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明粿為題的五年級原創(chuàng)記敘文
學習啦:《清明粿》一文講述了作者在雨天和家人一起動手制作清明粿和品嘗勞動成果的溫馨場景。下面我們來看看清明粿具體是怎么制作的吧。
淅瀝瀝,淅瀝瀝,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最好不過的就是和家人一起做美食——清明粿。
清明粿的制作材料,是極為考究的。首先,去田野里摘來又綠又嫩的艾葉,清洗干凈,沸水煮軟,過涼水,擠干后,再用涼水浸泡1-2小時,隨后搗成艾泥待用。接著,炒制餡料。一般用新嫩的竹筍、咸菜和豬肉炒好備用。然后,用艾泥和糯米粉混合均勻,和成面團后,把面團蒸熟。最后,把蒸熟后的面團,趁熱揉成光滑的面團。至此,清明粿的材料才算準備妥當。
包清明粿,是最有意思的了。手一旦觸摸到那綠油油、滑溜溜的面團,它就像一個大吸盤似的吸住你不放。捏一捏,軟軟的;拉一拉,粘粘的。使勁的揉一揉,一股清甜的香氣迎面襲來,繚繞鼻間。室內(nèi)的香氣混雜著窗外的雨聲,滋潤著我們愉悅的心田。只見大人們拿起清明團,用手掌“啪啪”地拍兩下,就成扁圓。然后,放入餡料,用指尖慢慢地旋轉著,粿皮就一點點的蠕動,漸漸吞沒了餡料,一個包子形的清明粿就誕生了。我想做出不同形狀的清明粿。于是,我把清明團一搓,搓成一條長長的大蛇;一卷,又卷成了一條盤旋的大龍;最后,也來學個古人的畫龍點睛之筆,一點,一條青龍立馬躍然而出。不一會兒,在雨聲、拍打聲、歡笑聲中,蒸籠里便出現(xiàn)了一個個胖胖的“包子”,一條條威武的“神龍”,一彎彎明亮的“月牙”……
把包好的清明粿放入蒸籠蒸上幾分鐘后,就可以品嘗美味啦。只見阿姨端上了熱氣騰騰的蒸籠盒,一股股撲鼻的香氣四處飄散。我顧不得燙,抓起一個,咬上一口。呀!咸淡適中、又香又糯的清明粿在舌尖上快樂地舞蹈著,它仿佛想讓我的唇齒多留香一會,粿皮緊緊地抱住牙齒不放,只覺得上牙和下牙黏在了一起,發(fā)出“吧唧吧唧”的聲音。我嚼了又嚼,第一個還沒吃完,手卻已經(jīng)控制不住要去夾第二個了。這時,旁邊的妹妹兩眼放光,立馬拽住我的手,撒嬌道:“哥哥,哥哥,這個給我吧!”我只好故作大方的把那個最大的“胖包子”遞給了她。嘿,剛出爐的清明粿,那味兒,真不是蓋的!
年年艾葉綠,年年粿泛香。試問鄉(xiāng)間人,卻道“清明依舊”,知否?知否?應是色翠粿香,回味永久!
楊瀟天 中天小學 五年級
公眾號:寒梅親子作文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學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