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山導(dǎo)游詞怎么寫
綿山起源于春秋時晉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綿山又名介山,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筑,唐初時已具有相當(dāng)規(guī)模的佛教禪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綿山導(dǎo)游詞怎么寫,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xué)習(xí)!
綿山導(dǎo)游詞1
綿山,亦名綿上,后因春秋五霸之晉文公名臣介子推(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它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qū)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山光水色、文物勝跡、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于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中國清明節(jié)(寒食節(jié))發(fā)源地,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
自然景色非常優(yōu)美,是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筑,唐初時已具有相當(dāng)規(guī)模的佛教禪林!
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在最困難的時候,隨臣介子推“割股奉君”。19年后,重耳返國為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賞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認為自己順應(yīng)天命輔君復(fù)國,不愿再同那些邀功爭賞之人同朝為伍,便攜老母隱居到介休綿山之中。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便親自來到綿山尋而無果。文公無奈,下令一面放火燒山,本想把他逼出來,但是,奸臣卻故意陷害,四面燒山,直到大火熄滅,才發(fā)現(xiàn)介子推母子相擁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悼念介子推,文公下詔,在介子推忌日,禁煙寒食。
以寒食寄托哀思,是為了怕引火再燒了綿山。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原死難日乘龍舟往汨羅江丟粽子一樣,一來是為了紀念屈原,二來也怕魚類再糟蹋屈原的軀體。這是人民群眾懷念他們所熱愛的歷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一時期的兩位賢哲,一南一北,雙星輝映;一水一火,赴義成仁;一江一山,永載史冊。
隨著時間的推移,唐朝時期寒食節(jié)已經(jīng)成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寒食節(jié)本來是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但發(fā)展到唐代后期,逐漸演變?yōu)橐粋€節(jié)日。寒食節(jié)歷經(jīng)兩千多年,最終發(fā)展為四海同祭,生者展孝,祖先享食的盛大節(jié)日。
綿山導(dǎo)游詞2
相傳春秋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爾逃亡十余年,曾在饑餓時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重爾吃。晉文公還國為君后,攜母親到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尋找,為逼迫介于推出山,采取放火燒山的辦法,卻把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了。文公得知,悲憤交加,命將綿山改為介山,把陽縣改為介休縣。又將“環(huán)綿山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以示懷念。并于清明節(jié)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許燒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飯,謂之“寒食節(jié)”。
