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丁香五月婷婷,丁香五月婷婷网,欧美激情网站,日本护士xxxx,禁止18岁天天操夜夜操,18岁禁止1000免费,国产福利无码一区色费

學習啦 > 作文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尋覓中華》讀后感1000字作文范文10篇

時間: 福萍21190 分享

  《尋覓中華》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有關中國的路程,第二部分有關世界的路程,第三部分有關作者自己的路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尋覓中華》讀后感1000字作文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鑒!

  《尋覓中華》讀后感范文一

  從猜測黃帝,問卜殷墟,到走進魏晉田園,最后對明清的郁悶,余秋雨先生用一篇篇散文優(yōu)雅地敘述著中華文化的興衰變遷。其實都是樸素的語言,讀起來確是字字珠璣,你會被他帶到另外一片世界,會對高雅而特異的魏晉人士而向往,會對盛唐海納百川的文化而驕傲,也對明清文化專制統(tǒng)治而扼腕嘆息。

  然而,我最喜歡的卻是余秋雨先生對當代文化的一系列論述。

  “清代結束之后的近代和現(xiàn)代,實在一言難盡。文化信號很多,而文化實績很少。文化激情很多,而文化理性很少。文化言論很多,而文化思考很少。文化名人很多,而文化巨匠很少。文化破壞很多,而文化創(chuàng)造很少?!庇嗲镉晗壬缡钦f到。

  一百年前,正是兵荒馬亂,國運維艱的時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文化的這種狀態(tài)尚可理解。而大約五十年前,新中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一項的運動。政治野蠻地籠罩住了文化。全國停課廢學,上山下鄉(xiāng),農(nóng)村即是學校,農(nóng)民就是教師。這種情況,在文明的發(fā)展史無疑是一次大地震,幾千年來從未斷絕的文化傳承突然停止,所有的人投身農(nóng)業(yè),大連鋼鐵。

  幸在它只有十年!

  終于迎來了改革開放,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國的文化也開漂洋過海,走遍世界。然而,文化似乎永遠跟不上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越來越滯后,越來越迷亂,越來越失去了公信力。

  余秋雨先生引用了作家王小波的一句話,中國文化界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做事的人,一種是不讓別人做事的人。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后一種人的力量大得多。例如,巴金說過,中國存在著某種人物,那種人物數(shù)量不多,影響極大,平日不知道藏在哪里,一有風吹草動就冒出來,在報刊上一會兒揭發(fā)這個,一會兒批判那個??吹竭@家院子里的花草茂盛,就大聲咒罵;看到那家陽臺上的鳥聲動聽,就掄起棍棒。正是這批人,使中國作家一直處于恐懼之中,無法寫出像樣的作品。

  時至今日,尚有人打著言論自由的口號批評他人,嘩眾取寵,網(wǎng)上看見一則新聞,一位八零后作家竟炮轟魯迅偽大師。我想,魯迅先生是否大師尚不重要,可先生當時的作品背景是為了喚醒沉睡的國人,單憑這一點,兩人層次一下區(qū)分開來,至于你怎么貶低踐踏,魯迅先生也是看不見,聽不到的了。

  難道,現(xiàn)代的文化就限于這種怪圈了嗎?不是的,真正的大文化,不是藏于隱世著作,而是人民大眾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價值,滲透于千家炊煙萬家燈火之間。

  有一個漁村的漁民出海打魚,一定會在出海前走很遠的路,到一個讀書人家里求得一大疊字紙,壓在船底。他們說,天下沒有比文字更重的東西了,就靠它壓住風浪。他們不認識文字,卻尊重文字,這大概是人沒接收教育而體現(xiàn)出的最原始的狀態(tài),這便是中國文化的靈魂所在。

  我相信,總會有這樣一種人,出現(xiàn)在中華文化大踏步向前邁進的時刻,打破怪圈,走向自由。而中華文化也與世界親密相容,偶爾閃現(xiàn)出千年積累的高貴,亦如生活在這種文化下的子民,品行善良,思想豐富,道德高貴。

  《尋覓中華》讀后感范文二

  回望歷史,在依依云水、渺渺帆影里看朝代在連綿戰(zhàn)火中興衰替代;看偉人在世事沉浮中屢遭劫難??床粖A雜利益的君子之爭,看亂世爭霸的背后又有怎樣的蘊含,看世事變遷中文明的融合,看滄海桑田中巨星的隕落。

  尋覓中華,是尋覓刑場上嵇康神秘的千古絕響;是尋覓老子的烏托邦社會;陶潛的桃花源;尋覓佛教的淵源以及取經(jīng)者悲壯的跋涉……

  五千年歷史上,每個朝代的皇帝身邊總有一種人——檢舉揭發(fā)專業(yè)戶,或者總有一個把好人認成反面角色的最高統(tǒng)治者。嵇康、蘇軾是撞上了檢舉揭發(fā)戶;杜甫和司馬遷是栽在了皇帝手中。但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麻煩都來自內(nèi)心的善良、自身的才華和叛逆、反抗的性格。在古代,似乎制造一起冤案只是徒手之勞。揭發(fā)戶只需給受害者安上一個低俗、能引起公憤的罪名。而皇帝只需認正面角色為反面人物就好了。有多少風華正茂、才華橫溢的財政毀在了小人手中。但這些寫的一手好字、作的一通好文的文人又能說什么呢?王維被貶,岐王的臉變得比翻書還快。李林甫壟斷考場,扔掉了杜甫的卷子······

