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案設計及原文(2)
《奇妙的克隆》的原文閱讀
奇妙的克隆
作者:談家楨
克隆是什么
一個細菌經(jīng)過20分鐘左右就可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幾塊,每塊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莖,一年內(nèi)就能長出數(shù)百株草莓苗……凡此種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這就是無性繁殖。無性繁殖的英文名稱叫“Clone”,音譯為“克隆”。實際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臘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條”繁殖。時至今日,“克隆”的含義已不僅僅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也叫“克隆”。這種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后代群體也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
自然界的許多動物,在正常情況下都是依靠父方產(chǎn)生的雄性細胞(精子)與母方產(chǎn)生的雌性細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經(jīng)過一系列細胞分裂長成胚胎,最終形成新的個體。這種依靠父母雙方提供性細胞、并經(jīng)兩性細胞融合產(chǎn)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們用外科手術將一個胚胎分割成兩塊、四塊、八塊……最后通過特殊的方法使一個胚胎長成兩個、四個、八個……生物體,這些生物體就是克隆個體。而這兩個、四個、八個……個體就叫做無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這樣說,關于克隆的設想,我國明代的大作家吳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孫悟空經(jīng)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猴毛變猴就是克隆猴。
克隆鯽魚出世前后
1979年春,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yǎng),經(jīng)過385天59代連續(xù)傳代培養(yǎng)后,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yǎng)細胞中吸出細胞核。與此同時,除去鯽魚卵細胞的核,讓卵細胞留出空間做好接納囊胚細胞核的準備。一切準備就緒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鯽魚卵細胞內(nèi)。得到了囊胚細胞核的卵細胞在人工培養(yǎng)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渡過難關,經(jīng)過80多天培養(yǎng)后長成8厘米長的鯽魚。這種鯽魚并沒有經(jīng)過雌、雄細胞的結合,僅僅是給卵細胞換了個囊胚細胞的核,實際上是由換核卵產(chǎn)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魚。
在克隆鯽魚出現(xiàn)之前,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已經(jīng)在1960年和1962年,先后用非洲一種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進行過克隆試驗。試驗方式是先用紫外線照射爪蟾卵細胞,破壞其中的核,然后依靠高超的外科手術從爪蟾蝌蚪的腸上皮細胞、肝細胞、腎細胞中取出核,并把這些細胞的核精確地放進已被紫外線破壞了細胞核的卵細胞內(nèi)。經(jīng)過精心照料,這些換核卵中終于有一部分長出了活蹦亂跳的爪蟾。這種爪蟾也不是經(jīng)過精細胞和卵細胞相結合產(chǎn)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蟾。
我國著名學者童第周在1978年成功地進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試驗。他將黑斑蛙的紅細胞的核移入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這種換核卵最后長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
魚類換核技術的成熟和兩棲類換核的成功,使一批從事良種培育工作的科學家激動不已。既然鯽魚的囊胚細胞核取代鯽魚卵細胞核后能得到克隆魚,那么異種魚換核能否得到新的雜種魚呢?我國科學家首先提出了這個問題,也首先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培養(yǎng)克隆鯽魚成功的那個研究所,設法把鯉魚胚胎細胞的核取代了鯽魚卵細胞的核。鯉魚細胞核和鯽魚卵細胞質(zhì)居然能相安無事,并開始了類似受精卵分裂發(fā)育的過程,最后長出有“胡須”的“鯉鯽魚”。這種魚有“胡須”,生長快,完全像鯉魚,但它的側線鱗片數(shù)和脊椎骨的數(shù)目與鯽魚相同,而且魚味鮮美不亞于鯽魚。這種人工克隆新魚種的出現(xiàn),為魚類育種開辟了新途徑。
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魚類、兩棲類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類。美國和瑞士的科學家率先從灰色小鼠的胚胎細胞中取出細胞核,用這個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細胞核。實際上,這個黑色小鼠的受精卵在精細胞核剛進入卵細胞后,就把精細胞核連同卵細胞的核一起除去。灰鼠胚胎細胞的核移入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后,在試管里人工培養(yǎng)了四天,然后再把它植入白色小鼠的子宮內(nèi)。經(jīng)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終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克隆綿羊“多利”
1997年英國《自然》雜志公布了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威爾莫特等人的研究成果:經(jīng)過247次失敗之后,他們在1996年得到了一只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
“多利”綿羊是如何“創(chuàng)造”出來的呢?威爾莫特等學者先給“蘇格蘭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極細的吸管從卵細胞中取出核。與此同時,從懷孕三個月的“芬多席特”六齡母羊的乳腺細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蘇格蘭黑面羊”的卵細胞中。手術完成之后,用相同頻率的電脈沖刺激換核卵,讓“蘇格蘭黑面羊”的卵細胞質(zhì)與“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細胞的核相互協(xié)調(diào),使這個“組裝”細胞在試管里經(jīng)歷受精卵那樣的分裂、發(fā)育而形成胚胎的過程。然后,將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宮里。到去年7月,這只“護理”體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終于產(chǎn)下了小綿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細胞和公羊的精細胞受精的產(chǎn)物,而是“換核卵”一步一步發(fā)展的結果,因此是“克隆羊”。
“克隆羊”的誕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它的難能可貴之處在于換進去的是體細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細胞核。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zhí)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tài)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fā)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例如,英國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療肺氣腫的α-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這種羊奶的售價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藥廠。用什么辦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這種羊擴大繁殖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克隆”。同樣,荷蘭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鐵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產(chǎn)血清白蛋白的羊。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當然還是“克隆”。
母馬配公驢可以得到雜種優(yōu)勢特別強的動物騾,然而騾不能繁殖后代,那么,優(yōu)良的騾如何擴大繁殖?最好的辦法也是“克隆”。我國的大熊貓是國寶,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瀕臨絕種。如何挽救這類珍稀動物?“克隆”為人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
除此之外,克隆動物對于研究癌生物學、研究免疫學、研究人的壽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認,“克隆綿羊”的問世也引起了許多人對“克隆人”的興趣。例如,有人在考慮,是否可用自己的細胞克隆成一個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凍起來。在將來的某一天,自身的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時,就可從胚胎中取出這個器官進行培養(yǎng),然后替換自己病變的器官。這也就是用克隆法為人類自身提供“配件”。
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fā)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我想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來結束本文:“可以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意,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