綿山早在春秋時候便有了道家的活動。因介子推而被封為介山;介子推作為道家思想的先驅(qū)之一,身體力行著道家清凈無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樸素思想。在西漢劉向所著的《列仙傳》中,介子推已被尊奉為道家神靈。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載;石桐水,即綿水,出介休縣之綿山,流經(jīng)石桐寺西。石桐寺即介子推之祠。后人們到綿山尋幽探古,訪賢求道,憑吊先哲,更使綿山道家的活動日益興盛。2008年,綿山被中國民協(xié)命名為“中國清明寒食文化之鄉(xiāng)”。
綿山導(dǎo)游詞3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每年公歷四月五日前后。這時,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萬象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寒食節(jié)在清明的前一天,而寒食節(jié)的出現(xiàn)是為了紀念一位名臣,而這位名臣是誰呢?大家先聽我講個故事,相信大家聽了之后就會明白了。
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介子推“割股奉君”,不圖回報。十九年之后,重耳作了國君,即位后晉文公重重賞了當(dāng)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卻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他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報恩心切的晉文公,誤聽佞臣獻策,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是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之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痛哭不已。裝殮時,從樹洞里發(fā)現(xiàn)一封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fā)現(xiàn)老柳樹死而復(fù)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故事講完了,相信大家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這位名臣是誰了,那么今天我們就走進介子推的世界,體會他內(nèi)心深處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豪邁。
現(xiàn)在在大家眼前這座綿延起伏的大山就是綿山,綿山是太行山的支脈,海拔高度為2000多米,因山勢綿亙而取名為綿山。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于是成了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綿山風(fēng)景秀麗,樹木茂密,環(huán)境優(yōu)美,清爽宜人,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游風(fēng)景區(qū)之一。
請大家跟隨我的腳步,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景點是有“天下第一道觀”之稱的大羅宮。“三清上,曰大羅”,綿山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迭閣,青墻金瓦,建筑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足以與拉薩的布達拉宮相媲美,大羅宮里融合道教和佛教為一體,主要供奉了一些道家的神靈,它一共有十三層,現(xiàn)在就請大家跟我一起登上大羅宮。
這是大羅宮的第一層建筑叫財神殿,此殿中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和范蠡”,左右分別是利市仙官和招財童子。武財神趙公明座元寶座,左手持元寶,右手拿鐵鞭,兩位文財神一位懷抱如意,一位手捧珠寶。大家可以看一下這香爐上的這幅對聯(lián),是為了歌頌綿山的開發(fā)者閆吉英老板而寫的,大家可以在這里燒幾柱薄香來祈求自己來年發(fā)大財,大家上香的時候也得注意一下,不管是在佛家還是在道家,都講究的是神三鬼四,所以您上香的時候可以上三柱而不能上四柱,如果您不是道家或佛家的信仰者那也請您保持一份肅靜,信則有不信則無。
參觀了第二層的救苦天尊殿,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大羅宮的第三層建筑——三官殿。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又被稱作三官大帝,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解難,水官能赦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就常拜三官大帝。附近的鄉(xiāng)親為了感謝三官大帝除去水怪便在此處修建了三官殿。大家也可以進去拜拜,祈求三官大帝賜福、解難、赦罪。