  但詩歌是個王國,唐朝時王國中最美的地域。唐代詩歌蓬勃發(fā)展,包羅天地,開放自然,唐代的自由平和為唐代詩歌蓬勃發(fā)展起了重大作用。

  巍巍大唐,包羅萬象,心態(tài)平和,氣韻高華。唐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不斷收納各路文化,人類的璀璨文明在這里交融生華。唐朝的繁盛在中國歷史上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對《尋覓中華》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會昌三年六月二十七日夜間,長安東市燃起到那場大火,燒了四千四百余家商鋪,但這四千多家商鋪才二十四行,不到整個東市的八分之一。由此可見東市商業(yè)貿(mào)易的繁榮。盛唐在于它的心態(tài),在于它包羅萬象,也許這比一個國家有無懈可擊的國力、軍事更重要。

  天真爛漫的時代造就同樣的詩人;安史之亂后的頹廢卻也造就了為中華文明注入生機的詩人。李白、王維、杜甫是唐代有興到衰的真實寫照。他們的人生際遇、享受的快樂、遭受的劫難亦是時代的特點。頂級的繁華走向衰落總需要見證,這三位巨匠級詩人當是最好的見證著。

  公元七四四年,相差十一歲的李白和杜甫相遇。一個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個早已名滿天下;一個活躍于安史之亂前,一個繁盛在安史之亂后。他們代表著兩個不同的時代,卻擁有相同的愛好,是彼此的知心。作者對李杜相遇的看法生動有趣:就像大鵬和紅雁的相遇,一時間巨翅翻舞,山川共仰。但在他們分手后,鴻雁不斷為這次相遇高鳴低吟,而大鵬則已悠然于南溟北海。

  王維家境富裕,十八歲進入長安諸王府,二十一歲考進士又拿了解頭做了京官。因岐王僭越觀黃獅子舞,貶到兩千里外的濟州小城,遭遇了他的“生存落差”。王維與李白一樣都被岐王妹妹----玉真公主所癡迷。安史之亂后,王維被安祿山擄去任偽職,唐肅宗反攻長安得勝后,成了被全國聲討的叛臣,與李白“世人皆殺”類同。但王維、杜甫、李白三位巨匠都挺過來了。王維的詩禪意安閑、智看一花;李白的詩浪漫灑脫,飄逸豪放;杜甫的詩沉郁頓挫、浩蕩大氣!有了這三人的帶領,唐詩展現(xiàn)出了詩歌應有的韻律和典雅,達到了詩歌領域的巔峰。

  亂世又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代?亂世如麻!亂在朝廷!

  朝廷無法成為一個持久的存在,它的存在方式是不斷更迭的。五千年文明頻繁的更替,為亂世的出現(xiàn)提供了背景。時代更替是亂世的一大特點。單從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前的這五十幾年時間里,北方黃河流域相繼出現(xiàn)了五個王朝,南方出現(xiàn)了九個割據(jù)政權,加上山西,合稱“五代十國”。戰(zhàn)爭更是亂世的特點。其實每個朝代都有戰(zhàn)爭,只不過沒有亂世頻繁。但亂世總如曇花一現(xiàn),某一時間就“彈指間,檣櫓灰飛煙滅?!?/p>

  戰(zhàn)爭不會斷,但文明不會因戰(zhàn)爭的干擾而中斷自己的發(fā)展,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中國文明一脈相承。其中,最頑強的文明是佛教;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文明在明清。

  歷史是時代的合稱,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三國群雄義氣昂揚,魏晉名士清談叛逆,嵇康沉溺于打鐵,李白癡迷于山水……

  撥開繁花,在時代中感受中國歷史的曲折與魅力;除卻云霧,在歷史中尋覓中華文明的頑強與璀璨!

  《尋覓中華》讀后感范文三

  讀書是一種高雅的情趣,它使我們了解的更多,它在精神上激勵著我們前行,歷史則是一個民族的根,如果歷史沒有了,那么這個民族也會一步步失敗,中國歷史博大精深,使我愛不釋手,讀史使人明智。我跟隨余秋雨的腳步回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天下可以說是沒有太平之日,也正是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絕對是大家都知道的軍事家,他在我們的心目中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一想到他我便想起了曹操,他的謀略并不比諸葛亮差,讀余秋雨對他的描述,我更加確信了自己的觀點。論詩詞曹操的詩詞肯定高于諸葛亮,他的遠大抱負為人所敬佩,在這混戰(zhàn)的年代,他是勇敢的開拓者。掌握大權、愛惜人才,決心拿下荊州,他的雄心壯志不僅僅是體現(xiàn)在詩詞上,而是他的作為。后人都把諸葛亮說的像“神”,甚至可以說成“仙”,而對于曹操的態(tài)度卻十分冷淡、奸詐、狡猾,然而曹操并不比諸葛亮要低那么幾截。曹操是偉大的,他在文學上的造化要比諸葛亮高得多,他失敗無數(shù)次換來成功,無人能敵,但最終敗給了自己,但他的精神永存。

