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丁香五月婷婷,丁香五月婷婷网,欧美激情网站,日本护士xxxx,禁止18岁天天操夜夜操,18岁禁止1000免费,国产福利无码一区色费

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國學知識 > 哲學 > 含有宇宙哲學的論文

含有宇宙哲學的論文

時間: 坤杰951 分享

含有宇宙哲學的論文

  中國哲學宇宙觀思想高遠恢宏,其精義是對在天地之間活動的人類言行提供一個根本方向性的指導,并最終達到一個人天合一的太和境界。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含有宇宙哲學的論文,歡迎閱讀!

  含有宇宙哲學的論文篇一

  中國哲學宇宙觀思想高遠恢宏,其精義是對在天地之間活動的人類言行提供一個根本方向性的指導,并最終達到一個人天合一的太和境界。這一哲學宇宙觀思想滲透在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而中國古代建筑是其物化的形式,其建筑中尤以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北京天壇最為突出。作為一個重要的祭祀場所,天壇以象征手法完美地表達了中國哲學宇宙觀,以至使建筑與哲學思想、藝術形式水乳交融達到了共臻其美的境地。

  一、整體布局與中國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初遷都北京之時,當時皇家實行天地合祭制度,故原名天地壇。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頒立京華四郊分祀天地的新祭祀制度,因而四年之后天地壇更名為天壇。

  天壇由內(nèi)外兩重圍墻環(huán)繞,整個建筑平面呈回字形①,北面圍墻高大,半圓形;南面圍墻略低,方形。這是傳承“天圓地方”說的古制,又寓意“天高地低”、“天尊地卑”②。

  天壇建筑群落如同中國其他古建筑一樣,由一根主軸線貫通。這根主軸線上分布著南北兩個主要的建筑群落,南部為圜丘壇,北部是祈谷壇,中間被一條高4米,寬30米,長360米的“丹陛橋”連通。

  南端的圜丘壇,是皇帝冬至時分祭天的場所,周圍被兩重矮墻環(huán)繞,內(nèi)墻圓外墻方,又一次強調(diào)了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兩重矮墻四面正中均辟欞星門,每組三門,共24座,是24節(jié)氣的象征。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掇o?!吩唬红`星主谷,祭靈星是為祈谷報功。漢高祖劉邦始祭靈星,后來凡是祭天前先要祭祀靈星。欞星門多用于壇廟建筑和陵墓的前面,門框為漢白玉石造,上飾如意形云紋板,有“云門玉立”之美稱。[1](142)雙層圍墻和雙層云門重重擁立,覆以藍琉璃筒瓦的圍墻不高,只及肩耳,門上云紋飄逸似乎天上白云觸手可及,烘托的是一種踏祥云登臨天界的清朗感覺。

  北端的祈谷壇,是皇帝孟春時分祈谷的場所,周圍被方墻環(huán)繞,主體建筑祈年殿座落在圓形臺基之上,仍是天圓地方宇宙觀的表達。該殿最初作為天地合祀之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祭天地在中國所有祭祀活動中位列第一,故名大祀殿。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建圜丘壇,此后冬至大祀改在圜丘壇舉行,大祀殿在后來被改建成大享殿,成為祈谷專用的殿堂。清代時,乾隆認為“大享”之名與祈谷不符,遂命名“祈年殿”,并將三層屋頂全部換成藍色琉璃瓦,與藍天相應,喻意此處是皇帝專門祭天祈禱五谷豐登、天下太平的地方。

  人類社會的一切行為、制度、設施都受占統(tǒng)治地位的哲學宇宙觀思想的制約。同樣,天壇建筑從形制到祭天時的供品也無不出自古人對“天”“地”的理解。除了整體布局喻意天圓地方以外,古人稱祭天壇為“圜丘”(音圓通圓),祭地壇為“方澤”。明清祭天時的供品“蒼壁”也依天圓之意,蒼通青,為天的顏色;璧是中間有孔的圓形扁平玉器,玉是石之精,石是天地之精。敬獻“蒼壁”為祭天時必備的禮儀,象征將人們創(chuàng)造的財富呈報于皇天上帝,故祭天典禮也稱作“蒼壁禮天”。[2](4、121)

