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小學教師個人讀書筆記
2022小學教師個人讀書筆記5篇
如果說小學生是祖國含苞待放的花朵,那么小學老師則是辛勤的園丁。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2022小學教師個人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2小學教師個人讀書筆記1
通過學習《小學教師教學的策略與技巧》這本書,我學到了很多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這本書的作者是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教育學院的教師林恩奧弗拉寫的,書中從多個角度分析指出如何提高小學教師教學的技巧,這里我就感觸最深的幾點談下自己的想法:
一、注重課堂語言的藝術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往往重視的是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方法,殊不知課堂語言也是一門藝術,怎么講學生愛聽,怎么講學生能聽得懂,怎么講能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些都是藝術,書中指出 “ 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像演員一樣用不同的語氣、語調講課 ,激發(fā)和傳遞求知的熱情”,具體地說:在老師提出要求和發(fā)出指令的時候,要用簡短響亮、語氣堅定的聲音來要求學生,而學生們不再竊竊私語開始聽課的時候,老師則可換成適合授課的語氣,即平和對話的語氣;當學生做練習的時候,教師要在教室里走動,用低聲的語氣說話;當表揚優(yōu)秀的學生時,教師要大聲地表演,這樣有助于營造好的課堂氣氛,鼓勵其他的學生做的更好。這一章節(jié)告訴我,原來老師上課的語言也是有藝術的,不同的時機用不同的語言,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貞浳乙酝恼n堂,在這一方面做得還不是很到位。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在學校里,有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上課總能跟著老師走,讀書聲音也很響亮,而有些學生對學習卻不感興趣。書中告訴我們:老師要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分為外部的學習動機和內部的學習動機,從書中我學會了如何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總結如下:首先,要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承認學生的價值,在課堂上盡量減少對學生的批評和指責,增加對學生的感情砝碼,表揚學生取得的成績;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幫助學生認清取得成功或失敗的真正原因;再次,要給學生布置那些經過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學習任務,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要他們相信自己通過努力就可以成功。這些好的經驗一定會在今后的教學工作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注重兒童的心理
在教學中我們往往發(fā)現自己覺得很簡單的知識點,學生接受起來有點慢,所以我們要時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書中告訴我們:“首先教師要扼要介紹一下課程的主要內容,然后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把知識化整為零,以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在講解概念時,教師最好多舉幾個例子。”是啊,如果能讓學生覺得學習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那他們一定能學得更好。不要說“這有點難”之類的話,往往會叫學生望而生畏,多給學生一點自信,多給學生一點鼓勵,學生們一定能找到學習中的樂趣與方法。
四、掌握好教學的節(jié)奏
教學的節(jié)奏在教學中起著很重要的,書中告訴我們,如果在課堂上學生們能注意力集中,全力以赴地學習,那么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是合理的。所謂欲速則不達,有時候我們越是想快就越快不起來,所以當學生接受起來有些吃力,整體反應有些慢時,應該放慢速度,復習一節(jié)課,或者再做些練習多講解幾遍來幫助學生好好理解,否則學生往往會失去信心,很難完成后面的教學任務。書中還告訴我們另一個節(jié)奏方面的錯誤,就是老師的教學速度過慢,就某一問題講解的時間過長,問的問題太多或總是需要詳細解釋某一問題,這樣的話就會使有些學生會思想開小差,開始調皮搗蛋或是溜號,教師就會因此被迫中斷教學,找學生談話,使得教學活動不能順利的進行。所以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的進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調整課堂教學的快慢。
五、提高問答教學的藝術
好的提問可以啟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學習的印象,幫助學生理清學習的思路。書中告訴我們教師可以借助一些肢體語言來幫助學生判斷學生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確,學生就會努力去想正確的答案。在我的課堂中,也要注意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要采用不同的提問技巧,啟發(fā)學生去思考,解決難點。
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讓我學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教學技巧和知識,最近這段日子,我在自己的教學中運用了其中一些策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并把這些知識運用到教學中來,并總結改進這些技巧,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2022小學教師個人讀書筆記2
一年級的小朋友帶起來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雖然小,可是他們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個性,在這些與他們相處的日子里,想到一篇文章《丑小鴨》。他們之中可能就有書中描繪得一樣的丑小鴨,長大了可能就是一只美麗的白天鵝,對每一位學生都應該用心呵護。
丑小鴨,一生下來,就長得特別丑陋,它一點兒都不像別的小鴨,那么可愛,那么活潑!因為長得實在是太丑了,所有的朋友都嘲笑它、排擠它,最后連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欺侮它、看不起它。還給它取了個難聽的外號-----“丑小鴨”!在巨大的壓力面前,這只可憐的小鴨被迫離家流浪,幾經風險!在寒冷的冬天里,丑小鴨受盡了折磨。可是后來它卻靠著自己的不懈努力,歷經千辛萬苦,終于成功飛上藍天,成了一只美麗的、與眾不同的能夠在藍藍的天空中自由遨翔的白天鵝!
