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我們仨的讀書筆記及感悟
《我們仨》一書中,楊絳先生借夢喻實的筆法,真摯且風趣的描繪和充滿智慧的為人處世,讓讀者們都對這本書愛不釋手。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目赐晡覀冐淼?a href='http://www.yishupeixun.net/zw/dushubijii/' target='_blank'>讀書筆記及感悟收獲,歡迎大家閱讀轉發(fā)。
看完我們仨的讀書筆記及感悟篇1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边@是我聽過對家最美好的描述。我們對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向往,我想要一個溫馨的家、一個能夠包容我小脾氣的家、一個沒有爭吵的家……如此種種都是我們對于家的期待,但何以為真正的家呢,我覺得正是如楊絳先生所說的那樣“因為有我們仨”,才讓我們擁有真正的家。
我為書中錢鍾書先生說的:“絳,好好里(即‘好生過’)?!彼袆?,而楊絳先生文中寫到的“我有沒有說‘明天見’呢?”直接讓我浸濕了雙眼。我好像終于理解了之前一個視頻里的女孩說,“很想說但是再也不能說的話是‘明天見’”是為什么了,這是對明天最美的憧憬,是最浪漫的三個字。我想對你說明天見,讓我們對明天都充滿向往,因為明天有你的存在,因為明天我們還能相見。
我很羨慕書中楊絳先生一家,不提他們在后期經(jīng)歷的時代變革,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與孩子之間的牽絆都是我在這本書之外看不到的??赡苷沁@么一種情感讓我為書中的情節(jié)動容,書名《我們仨》無需多言這就是他們的故事,就只有“我們仨”就足以讓讀者體會這本書所傳達的。
看完我們仨的讀書筆記及感悟篇2
以前讀過這本書的,系統(tǒng)推送,我忍不住又看了一遍。了解楊絳先生源于對錢鐘書先生《圍墻》的喜愛。楊絳先生的文字,讀起來感覺平實,親切,她不張揚,于平實中見真情。
這部作品寫了他們一家三口的日常,以倒敘的時間次序,先是錢先生和楊先生老年時期,一家三口互相關愛,互相扶持,經(jīng)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們對生活,始終是坦然的,樂觀的。文章以夢境的形式展開敘述,有錢先生的下放,錢媛的重病,楊先生對他們的惦念與不舍。即便都很困難,依然,努力保全彼此世界的溫度。在三人世界里,各自安好又彼此溫暖,直至丈夫和女兒離開,家變成了客棧。
然后,楊先生回憶了他們仨的過去,有奮斗的艱難,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更有一家人相親相愛的活色生香。特別是書中所附的書信往來,楊媛的畫,處處散打著愛的溫度。如果說我感受到他們幸福生活的秘訣是什么,那就是真實,讓每個人保留自己原本的樣子,比如錢先生的孩子氣,比如錢媛對父母的稱呼,再比如楊先生對婦女倆的寵愛,還有他們對日?,嵥樯钏玫目此撇唤?jīng)意卻充滿智慧的小定義。
其實,這樣的日子每個人都有,但是,每個人的選擇和生活方式不同,很難想象,除了親情,還有什么是楊先生一家所在乎的。好像沒有。關鍵是歲月的積累,精神世界的豐富,決定了我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看完我們仨的讀書筆記及感悟篇3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币欢纹椒矞剀暗挠H情故事,有一個平凡溫馨的名字——《我們仨》?!段覀冐怼愤@本書我很早時就買回了家,當時只翻了幾頁,看這本書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也沒有優(yōu)美華麗的字句辭藻,只是一位老人如數(shù)家珍地敘說自己一家人的故事,便把它丟在一邊。隨著年齡的增長,那顆浮躁的心漸漸平靜下來,我才讀出其中的意味。
《我們仨》就像一杯清茶,需要你慢慢去品,才能辨其味、知其香。這本書只有不到二百頁,卻用最樸實的文字講述了三人在天意下相聚,又在古驛道上相失。第一部《我們倆老了》只有薄薄的一張紙,也只講述了一個老人常做的夢,卻道出了一種害怕失去最親的人的惶恐。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用亦真亦幻的手法,講述了在鐘書和錢媛患病之時,楊絳女士兩頭奔波,卻仍無法挽留親人的離去。最終,“我們仨”在古驛道上失散。三里河的寓所因為親人的離去,也成為了一個暫住的客棧。
楊絳女士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獨自一人在青燈下回憶“我們仨”。這本書的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也是這本書的主體,像寫日記一般記錄了三人在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這部分記錄了許多家庭瑣事,正如我們普通人一樣,一個學者之家也需要關心柴米油鹽之類的生活瑣事。連有一身傲骨的學界權威錢老先生,干家務活也如我一般笨手笨腳,不得不隨時向妻子求助。楊絳女士正如很多老爺爺老奶奶一樣,不厭其煩地對后輩講述年輕時的種種趣事,而我們這些聽者也好像圍坐在楊老身旁,感受大學者平凡簡單的快樂溫馨。