  中國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源遠流長,自伏羲時代就己經(jīng)產(chǎn)生,在距今5000年前的遼西紅山文化遺址中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最早象征天地的天圓地方祭壇[2](107)[3](261)。但是對天圓地方絕不可望文生義作具體形狀的理解,即不可理解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它其實指的是測天量地的方法。“天圓”指測天須以“圓”的度數(shù)、即圓周率來計算,古謂“三天兩地”的“三天”指的即是圓周率;“地方”指量地須以“方”來計算,“兩地”即“方”,指邊長乘以邊長。[3](278)數(shù)術學家陳維輝先生在《鄒衍陰陽學說》一書中指出“規(guī)為天,矩為地,‘大環(huán)在上,大矩在下’表示天圓地方,規(guī)矩圖數(shù)之來由。”[3](253)古人對伏羲、女媧氏的記載與留下的畫像,均是以伏羲執(zhí)規(guī)、女媧執(zhí)矩和人首蛇(龍)身的形象傳予后世的。伏羲執(zhí)規(guī)代表“圓”為測天之工具,女媧執(zhí)矩代表“方”為量地之工具。[3](261)

  “天圓地方”告訴人們的是一個測天量地的方法,介于天地之間的人們以此“規(guī)矩”作準繩來安排人類方方面面的生活,于是昌盛興隆,得而不失。此外,伏羲執(zhí)規(guī)、女媧執(zhí)矩和人首蛇(龍)身的形象不但傳達出天地的一般概念,同時一般概念貫穿下來還有陰陽、男女的概念,包含天、地具有絕對支配主宰而不可違的哲學思想。因而,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思想,既表達的是天地的一般概念,又是一個有生動形象和可以實際操作的測天量地的具體方法,其落腳點是對生活在天地之間的人的關懷,它既有哲學一般通用的意義,又有可以計量具體操作的數(shù)學意義,是一個定性與定量相統(tǒng)一的哲學宇宙觀概念。

  天壇的建筑形制體現(xiàn)了中國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思想,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在承載這一思想的天壇中祭天正是為了不忘天地“規(guī)矩”。連接圜丘壇與祈年殿的丹陸橋南低北高,祭天時皇帝從南天門進入,寓意先后有別方能步步高升,即冬至祭天崇天道在先,孟春祈大地五谷豐登、萬物蔥蘢在后。因此,體味古人對中國哲學宇宙觀把握的用意,由南至北為天壇最佳游覽路線。古人為什么把冬至祭天放在先?古人根據(jù)對天的觀測發(fā)現(xiàn),從冬至這一天起太陽開始向北移動,天由陰轉陽,萬物復蘇,所謂“一陽資始,萬物更新”,總結為《易經(jīng)》乾卦卦辭的一般理論,即是“乾,元亨利貞”,意思是乾為天,尊天順從天道,于是就:元初安泰,亨通順利,普受恩澤,永保太平。這一重視初始尊天順天以至會影響未來的思想,以圍繞圜丘壇東南西北的四座壇門體現(xiàn)出來,它們分別是泰元門,昭亨門,廣利門,成貞門。[2](21-22)就這樣,中國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思想在天壇整體布局與具體的建筑構制中被傳達、表現(xiàn)出來,成為后人取法天地而景仰的所在。

  二、圜丘壇與中國宏觀哲學思維方法

  圜丘壇為三層同心圓壇,此為名副其實的天壇,故還有神壇、祭壇、祭天臺、拜天臺之稱。作為祭天之所的圜丘壇,其最獨特之處是以遠古露天郊祭為原型,所謂“郊天須柴燎告天露天而祭”。它由三層圓形漢白玉石臺疊落而成,整個造型簡潔質(zhì)樸,上覆天宇下承黃土,披星戴月,“壇而不屋”,是人工建筑融入宇宙天地空間的極富想象力的構思。壇四周遍布林木植被,環(huán)境肅穆,引人情接藍天,融入于開放的宇宙大和、太和的廣袤境界。[4](104-108)

  這種仰望蒼天蘊懷遼闊宇宙視野的建筑形制,應該說與放眼宇宙的中國傳統(tǒng)的宏觀整體思維方法有關。遠古時代中國先人為了生存,最關心的就是環(huán)境,如日夜的更替,氣候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均與天文學有關。經(jīng)過一個經(jīng)驗與知識的積累過程,古人從觀測天文中產(chǎn)生出一種從宏觀上把握事物的能力,在文明剛剛開始,距今大約6000一7000年以前的仰韶 文化時期,這種能力就上升為自宏觀而微觀、自上而下的 哲學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絕無僅有的,與西方自下而上、自微觀而宏觀的思維方法截然不同。有了這一宏觀思維方法,我們的祖先就從被動求生本能的盲目行為邁入為生存求 發(fā)展的主動生產(chǎn)時期,并使自身站在了一個歷 史的顛峰之上,以至后人在許多方面均很難企及。形成的標志或者說從宏觀上把握事物的理論就是易經(jīng)與陰陽五行的思想。[3](254-255)

