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文化導入機制的建立對語言學習的作用探析(2)
時間:
黃穎 涂越華 1由 分享
三、文化導入應遵循的三大原則
1. 切合性
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必須與學習者所學習的內(nèi)容相關(guān),與日常生活中的禮儀相關(guān),并針對學習者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進行選擇,切不可向?qū)W習者輸入那些抽象的、空洞的內(nèi)容。只有與教學的內(nèi)容緊密結(jié)合,才可能雙向促進學習者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 梯度循環(huán)性
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應堅持梯度逐步進行的原則,根據(jù)不同學習者的學習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由淺及深逐步進行,不能夠過早地進入深度化教育,使學生產(chǎn)生文化教育是高深空洞的認識,應由表層文化向深層文化逐步推進,慢慢培養(yǎng)學習者語言的興趣,加深對語言所處的文化的敏銳度的感知。
3. 重點突出性
文化不會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隨著歷史的演變,人們的思想觀點、交往方式也都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文化導入的同時,還應注意重點突出性原則。信息的挑選是每個教育者都將直接面對的問題,講述主流的、前沿性的、有發(fā)展的觀點,這樣才有利于學生了解某些文化習俗和傳統(tǒng)的本質(zhì)內(nèi)涵。
四、教學方法及策略
外語學習不是母語的學習,國與國之間必然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性,這一點是無法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來增進相互之間的認識。這必然要求教學者采取多樣靈活的方法來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度,培養(yǎng)對所學語言有著更為深層次的認識,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文化導入機制:
1. 教材改革
在所用教材中適度加入文化背景的分析,并且可以在教材中對委婉語、禁忌語和文體中應注意的某些細節(jié)進行講解。讓學生說地道的語言是每一位教學者應注意的,如何學習到接人待物的禮儀和學習語言具有同樣的重要地位。在必要的情況之下,在教材中加入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在互相交往中出現(xiàn)的失誤與沖突的小故事,這樣既能增加教材的可讀性、趣味性、對學生學習語言也有著極大地幫助。
2. 課堂改革
(1)揭示詞匯所具有的文化內(nèi)涵。語言中的每個詞匯都擁有其蘊涵的深層文化背景,從詞匯的來源講述其使用的方法,這對學習者而言,掌握詞匯以及詞匯的使用方法都會變得容易,也可避免學習者機械對詞匯進行死記硬背。
(2)加入語言所處的文化語境分析。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學習者最容易犯得毛病就是語用錯誤,這其中涉及到語言使用的規(guī)范性以及語言所在國的風俗習慣以及禮儀。語言的使用受到時間、地點、雙方的感情及其所處的相應的文化背景影響,所以在我們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加入大量的對話訓練,但這些對話訓練不是簡單的說話,而應鼓勵學習者加入相應的文化場景,加入相應的禮儀,進入角色表演之中,從而加深語言的感知。
(3)深入挖掘文章背后的文化信息?,F(xiàn)在語言學習所采用的教材選材都極為廣泛,許多內(nèi)容都涉及到該國的文化風俗,歷史等各方面的知識。特別是一些文學性較強的作品中所蘊涵的文化信息時是值得我們?nèi)ネ诰虻?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擴寬文化的視野。
(4)深入語法現(xiàn)象的本質(zhì)。所謂語法是表達形式的總結(jié),它揭示了一門語言如何從單詞形成句子,又如何構(gòu)成文章的整體過程。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語言表達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如中國人注重語法的邏輯性,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較為固定,而日本人的語法結(jié)構(gòu)相對松散,前后句的順序不如中文要求的那么固定化,只有讓學習者了解其中的差異性,防止文化定型,對于語法的學習才能更好地深入,減少中國式錯誤發(fā)生的頻率。
(5)教師角色的轉(zhuǎn)換。在外語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實踐文化導入,進行文化教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需要教師素質(zhì)的提高。教學不僅是聽者的問題,更是教育者的問題。而當今外語教學的新背景下,教師應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改變傳統(tǒng)上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育模式。將課堂變?yōu)橛懻摰膱鏊?為學生收集更多的與課堂相關(guān)的文化資料,引導學生對語言表達方式、表現(xiàn)形式關(guān)注,主動自覺地深入語言背后,了解語言深層次的思想,老師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由一個“講授者”逐漸向“向?qū)д?rdquo;轉(zhuǎn)變。建立一個“自由”“合作”“探求”的學習的平臺。
3. 課外活動改革
語言的學習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之上,因為課堂上的時間必然有限,這就要求教育者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對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教育,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解外國文化、禮儀的機會。如舉辦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大型活動,針對外國流行的某一時尚或某一事件對其進行討論,也可舉行戲劇活動,鼓勵學生舉行各種有趣的社團性活動,并且可以鼓勵學生多與外籍教師交流,切身體會外國各方面的情況,從而能更好地去感受外國文化。
總之,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建立相應的文化導入機制,有利于學生開拓視野、拓展思路,提高學習者對語言的綜合認識,使其不但學習到語言本身,更是受到中外文化的洗禮,了解不同的思維模式。對語言不再是機械化的簡單化的記憶,而是通過強調(diào)學習者的能動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減少學生語言使用上的錯誤,讓學生學習到真正的外語,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貌合神離”的詞語文化涵義的對比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09).
[2]鄧炎昌.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3]范佳程.英語詞匯習得中的文化盲點問題[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3(03).
[4]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