心中有夢,成功往往都是必然的,丑小鴨雖然生在鴨場,可是怎么也改變不了丑小鴨就是白天鵝的事實。文中惡劣的環(huán)境,丑小鴨在這環(huán)境中生存,有好幾次差點死掉,可是它不放棄,因為它有夢。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童話雖然是用了許多手法所描繪出來的虛擬世界。但是,在生活中何嘗又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有的人會很努力,因為他堅信只要努力,夢想就會實現,而有的人卻坐著等,他不努力,他只相信天上掉餡餅的這種好事。
由此也想到了這些學生,在家里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疼愛的寶貝,從沒有獨立鍛煉的機會,連掃地這些小事在家里從來不做,也從來不要他們做,有一次,一位奶奶到學??醋约旱膶O女,一看見孫女在掃地,就心疼地一把把孩子手中的掃把奪下,當時我看了也挺無語的,這些學生確實……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
2022小學教師個人讀書筆記3
本學期,我有幸拜讀了林崇德教授的《教有的智慧寫給中小學教師》一書。這本書是寫給教師的,諸如《教育漫話》、《給教師的建議》等。初讀之,教育的智慧使人感動,感動在作者提供的基礎教育操作指南如此實在,感動在作者對中國基礎教育強烈而持久的特殊情節(jié),感動在先生豁達、勤奮的學者風范;再讀之,智慧的教育使人感慨,感慨于作者所倡導的、為我們今天所逐步接受的基礎教育新理念竟始于20年以前,感慨于作者在民間的影響竟達全國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qū),實驗學校就有3000所,更感慨于先生對基礎教育的期望和對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反復翻閱這本書,再次咀嚼作者流暢而充滿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書越來越重。因為書中的每一個文字都凝聚了一個有良知的教育者對中國教育的反思與探索。
德育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德、智、體、美、勞 諸育中德育排在首位,他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我們以前這里曾流傳這么一種說法,讀書好,思想好是正品;讀書不好,思想好是贗品;讀書好,思想不好是危險品。不管你讀書好不好,思想好才是關鍵,最起碼不會給國家給社會造成危害。但在當前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當今兒童思想道德較以前有較大的滑坡。
現在很多教師都說現在教書越來越難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家庭、社會、學校等多個方面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不是說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孩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嗎?現在很多父母為了生計,無暇管教子女,不是過于溺愛就是過于嚴厲。我班就有這么一個學生,平時父母對他很溺愛,高興的時候孩子范錯誤也不管他,任其自然,煩心的時候就狠狠打他一頓。所以孩子在家里根本就不聽父母的話,老是偷別人的東西??蛇@孩子在學校、在鄰居面前卻表現的完全不一樣。所以他父母反映說這孩子就聽老師的話、聽別人的話,不聽父母的話?,F在這孩子已經改掉了偷別人東西的壞習慣,但對父母的話還是不聽,問他原因,他說自己的父母有時候做的也不對。
看來這父母對孩子從小就教育不當,使孩子對是非觀念模糊,不能明辨是非?,F在好了,他自己能明辨是非了,真希望他的父母也能明辨是非,做好孩子的榜樣。林教授還在書中提出了三教一體化這一概念,三教一體化就是家庭、社會、學校三者相互配合協作,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但其中又以學校教育為主。當前雖然在進行素質教育,但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從教師、家長到學生,沒有一方會真正接受所謂的素質教育,德育在這里顯的那么微乎其微,顯得有的有點力不從心。看起來德育任道而重遠啊!