  中 醫(yī)學家呂嘉戈先生在《中國哲學方法——整體觀方法論與形象整體思維》一書中說,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人從天體變化對地球影響的關系中得到的。地球繞太陽公轉產(chǎn)生四季變化,地球自轉產(chǎn)生日夜變化。五行中木、火、金、水指的是春、夏、秋、冬,土為中、為核心,這個中土便是指地球本身;陰陽指的是日夜變化。易經(jīng)則是以八尺圭表測日影以掌握天時變化而得到的。這一宏觀的天文宇宙本性必然影響到地球上的萬事萬物。因而,把握了易經(jīng)陰陽五行這一宏觀哲學理論,就把握了“通于一而萬事畢”的根本方法,就高屋建瓴地對其它一切具體事物有著絕對的主動支配權。與這一宏觀認識相應的定量化表述就體現(xiàn)為各種數(shù)字,其最重要的就是五,九的數(shù)字,它們分別是這一宏觀天體模式在平面與立體幾何上的中位數(shù)字,即標示地球本身的數(shù)字。它們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由五這一數(shù)字所標示的位置,在平面上是一個可以通向四面的中心位置,由九這一數(shù)字所標示的位置,在立體上是一個可以通向八方的中心位置,它們因其四通八達關乎人類的生死存亡,故而為最重要的數(shù)字。中國文化之所以強調(diào)中正,中和,都與這一整體思維方法有關[3](32-34,55,76)、處于這個中心位置的代表就是替天行道具有“九五之尊”的天子之位,是把天、人、地三道正直貫通下來的人格化載體“王”,所承載的使命仍然是四通八達的使命,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是一種何等宏偉的氣魄與何等高遠的視野。掌握它的目的,在于真正能從被動求生本能動物性的盲目驅動行為提升為人類自我主宰主動自覺的創(chuàng)造活動,同時掌握了它也就避免了在具體生產(chǎn)活動過程中對一般規(guī)律的重復性認知。由此,這種來自對宇宙整體認識的宏觀思維方法成了一個高瞻遠矚的理論導航,而與之相應因處于中位可以四通八達的數(shù)字也就成了最重要的數(shù)字,在以后的發(fā)展中,它們因其重要而漸漸成為一種必須永保于此位置的簡單模式,因模式而成為習慣,而奉為尊貴,乃至于到了后來連它們本初的意義可能都會被淡忘甚而神秘化,變成為“奉天承運”的天子所壟斷的尊貴數(shù)字,成為只有在皇家 建筑才可以被反復使用的皇權數(shù)字。

  在圜丘壇這一祭天的建筑中,描述立體宇宙圖式的天數(shù)“九”因此而成為當仁不讓的主角,它以其不斷重復的音符,高奏著“蒼璧禮天”的旋律。壇面中心是“天心石”,圓形;其余均為扇形,依次以“天數(shù)”向外作輻射狀倍增,寓意圍繞在“天道”中央周圍。壇分三層,是天地人三才之意。第一層從第一圈九塊、直至第九圈“九九”八十一塊白石成一個系列;第二層、第三層也各為九圈,直到最后一圈白石數(shù)為243(9x27)塊。整個排列按“周天”360度的天象,寓意“九重天”。欄板也含九數(shù),如上層欄板七十二塊,中層一百零八塊,下層一百八十塊,總共三百六十塊,合歷法周天三百六十度。壇面上所有望柱及臺階數(shù)也是“天數(shù)”,反復強調(diào)有關“九”的天數(shù)象征意義。[5](41-59)

  圓壇第一層徑9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層徑15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層徑21丈,取“三七”之意,以全一、三、五、七、九之滿數(shù),象征“一個都不能少”系統(tǒng)整體配合所達到的完滿吉祥;三層徑數(shù)相加等于45丈,符“九五”之尊,既是中正天子之位的象征,又合《易經(jīng)》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的理論概括,喻示八方四面,空間無限,前路無量,大吉大利。這里,包容全體的博大胸懷與肯綮要中提領主旨的清醒認知在數(shù)字的表達中以巧妙的形式完美而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令人折服,堪稱舉世無雙。

