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僧修行的故事(2)
古代高僧修行的故事篇四
法照禪師,亦于唐大歷二年,在衡州(即今衡陽)云峰寺掛單。一日在齋堂食粥,缽中忽現(xiàn)彩色祥云,云中有魏峨山寺,寺東北有山,山下有澗,澗北有石門,從石門進去又有寺。寺額題有金色大字,名‘大圣竹林寺。’法照驚訝,何以缽中有此景象?兩天后,食粥時,缽中又現(xiàn)五臺山寺景。亭臺樓閣,巍峨莊嚴,金沙布地,宛非人間。大智文殊菩薩與圣眾萬余人在其中,直到吃粥完畢,才隱沒不見。法照心疑,詢問諸僧,時有嘉延、曇暉二師,曾到過五臺山,謂其所見,正是五臺山圣境。法照遂興起朝禮五臺山之念。
大歷四年,衡州湖東寺,啟建九旬五會念佛道場。六月二日下午,照師于寺內高樓,遙見祥云,云中出現(xiàn)樓閣,閣中梵僧執(zhí)錫行道,身高丈余。阿彌陀佛,與文殊、普賢二大菩薩,高座于中,直至酉時始漸隱去。
當晚,照師在道場外,見一老人,對他說:‘你早發(fā)心要往金色世界,求見大圣,為何不去?’照答:‘路遙難達。’老人言:‘但決定去,便無困難。’自此,照師誓必前往五臺山。
同年八月十三日,照師從南岳結伴同行,于次年四月五日始到五臺山。同行者皆見佛光寺有數(shù)道白光,及六日,到佛光寺,所見一如缽中所現(xiàn)景象。
當晚,有一道毫光,自北山飛下,射法照禪師身。詢問寺僧,謂是︰‘大圣不思議光,常照有緣人。’照師依先來方面,向東北行五十余里,果有一山,山下有澗,澗北有石門。石門前有兩個八九歲青衣小童站立,一稱善財,一稱難陀。見照師來,即歡喜問詢引入寺內,向北走數(shù)里,到一寺前,額題大金字:‘大圣竹林寺。’寺廣約二十里,有一百二十進院。院內皆有寶塔,殿閣莊嚴,黃金為地,流渠華樹,充滿其中。照師進入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各據(jù)獅子高座,宣妙法音,左右圍繞聞法菩薩圣眾約萬余。
法照頂禮二大士,請問:‘末代凡夫,去圣遙遠,未悉該修何法門?’
文殊菩薩答:‘諸修行門中,無過念佛,供養(yǎng)三寶,?;垭p修,最為徑要。憶我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yǎng)佛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門,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為諸法之王,汝當念諸法之王,無令間斷。’
法照又問:‘當如何念?’
文殊答:‘此世界而西,有佛名阿彌陀,彼佛愿力,不可思議,后世眾生,有稱其名號者,命終之后,決定往生彼佛國土,速證菩提,永不退轉。’跟著二位大士,各舒金手,為法照摸頂授記。文殊菩薩又言:‘汝可到別院去巡禮。’法照到七寶果園,見園中果子方熟,其大如碗,摘而食之,身心泰然。最后仍由二青衣童子送出門外,瞬間即失其所在。悲感不已,因立石為記,據(jù)說至今,此石仍在。
同年十二月,法照在華嚴院念佛道場,絕食期生凈土。到第七日初夜時分,見一梵僧對他說:‘汝見臺山境界,為何不說?’言訖不見。第二天晚上,正念佛時,又見梵僧來說:‘你所見五臺山圣境,為何不向人宣說?普令大眾發(fā)菩提心?’
照師說:‘我實無心,說出恐生疑謗,不獲利益及遭罪業(yè)。’
梵僧道:‘大圣文殊現(xiàn)此山,尚招人謗,況你所見?不過要使眾生見聞此者,發(fā)菩提心,去惡興善,離苦得樂耳。’
照師因憶前所見,錄之于冊,傳示他人。
古代高僧修行的故事篇五
無著禪師,是永嘉人,在唐大歷二年,入五臺山,在華嚴寺掛單。一日,游般若經(jīng)樓,忽見一吉祥鳥,由其頭頂經(jīng)過,飛向東北。次日,又有白光兩道,自東北來。同房僧眾皆見而異之。無著心動,希見文殊菩薩,因往金剛窟,禮拜后,便于石上靜坐參禪。正閉目斂神之際,忽聽有人叱牛飲水之聲,開目視之,見一老翁,身穿短褐麻鞋,頭上裹巾,正牽牛飲水,無著急迎上禮問老者何來?