《我們仨》這本書可以看作一本幸福指南,為許多人指出幸福的方向。這一家三口十分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出樂趣,如把飯后的散步美其名曰“探險”;錢老是在學術界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可在家中卻如孩童一般要被人寵著,被人照顧:楊絳女士干起家務活來干凈利索,算是家務事上的頂梁柱??伤€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帶著女兒才敢走夜路……很多人只顧著為了追求遠方那虛無縹緲的幸福,可到達時才發(fā)現(xiàn)幸福就在自己出發(fā)的原點。平平淡淡才是真。楊絳女士一家就是對此最好的詮釋,他們與世無爭,不求富有,不求聞達,“成名,只不過是多了一些不相知的人而已”。
他們只希望有二三志同道合的知己,一起徹夜長談;只希望家人都健康平安,能與家人一起在平淡中享受快樂和溫馨。如果你在尋找幸福的路上迷失方向,請讀《我們仨》。讀過這本書后,你或許能停下腳步,在與家人朋友的平淡中,嘗出幸福。
看完我們仨的讀書筆記及感悟篇4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什么困難都好像迎刃而解了,其實在那個年代,他們受到的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因為一家人的心始終聯(lián)系在一起,又有著別人欽羨的相處方式,看起來是那么輕松而美好,仿佛一切外在的壓力的災難都不算什么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聯(lián)系的方式總是書信,中間他們也分離過,時間也不算短,可是每次相聚總是那么和諧,三人在家中的角色很自然地分好工,互通又互補,外號既貼切又溫馨,我很羨慕他們之間的默契和信任,總有說不完的話,總有共同的趣味,切切實實是這個時代所缺乏的吧。事無巨細他們都互通訊息,即使再忙,也不忘溝通,試想如今這個時代隨隨便便就能聯(lián)系,卻總是缺少點什么,遠不如“我們仨”的主人公交流得多呢,也完全沒有他們之間的那種情感。
剛開始前面的文章我有點看懵了,總讓我認為是靈魂出竅了,看得也很難過和悲傷,總希望美好的事情能一直延續(xù),沒有死別,也不會只剩下作者一人孤身在世上了,這多么殘酷啊!生活不乏趣味,關鍵是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人生趣味的心,“我們仨”的一生都應該是現(xiàn)代人學習的榜樣,家人本應該如此,互相扶持、互相包容,在繁忙的工作節(jié)奏下,也能增添家的樂趣,平凡中的樂趣!
看完我們仨的讀書筆記及感悟篇5
看完了《我們仨》,一直好奇錢鐘書和楊絳之間的恩愛相處之道,在這本書中得以窺見一二。
發(fā)現(xiàn)飽腹詩書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這種世界較其他人有著天然的屏障。
他們不管外在的言語,外界也或許認為他們清高。像極了俗世中的“你不是人民幣,不可能人人都喜歡你。”
錢楊不與他人爭鋒,秉承謙遜的相處之道,也不免有人詬病。倒讓我們俗世之人更加應該把他人的言論看法拋擲腦后,可得一身輕松。另外,二老育有一女,老人的心愿都是孩子快樂無憂、健康成長,長大之后?;丶铱纯础?/p>
與俗世稍有不同的可能是二老會更加支持女兒的個人發(fā)展軌跡,為所謂工作、發(fā)展做出甘愿忍受思念的讓步。
這或許是高知識分子的人生領悟。
而俗世之人或許在個人發(fā)展和家庭團聚方面較難抉擇。又或許,這根本不是俗世不俗世的問題,這只是每個人的個人選擇問題。自古“忠孝難兩全”,長大之后也更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再有,錢老在84歲高齡仍要服從組織安排,一路顛簸路途遙遠去開會,在外的條件總比不上家里安心舒適,楊絳女士再心生不愿也會尊重錢老自己的決定。
至此發(fā)現(xiàn),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工作難處。
看似光鮮或完美的工作背后或都有其辛苦之處。
應了之前的一句話“沒有一種工作不委屈”。所以,不抱怨工作,盡力克服困難,大概是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區(qū)別。
最后,錢楊之女錢瑗先于二老去世,真是令人扼腕。
之后,錢老于女兒去世的后一年也因病去世,獨留楊絳女士一人聊度余生。至此我們仨走散了,楊絳女士也要在原有的以家庭為中心的團圓氛圍中盡顯孤獨。
至此感概,這一生,或好或壞都是個人“獨活”的一生。
這種“獨活”,不是形式上的孤獨或歡聚,而是精神上的自我寄托。若終其一生不是為自己而活,然后才為家庭而活,那么家人走散的那一天,就是世界崩塌之日。好在,我們仨走散之后,楊絳女士還可以看書、寫作、出書。
形式上雖然一人了,內(nèi)心還有一隅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則是支撐天不會塌下的頂天柱。
可喜可嘆也。觀他人的一生,可以反思個人需求的渺小。
在他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可以當作參考,要什么,不要什么。
少即是多。
在這短暫的一生中,竭盡全力,做減法,去成為自己,從心而活。
看完我們仨的讀書筆記及感悟篇6
《我們仨》是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寫的一部回憶錄,主要講述了一個三口之家溫馨的生活。
