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魯迅讀書的筆記
魯迅的作品可以解救人的靈魂。讀這些作品,一定要做點筆記才是。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guān)于魯迅讀書筆記,希望你喜歡。歡迎查閱。
魯迅讀書筆記1
《吶喊》共收作品十四篇,起于1920年的《狂人日記》,迄于1920--年的《社戲》。作品的選材,"多采自病態(tài)的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當時的魯迅認為最須急切地療救的,是人的"病態(tài)"的靈魂。
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發(fā)展脈絡(luò),同時對游蕩在當時背景中的自弦靈魂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在序文里,"醫(yī)病"的問題,成為作者用于表述過去的一個基本線索。首先是為父親買藥醫(yī)病,結(jié)果,"我的父親終于日復(fù)一日的亡故了"。接著是上日本的醫(yī)學專門學校學醫(yī),決心"求治象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但作者看到的"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示麻木的神情"的一群中國看客。作者從這群看客的身上,看到不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病癥。作者由關(guān)注身體的病痛到關(guān)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作者思想發(fā)展的進程。這一思想轉(zhuǎn)化的進程,對作者來說是至關(guān)重要的。同時,從藝術(shù)表現(xiàn)上,作者思想的這種轉(zhuǎn)化,又僅僅是通過并不曾為他人所注重的幾則小事的表述來實現(xiàn)的,這顯示出作者準確、精到的把握能力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在這篇序文里,作者并沒有回避自己曾有的猶疑和孤寂,體現(xiàn)出了坦蕩率直的藝術(shù)品格。而作為一篇序文,作品又恰當?shù)靥崾玖怂砸餍≌f的緣由:"鐵屋子"作為作者對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象征,它既顯現(xiàn)了魯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時也昭示了作者要領(lǐng)著國人從精神上走出它的決心。于是,"吶喊"就成為作者從深寂孤苦中所噴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憤。從集子中所收作品看,也明顯地保留著作者于"五四"高潮時期,在結(jié)束一段的沉默之后奮起呼喚的特色。這篇序文的寫作特點,突出地體現(xiàn)出作者的用筆素樸、簡括,不事鋪排。這種筆觸,與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應(yīng);同時作者的素樸、簡括,并不意味著作者思路的單調(diào)、狹促。作者在描述生活鎖事的同時,總是把他的得寸進尺觸,抵向我們的心靈和精神。至今,這篇序文仍以它簡括深思的藝術(shù)個性和憂憤深廣的思想,給讀者帶來深層次的思索。
然而《吶喊》是魯迅1920--年至1920--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jié)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tǒng)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xiàn)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這部小說集于1920--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出版后得到很大回響。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yī)從文的經(jīng)過和目的。他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yè),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shè)的礦務(wù)鐵路學堂,1920--年畢業(yè)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20--年進仙臺的醫(yī)學專門學校,1920--年中止學醫(yī),回東京準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jīng)歷使他棄醫(y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據(jù)解說,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y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說投稿到《新青年》的經(jīng)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于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后還陸續(xù)推出了另外十余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說:'在我自己,本以為現(xiàn)在是已經(jīng)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qū)。至于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huán),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于自己,卻也并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0--年所作的15部小說。后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后更名為《鑄劍》),遂成現(xiàn)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介紹《吶喊》的內(nèi)容。