答:‘山外求糧,用在臺山。’并問無著:‘仁者何來,到此何事?’
無著答:‘聞有金剛窟,來禮拜圣跡。’
老人邀無著到其精舍參觀,乃牽牛前行,無著隨之,到寺前,老人喊均提三聲,有童子應聲開門,從老人手中接過牛繩,牽牛入寺。寺中琉璃為地,屋瓦金光耀目,華麗莊嚴,非人間所有。老者坐白牙床,指一錦墩命無著坐,童子獻茶,又上酥酪,吃之,頓感身心舒暢無比。
無著問老人:‘此間佛法,如何住持?’
答:‘龍蛇混雜,凡圣同居。’又問住眾多少,老者言:‘前三三,后三三。’
老者問無著:‘初出家時,所求者何?’
無著答:‘求大乘菩提心。’
又問:‘齒臘幾何?’
無著答:‘三十。’
老者言:‘你很純淑,到三十八歲時就好。’隨即命無著下山,并贈偈曰:‘一念凈心即菩提,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碎為塵,一念凈心成正覺。’并命均提送無著下山,童子送無著走出金剛窟,無著問:‘此地伽藍何名? ’
童子笑問剛從何來?
無著答:‘金剛窟。’
童子曰:金剛之下何字?
答:‘般若。’
童子曰:‘剛才伽藍,即是般若寺。’
無著至此,悟知老人即文殊菩薩化身,因稽首童子,乞賜一言。童子穩(wěn)身而歌曰:‘面上無嗔真供養(yǎng),口里無嗔吐妙香,心里無嗔有珍寶,無染無垢是真常。’頃刻間童子與寺皆失其所在。唯見山林土石,無著凄然下山,隱居五臺山而終。
古代高僧修行的故事篇六
明代嘉靖年間,在仁和地界,有一位姓沈的富紳,娶妻周氏。沈家富冠當?shù)兀林心攴降靡蛔?,自是十分歡喜。此子從小異常聰明,凡讀典籍,過目不忘,在同學諸生中推為第一。長大成人后,父母又為他擇女成親,一心指望他早日金榜題名,光宗耀祖。老師、同學亦認為他取科第功名,不過是舉手之勞。
然而,這位沈公子卻志在出世,無意功名,常書“生死事大”以自我告誡。有一天,他在書房中閱讀《慧燈集》,失手打破了書桌上的茶具,頓有所悟,此后便視妻子兒女為臭布衫,與世俗事務盡皆了斷,一心一意事佛,當?shù)氐膶W官十分惋惜,多次勸告他,他亦不為所動。不久,便投性天大師門下,剃度出家,取法名蓮池,字為佛慧。
過了一段時間,蓮池攜缽執(zhí)杖,只身云游四方。北游五臺山,感文殊菩薩之放光;來到伏牛山,參禪佛語之精義;入京城,參謁遍融、笑巖兩位長老,對他很有啟發(fā)。經(jīng)過東昌府時,忽有頓悟,乃作了四句偈語:
二十年前事可疑,
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擲戟渾如夢,
魔佛空爭是與非。
當時,蓮池的母親逝世不久,他隨身攜帶母親的靈牌云游在外,每當進食必先供母親靈位。游至金陵瓦官寺,突患急病,差一點讓寺主給火化了。
病稍有好轉,蓮池來到古時云樓寺的舊址,搭了個茅棚,終日默坐其中,每天只能喝點清淡的米粥,還曾經(jīng)斷糧七日,粒米未進。后來,他每天倚壁危坐,胸前掛著一塊鐵牌,上面寫著八個大字:鐵若開花,方與人說。久而久之,附近的人們都被他的苦行堅意所感動,爭相替他修筑居室,逐漸形成寺院,清規(guī)肅然,成為諸方道場之冠。直到這時,蓮池才開口說法。前來學法的弟子越來越多,他白天宣講佛法,晚上警策門人,態(tài)度溫和,循循善誘,無異花開見佛,仿佛佛祖再生。
蓮池治寺,以精嚴律制為第一行。他著《沙彌要略》等書,教訓弟子,約束門人,遂開凈土一門,使道風大播,朝野歸心。當時的許多朝廷要人,如大司馬宋應呂、太宰陸光祖、宮諭張元忭、大司成馮夢禎及諸多著名文人學者,紛紛投其門下,問道都數(shù)以百計,而且無不心悅誠服。真可謂“一朝踏破香巖缽,雙報君恩與佛恩。“
蓮池大師之于佛理,持論嚴正,解釋精微,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名彥豪強,在他面前,都忘形屈勢,唯有佩服而已。每當問道者來到,蓮池大師總是盡其所思而回答,假如沒有精誠感物之心,怎能達到如此程度呢?