看過第八層的200多尊雕塑,欣賞過第九層“介休三賢”的畫像,領(lǐng)略了第十層百名書法家題寫的108塊《道德經(jīng)》木刻全文,拜過了第十一層的道教最高尊神——無形、無名、無上天尊,品味過群仙殿內(nèi)借鑒永樂宮壁畫繪制的300平米《群仙朝元圖》,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大羅宮的頂層建筑——藏經(jīng)閣,珍藏有《道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二十四史、《金剛經(jīng)》、《尚書》等道教、佛教、儒教各類經(jīng)典藏書數(shù)萬冊,包括書法、雕塑、繪畫、考古、建筑等門類,是全國風(fēng)景名勝區(qū)中藏書最多的景區(qū)。
登過了13層的大羅宮,現(xiàn)在在我們身后的建筑就是抱腹寺,又名云峰寺。因建于抱腹巖而得名。抱腹巖座東面西,高60米,深50米,長180米,分上下兩層,抱二百余間殿宇與腹內(nèi),為天下絕無僅有。綿山的三絕都匯聚在了云峰寺景區(qū),這三絕就是:還愿掛鈴,包骨真身像,鐵索嶺。
頭頂上面的崖壁,半空懸掛的這些銅鈴,是當(dāng)?shù)氐摹斑€愿掛鈴”民俗活動所留下的。前來還愿的善男信女,請當(dāng)?shù)氐娜藦暮笊降奖Ц箮r上,把繩子的一頭系到山上的松樹上一頭系到腰間,兩個人同時下放,當(dāng)放到半空時,一個人推另一個人,使人蕩起來,把人悠進洞內(nèi),用鐵鉤掛住壁頂,然后把事先準備好的銅鈴掛到崖壁上,掛鈴成功之后鳴鞭炮以示慶祝。
前面是一百二十個臺階,登上這一百二十級臺階就是抱腹巖的主寺云峰寺,臺階兩旁的猛獸叫做狻猊,是佛和菩薩的坐騎,佛教中說人生一共有108個煩惱,每登上一個臺階便可忘掉一個煩惱,登上這一百零八個臺階便可忘掉人生中的所有煩惱,從而進入無憂無慮的極樂世界,其余的12個臺階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希望大家一鼓作氣,登上這一百二十個臺階。
這兩根順巖而下的鐵索,每根的長70多米,供人們攀登鐵索嶺。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當(dāng)年攀登時留下了“百丈危崖垂鐵索,千年古道天下奇”的感嘆。鐵索嶺也是抗日時期連接晉冀魯豫與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條秘密通道,為抗戰(zhàn)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條300多米長的“之”字形棧道,通往“正果寺”,又叫“真骨寺”,寺內(nèi)所供13位宋、元、金得道高僧與道人,都是包骨真身塑像,這些塑像,雖然經(jīng)歷了千年滄桑,但仍然保留著他們圓寂時的神態(tài)。
登過了13層的大羅宮,走過了擁有綿山三絕的抱腹寺,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就是今天將要最后一個景點——有著“十里畫廊”避暑勝地之稱的水濤溝,溝里的五龍瀑,高80多米,寬10多米,瀑布下面的五龍?zhí)?,水面寬闊,水質(zhì)清澈,涼爽宜人。雄獅瀑浩浩蕩蕩,似千軍萬馬,濤聲喧鬧如雄獅怒吼般震懾人心;進入水簾洞內(nèi)觀賞風(fēng)景,猶如霧里看花,頗有一種朦朧美感。
感動過介子推的忠誠,體驗過大自然的美妙,在一片濤聲之中,我們的綿山之行也就到此結(jié)束了,感謝大家今天對我的配合,祝大家一夜好夢哦。
綿山導(dǎo)游詞4
綿山以寒食清明節(jié)的發(fā)源地聞名於世。也許是寒食清明的名氣太大,遮掩了它種.種的神奇。今年清明時節(jié),去到綿山拜謁大情大義的介子推墓,進山一看,吃了一驚,綿山竟藏龍臥虎有此絕世的奇觀!
歸來與友人侃一侃綿山的見聞。友人便給我出一道題:“你能給綿山的神奇起個名目嗎?”我說:“至少三大奇觀”。友人說:“說說看,哪三樣奇觀。不過,每一樣必能稱奇於天下,方可謂之奇觀。”我聽罷笑而道來——
第一樣是佛教奇觀:全身舍利。
早聽說古代高僧修成正果,圓寂之后,身體不壞,僧人們便請來彩塑工匠,以泥土包其身,依其容塑其形。佛教中,高僧尸體火化后米粒狀的凝結(jié)物,稱做舍利,并視做勤修得來功德的成果與標志。而這種圓寂后身體不壞的高僧更具同樣的意義,故稱全身舍利。一般的佛像都是用泥土草木塑造的,全身舍利卻有高僧的身體與精神在其中,自然對敬奉者有一種震憾力和影響力。要有怎樣堅定的意志和信念,才能成就這樣的全身舍利?
所有全身舍利都是古代留下來的。如今不再有了,故極其珍罕。然而,誰會想到綿山上竟還有十四、五尊之多!大都完好地保存在云峰山頂上的正果寺中。
在古代綿山,修煉一生的高僧,自知大限將至,便由一根鐵索攀至山頂,或通過一個臨時搭架的木梯爬到懸崖絕壁上天然的洞穴里,停食凈身,結(jié)跏趺坐,瞑目凝神,安然真寂。據(jù)說只有真正修成的高僧才能肉身不腐。如今綿山正果寺中東西殿的全身舍利共十二尊。由於身體風(fēng)干后抽縮,體量顯得比常人略小,其神氣卻栩栩如生。三晉彩塑藝人的技術(shù)真是高超絕倫,居然把每一位“包塑真容”的高僧的個性都傳達出來。有的仁慈和善,有的憂患悲憫,有的明徹空靈,有的沉靜淡定。他們大多是唐宋金元幾代的高僧,至今最少也七八百甚至上千年!歲月太長,泥皮破裂,里邊露出僧袍;那位唐代天寶年間的高僧師顯的腳指甲也能清晰地看到呢!歷史赤裸裸和千真萬確地呈現(xiàn)在眼前。一種堅韌追求的精神得到見證,令人敬佩。當(dāng)今世上哪里還能見到這樣佛教的奇觀?