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其中了反應(yīng)了作者思想發(fā)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tài)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wù)、學醫(y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xiàn)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fā)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nèi)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欲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著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shù)魅力。
魯迅讀書筆記2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xiàn)代白話小說。令人驚異的是,這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上具有開山意義的作品,已經(jīng)顯示出極其成熟的特色,使后來的許多研究者為之傾倒,究其原因,除了魯迅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外,我們也無法不嘆服于先生的天才。
下面,我將對《狂人日記》進行個人化的解讀,其中自然有偏頗之處,然而作為一位讀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權(quán)力?!? 翻開《狂人日記》,首先進入讀者視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這個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過“常人視角”敘述出來的:狂人發(fā)病棗旁人側(cè)目棗家人延醫(yī)救治棗狂人復(fù)原。這一層的意思凡識字者均可以解讀出來,因為在小說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xiāng),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因大笑,出示日記二冊,謂可見當日病狀,不妨獻諸舊友。持歸閱一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體不一,知非一時所書。間亦有略具聯(lián)絡(luò)者,今撮錄一篇,以供醫(yī)家研究。
通過常人視角,我們可以合理地解釋狂人眼中他人對其的“迫害行為”。比如小說的第一節(jié)中狂人記道: 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根,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
因為得知狂人發(fā)了狂,因此大家對他有些害怕,并且議論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卻認定是大家謀劃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請了醫(yī)生來給狂人診治,開了藥,囑咐大哥趕快給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卻是這樣的情形: 老頭子跨出門,走不多遠,便低聲對大哥說道,“趕緊吃罷!”大哥點點頭。原來也有你!這一件大發(fā)見,雖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有了這些描寫,于是我們得到一個完整的符合邏輯的故事:一個年輕人由于腦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對他進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醫(yī)生的治療年輕人的瘋病治愈了,重新進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軌道赴某地候補矣。我們所看到的“狂人日記”就是這樣一個醫(yī)學上的病例的記載。由于魯迅曾經(jīng)學習過醫(yī)學,并且護理過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這份“狂人日記”模擬得十分真切、詳盡。
以上是對《狂人日記》的第一層解讀,然而大多數(shù)人都可以很輕易地透過病例的假象,看到魯迅以象征的形式對封建傳統(tǒng)所進行的批判棗在這里,我將它作為我的第二層解讀,即狂人“狂行下的表層批判”。
當我們以“狂人視角”對作者筆下的世界進行關(guān)照時,我們就開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傳統(tǒng)”殺人、吃人的罪惡棗周圍人無法容納清醒者開始對他進行迫害:加之“瘋”的罪名棗狂人重新屈服于惡勢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這是在《狂人日記》發(fā)表的當時和以后,大多數(shù)評論者所解讀出來的共同結(jié)果。在這種解讀中,出現(xiàn)了一個時代化的批判對象:“傳統(tǒng)禮教”----這正是新文化運動著力批判的對象。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的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此為自己批判的焦點,是無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確是魯迅當時的創(chuàng)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來: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另外,魯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正因為有了這種共同的解讀,《狂人日記》才被作為“五四”啟蒙運動的一個文學范本,通過它,新文化運動的倡導(dǎo)者們打起一面大旗:“救救孩子”!