有一次,朝廷侍御史左宗郢前來問道,他問:“念佛得悟否?”蓮池回答說:“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左宗郢理屈而退。
還有一次,仁和令樊公問道:“心雜亂如何能靜?”蓮池回答:“置之一處,無事不辦。”座中一人又問:“專格一物,是置之一處,能辦何事?”蓮池答道:“論格物,只當依朱子?;砣回炌ㄈィ问罗k不得?”眾人皆服。
有人問:“大師為何不貴前知?”蓮池含笑而答:“打個比方,兩人同看《琵琶記》,其中一人曾看過,一人從未看過,假如預言這場戲,兩人一直看到終場,誰能增加一出,而誰又能減少一出呢?”
侍郎王宗沐對蓮池說:“夜來老鼠唧唧,說盡一部《華嚴經(jīng)》。”蓮池反問:“貓兒突然出現(xiàn)時,何如?”王侍郎無話可答。蓮池又代王侍郎解之:“走卻法師,留下講案。”他還就此寫了一篇“頌”,其中寫道:“老鼠唧唧,《華嚴》歷歷。奇哉王侍郎,卻被畜生欺。貓兒突出畫堂前,床頭說法無消息。無消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世主妙嚴品第一。”
蓮池大師直言批駁異端曲說,語無回互,為世所宗。凈慈僧人性蓮,請他宣講《圓覺經(jīng)》,前來聽講者,每天多達數(shù)千人,寺內用最大的鍋煮飯,每頓煮兩次,仍然不能供給聽眾。他號召眾人捐錢捐物,或義務出工,在寺前建成一座萬工池,植蓮放生,以廣善緣。他八十大壽時,又在城中建上方、長壽兩座大池,專為放生之用,并作《放生文》一篇,流行于世。慈圣太后素信佛,偶然見到《放生文》,十分欣賞,便派太監(jiān)前往,賜紫袈裟一襲、齋資若干,并問佛法要旨,蓮池以偈語答之。
蓮池大師天性樸實,生活簡淡,不尚華飾。他管理寺廟十分周密,量入為出,安排妥貼,即使一粒米、一根菜莖,也決不浪費。他對僧眾關懷備至,養(yǎng)老病,供眾僧,以致海內僧人,擔囊負笈而來,寺內每天食齋者達數(shù)百人之多。稍有盈余,蓮池大師便將資財施舍給其他寺廟和附近的居民,他自己卻十分節(jié)儉,他給自己訂了三十二條戒律,一生自守。他終身穿普通的布衣,一床麻布蚊帳,還是母親留下的遺物;年滿八十,仍自己洗衣服、倒尿盆。而他施舍給僧眾和百姓的財帛,七年中就多達五千余金!
萬歷四十三年六月,蓮池大師入城,告別諸位弟子及故交舊好,對他們說:“我要走了。”大家都不會其意?;氐剿略?,設茶座,與眾僧話別,說:“此處我不住了,將往他處。”眾人亦不解。七月十五日晚上,蓮池大師坐于堂上,對眾僧說:“我言眾不聽,我如風中燭,燈盡油干矣!”次夜,于丈室中端坐而逝,世壽八十一歲。建塔葬于寺外之左山。
蓮池大師俗世的妻子湯氏,在他出家之后,亦棄家為尼,建孝義庵,為庵主,先蓮池大師一年而逝,建塔葬于寺外之右山。
看了古代高僧修行的故事還看了:
2.高僧傳奇故事
4.關于山的神話傳說
5.千乘橋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