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作文議論文4篇
朋友圈作文議論文4篇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們的朋友圈已經(jīng)不再是“朋友”圈,里面有了同事甚至上司,有客戶或者乙方,有某次飯局上“掃了一掃”的不熟悉的人,有某個群里說過幾句話然后互相關(guān)注的陌生人,或者因為某件事要聯(lián)系而臨時加上的人——有些甚至連面都沒見過。下面一起隨學習啦小編來欣賞關(guān)于“朋友圈”的議論文作文吧。
朋友圈作文議論文1:我們更需多元的聲音
微博與微信成為了時下人們熱捧的寵兒。它們擁有相同的使用者,示有各自忠實的粉絲。它們的不同的功能讓人們爭辯不已。
在微信朋友圈中,你發(fā)布的內(nèi)容只能被你的親朋好友所看到。如果你所發(fā)布的內(nèi)容與他們契合,那么他們就給你點贊,給你肯定的評價,若是不贊同你的觀點,他們礙于面子,礙交情,只會默默地把你的朋友滑動開,假裝看不見。試問,有誰在朋友圈中收到,“啊,你穿這件衣服好丑!別穿了!”這樣的評論呢?
在微博上,境況則完全不同。由于不認識的人亦可看到你發(fā)布的內(nèi)容,他們不需要有更多的顧忌,可以將自己真實的想法吐露,所以說話更直接。誠然,相比起微博上不時出現(xiàn)的“世紀級”的口水戰(zhàn),微信朋友圈顯得更加風平浪靜,其樂融融。但是,事物的發(fā)展往往蘊藏在矛盾運動中。你對你的見解沾沾自喜時,有網(wǎng)友指出你認識中的不足與錯誤。你對此憤憤不平,沖上去與之“撕殺”,幾個爭論的回合下來,你對事物的認識反而更全面了,順帶獲得一股酣暢淋漓之感。
你看,歷朝歷代哪位暴君不是自認英明而專斷、蠻橫的?而盛世的明主則多為廣開言路、尊重各位臣子給他的意見。暴君身旁依附的是阿諛奉承的小人,明主身邊則站著義正言辭的忠臣。國家凋敝抑或是開創(chuàng)繁榮盛世,不是一道很簡單的選擇題嗎?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多元化的聲音。
當下,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開通了微博,及時發(fā)布微博,保持信息的暢通,使決策更為透明。政府開通微博,各路網(wǎng)友獻言獻策。在不同的聲音中政府可以聽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實在是樂事一件。
的確,微信朋友圈提供了一個更加私密的空間,但是,微博卻為我們搭建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舞臺。我們在這里不僅可以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亦可抒發(fā)我們自己對別人的見解。更多的不同的聲音交融在一起,才可以讓我們更加堅定地走在前進的道路上,及時發(fā)現(xiàn)錯誤避免錯誤的傾向。
所以,我們需要更多元的聲音。一味的鮮花與掌聲只會讓人沉溺其間不能自拔,而“苦口良藥,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所以我們需要更多元的聲音。
朋友圈作文議論文2:朋友圈的真相
自從各類社交平臺產(chǎn)生后,我們尋求被他人發(fā)掘和認可的欲望有了無限可能:人人網(wǎng)的頁面瀏覽數(shù)告訴大家,我是一個受關(guān)注的人;微博上有成千上萬粉絲的大V告訴大家,我是一個有身份的人;微信更是開辟了供個人經(jīng)營的公眾平臺,告訴大家,我是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粉絲數(shù)、瀏覽量、轉(zhuǎn)發(fā)率、贊、評論……我們開始用這些數(shù)字來衡量自己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價值,這些數(shù)字仿佛比它背后所度量的那件事更具有說服力。而自從有了這些數(shù)字,我的朋友圈里仿佛每個人都成了占地為王的一方諸侯,時刻都在用一種貌似謙虛的方式展示著自己的優(yōu)秀。
“這是我前一陣寫的稿件,又被轉(zhuǎn)載了??傆腥思s出書,到底答應不答應呢?”
