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含的哲學思想論文(2)
蘊含的哲學思想論文
蘊含的哲學思想論文篇二
亞當·斯密問題及其蘊含的經濟哲學思想
【摘 要】“亞當?斯密問題”是圍繞斯密兩部著作中的人性論矛盾而出現的, 我們從斯密的利己動機和利他動機的辨證關系,以及利己與理性的不等同性兩個特征中可以看出斯密的經濟哲學思想體現出水乳交融的整體性。
【關鍵詞】亞當?斯密問題;利己;利他;經濟哲學
中圖分類號:B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7-044-01
一、“亞當?斯密問題”的由來
亞當?斯密是18世紀英國偉大的思想家、道德哲學家和經濟學家。是“自然自由體制”即現在所謂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創(chuàng)立者。斯密的一生著述很多,最主要的、也是他親自監(jiān)督出版的只有兩部著作,即《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作為亞當?斯密的代表作品,人性論作為兩部著作共同的哲學基礎貫穿始終,但是長期以來流行的一種看法是《國富論》奉行的人性論是利己主義,然而《道德情操論》奉行的人性論是利他主義。這樣看來,兩部著作的人性論是互相矛盾的,因此產生了著名的“亞當?斯密問題”。
二、“亞當?斯密問題”的內涵
(一)亞當?斯密的“經濟人”思想
正如在《國富論》第一篇第二章《論分工的原由》中有這樣一段膾炙人口的話:“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①
斯密并沒有片面地強調人的自利本性,只是在其經濟理論中抽象出了市場經濟中行為人的一個側面,在他的整個理論體系中則豐富了“經濟人”這一概念的內涵。即“經濟人”不僅追求個人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而且他還會通過情感的共鳴以及“看不見的手”的引導,將其經濟行為與道德價值聯(lián)系起來,使經濟行為具有了道德性。由此可見,斯密的經濟人既是利己的,也是利他的,二者統(tǒng)一于經濟活動中。
(二)亞當?斯密的“道德人”思想
所謂“道德人”,是亞當?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論》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道德人”即是有利他心的人。作為一個人,絕不可能僅有自利的一面,必然還會有利他的一面。沒有一個人會是一個僅關心自己的利益而毫無同情心的那般純粹的人。在《道德情操論》的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在人的天性中總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無論一個人在我們眼中是如何自私,他總是會對別人的命運感興趣,會去關心別人的幸福;雖然他什么也得不到,只是為別人感到高興。當我們親眼目睹或是設身處地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時,我們的心中就會產生同情或憐憫。”②
在《道德情操論》中,斯密描繪了人類的六大動機,即:自愛(利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義感、勞動習慣和交換傾向。其中最基本的是自愛。人們追求利益乃是其利己的本性使然。但這種利己的本性常常會因“同情心”而遭到抑制,從而做出利他的舉動來。在斯密的思想中人的自愛本性是與同情心相伴隨的。
在自由的商品經濟社會中,道德體現為交易者之間的誠信與利他。斯密在論及價格機制——這只市場交易的“看不見的手”的同時,也提出了市場交易的另一只“看不見的手”,那就是道德規(guī)則。道德規(guī)則構成了對我們每個人的個人行為的自我約束力。
三、并非問題的“亞當?斯密問題”及其蘊含的經濟哲學思想
近現代的許多學者已經否認了“亞當?斯密問題”的存在,認為所謂的斯密問題是一個偽問題。事實上,在道德和經濟這兩個不同的領域,斯密論述和分析的出發(fā)點雖然有所不同,《國富論》的出發(fā)點是利己主義,《道德情操論》的出發(fā)點是同情心即利他主義,但是貫穿于兩本書始終的人性論是一致的,既不是極端利己,也不是單純利他,而是利己與利他相結合。
首先,《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兩書都源自于斯密的“道德哲學”講稿,是其龐大的道德哲學整體寫作計劃的不同部分,而且主題同樣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秶徽摗氛撟C了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性和優(yōu)越性,指出了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基本途徑和條件,以及相關的基本政策。而《道德情操論》則論證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遵行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標準,論證了提升人類美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亞當斯密既是一個偉大的政治經濟學家,也是一個偉大的論理學家。
其次,《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的寫作和出版也是交替進行的。1759 年4月,斯密整理了講稿的第二部分,創(chuàng)作了《道德情操論》,探討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各個領域,涉及到哲學、法學、心理學和經濟學。從1759年到1774年斯密又進行了四次修訂出版,在這個修訂過程中,醞釀創(chuàng)作《國富論》,所依據的資料是他的道德哲學講稿第四部分《關于法律、警察、歲入及軍備的演講》。1776年《國富論》問世。之后斯密繼續(xù)修訂這兩部著作,1778年《國富論》第二版,1781年《道德情操論》第五版。1784年《國富論》第三版,1786年《國富論》第四版,1790年《道德情操論》第六版。從表面上看,斯密是在交替創(chuàng)作和修訂再版,而實際上是他的思想體系核心的經濟學和哲學的有機滲透的過程。
最后,斯密認為,一般道德美德和經濟美德的內涵是一致的,兩者相輔相成?!兜赖虑椴僬摗氛撟C的一般美德是:謹慎、仁慈、正義、自制。斯密贊美這些美德?!秶徽摗氛撟C的經濟美德是:勤儉、節(jié)約、誠實、自制。斯密同樣贊美這些美德,相信它們會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繁榮,也有利于個人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
斯密的偉大不僅在于他的兩部著作及它們給予后人多少經濟理論知識,更在于他把那個時代的哲學思想用于他的道德實踐,避免了哲學思想的真空性,尤其是把他的哲學思想滲入經濟現象的思考中,斯密以特有的離析的方式完成了那個時代的哲學與經濟學的完美結合。
注釋:
①亞當?斯密.國民財富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趤啴?斯密.道德情操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看了“蘊含的哲學思想論文”的人還看了:
4.哲學方面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