  圜丘壇就是這樣以簡潔的造型和數(shù)字體現(xiàn)出中國宏觀哲學思維方法,整個建筑于遼闊中放眼,放眼到整個宇宙,建筑造型“壇而不屋”,無有障礙,這樣就有如天空北斗星指路一樣不會迷失方向,掌握了根本的主動權;同時建筑構造又于具體數(shù)字中著手,腳踏實地在定量中確立位置,建筑造型與建筑構造融通相合,頂天立地,把握了這一定性與定量的宏觀哲學思維方法就真正可以做到“東方不敗”。

  “天不變道亦不變”,在把這一宏觀思維方法賦形而具體化的建筑形制中舉行祭天儀式,就是對這種思維方法的接受與浸潤,每年舉行的祭天儀式由皇帝親領參加然后昭告于天下,實則就是皇帝垂范于民的一種具有 教育示范意義的哲學思維方法的宣傳活動,千百年來成為“祖宗之制”而被傳襲下來,直到1914年12月23日,時任民國大總統(tǒng)的袁世凱在天壇圜丘壇舉行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典禮,此后綿延中國歷史長達3000多年的國家祭祀也就此終止。[2](121-122)

  三、祈年殿與中國宇宙時空觀及宇宙演化圖式

  祈年殿是天壇另一主要建筑群落祈谷壇的中心建筑。整個建筑不用大梁長檁及鐵釘,完全依靠柱、枋、桷、閂支撐和榫接起來,俗稱無梁殿,是中國古典木結構建筑中的一大奇觀。

  殿內(nèi)托起三層巨大屋頂重量的是環(huán)列而立的28根天象大柱。中央四根鎏金纏枝蓮花柱是“龍井柱”,也稱“通天柱”,象征一年四季;中層十二根朱紅漆柱是“金柱”,象征一年12個月;外層十二根是“檐柱”,象征一日12個時辰。金柱檐柱相加成24,象征一年24節(jié)氣;金柱檐柱龍井柱相加成28,象征天宇28星宿;龍井柱上端的藻井周圍有八根銅柱環(huán)立,稱“雷公柱”,如專司懲惡遏惡主正義之神的雷公高高在上,金柱檐柱龍井柱雷公柱相加成36,代表36天罡,象征天帝的“一統(tǒng)天下”。[5](41-59)

  整個建筑以圓形表達,年月日時,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這里,似有還無、博之而不得的抽象時間,以視之可見、立體形象的空間 語言展示出來,無形的時間概念通過建筑空間的有形構造被置換了出來。就這樣,有限的建筑空間獲得了恒久的時間價值,無限而難以捉摸的時間變成了具體而微可以把握的現(xiàn)實操作,時間空間二者相融,構架出一幅渾然一體的宇宙時空觀。在這樣一個往復無限的大殿里祈谷,蘊意著天地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律動,正是合于人類 社會五谷豐登息息相關的律動。把握了這一宇宙時空觀和它的節(jié)律也就把握了人類自身的命運與脈動。祈年殿,這一中國最大圓形木造結構的杰出典范,就這樣以建筑的象征語言含蓄地表達出中國宇宙時空觀念及其生生不已的律動,圓滿圓融,無與倫比。

  祈年殿外形高大壯碩,卻又優(yōu)美典雅。在湛藍的天空下,三層晶瑩潔白的圓形漢白玉石臺托起一座體態(tài)雄偉、構架精巧的圓殿,藍瓦紅柱,金頂彩繪。與故宮建筑的橫向平頂不同,祈年殿三層滑光閃閃的藍色攢尖屋頂逐級收分向上,匯聚于鎦金寶頂之下,既有強烈的動感,又不失端莊穩(wěn)重。昂首藍天的身形正在那里不動聲色地講述著一個往復的過程,那是無極生太極,一而二、二而三,三生萬物的向下繁衍過程;又是萬物復歸于三,由三而一,一復歸于無的應天領悟的回升過程。整個造型,比例完美,色彩和諧,以“天何言哉”、“不