  曹操是位偉大的父親,而且他有兩個出色的兒子曹丕、曹植。曹丕也是杰出的文學家,在歷史上人們總是說曹丕要比曹植更出色,其實不然,曹丕雖然登了大位,但他在文學上卻受到了圍堵,上是父親,下為弟弟,曹家三人的造詣都很高。我認為他們?nèi)烁嗟氖潜ж摬煌?,要說皇帝,曹丕絕對排行老二,而文學應該是曹操,他的詩給人以激動,讀過后能理解他在當時的心情,他把自己的遠大理想托到詩中,似夢確真確現(xiàn)實。而對于曹植,他由于官場失意,因而顯得悲涼,他在無權位中渡過了他的一生。但他的詩卻令人崇拜。父子三人的權位懸殊,生態(tài)各異、性格不一,但在文學方面卻有共同的語言,從中有抱負、有感悟、有嘆息。

  曹操在現(xiàn)代人看來是負面形象,其實真正曹操卻恰恰相反。他面對功力、名利最后都是統(tǒng)統(tǒng)不要了。他喜歡平靜,也許是對人生的思考,也許是對未來的向往,他主張薄葬,不喜歡大金大銀在自己死后又裝飾自己,他思想先進,他來的瀟灑走的更瀟灑,他不喜歡被后人找到,只愿獨自一人在這山林之間傾聽著鳥語,伴著花香,遠離亂世。不只是他,曹家三人都是鄙視厚葬,曹丕和曹植死后都是穿著平時的衣服安然離世,他們的思想大致相同。亂世出英雄,他們展現(xiàn)的是當時社會的特征,表現(xiàn)出的是高尚的人格。

  《尋覓中華》讀后感范文四

  初讀《尋夢中華》時,并無較大的觸動,直到遇到了阮籍和嵇康兩位才子,內(nèi)心的漣漪才一點點暈開。

  廣武澗,澗水汨汨,城基廢弛,天風浩蕩,落葉滿山,只聽得一聲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阮籍的這聲嘆息成為今后千余年許多既有英雄夢又有寂寞感的歷史人物的共同心聲??扇罴]有因此厭惡塵世,他在一批批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文人名士的新墳叢中,憬悟到了生命的極度卑微和極度珍貴,他選擇了做與造物同體,與天地并生,逍遙浮世,與道俱成的“大人”,做一個獨特的“大人”。

  正是因此,他對官場像游戲般灑脫,對待禮教像仙人般輕視。他為人坦率,灑脫,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禮教習俗。就拿他的母親去世這件事來說吧,他在母喪之日喝酒吃肉,完全不顧禮教,但他對母親死亡的悲痛,和其他孝子一樣,甚至更深。由此看來,他只想活得真實和自在,并不在乎世俗的眼光。

  再來說說嵇康吧,他是曹操的曾孫女婿,與阮籍是好朋友,和阮籍一樣,他也向往擺脫約束,回歸自然,享受悠閑的人生。但他似乎更瀟灑,長期隱居山陽,后來在洛陽城外開了個鐵匠鋪,每天在大樹下打鐵,沒有人要他打,只是自愿,也沒有實利目的,只是覺得有意思,嵇康活得實在是自由!

  對于朋友,哪怕是一丁點兒的心理隔閡,也會使他焦灼和痛苦,為此他寫了兩封絕交信,卻落了個“不孝者的同黨”的罪名而被殺,但他死得從容,死得淡然。

  馬策認為,一代名士玄談,醉酒,嗜藥,嘯聚山林,睥睨當世,造就了“魏晉風度”,可我認為,它更代表了對人生的追求,對人生的灑脫,對自由的向往以及對人生態(tài)度的執(zhí)著?,F(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阮籍做到了,嵇康也做到了,可我們呢?我們只知道被當做異類很難受,可生命是極度短暫的,何必在乎他人的眼光讓自己活得不愉快呢?夢想是注定孤獨的旅程,既然我們選擇了去遠方追逐夢想,留給世界的就會是背影,何必在乎那么多呢? 寫到這里,我更加欽佩阮籍了,那一次,他沒有其他任何理由,只為美麗,只為青春,只為異性,只為生命,真真正正的哭了,他哭得抽象又哭得淋漓盡致。我想,我們也應像阮籍一樣,做自己,做真正的自己,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努力活的真實自在。

  曾幾何時,我為了讓周圍的人都認同我,喜歡我,漸漸地改變著自己,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甚至是模仿別人,還記得當時為了讓自己成為焦點,對朋友掏心掏肺,可到頭來,我并不快樂,越來越討厭自己,那些所謂的朋友,也漸漸離我遠去,這并不是我想要的!大概以前的我,就是少了像阮籍那樣的灑脫吧。

  是啊,人活著,并不是為了取悅別人,是為了讓生命有意義。為了自己內(nèi)心的向往,被別人不理解又如何?被別人討厭又如何?人生短暫,我們應該向竹林七賢那樣,活的真實自在,活得瀟瀟灑灑!

  魏晉風度,將絕世獨立!

