華時,文科100分,數學不及格。但進校后發(fā)生了“九一八事變”,他覺得學文科不能救國,決定改學理工。物理系主任是著名科學家吳有訓先生,他就找吳有訓先生談,要求轉學物理。吳先生說你數學都不及格,怎么學物理?錢偉長就每天纏著系主任,到他辦公室不走,纏了一個禮拜,吳有訓最后答應他,但數學必須考70分以上。錢偉長苦苦讀書,終于學了物理并成為大科學家。
為了救國,錢偉長出國留學。1946年,抗戰(zhàn)剛剛勝利,聽說中國打敗了日本,錢偉長立即辭掉美國的工作回到中國,為了建設自己的祖國,建中國力學的第一個研究機構。錢偉長等老一輩科學家身上都有著這樣強烈的愛國精神。
中華民族在新中國時期科技領域奮斗和探索分為兩段,第一段是1949年到1978年,這段時間里,我們開始獨立自主地科學研究,標志性的成果是“兩彈一星”。我要特別提一下“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郭永懷是拋下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的職位,回國投身中國建設的。1964年他從西部基地帶著原子彈資料回北京時飛機失事。后來人們在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他和警衛(wèi)員被燒焦的尸體緊緊抱在一起,他們用胸脯保護著一份機密的原子彈試驗文件。臨死前還想著祖國的科技事業(yè),他是了不起的科學家。
第二階段是1978年到現(xiàn)在,我們的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們的航母也成功研制出來了,航母夢實現(xiàn)了,深潛夢也實現(xiàn)了。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的殲—15研制現(xiàn)場總指揮羅陽,為了航母殲—15的試驗,17天過家門而不入。我希望更多的人感受到他們身上的愛國情懷以及高尚的道德光輝,并循著他們的道路繼續(xù)書寫科技興國的中國夢。
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的指示,要沿著前輩科學家的道路,記住歷史,堅守科學道德,堅持創(chuàng)新,不畏艱險,扎扎實實、腳踏實地,用勤勞的雙手托起偉大的中國夢。(本報記者 胡其峰 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