書中分為三部,第一部以夢來開頭,第二部寫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調(diào)凄美,是楊絳先生用以懷念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媛和丈夫錢鐘書。用夢境的形式來哀悼兩位親人,表現(xiàn)出了楊絳先生失去至親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樸實的語言描繪出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從兩口之家,變成三口之家。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jié),都表現(xiàn)這個家庭的和睦溫馨。三口之家均為當代學者,錢鐘書和楊絳近從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筆耕不輟,堅持讀書寫字和教書育人,對自我要求很高。錢鐘書是一個在學術上智商很高,卻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還有些低能,卻一向堅持給妻子做早餐的習慣,對妻子和女兒其實很體貼。
而作為兩位偉大學者的女兒,錢媛從小雖然體弱,可是生活很樂觀。她很孝順,從小就乖巧懂事,始終是父母的安慰和驕傲。作為北師大的教授,她忍著病痛,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他們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只是有著學術上的鉆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但他們好像總是能夠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夫妻經(jīng)常飯后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主角,爸爸在學術上是教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干干凈凈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僅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兒長大了,會照顧媽媽,像姐姐;會陪媽媽,像妹妹;會管媽媽,像媽媽的媽媽。
看完我們仨的讀書筆記及感悟篇7
楊絳先生用樸素的語言講述了一家三口的相聚、相守、相離、相思……滿滿的都是愛。
楊絳先生字里行間里透出一種慈母的溫暖,賢妻的知書達理,每當鐘書闖了禍,她總是會說“不要緊,我會修”,然后鐘書就真的不再擔心,而楊絳先生也真的會修好。那種溫柔如水里又有一種強大的包容,被孩子和丈夫深深的信任和依賴。
圓圓4歲就開始看書,翻書的樣子和爸爸一摸一樣,用拇指和食指,翻的很快,那副畫面立刻生動地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圓圓12歲就看完了很多名著,比如西游記等等,說到西游記我現(xiàn)在正在看,是那種半古文的,一邊看一邊看注釋,所以要不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呢,在這樣充滿書香之氣的家里耳濡目染,??刺圃娙偈?,不會寫詩也會吟啊……
圓圓成為大學教授后,楊絳先生還和丈夫說:咱們的孩子強爹娘勝祖宗,開會發(fā)言時我的心都跳的蹦蹦響,阿圓卻不慌,還總是有她獨到的見解,好多會議都是她主持!鐘書書也一個勁地點頭稱贊說,我們的圓圓是可造之才!從這里又可以看出楊絳夫妻的謙虛和對孩子肯定和贊賞!
一家人都樸素簡單純真,有著高貴的靈魂。楊絳先生說我們仨在一起就算不說一句話,也會讓我們覺得很舒服和溫暖。三個人在一起互不打擾,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互相依賴,又互相尊重。
后來阿圓得病先走了,過了一年丈夫也離開了,就留下楊絳先生一個人,她說:只留下我一人,我想念我們仨……看著眼淚止不住流下來…
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聽楊絳先生在講自己的一生,從她很小的時候,講她的父母親,她的兄弟姐妹,講她和鐘書,講圓圓和她們仨,安靜平和的語氣講述著娓娓動聽的好故事。
看完我們仨的讀書筆記及感悟篇8
七月初與《我們仨》失散了,怎么也找不到,一直認為失散與家以外的地方。卻不想8月初時被一直念念不忘此事的兒子苦尋到了《我們仨》。
兩次閱讀這本書有著不同的心情。先前讀了《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時,我正好在醫(yī)院等待身體檢查,先生就把我?guī)нM了她的夢:先生與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虛虛實實,亦幻亦真。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是對錢鐘書先生和錢瑗濃濃的親情回憶。
失而復得,接著讀《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書中有許多細節(jié)感動著我: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圓圓的出生,透過一個個小故事,仿佛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笑,有情調(diào),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出差時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jīng)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里有著真真實實的反映。
寫到這里,我似乎對《我們仨》又多了點感想在心頭。不由得想起給弟弟寫的信,無外乎是勸解弟弟與固執(zhí)的父親。從我生在這個家庭里,我們彼此相愛,卻很少去透露彼此的感情。從前是我們四個,現(xiàn)在我們又各自有了“小我們”和“小我們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