  《尋覓中華》讀后感范文五

  我想夢回唐朝,那個繁榮昌盛的地方;我想夢回詩歌,那個浩蕩千爽的時代。——題記

  倘若問我:“假如你穿越,你會去哪?”我一定毫不猶豫的回答你:“我只鐘愛唐朝?!蔽蚁嘈艜泻芏嗳撕臀业拇鸢敢粯拥模驗樗腥讼矚g了,她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朝代。

  唐宋是分不開的,提到唐朝就會想到宋,但是人們總會用盛唐弱宋來區(qū)別她們。

  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首先大在心態(tài)。

  提到盛唐,就不得不提出那個曾讓世界驕傲的城市—長安。長安很大,比當時世界上其他兩個繁榮的城市加起來大了一倍;長安很繁榮,東市、西市萬商云集,百業(yè)興盛,是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商業(yè)貿(mào)易中心;長安很開放,有三萬多名留學生,有不少人在中國做官。

  唐朝的文化可以用胡漢交融,中西貫通來形容了。在那個封建的古代,這確實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但是長安絕不會盛氣凌人地把異域民眾的到來看成是一種歸順和懾服。恰恰相反,她是各方文明的虔誠崇拜者。因為她知道單調(diào)意味著枯燥,豐富代表著多彩。因此唐朝敞開自己的懷抱,去追逐擁抱每一個與她親近的“人”。唐朝也是自信的,她不畏懼任何文明,也不擔心任何外來文明把大唐文明侵蝕。

  平心而論,唐朝并不強大,她似乎比中國歷史上的另一個朝代元朝弱很多。鐵木真率領著蒙古鐵騎所向披靡,橫掃歐亞。但我相信,人們更對唐朝津津樂道,她像個孩子似的,對未來充滿憧憬,一切都是那么蓬勃。

  現(xiàn)在我們來想一個問題,假如唐朝沒有詩歌會怎樣?

  結果可想而知,天注定,詩歌與唐朝密不可分。唐詩對中國人而言,是一種全方位的美學喚醒,喚醒內(nèi)心、喚醒山河、喚醒文化傳代、喚醒生存本性。

  論唐詩,首先當然是李白。在我看來,李白永遠是一個青年,他不羈、他放縱。他是一個野性行者,他四海為家、游山玩水、孤獨流浪。其實李白的家境并不很差,相反,他完全可以依靠家里,不愁吃,不愁穿。可是那樣,他又不是李白了。他的生命需要陌生,他的生命屬于陌生。

  每每想到李白,我的腦海里總會勾勒出一個畫面:微醺的李白,躺臥在懸崖邊,白衣飄飄,帽子上的流蘇順著風飛揚,手里拿著一壺酒,不時的喝上幾口……

  說完李白,我們就要提與李白齊名的杜甫,兩人因詩相識,因詩而相互佩服。

  當我漫步在書香滿溢的詩歌詞賦中,我往往能窺見杜甫飄飄然于書中走來,向我展開他的人生長卷?!皶斄杞^頂,一攬眾山小”是雄奇壯美的人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笔瞧嗫啾畹娜松?“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是接濟天下的人生……你的人生如此瑰麗多彩!你的人生如此沉郁蒼勁。

  唐朝,因為有了詩歌而豐富,因為有了李白、杜甫而不能令人忘卻。

  中國不是一個強國,如果我們想要擠進強國行列,那么我們必須認識歷史、了解歷史,中國正站在一道門檻前,門檻外是無邊的光明與和諧;門檻內(nèi)是一片黑暗與冷寂。讓我們堅定信心,努力跨過那道坎兒,為實現(xiàn)中國的真正崛起而奮斗!

  《尋覓中華》讀后感范文六

  “浩蕩的歷史進程容不得太多的單向感情,復雜的政治博弈容不得太多的是非判斷。秋風起了,不要把最后飄落的楓葉當做楷模;白雪化了,又何必把第一場春雨當做仇敵?!本瓦@樣,在秋天執(zhí)一書卷,清涼地鋪展深深淺淺的記憶,刻下的不是歲月的滄桑,而是歷史的靜美。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在這五千年多年的歷史進程,是涌出的一批批愛國之子,用他們的身軀推動了歷史的流動,在漫漫黑夜中向往著黎明。他們反抗、他們不羈、他們頑強,詮釋著不朽的民族精神靈魂。茫茫歲月里,回首悠悠歷史,即使驚鴻一瞥,也足以心曠神怡。

  中國早期社會是充滿著神權色彩的,殷商時,無論大事小事都要詢問天意,甲骨文由此產(chǎn)生。當時的占卜問天,造就了甲骨文璀璨的文化。然而,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少不了探索,在求知這條滿布荊棘的求知路上,有多少學者因社會壓力而選擇死亡,這不由得使我們驚嘆于歷史的震懾力。王懿榮、劉鶚、羅振玉、王國維,細數(shù)這些為甲骨文這一文化事業(yè)做出貢獻的人,他們哪一個不是滿懷國家的尊嚴,在被糟蹋得慘不忍睹的現(xiàn)實生活中憑借頑強意志開出了中華文明之花?他們不知道未來是陽光彌漫還是風雨交加,只是滿懷對歷史的敬畏,充斥著更高尚的責任使命,帶著最初的理想,風雨無阻。