再一樣是山水的奇觀。先說山。綿山以石為骨骼,土為血肉,樹為衣衫。山多巨巖,往往直立百丈,巍然博大,頗為壯觀。最奇特的是這些巨巖的半腰或下部,常常向內(nèi)深凹進去,有如大漢吸腹,深邃如洞。里邊既寧靜又安全,無風(fēng)無雨,冬暖夏涼。綿山里這種內(nèi)凹的巖洞隨處可見,最大的要算是云峰寺山的抱腹巖,中間竟然凹進去五六十米,高五六十米,寬竟達二百米!我此次到綿山已是春暖花開,巖腹內(nèi)冬天里凍結(jié)的冰竟然依舊堅硬不化。古人早就看上這大自然神奇的恩賜,便在這巨大而幽深的巖腹里建廟筑寺。自三國以降,歷代修建的廟寺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優(yōu)美異常。年年逢到廟會,來朝拜的香客多達萬人。一時香煙繚繞,溢滿巖腹。這樣的奇觀何處之有?
綿山的山奇水亦奇。
原以為綿山多石,水必定少。山里的人卻告我一句不可思議的話:“綿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待我山上山下留心察看,竟然真的如此。不單溪水在谷底奔流,就連近兩千米的龍脊嶺和李姑巖的極頂也可以見到泉水從石縫里涓涓冒出。奇怪的是,這些水好似從石頭里溢出來的。有的像雨水一樣滴滴答答落下來,有的匯成細流沿著石壁蜿蜒而下,有的從巖石里滲到表面濕漉漉地洇成一片,難道綿山的石頭里都是水——就像古人所說好的石頭都是“負土胎泉”?
綿山最神奇的水莫過於圣乳泉。
圣乳泉在一塊巨大的石壁上。但不是掛在石壁之上,而是從巖石的裂縫或洞眼里一點點淌出來的。時間太久,漸成石乳,飽滿地隆起在巖壁上。這泉水便沿著圓圓的石乳頭亮晶晶地滴下。
關(guān)於圣乳泉的傳說,與寒食節(jié)有關(guān)。據(jù)說那位春秋時晉國大臣介子推攙扶母親避火來到這里,一時口渴難忍,正巧綿山的五龍圣母路經(jīng)此地,解開衣襟以乳水相救。但是火太大了,把圣母的雙乳燒成石乳,五龍圣母就把石乳留在這里,以幫助山中口渴的人。人們感激圣母,稱之為圣乳泉或母奶泉。據(jù)說這圣乳慈愛有靈,每一百年會再生出一對石乳來。從春秋至今2500年,巖壁上大大小小的石乳已生出25對。大的如枕頭,小的似南瓜。而且全都是對對成雙,酷似婦女的雙乳。如果飲一口這圣乳滴下的泉水,還真的甘甜清洌,沁人心脾!
傳說的圣乳是一種理想,現(xiàn)實的石乳卻更奇異。所有石乳都長滿厚厚的生氣盈盈的綠苔,好似毛絨絨翠綠色的乳罩。有時上邊還生出一種紫色小花,嬌艷可愛。
這美麗而神奇的圣乳不是綿山獨有的奇觀嗎?
更加驚心動魄的綿山奇觀是——掛祥鈴。這個原本在唐代是一種祈雨謝佛的法事活動,漸漸已演化為綿山一帶的民間習(xí)俗。
綿山的掛祥鈴在抱腹巖的空王寺。人們在寺中拜求空王佛許愿或還愿之后,便請專事掛鈴的藝人上山,將一只水罐大小的銅鈴掛在巖腹上方陡峭的巖壁上。
掛鈴之舉十分驚險。藝人先要爬到山頂,將一條繩索系在松樹上,然后扯住繩索一點點降落下來,直至巖腹上方,遂以繩蕩身,直到貼附巖壁,再把銅鈴牢牢掛在洞口上方的巖壁上。整個過程令人心驚膽戰(zhàn)。藝人只身懸吊,下臨無地,全憑一根繩索,需要非凡的膽量與技能,是不是非此不能表達對佛的虔敬?故而,每每將銅鈴掛好,隨即燃放紅鞭一掛,以慶事成,亦報吉祥。
掛祥鈴這個古俗為綿山人所喜愛,千年不絕。如今抱腹巖洞口掛著銅鈴密密麻麻一片,山風(fēng)吹來,鈴聲叮當(dāng),清脆悠遠,與下邊寺廟中的鐘鼓和梵樂合奏成樂,悅耳亦悅心。此情此景此民俗。何處還有?
