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的語文上冊課新聞兩則預習教案以及方法
初二的語文上冊課新聞兩則預習教案以及方法
以前的通訊設備沒有現(xiàn)在那么發(fā)達,最常見的就是用電報發(fā)文了,你知道以前的新聞是怎么發(fā)布的嗎?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初二的語文上冊課新聞兩則預習教案,希望對您有用。
初二的語文上冊課新聞兩則預習教案: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了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yǎng)閱讀新聞的能力。學習第一則新聞。
(一)導入
你喜歡讀報嗎?喜歡讀報紙上的新聞嗎?可以表現(xiàn)一個人敏銳的洞察力和關心時事動態(tài)的熱忱。新聞是我們了解時代生活的一個窗口,是社會變化的一個晴雨表。
(二)新聞的知識
1. 什么是新聞 ?
簡單地說新聞指的是“新近發(fā)生的事情”。我們要知曉國內外的大事,一般得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但是,廣播、電視、報紙都只是傳播媒介,而報導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們被稱為"新聞"。新聞這種文體從廣義上來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從狹義上來講,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報道及時的消息。
2.新聞的特征
a) 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夸張。
b) 報道迅速及時。
c) 簡明扼要。
3.新聞的六要素
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4.新聞結構的五個部分
A. 標題
包括主標題、引標題和副標題??梢匀齻€標題齊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對消息內容的高度概括。
B. 導語:消息開頭的第一句話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內容。
C. 主體:是消息的軀干,它用充足的事實表現(xiàn)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和闡釋。
D. 背景:指的是消息發(fā)生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
E. 結語:是消息的結尾。背景和結語有時很明顯,有時可以暗含在主體中。 補充: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么作用?—— 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電頭是指說明發(fā)電者、發(fā)電地點、發(fā)電時間的文字,本文開頭略小的字就是電頭,電頭通常是必不可少的。電頭寫明通訊社的名稱、發(fā)電時間,說明材料真實可信,消息及時。
(三)學習第一則新聞
1.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湖南韶山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偉大的革命導師。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澤東選集》中。
2. 介紹時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范圍內轉入戰(zhàn)略進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軍連續(xù)發(fā)起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給國民黨反動派以致命的打擊。為了獲得喘息的機會,以便卷土重來,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總統(tǒng),支撐殘局,并大搞和平談判的陰謀。在這歷史的緊要關頭,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為新華社寫了一篇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已經是確實無疑了,國民黨反動派看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范圍的勝利,已不能用單純的軍事斗爭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陰謀”。我們不能讓敵人有喘息的機會,卷土重來,必須將革命進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國共雙方談判,我方提出8條21款,限蔣介石20日前表態(tài)。20日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和平協(xié)議上簽字,談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發(fā)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人民,保衛(wèi)中國人民領土主權的獨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軍即執(zhí)行最高統(tǒng)帥的進軍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一千華里的戰(zhàn)線上,發(fā)動了渡江戰(zhàn)役,國民黨反動派慘淡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一觸即潰。23日晚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派政權的覆滅。
思考: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 (明確:不行。因為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這則新聞寫完了不發(fā)表,等待渡江役勝利之后再發(fā)表,不就可以改為“勝利渡江了嗎? (明確:不可以,因為這樣的好消息必須及時告訴給全國人民,鼓舞人心、振奮士氣。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3 .整體感知
齊讀這則新聞,找出文章的主體部分,可分為幾個層次?了解新聞報道的具體內容。
明確:
第一層:從“20日夜起”到“即已渡過30萬人”(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突破地點、渡過人數)
第二層:從“21日下午5時起”到“不起絲毫作用”(對西路軍渡江情況加以評論)
第三層:從“湯恩伯認為”到篇末(寫東路軍的渡江情況)
(四)進一步探究內容,領略人民解放軍的威武
1. 速讀課文,填寫表格
2.為什么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此中,有詳略,詳寫哪路軍?略寫哪路軍?為什么這樣安排?
明確:,從其結構來看,它是按照事件發(fā)生的先后,以及各路軍進展情況來安排結構順序的。中路軍和西路軍所遇到的敵軍的抵抗,都比較小,東路軍所遇之抵抗較為頑固,所以中路軍、西路軍放在一起寫,東路軍后寫。
詳略:中路軍寫得簡略,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東路大軍寫得詳。此處敵人的防線比較鞏固,敵人的抵抗較頑強。而且這一地區(qū)有包圍敵軍、解放南京的關鍵的戰(zhàn)略重要意義。
3. 哪些句子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評論?這兩方面的議論為何一略一詳?
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為什么?(敘議結合)
明確:“一方面„„另一方面”。揭露了敵軍潰敗我軍取勝的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原因,突出了我軍的英勇善戰(zhàn),大長了我軍士氣,滅掉了敵人的威風。也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了整個國民黨反動派政權必然滅亡的民運。
(五)學生進一步品讀課文,體會新聞的語言特點,提高閱讀能力。
1、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2、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六)小結
初二的語文上冊課新聞兩則預習教案: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第二則新聞,進一步了解新聞這一文體
(一)導入
上節(jié)課,大家第一次了解新聞這樣文體,也從毛主席的一則新聞稿中領略了我解放軍雄姿。今天,讓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qū)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qū)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二) 再讀課文,了解本文的結構
1.新聞的結構(本文的結構)
標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一層——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和時間。(導
語)
第二層——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背景資料)
第三層——回顧過去一年中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棄城南逃的變化。(背景資料 )
第四層——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五層——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