然而一個文本在它被創(chuàng)作完成之后,便脫離了作者成為獨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不同的時代中,不同的讀者將會有不同的解讀出現(xiàn)。正如世紀末的今天,在我的眼中,《狂人日記》可以解讀出的第三層意義:這就是狂人“對人類的深層批判”。
依然是通過“狂人視角”關(guān)照周圍世界的真相:敢于對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發(fā)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提防、傾軋、殘殺,并且已經(jīng)成為一種難以扼止的惡性循環(huán):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 于是狂人呼吁人類和睦相處: 去了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飯睡覺,何等舒服。這只是一條門檻,一個關(guān)頭。
然而: 他們可是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師生仇敵和各不相識的人,都結(jié)成一伙,互相勸勉,互相牽掣,死也不肯跨過這一步。 絕望當中狂人吶喊、呻吟,發(fā)出“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
對人類整體的批判也許并非魯迅創(chuàng)作時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卻具有廣闊的共時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決不僅止于五四前的中國國民而可以延伸到整個人類;其批判所指的人類劣根性也不是僅僅消滅“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許它本就是人類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個分子,永遠無法消除,并將在最終導(dǎo)致人類的自我毀滅。這征兆,我們在今天已經(jīng)可以看出:可以將地球毀滅幾千次的核武器、每個人都參與其中的對地球的污染、因人類道德淪喪爆發(fā)出來無法治愈的世紀疾病“愛滋”……魯迅正是因為看到了人類的這種難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絕望,“救救孩子”的呼聲之后才不是一個“感嘆號”而是“省略號”。在他看來,這呼聲儼然如將封閉在無法打破的鐵屋子里的將死之人喚醒,使他們感到無法解脫的痛苦。
然而魯迅始終是一位直面現(xiàn)實的勇士,即使他內(nèi)心中已經(jīng)感到絕望卻仍然站起來進行絕望中的反抗。而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滅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已經(jīng)有人在呼吁保護地球、建立綠色家園,有人在“以筆為旌”,尋找人類的終極價值……雖然這呼聲十分微弱,但卻令人看到了人類世界的最后曙光。
魯迅讀書筆記3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第四冊)
這是文章開頭部分的環(huán)境描寫,一般我們都認為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其實聯(lián)系時代背景仔細分析還可以得出,“夜游的東西”雖小,但它們是活動的,象征著革命者力量微弱卻是清醒的?!笆裁炊妓闭f明整個社會處在熟睡狀態(tài),沒有蘇醒。所以,這一句暗示著當時的社會是黑暗的,社會中大多數(shù)人還是麻木、蒙昧的。魯迅的文章環(huán)境描寫一般都與寫作背景有關(guān)聯(lián),分析的時候可聯(lián)系背景思考。
不光環(huán)境描寫,動作描寫也同樣具有深刻的含義。
“華大媽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錢。”(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第四冊)魯迅先生在一句話里面竟然同時用到了兩個“掏”字,來表現(xiàn)華大媽的小心、謹慎,把錢藏得極為隱秘,告訴我們?nèi)A家的錢來的極不容易,也說明了華老栓要去辦的事情特別重要,才動用這包洋錢。同時作為一處懸念,勾起讀者的欲望,渴望弄清楚華老栓究竟要去干什么。“老栓接了,抖抖的裝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兩下”。連續(xù)用到了“接”“抖”“按”這一連串的動詞,說明華老栓特別的小心,生怕把這些錢弄丟了,裝妥帖了之后才出發(fā)。這樣仔細究竟是去干什么?此處更進一步引發(fā)讀者深思。讀了后文我們才知道,他之所以這樣仔細是因為兒子的病要靠這些錢去換的,可以說錢就是兒子的命啊,所以才格外小心。
通過分析我們了解到魯迅先生不但字詞錘煉的極好,而且也懂得如何埋下伏筆,設(shè)置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
“西關(guān)外靠著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塊官地;中間歪歪斜斜一條細路,是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卻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第四冊)
這是文章第四部分開頭的環(huán)境描寫,給我們渲染了一種神秘幽深的氣氛。在這一段中作者用到了一個比喻,將兩面的墳?zāi)贡茸黟z頭。這個比喻得引起我們的重視,通過閱讀課文,我們不難得出本文所說的“藥”,其實就是“饅頭”,只不過是醮了人血的饅頭。所以,我們應(yīng)該將此處的“饅頭”與前文的“饅頭”作比較,找出兩者的異同點。
前文中所說的“饅頭”就是飽含著華老栓一家人全部希望的“人血饅頭”,它是殺害革命者的罪證,以康大叔為代表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告訴華老栓,只有“人血饅頭”才是華家兒子生的希望,華老栓是愚昧群眾的代表。文章第四部分的“饅頭”實際上就是一座座墳?zāi)梗怯廾寥罕娂案锩咚劳龅臉酥荆彩欠饨ńy(tǒng)治階級殺害革命者的罪證,他們把群眾及革命者的死當作祝壽的禮物。所以,此處的“墳?zāi)桂z頭”與“人血饅頭”形成的鮮明的對比,極具諷刺意義。