“小伙伴非要給我做專訪,只好答應了,其實也沒做出什么成就來。”
“最近又上了兩個節(jié)目,拍了美片,你們可不要說我胖啊!”
“諸事不順,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體味人生。”(附自拍)
而緊跟著這一條條新鮮事的,是評論里此起彼伏的男神女神、人生贏家。
前一陣一個大學學妹申請加了我,通過后一聲招呼沒打,一句問候未說,出于好奇,我點進她的朋友圈轉(zhuǎn)了一遍,差點就沒能回來:今天我接受了中央電視臺的采訪……今天我創(chuàng)辦了創(chuàng)新性的公眾賬號……今天老板讓還是新人的我獨自去談客戶……今天我之前寫的稿子被北大引用了……看得我后背起陰風,腦門落冷汗,滿心都是被年輕一代的優(yōu)秀所捶撻的震撼:我活至今日,竟不知世上還有如此優(yōu)秀之人。然而略略轉(zhuǎn)念,若是按鈕一劃,將朋友圈屏蔽,你在我的人生中莫說捶撻,怕是連撩撥都算不上吧。
有時看到些自秀好感的言論,我總是想有一個匿名送雞皮疙瘩的選項,只可惜朋友圈的功能設(shè)置總能輕易地讓朋友“圈”了你,看不過去、懶得理甚至覺得惡心的,最多也就是不贊而已——誰會真的撕破臉皮告訴你“拜托美圖秀秀磨皮都磨平了的自拍就不要發(fā)了”或是“求你同一篇文章發(fā)在不同的賬號上就不要每次都自轉(zhuǎn)一遍了”,畢竟退一萬步講,大家都還是“朋友”。
在紛繁雜亂看不到背后真相的朋友圈,尤其是自媒體的存在,讓每個人都成了能講故事的人,把自己做的事說與他人聽,以此來體現(xiàn):我的經(jīng)歷值得被惦念,我的努力讓世界改變,我的人生絕不如水般寡淡,我的未來會讓所有人閃瞎眼??墒怯H愛的,如果這個瞬間,我屏蔽了你的朋友圈,你是否還能如此這般信誓旦旦?
親愛的朋友,請不要再把你自己的優(yōu)秀說與我聽,這個世界之大,明眼人之多,我相信以你的出色,我會無法回避那終有一日鋪天蓋地的影響力。若是我暫未接收到關(guān)于你的信息,想必你尚需再鍛煉些功力。當然這些話是批判也是自我反省,虛榮的人性讓我們都無法逃脫對那些贊美之詞不能自拔的上癮??闪_素說:“我們?yōu)槭裁炊?”