2022小學教師個人讀書筆記4
在學校教科室的推薦下,有幸拜讀了《誰動了我的奶酪》,其實人生猶如迷宮,每個人都在其中尋找各自的“奶酪”?!澳汤摇弊匀皇莻€比喻,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穩(wěn)定的工作,身心的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甜美的愛情……
本書以一則看似簡單的寓言故事,引出了一個關于“變化”和抉擇的問題。故事里有4個“人物”——小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里,奶酪是他們要追尋的東西,他們竭盡全力地在尋找能滋養(yǎng)他身心,使他們快樂的“奶酪”的過程,但面臨突如其來的變化,每個人應該如何做出選擇?如何應對?是像“匆匆”那樣取下掛在脖子上的鞋子迅速出發(fā);還是像“嗅嗅”那樣常常能嗅出“奶酪”變質的味道;或者像“唧唧”發(fā)現自身的問題之后敢于自嘲,勇敢地面對變化大的現象;抑或就是一個典型的“哼哼”,止步于自己的幻想和固執(zhí)之中。
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多變和危機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著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們時常會感到自己的“奶酪”在變化。各種外在的強烈變化和內心的沖突相互作用,使人們在各種變化中茫然無措,先是追問——到底是誰動了“我的奶酪”?然后對新的生活狀況無所適從,不能正確應對并陷入困惑之中難以自拔,沒有勇氣和激情再去變動和追尋。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輕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
2022小學教師個人讀書筆記5
讀著陳震老師的書——《做溫暖的教育者》,很受感動。我在思考,作為白下區(qū)教師進修學校的教研員,不僅要做一個溫暖的教育者,更要做一個智慧的研究者。
做溫暖的教育者,需要我們在工作時,充滿愛心、充滿真心、充滿公心、充滿慧心。讓我們的服務對象能真切感受到我們平等、理解的愛。這應成為我們的自覺行為。而做一個智慧的研究者,則是我們每一個教研員應有的追求。
智慧是對事物能認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智慧的研究者,是指研究者在認識事物、分析事物、判斷事物并在實踐中遵循事物規(guī)律、實現行為目的的過程中,始終以研究的心態(tài)參與其中,不斷獲得新的體驗,得到新的認識,取得新的成果,與此同時增強并發(fā)展著自身的這種研究能力。我想自己是一名從事幼兒教育教學研究的工作人員,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自己也在不斷地提升屬于自己的教育智慧,我感到成為智慧的研究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我終身的追求。
教研員的主要工作是開展高效的教師教育,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在《課程研究與編制導論》一書中,斯騰豪斯提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有三條途徑:通過系統理論學習;通過研究其他教師的經驗;在教室里檢驗已有的理論。教師的學習同兒童的學習一樣,是一種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是在自己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研究、驗證、發(fā)現,不斷吸收同化各種新信息,從而建構整合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過程。斯騰豪斯的后二條途徑都涉及“研究”。教師成為研究者已是教師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以先進的理論為指導,引領教師研究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
作為一個專業(yè)的教研員,要和一線教師組成學習研究共同體,和教師們一起,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努力提升教育實踐的科學性、合理性,幫助教師逐漸由新手型向成熟型、專家型教師發(fā)展。
要引領教師研究,就必須了解教師研究的本質和主要特征,我認為,教師研究的過程就是教育教學的過程,是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教師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進教學,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兒童的學習和發(fā)展。教師研究是為了教育教學而研究,是在教育教學中研究。教師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專業(yè)自主”——對于教師個人來說,意味著能夠運用專業(yè)知識獨立進行判斷、決策。完整地說,“專業(yè)決策”是在工作中“運用高級縝密的知識,作為判斷和行事的標準。判斷即指一個人運用專業(yè)知識診斷、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種可能的行動方式,并評估行動及決定可能造成的長遠后果的認知過程?!?/p>
每當想起這些,總感到責任重大,做智慧的研究者是我的長期追求。我要不斷努力學習讓自己逐漸成為智慧的研究者,也要帶動全區(qū)的幼兒教師把做智慧的研究者作為共同的追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