  有一個人,經(jīng)受歲月的顛沛流離,萍浮萍沉,以極大的責任感承受著難以言語的屈辱,在歷史的隧洞里,一意孤行。要說古往今來誰最具有不屈的意志,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司馬遷。有人說,如果沒有善良地替李陵辯護,觸及到皇權貴族利益,也許就不會有那么坎坷的命運。可是,正是這樣的必然經(jīng)歷,才成就了我們所認知的司馬遷,才會有《史記》,才會有他所留給我們的精神文明。他亦可以選擇死刑,不必屈辱的活在這個世上??伤赃x擇了后者,是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彼璧鼗钪褪且喸熘赜谔┥降闹亓?mdash;—《史記》。就這樣他低頭了,他正試練著低下頭扛起泰山的高度,支撐起中華文明的精神文明。這樣的一個司馬遷,卻最終無聲無息、無影無蹤的消失了,他寫了多少的歷史故事,而自己的故事卻沒結尾,或許,這是最好的結尾……

  渺渺星河,洋洋大觀。唐朝,我最喜歡的一個年代,實是因為這個年代創(chuàng)作了太多太多精彩的詩。這是一個“詩的時代”。李白的詩,浪漫細膩,他一生都在驚訝山水,正是由于這種驚訝的天真和無邪,使人們的心靈受到極大的感染。而杜甫的詩,有了更多世態(tài)炎涼的滄桑,可以讓人看出心靈的歷練,成長的饋贈。李白杜甫也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他們彼此欣賞‘知心相交。而事實上,他們卻很少見面,是啊,真正的朋友不必要天天見也會互相思念,只因為彼此欣賞,讓他們心靈相通,歷經(jīng)時光的滄桑,友誼這杯青梅酒,越釀越濃,越沁人心脾。而這兩位偉大的圣人,有著同樣不凡的命運,李白卻比杜甫要幸運,李白常常得意洋洋地向往逍遙,一路有人接濟,而杜甫呢,帶著妻小顛沛流離,為了解決溫飽問題而備受屈辱,為五斗米而折腰。這也許是個人的追求不同吧。除了“詩圣”杜甫,“詩仙”李白,不得不提到一個更得意的人——“詩佛”王維。王維本身是一個音樂家,年少就仕途得意,豈知世事難料,硬是被當成了“叛軍”,而最終他卻靠自己的才華救出了自己,真的是好險,正是他這段驚險的經(jīng)歷,才為唐詩文化注入了一絲禪意。他和陶淵明一樣,有著從容不迫的安靜,向往沒有污濁的世界。而在這安靜的背后,有著一種貴族的氣息,注定著他本應不凡的人生。

  宋代,是一團亂麻的時代。可就是在這樣一段混亂的年代中,一個繁榮,富庶、高雅、精致、開明的時代,在歷史的歲月長河中對你藹然微笑?!扒迕魃虾訄D”生動地描述了宋代的繁華景象,商業(yè)、農(nóng)業(yè)得到極大發(fā)展,貿(mào)易頻繁,人口大量增加,燈火輝煌,夜夜驪歌,當時的臨安城就是一個國際大都市。每讀到宋,我們都會驚嘆于古代人民的智慧,感慨于中國古代社會的強大,心情澎湃,心中洋溢著無比的自豪,古代中國竟是如此的繁榮,立足于世界的前沿。

  歷經(jīng)匆匆的當今社會,多希望在一個秋日,靜靜地穿梭歷史的長河,在旖旎的時光中使心靈得到一次真正的洗滌。在歷史的阡陌上,我們?nèi)詴龅侥切┪撮_放的花,逢著一片含露的綠葉。

  《尋覓中華》讀后感范文七

  近幾周,我讀了余秋雨的《尋覓中華》,在斷斷續(xù)續(xù)的閱讀中,我跟隨大師的腳步從我們中華民族的童年時代開始慢慢行進。猜測華夏文明的始祖—黃帝,探索商朝的神秘,感受漢朝的偉大。終于,我走進了我們引以為傲的唐朝。

  大唐,如一座高峰,屹立在歷史深處,也矗立在人們的心中。是什么力量締造了巍巍大唐,創(chuàng)建了如此一個偉大的文化盛世呢?

  北魏鮮卑族開鑿的云岡石窟、龍門石窟,使中西文化精華相互化育,為大唐氣象注入渾樸的曠野之力。說到北魏,總是想到孝文帝拓跋宏,他四歲即位,在位二十八年,只有九年時間獨立施政,卻在這九年中使中國改頭換面。他主張“漢化”,這是一條血跡斑斑的改革之路。這條路,本來也許要走幾百幾千年,可是他,卻把它壓縮到了幾十年。這次改革,不僅是漢文化對“胡文華”的濡養(yǎng),更是“胡文華”對漢文化的輸注。正是這種雙向的交融,才讓中華文化煥發(fā)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打通了一條通向大唐之路。