  著一字”的風度氣魄,無言地“表達了一種對一個偉大文明的進步產(chǎn)生過偉大影響的宇宙觀”(世界人類遺產(chǎn)委員會評語),成為一部造型優(yōu)雅、生動立體的宇宙演化圖式解說。

  四、天壇聲學建筑與中國天人合一的最高哲學境界

  天壇位列我國四大回音古建筑之首,能產(chǎn)生聲學現(xiàn)象的古跡奇多,有圜丘壇,以及皇穹宇建筑群落中的諸多聲學現(xiàn)象。

  圜丘壇最上面一層的圓形“天心石”,又稱“太極石”,取中國哲學太極是萬物本原的宇宙觀思想,象征天下歸宗,九九歸一。人站在“天心石”上說話,四面八方立即會傳來回聲,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象征一呼即起,百應回鳴。所以,天心石還有一個名稱叫“億兆景從”。“億兆”者即天下蒼生,“景”古通“影”,“從”即從屬,以此營造出一種人“天”遙相呼應的理想對話氛圍,寓“向天詢問,即刻回應”之意。

  皇穹宇位于圜丘壇與祈谷壇之間的軸線上,為一圓形院落,正殿即皇穹宇是存放皇天上帝神版的殿宇,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這里聲學現(xiàn)象眾多,有回音壁、“一音石”、“二音石”、“三音石”、“對話石”等。

  回音壁是環(huán)繞皇穹宇院落的圍墻,人對墻說話,聲波沿著光滑的圓形圍墻連續(xù)反射,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一音石”、“二音石”、“三音石”是皇穹宇殿正前方的第一、二、三塊大石板,站在石板的中心,只要用力擊掌,就能聽到前后左右傳來相應的一、二、三次回音,因而得名。[5](41-59)“對話石”是皇穹宇殿前甬道中的第18塊石板,1993年被發(fā)現(xiàn)。站在該石板上輕聲說話,在距此36米遠的東配殿東北角或西配殿西北角的人雖受配殿阻隔看不到對方,也可以清晰地聽到對方聲音,好像面對面說話一樣,故稱“對話石”。這一現(xiàn)象在第17、19、20塊石板上同樣存在。但如果離開這個36米等邊三角形的對話點,對話則無法進行。①

  利用科學的聲學原理,古人把這些眾多的聲學現(xiàn)象安排在祭天的圜丘壇和專門供奉皇天上帝以及眾多天神牌位的皇穹宇建筑院落之內(nèi),寓意是深刻的。通過這些聲學建筑,寓示在浩浩蒼穹、渺渺宇宙之中,與天和者,天亦與之相和,君子言行“之所以動天地也”。并暗示來者只要用心,就可以借用古人的智慧去探尋那幽玄而恒遠的宇宙,進入“天垂示于人、人擁入藍天”的文化意境,表現(xiàn)出的是中國“天人感應”的思想及“天人合一”的最高哲學境界。[4](104-108)

  總之,天壇整個建筑群落,承載著中國哲學宇宙觀思想和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它氣氛莊嚴肅穆,意境幽遠恢弘。愛因斯坦說過“我們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經(jīng)歷是對神秘的感悟。它是堅守在真正藝術和真正科學發(fā)源地的基本感情。誰要是體驗不到它,誰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驚訝的感覺,那就形同行尸走肉。”藍天遼闊的壯美與能征服一切的神秘,是一種帶有神圣性和嚴肅性的崇高之美,這種崇高之美是需要人去參領透悟的。天壇通過形、色、數(shù)、聲等多方面的建筑空間語言,筑起了一幅引領精神暢游藍天宇宙的導游坐標圖。它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落,把對天的認識、對天的崇敬以及對天的期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帶給人充實、圓滿、無限、和諧、開闊、崇高……等等的審美享受與崇高之美,具有極其珍貴的文化價值、科技價值和藝術價值。世界人類遺產(chǎn)委員會評價天壇說,那“具有象征意義的規(guī)劃設計,對遠東許多國家的建筑和規(guī)范曾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5](41-59)

  在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平衡發(fā)展的今天,徜徉在天壇松柏環(huán)抱的天地自然氣息中,重新審視中國古老的祭天儀式,感悟天壇建筑美背后的中國哲學宇宙觀思想及其所表達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能給我們諸多的理論和實踐的啟示,這應是天壇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真正深刻的意義所在。

下一頁分享更優(yōu)秀的>>>含有宇宙哲學的論文

2772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