因為愛,因為對知識的渴望,因為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下一次,不如想想那甚至未曾有過手機的人群,他們?nèi)栽跍仫柧€上舉步維艱。所以請讓你的優(yōu)秀散發(fā)到這個世界中去,最好能在人類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等到那一日來臨,我自然會發(fā)自心底地給你一個點贊的愛心。
朋友圈作文議論文3:別再為孩子進行微信拉票了
作者:王旭明
時下,特別流行在微信里給孩子或?qū)W校獲得某項榮譽拉票。有的家長在自己的朋友圈持續(xù)數(shù)日發(fā)微信為孩子拉票;還有學校為了評比名次要求家長必須為學校微信投票,并讓老師監(jiān)督;甚至,還有的家長因微信投票沒完成老師下達的指標,孩子在學校被老師批評等等,不一而足。
為給孩子或?qū)W校獲得某種莫須有的榮譽,竟然如此弄虛作假、不擇手段,這不是在教育、在育人,而是在反教育、負育人。
人們無論是辦教育還是培養(yǎng)孩子,其出發(fā)點和最終目的是什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在他的文章中反復強調(diào)一個觀點,那就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不看學生的實際表現(xiàn)如何,但靠親友團拉票,這樣的假成功就是教孩子追求虛榮。
其實,為孩子和學校拉票除了與教育目標和本質(zhì)相違背之外,也與科學的育人方法和規(guī)律相違背。根據(jù)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和心理認知特點,施以相適應的育人方法,是培養(yǎng)孩子成長成才的重要規(guī)律。不少學校和家長就是不認識這一點,急功近利、不擇手段地想讓孩子迅速成功,走向輝煌,完成人上人的家長使命。
像為孩子拉票如此違反教育規(guī)律的事在學科教學中也普遍存在,再來看一例。
語文教育是這些年最熱鬧、最花哨,也是最時髦的一門學科。但在這花哨、時髦和熱鬧的表象下,我們沒有看到學生語文質(zhì)量的大面積提高。以筆者最近了解和聽到的語文課為例,什么主題語文、情境語文、詩意語文、綠色語文、邏輯語文等,生生把一個語文學科弄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帶來表面的和虛假的繁榮。筆者聽課后隨堂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老師的教學情況后發(fā)現(xiàn),老師對所講內(nèi)容云山霧罩不知所云,甚至連關(guān)鍵字詞句段的關(guān)系和含義都搞不清楚,學生更是不知一堂課下來學到了什么,師生糊糊涂涂,何以成為語文?
語文學科的規(guī)律是什么?就是姓語名文,以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為目標,以字詞句段篇和語言、修辭、邏輯為手段訓練學生并整體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學科。在當下的不少語文課堂上,不僅有許多讓學生說大話、空話和假話的引導,在形形色色的語文觀指導下,把語文課上成了四不像課,而且還充滿了對語文教育規(guī)律的粗暴踐踏和違背。
無論是拉票還是語文課上讓學生說假大空的話,無論是揠苗助長式的教育方式還是不會字詞句段篇的教學,都是對教育規(guī)律、教學規(guī)律和育人規(guī)律的粗暴違背和無知踐踏。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違背規(guī)律的辦教育、抓人才的方式方法,在周圍還有不少。盡管我們費了不少力,投入也不斷增加,活動一個接一個,經(jīng)驗亦不少,表面上一派繁榮,背后卻是教育內(nèi)涵減少和質(zhì)量得不到提升。究其原因,就是不遵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甚至對客觀規(guī)律無視和篡改。如此循環(huán)下去,就陷入一個怪圈:越重視、越給錢、越豪華、越熱鬧,教育質(zhì)量越不行。為孩子微信拉票之類的行為蠢在何處?就蠢在這里。
不能像搞運動那樣搞教育,也不能像抓行政工作那樣抓育人。按照教育自身規(guī)律辦教育是簡單、明白的事情,也是智慧和必需的事情。
朋友圈作文議論文4:為什么我們再也不愿在朋友圈說話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們的朋友圈已經(jīng)不再是“朋友”圈,里面有了同事甚至上司,有客戶或者乙方,有某次飯局上“掃了一掃”的不熟悉的人,有某個群里說過幾句話然后互相關(guān)注的陌生人,或者因為某件事要聯(lián)系而臨時加上的人——有些甚至連面都沒見過。
有天,一個很久沒聯(lián)系的朋友問我最近怎么樣了,說“怎么都沒看見你更新動態(tài)了”。我知道她說的是朋友圈,回答說因為最近都沒啥大變化或新情況,所以就沒有發(fā)什么消息。
退出對話窗口后我點開自己的微信相冊看了眼——因為近期沒發(fā)什么內(nèi)容,一劃就劃到了大半年前。相比起現(xiàn)在,我以前還真是個話嘮??戳艘徊侩娪?,會在朋友圈寫長長一段觀感;和一個很久沒見的朋友吃一段飯,會回憶一下與之的相遇相識;即便是一次花落或一陣秋風,都忍不住寫一段三行詩;還有遇到不順心或挫敗后的抱怨、吐槽、負能量……還真是把這里當成了一個可以記錄生活點滴的地方。
而從什么時候開始,我漸漸地不再在朋友圈里發(fā)這些配圖的文字了。最多也只是隨手轉(zhuǎn)發(fā)一下某個時事熱點或娛樂事件,寫一兩句無關(guān)痛癢的話甚至連文字都省略了。
于是,我在朋友圈寫了一段話,表示了下這樣的改變。好友Carolyn看到后說,她也是,越來越少在朋友圈發(fā)東西。我文藝而矯情地說道,那是因為我們現(xiàn)在內(nèi)心更加充實了。她很直白地回復我:“充實個鬼,是微信里加了太多不想加的人,越來越不方便發(fā)而已!”