  唐朝時一個“詩的時代”,唐詩是唐代的靈魂。

  唐詩標志著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高峰,是中國古代詩發(fā)展的全盛時期。其成就卓越,在封建政治、經(jīng)濟進一步發(fā)展變革的歷史條件下,在社會思想比較開放、藝術文化普遍高漲的推動下,詩人們繼承和發(fā)揚《詩經(jīng)》和《楚辭》以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廣泛總結前人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結果。唐詩的作者廣泛,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上至老人,下至幾歲的小孩,還有外國作者。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是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zhàn)爭,抒發(fā)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山河的秀麗多嬌;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等。

  而在唐代的詩人中,我最喜歡的便是李白。

  李白,字太白,晚年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天才橫溢,被譽為謫仙人。其詩想象豐富,構思奇特,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李白是一個隨性灑脫的人,他高度自負,傲岸不羈,而又熱情豪放,天真爛漫。他的詩受到唐玄宗的青睞,卻又因此受到小人的排擠。天寶三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他們在一起的時間不到一年,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對彼此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唐朝是一個自信的時代。

  唐朝時期整個國家從上到下,透出一種自信的氣度。這種自信從他的軍事、外交、文化、國家治理、疆域版圖等各個方面均有體現(xiàn)。這種自信是以國家的真正實力為后盾,內(nèi)百姓安居,外四夷臣服。太宗被尊為天可汗,這也是后世歷朝歷代所羨慕和追求的一個圣境。

  唐代地域不小,歷時不短,“僅僅長安城就已經(jīng)很大,比古代世界最驕傲的城市—那個曾經(jīng)輝耀著雄偉的石柱和角斗場的古羅馬城,還大了差不多六倍”。這是余秋雨對唐長安城的評價,而它不止面積大而且商業(yè)繁榮,走在長安街頭,外國人多的是,還允許留學生參加考試,考取官員,這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和智慧啊!這也是源于唐朝的自信吧,他有自信心使外國驚嘆于自己的時代,不擔心外來的文明會把自己淹沒,甚至也沒有想過自己會被淹沒。他很明白,自己離不開別的文明,如果離開了,他就會索然無味了。所以,余秋雨說,“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大唐之大,首先大在心態(tài)?!?/p>

  今天的中國正在融入世界,我們就需要盛唐的胸襟。

  唐朝是我們歷史過程中的精華。

  《尋覓中華》讀后感范文八

  尋覓,字字珠璣;細品,厚重輝煌。尋覓中華,訪前人之印合前人的腳步;細品歷史,談歷代王朝。風塵底下的蒼涼。

  讀罷《尋覓中華》,陣陣書香依舊縈繞在鼻尖,但那厚重的歷史卻已深深地印在腦海之中。

  一個幾千年的國家,豐盈的是精神世界。從古至今,文人的情懷是一個時代的精神象征,而文人風骨,那氣節(jié)定當永恒。

  也許,投江是他“通向輝煌的必要程序?!币苍S自沉的選擇是他對自然的皈依,是對現(xiàn)實的悲憤,更是對本真的不懈。

  人們說他偉大、高貴,但他的偉大和高貴,是痛苦的一種升華。當屈子以血謳歌,孑然一身,反懷擁一胸才氣,腹含一枚忠膽投身汨羅的那刻,這一縷赤紅泣血的絕美靈魂已然掙脫世俗的枷鎖,隨著汨羅江水的平平仄仄,流過了漫漫歲月,滋潤了每一個志士的心田。這瞬間的悲壯,在歲月長河中變?yōu)橛篮?。是的,屈原定當無愧他的精神,那對本真的不懈追求,使之能無視了歷史的變遷。從而締造無盡的永恒。

  幾百年后,已是盛唐。李白,那諦仙人,是唐朝詩壇上一顆明亮的星,光芒那般耀眼,歲月也無法磨滅。李白,是個野行者走到哪兒,心靈便可在哪兒棲息。他無法躋身于角落,因為他的心太遼闊。他只是一廂情愿罷了,山一程,水一程,不斷訪求,去追求自身之神往。后來的貴妃研磨,力士脫靴,他那樣狂妄,那樣不羈。朝廷怎會適合這樣一個至情至惰的癡人?

  于是,當詩仙寬袍棄履,舉起樽而邀明月,沐月華而影三人的那刻,這一絲浸透了蟾輝的酒香,便飄飄搖搖了千余年,縈繞在數(shù)萬才子的鼻尖揮散不去,似是還攜了月下那人的三分不羈,這瞬間的感悟,一路歡歌狂舞,又在孩童的誦讀聲變?yōu)橛篮?。這氣節(jié),不羈的精神,試問:誰與爭鋒?

  歷史的腳步,依就那般的快速。宋,是陰柔的,也是懦弱的。南宋,那是個爭戰(zhàn)、分裂、混亂的時代,民不聊生。有一個人,舍生取義,寧死不屈。入獄卻依舊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傲然然于天地之間的不屈精魂,絕筆之中“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文天樣的無愧,在于他的舍生取義,寧死不屈。正是因了那份不屈。文天祥這一名字才如此響亮,他的詩句才化為永恒。

  何為氣節(jié)?屈原之本真為氣節(jié),李白之不羈為氣節(jié),文天祥之不屈為氣節(jié)。氣節(jié),不僅僅是一種對生活對自我的探索,更是對民族,對國家的一種堅守。氣節(jié),是一個人存于天地之間的方式、態(tài)度,它也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

  本真是永恒,屈原被俗世不容,江中才為偉人長眠之地。追求本真,是對真自我的不懈追求??捎钟卸嗌偃?,在迷失自我?又有多少人,為了功名,亦若榮耀,選擇城府,將珍貴的赤子之心拋棄?