綿山導(dǎo)游詞5
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是介休綿山,綿山是太行山支脈,海拔高度為2000多米,因山勢綿豆而取名為綿山。后因春秋時期晉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聲大震。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于是成了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綿山風(fēng)景絕佳,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游風(fēng)景區(qū)之一。從介休南行20公里到達綿山腳下的興地村,在興地村有一處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們在游綿山之前先參觀的第一個景點——回鑾寺。
回鑾寺是由于唐太宗當(dāng)年到綿山想登山未成在此回鑾而得名。當(dāng)時唐太宗還留下題詩一首:“回鑾游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鐘交二響,法日轉(zhuǎn)雙輪。寂爾真仙境,超然離俗塵。”大家請隨我進寺內(nèi)參觀。這座寺廟在五代時曾遭戰(zhàn)亂的破壞,宋代時又重新修建。寺內(nèi)院落寬展宏敞,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垛殿和東西配殿。從天王殿向內(nèi)觀望,雖然院內(nèi)建筑物不高,卻莊重、肅穆。大雄寶殿是寺內(nèi)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群和鐵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繪有元代壁畫,可惜十年動-亂中被毀掉了。現(xiàn)在寺內(nèi)生長有古松、龍槐、杉樹等,夏日槐蔭如傘,四季古松清幽,給寺內(nèi)增添了勃勃生機。
朋友們,從回鑾寺出發(fā),再南行約1.5公里的路程,我們就要開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但景點較為分散,往返路程約9公里左右,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
我們現(xiàn)已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區(qū)——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入口處的咽喉,地勢十分險要,從這里向南可直插綿山腹地。寺分為上下兩層,上為龍頭寺,。下為關(guān)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對峙,怪石磷響,風(fēng)景絕佳。小路像一條飄帶盤繞山腰。朋友們請繼續(xù)向上爬。在這個險要處,有一個巨石壘堡當(dāng)?shù)蓝?,高約7米,寬4米,在堡門里有屋子,供人看守。門前是一條很深的溝,設(shè)有門板吊橋。從上面的了望孔口能看見進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將吊橋放下,待來人通過后,便又將吊橋扯起。門的左右是深淵絕壁,真可謂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
繼續(xù)前行,不遠處就可看到一高數(shù)十米,寬三四余米的凹崖,崖根處有數(shù)十個碧綠的石乳倒掛在石壁之上,被稱作“石乳泉”,據(jù)說此水可療痼疾。過了石乳泉,山勢愈加險要,沿途群峰環(huán)繞、煙云縹緲、兩山對峙,不知腳下的路在何方。其實“綿山十里山水畫卷”這才開始。首先看到的是建于懸崖絕壁處的白云洞,洞內(nèi)有團團白云不斷涌出,據(jù)說還能預(yù)測陰雨。過了白云洞,來到一座木橋上,橋上怪石嶙峋,橋下萬丈絕澗,行人都必須貼壁而行,萬分小心,可見橋之險要。傳說綿山山主田志超最初來綿山時,前有斷崖?lián)趼罚笥忻突⒆汾s,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過。所以這座橋就被后人稱之為“兔橋”,前面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
綿山導(dǎo)游詞怎么寫相關(guān)文章:
綿山導(dǎo)游詞怎么寫
上一篇:平遙古城導(dǎo)游詞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