哈,她一語道破天機。原來如此,我恍然大悟!才不是什么內(nèi)心充實到不用在朋友圈傾訴,也不是生活忙碌到?jīng)]有時間,而是我們的通訊錄里多了許多與我們的生活不相干的人,而我們的這些想法、情緒潛意識里根本就不想被他們看到。
從什么時候起,我們的朋友圈已經(jīng)不再是“朋友”圈,里面有了同事甚至上司,有客戶或者乙方,有某次飯局上“掃了一掃”的不熟悉的人,有某個群里說過幾句話然后互相關(guān)注的陌生人,或者因為某件事要聯(lián)系而臨時加上的人——有些甚至連面都沒見過。
我們的“朋友圈”逐漸失去了它的樂趣和溫暖。我依然還記得曾經(jīng)忽然發(fā)現(xiàn)本來失去了聯(lián)系的舊友加我的提示并且再見到他/她的近況時的激動和感慨;也記得看見某人下面有另一個朋友的留言而得知我們原來有共同好友的驚喜和意外;還有心情不好或受挫的內(nèi)容下,得到朋友們的安慰和鼓勵,甚至在路過我的辦公樓下時為我?guī)б槐Х鹊臏嘏透袆印?/p>
但是現(xiàn)在,我必須接受,當微信用于聯(lián)絡通訊的功能越來越普及時,就別指望它能再起到交流情感的作用了,甚至是別一不小心起了反作用。就像有次我在一個閨蜜發(fā)的照片下寫了一段閨蜜之間的對話,我們的一個共同朋友看到后,自以為某個意思地回復了我。我說話向來是個直性子,恰恰那天心情可能不太好,就語氣略生硬地告訴他理解錯了。然后,我就發(fā)現(xiàn)那個人把我拉黑了。
朋友小K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她因為工作關(guān)系缺席了同學S在老家的婚禮,大概半年后,她在朋友圈里很期待地說要去外地參加另一個同學的婚禮。結(jié)果這條文字被S看見了,S留言很生氣地說小K這么積極地去外地參加別人的婚禮卻不參加她的,真不夠朋友,并果斷地屏蔽了小K。小K 看了后,百口莫辯,真是又委屈又無奈。
再講一個小Y的遭遇。有一次她的兩個同事聊天,同事A說小Y最近好像談戀愛了,因為發(fā)在朋友圈的東西特別多愁善感。同事B說,她怎么從來沒看到過,于是點開微信一看,發(fā)現(xiàn)原來小Y把她設(shè)為不讓看朋友圈了。后來小Y知道了這件事,每次面對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同事B,都覺得別扭又尷尬。
記得有一首歌里唱:“有些故事 不必說給 每個人聽,有些情緒 是該說給 懂的人聽”。而通訊錄里這么多不是“懂的人”的人,屏蔽他們?nèi)舯恢懒怂坪醺闊谑?,為了避免他們?ldquo;聽不懂”而造成的誤會,為了不用費心費力地去維護表面的禮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發(fā)言。
同時因為加了越來越多的人,我們也越來越多地被“看到”各種與我們無關(guān)的生活、各種我們并不需要的信息,分散了精力,浪費了時間。于是乎,采取與“不說話”相同的處理方式,那就是開啟“不看此人的朋友圈”。
忘了在哪本書里看到過,說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所以在一段時間里面能維系的朋友關(guān)系至多只有15個。我們總是誤以為把某個人加進自己的通訊錄,他/她就成了自己的朋友——這種錯覺如同我們買了一本書放在自己的書架上,就以為自己看過了這本書似的。好友小嫻有次和我抱怨有個人在很多朋友的照片下的評論都是類似幾句話,我笑她怎么會介意這個,因為人家的評論根本就是不走心的呀,“你自己覺得你跟這個人熟嗎?” 。