  不羈是永恒,李白自然是不凡,那份不羈,也許懂的人有許多,可真正擁有的又有幾個?的確時代變了,盛唐固然繁榮,可也是封建的。二十一世紀,是個獨立和開放的時代,也許過分的放蕩是不被世人所容的,但保持適當?shù)牟涣b,又何嘗不可呢?何必被壓抑的抬不起頭?何必總是愁眉苦臉,悲哀嘆息?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適當?shù)牟涣b,不要被定視思維,不要被固定化了。我們應當有自己的獨特與創(chuàng)新,應當有這份適當?shù)牟涣b。

  不屈是永恒。文天祥的不屈,在于他的這種民族氣節(jié),他名垂千史。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當有不屈的氣節(jié)。不屈,在于面對困難時,咬牙堅持;在于挫折來臨時,迎難而上;在于事件時,我們堅定的回擊;在于釣魚島事件時,我們堅守國家的尊嚴!回首八年抗戰(zhàn),血浴戰(zhàn)場,卻依舊挺住,再挺住,堅信正義必勝,彰顯民族不屈。今天,我們艱苦奮斗,將我國推向一個個巔峰。明天,我們依然能懷著不屈,傲視群雄!

  氣節(jié)者本真、不羈、不屈也。我們當代的年輕人,應擔當起重任,擁有這永恒的氣節(jié),擁有屬于我們的風骨。立于乾坤之間,懷著永恒的氣節(jié),書寫屬于我們的歲月篇章!

  《尋覓中華》讀后感范文九:古道西風

  “任何一部真正的歷史,起點總是一堆又一堆的資料,終點則是一代又一代的感悟”。那么,《尋覓中華》便是作者心中的中華文化歷程,是一次追尋自身起源的嘗試。從傳說中的黃帝到近代文化的艱辛,我們循著作者的目光從漫漫歷史長河走來,并為自己的“中華基因”而自豪。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古道西風》。全文以古道西行的里程為線索,講訴了我們的祖先和兩位圣賢探索的故事,讀之令人唏噓不已。

  盤庚率人民向西遷至殷,重振了高的繁榮。孔子西行洛邑問禮,又沿黃河西去周游列國,是為了推行自己的理念;老子西出函谷關終隱黃沙外,是為了躬行心中的大道。

  老子的學識,已看透了許多。也許,他對衰敗的政治感到疲憊。所以,他悟出的是對于生命的超然。他否認自己有偉大的學說,只希望一切都順其本道?!耙云浣K不為大,能成其大?!倍鬃硬荒苜澇蛇@些,他心中早有了對君子的概念和維護周禮的使命感。他還擔著仁禮于己身,他絕不能就這樣放下百姓萬民。他們一定無法洽談----畢竟道不同。但我想,孔子向老子問禮,本不是想改變什么,學得什么,這是兩位圣賢的會晤,今日一見,他們才更堅定了各自的志向。

  他們都是百代君子,他們都是長途跋涉。

  向西,還是向西,一路是古道西風,黃沙撲面。遙遠的西方總是撲朔迷離,兩位圣哲便永遠行走在路上。向西眺望,看見的仿佛是道的歸宿,仿佛是可以教化的國邦。文明傳入的地方,天命降達的地方,他們,我們的祖先圣哲,總在探索著,正如身前身后古今的人一樣。他們也許記得,自己商代的先祖曾浩蕩而來,蹣跚而行,渡過黃河與自己擦肩而過,他們不會知道,身后還會有無數(shù)前仆后繼的取經(jīng)者,望著古道西風,“乞人骨標行路”。

  我非常喜歡余秋雨先生對于孔子和老子之間旅途的切換描寫,令人向往,讓他們的結局都與西行、探求真理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但是,對于他對孔子周游列國的解讀,我不能贊同。他說“孔子如同現(xiàn)在流浪者潮流一般,直到晚年還在進行自我放逐,整整十四年都在流浪?!比欢鬃硬⒉皇窃谧晕曳胖穑駝t又何必帶著、連累著這么多年輕的學生同行呢?孔子周游列國,為的是實踐周禮的理想,找到一個可以施仁政的地方。他在追尋,他總是充滿了希望,所以他的旅程總是停止不了。

  讀《尋覓中華》,就是讀一本中國人自己的家譜。與《文化苦旅》的“苦”不同,他并沒有那么多讓人嘆惋、憤怒、苦痛、悲哀的故事,我們只是在家譜上細細的品讀。走在洪荒時代,看炎黃相爭的郊野;在稷下學宮,感受思想自由帶來的發(fā)展;跟隨北魏的步伐,引出不純潔而包容萬象的盛唐;撥開宋代兵弱腐朽的外殼,去看她亂麻背后的蘊含,那雍容高貴的文化;走進重山間的田園,聽陶明淵“縱浪大話中,不喜亦不懼”的人生態(tài)度。