同時,魯迅在本段中寫到“中間歪歪斜斜一條細路,是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卻成了自然的界限。”是想告訴我們,路是人走出來的。暗示了革命的道路雖然“歪歪斜斜”“細小”,但是只要人們愿意走,終有一天會成為與封建統(tǒng)治者不同的,界限分明的大道。
身處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魯迅為了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同時也要很好的保護自己,他必須要采取一些隱諱的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學習魯迅的文章,一定要聯(lián)系時代背景,弄清指代和象征義,結(jié)合具體的時代環(huán)境去理解,挖掘他文章的魅力所在,也是一件非常愉悅的事情。
魯迅讀書筆記4
之所以取這個名號,與老師上課提及的魯迅先生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有關(guān)。所以最近又重新拿起了魯迅先生的小說,細細品味了一番。。。。。。故事發(fā)生在一個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來。“華大媽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了一半洋錢。老栓接了,抖抖的裝入衣袋,”他要去買“人血饅頭”給自己的兒子小栓治病,天氣雖冷,老栓到覺得爽快,仿佛變了少年,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邁,而當他從康大叔接過饅頭之后,他的精神全在一個饅頭上,仿佛抱著一個嬰兒。
相信很多人看了,都會覺得很荒謬,這和古人求符泡茶治病有何區(qū)別呢?而華老栓卻跟撿到寶一樣,罔若不知。而更荒謬的是這個用血浸過的饅頭凝聚著華家夫婦大半輩子的心血。相信,很多人會被這一幕感動。但是恰恰相反,我覺得可悲。假若華老栓有多個兒子,他還會不會傾其大半生的積蓄去為不可救藥的兒子治病呢?答案是很肯定的,不會!不只有一個兒子,而有多個兒子,足以讓華家傳宗接代,那本就貧困不堪的老栓還會不會。。。。。。。因為他還有別的兒子,足以保華氏香火不滅,所以這愛變了“質(zhì)”。試想老栓生活的年代,盡管當時的封建制度已經(jīng)土土崩瓦解,但像老栓這一把年級的人,“思想蛀蟲”已經(jīng)深入骨髓了,他的腦子里充盈著的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華大媽也被“三從四德”壓得喘不過氣來。所以為了華氏的香火,為了到陰間給自己的父母一個交代,他們必須救自己的兒子,相信這種行為,與其說是父母對兒子的愛,不如說是對祖宗的孝吧!
而在另一邊,一個資本主義者,夏瑜被處死了。而夏瑜的血,也就是這人血饅頭的來源。但是,這個革命者的死并沒有給老栓這些人的生活帶來什么風浪。他才不管被砍頭的人為何流血。如果這血救不了兒子,他便會覺得這沒有什么價值。這就是以老栓這典型人物為代表的“民痞”的聲音。
這里的底層人民是麻木不仁的,只要與自己不相干的,那么把殺人也看作一種熱鬧,“頸項伸的很長,仿佛許多鴨子被無形的手抓住了,向上提著”。他們沒有受過教育,愚昧無知,即便康大叔是個大惡人,但他告訴老栓什么時候殺人,且人血饅頭能治病時,老栓兩口子真的是異常感激,就如今天俗話所說:別人把你賣了,你還替別人數(shù)錢呢!
而據(jù)當時背景了解,革命者夏瑜隱喻了革命烈士秋瑾,對“民痞”的奴性和麻木不仁讓我們不禁思考,如果中國民族沒有覺醒,那革命就永遠無法成功,只有充分發(fā)動群眾,共同斗爭,才能取得革命的最后勝利。
魯迅讀書筆記5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小說短短一萬多字卻生動地描寫了子君與涓生從相戀同居到愛情破滅的全過程。語言簡短有力,思想內(nèi)容深刻龐雜。涓生和子君他們單純追求個性解放,愛情至上,走個人奮斗的道路,最后造成了悲劇。
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jīng)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fā)他曾有的熱烈的愛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獄的悔恨。涓生的故事發(fā)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里,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寫,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愛情正是那個提倡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最后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
回顧涓生對待子君愛情的過程,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陰暗面。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也難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溫習的必修課,而涓生后來卻只當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踐踏了。涓生沖動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浪漫熱情,只能維持到得到子君的愛時,就成了“被質(zhì)問,被考驗”的負累了。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悅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并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jīng)暗地里隱藏著不穩(wěn)定性。
總之,《傷逝》中子君是個悲劇性的人物,她對愛情的盲目純真一開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劇色彩。涓生的“無愛之愛”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劇化進程。
2021年魯迅讀書的筆記相關(guān)文章:
2021年魯迅讀書的筆記
上一篇:優(yōu)秀的水滸的閱讀筆記
下一篇:2021年查理九世故事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