是啊,我們認識的人越來越多,深交的人卻越來越少;點的贊越來越多,其實是不知道應該說些什么;通訊錄里的名字越來越多,卻漸漸失去了我們真正想關(guān)心的人的消息。我們偶爾轉(zhuǎn)發(fā)一條當下最熱的話題表示下合群和互動,但不再會提起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和真實想法;我們習慣在某個人發(fā)的照片下說一句“改天聚聚啊或找個時間一起去啊”,然后,便沒有了“然后”。有時候,忽然的一個瞬間,我們會想起很久又沒有某個朋友的消息了。
記得以前還看過一篇文章叫作“住在手機里的朋友”,說的是通信時代,我們習慣互相交換手機號碼。我們的手機里保存了很多人的號碼,但是除了逢年過節(jié)群發(fā)的祝福短信,便再無交流和往來。直到某一天,其中一個人手機被盜或換了手機失去了對方的號碼,便又重新變回了茫茫人海之中的陌生人。而在比通信時代更加快餐化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在通過屏幕就能對話,戳戳手指頭就能點個贊的社交工具里,我們似乎更容易漸行漸遠。
我有些懷念可以在朋友圈暢所欲言的時候,也有些遺憾,但這改變不了我再也不想在朋友圈說話。還好我一直是個對舊事物舊方式有些偏執(zhí)的人,所以,我一直非常老土地記著朋友們的電話號碼、手機號碼;我依然每年都會更新好友的通信地址,用看起來有些古老的書寫的方式,來傳遞我想對他們說的話。
其實遇到一片晚霞一陣清風的時候我還是會碎碎念,只不過我寫在了微博里;看完一部好的電影我還是會有很多想法,只不過我發(fā)給相同的電影愛好者;做成了一件事或收到一件禮物的時候我還是很開心,只不過我直接告訴某個人或者某個相關(guān)的朋友群。比如今晚我見到了一個從遠方來的老友,我沒有再在朋友圈里發(fā)類似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感概,但我把重聚的快樂都直接都說給了這個朋友聽。
朋友圈泛濫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直接、更走心的交流。因為,沒有什么比面對面的溝通更交心更有樂趣了。就像這一季的《爸爸去哪兒》吸引了很多人,因為真人秀里的孩子依舊是孩子自己,沒有假裝的表象,也不需要粉飾的太平,喜歡就是喜歡,不樂意就是不樂意,可以拉著手說“我喜歡你,我們做好朋友吧”,或者緊緊抱著對方說“我們是好朋友”,可愛,真實而純粹。
對了,那一次我寫在閨蜜照片下面的話是——在我老了的時候,我要天天去你家蹭飯。因為她發(fā)了一張令人饞涎欲滴的黃酒燒河蟹的照片。我真的希望,不管是現(xiàn)在還是老了以后,都可以打一個電話就去好友家吃飯,而不是在一張圖片下互相留言;我希望朋友們想要聚會時,定下時間地點就能聚到一起,而不是聊天群里一長串對話下的不了了之;我希望我的老朋友們,雖然可能幾年都不曾聯(lián)系,再次見到時依舊像從未分開過一樣。
看過“朋友圈作文議論文4篇”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