  魯迅先生曾在《狂人日記》中寫道:“我翻開歷史尋看,那歷史沒有年代,我橫豎看了一夜,才從密密麻麻的字縫里看出兩個字‘吃人’!”這段文字曾經(jīng)引用在《文化苦旅》的前言中,余秋雨寫這本《尋覓中華》也許就是為了讓人們知道,歷史并非只是充斥著迫害、暗算、嫉妒、誣陷、血腥、權術,也不會因為政治的壓迫、統(tǒng)治、外夷的侵略而沒落,中華文明始終屹立于世界。《尋覓中華》中每篇都傳遞出這樣的訊息:天佑中華。

  《尋覓中華》讀后感范文十:不盡的追憶

  在斷斷續(xù)續(xù)的閱讀中,我跟隨余秋雨大師的腳步,追隨他的思想,猜測華夏文明的始祖——黃帝,梳理了中國四五千年的神話,然后一步步地向現(xiàn)代走進,腳步最終停止在了“”時期。在這期間,我們一起相隨走過了夏商西周唐宋元,一起感悟華夏民族的興衰起落,諸多時期,唯獨唐代,我不舍離開。

  余秋雨先生說:“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喜歡說‘夢回大唐’、‘夢回長安’,這是好事。但是,如果真的回去了,哪怕在夢中,可能都消受不了”。的確,我也是那想要回到唐朝的其中一人,可我們?yōu)楹尾荒芟?不錯,唐代已經(jīng)過云了太久,但我們對它,永遠不會是陌生人。我們同為中國人,同為華夏民族,唐代詩歌繁盛,我們現(xiàn)代人所欣賞的又何嘗不是唐詩的精神?我們有著同樣的精神,同樣的見解,對美好事物有著同樣的贊賞;我們和唐代,又怎會是陌生人?我們相遇,只會相見恨晚!

  隋唐時期,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交通發(fā)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也比較暢通,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唐太宗還推行輕徭薄賦的政策,減少的農(nóng)民的負擔,順應民意,社會和諧幸福。李世民總結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他常說: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為了避免“覆舟”之禍,他勤于政事,勵精圖臺。唐太宗很重視選官用人,在我看來,“魏征”也是他從政路上完美的一筆,魏征的直言不諱,向世人展現(xiàn)了一個仁德的君主,這也是貞觀時期及政治清明的一個重要原因。

  唐代還繼承完善了科舉制,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大大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zhì),以我們高中生的知識到了唐代,也許也會有做官的資格呢!也正是因為科舉制的實施,唐代詩歌繁榮,“唐三彩”是中國古代的精品,城市的發(fā)展也是唐代繁榮的一個標志。

  唐代有的開明的政治制度,廉潔的統(tǒng)治者,公明公平的考試制度,繁榮的經(jīng)濟,我沒有理由不向往它!

  游歷完唐代,經(jīng)過五代十國的混亂,宋代的腳步聲漸漸近了,宋代結束混亂,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卻讓宋代陷入了另一個困境,原來是五代十國的漢族政權,而現(xiàn)在宋朝面臨的卻是一個又一個強大勇猛、虎視眈眈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在冷兵器時代,農(nóng)耕民族想要打贏游牧民族實屬不易,所以宋代雖然持續(xù)時間短,但并非人們所說的那樣不堪。宋朝重文輕武,宋太祖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收回兵權,加強中央集權,我曾經(jīng)看到這樣的一句話:“如果沒有趙匡胤當時的重文輕武,也許現(xiàn)在的孩子都不會上學讀書”。之前的我年齡小,看到這句話時,心里對趙匡胤還有些恨恨的,但現(xiàn)在我讀完了《尋覓中華》,發(fā)現(xiàn)這句話簡直就是無稽之談,發(fā)展教育是歷史的潮流,教育也正是我國已進入文明時代,而其它地區(qū)依舊過著野蠻人的生活的原因。就此而言,我們還應感謝他,他的重文輕武思想讓文學快速發(fā)展,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添色不少。

  宋朝的誕生是在戰(zhàn)火硝煙之中,它的終結也是同樣在戰(zhàn)火硝煙中,在每個朝代皆是如此,在中華歷史的長河之中總會留下一些屬于它們的痕跡,遼滅北宋留下了楊家將抗敵的故事,金滅南宋,留下岳飛抗金的故事。

  盡管后來唐朝出現(xiàn)了安史之亂和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宋朝也快速滅亡,但兩個朝代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是始終無法磨滅的。是我們永遠追憶的。

  與唐朝一樣,宋朝也因為重文輕武政策出現(xiàn)了許多詩人,其中,陸游、辛棄疾不久成了宋代,而且也成了整個中國古代最爽利,最典雅的抗戰(zhàn)話語的營造者,陸游去世時是遺囑“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一個愛國者對國家最后的期盼。辛棄疾的詩亦極壯極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現(xiàn)了他的舍生取義,這句詩也同樣是很多奉獻人士的內(nèi)心獨白,盡管這些頂級詩人是這樣走向死亡的,但正如余秋雨的觀點,是宋代造就了他人萬古流芳的人生美學。

  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們不盡的追憶!


 

12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