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論文(2)
探討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論文篇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影響及應對》
摘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定,使中國改革開放到達了高潮,這場深刻的改革,給中國社會和人民大眾帶來了蓬勃生機和強大動力。與之相應的道德觀念在市場經濟浪潮和改革潮流的有力沖擊下,也在沖撞中重建,在滌蕩中更新。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的道德新觀念進行探討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價值觀;新觀念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6-0058-03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生價值觀的困惑與導向
(一)整個社會價值觀的更新變化
現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城市信息轉瞬即逝,產品競爭日益加劇,大眾傳播工具越加發(fā)達,這就使得人們越來越重視實效和信息。深圳人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就是對當代社會時間價值觀念的最形象的概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主體意識大大提高,個人發(fā)展與社會需要相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打破了對“單位所有制”的選擇。每個人按照社會需要和個人意愿自由地發(fā)展自己的專業(yè)和選擇職業(yè),然后通過市場交換,相互取利,在流動中調節(jié),從而達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就是市場經濟帶來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wěn)定的關鍵,學生的價值走向也有這種趨勢。他們主張獨立思考、自主判斷和自我選擇,不愿意處于依附地位,不愿以充當服從角色,正在從被動走向主動,從退避走向進取。他們希望畢業(yè)后所去的地區(qū)能有滿意的工作,但同時又關注該地區(qū)經濟的發(fā)達程度;他們希望在工作崗位上能發(fā)揮才能,但同時又考慮到崗位經濟效率和福利待遇狀況,出現了從單純一體的價值認識到多元層次性的價值判斷的變化。
(二)大學生最高的人生價值的新特點
1.義與利的合體。道德是一定社會調整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1]。傳統(tǒng)的道德觀、價值觀主張重義輕利,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金錢是萬惡之源”,“無商不奸”。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導致在不違法的情況下逐利思想在市場行為中變得天經地義,這給社會上人們的價值觀念帶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也不例外,在義與利的關系上,學生們不想像過去那樣過高推崇重義輕利行為,但同時,他們也鄙視重利輕義者,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開始傾向義與利的合體。表現出他們對市場經濟的主動適應性,在課余時間兼職、打工、拉廣告、當家教等。
2.個人與社會融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公平、公正、公開競爭,一切遵從價值規(guī)律。人才進入市場,每個人可以有平等的機會扮演自己想扮而又能扮的角色,使自由選擇、發(fā)揮個人才能的想法成為可能。這樣極大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經濟迅猛發(fā)展,也進一步喚起了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在個人與社會關系上,個人價值進一步得到尊重,使過去個人價值的實現從屬于團體價值的局面,有了新的調整。學生這種帶有自我與社會融合色彩的價值取向常常是以追求個人幸福、自我價值的實現為出發(fā)點的。他們希望在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兼得中施展自己的抱負和才能。
3.多樣性與矛盾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也存在雙重效應,市場經濟既能促進人們的競爭觀念、平等觀念、效益觀念、創(chuàng)新觀念、民主觀念的樹立,又容易誘發(fā)人們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現象產生。目前我們的市場發(fā)育還不完善,各種法規(guī)尚未健全,不良的價值觀念也在影響著尚不完全成熟的大學生,使他們的價值取向復雜化、多元化。
(三)大學生在市場經濟中道德觀念的變化表現
中國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面對“下海”、“經商”一系列紛至沓來的新情況,大學生有的表現淡然:依舊孜孜不倦、刻苦攻讀;有的振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充分施展才華的海洋;有的思索:究竟該“下海”還是“上山”;有的在理論上的期待與現實的“落差”中陷入了迷茫:不知道是自己對社會要求太高,還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太高?當我們握著老師課堂上交給的所謂真理去接觸現實時,卻無法回避到處碰壁的結局。我們想堅持知識有用,但有些不學無術者卻腰纏萬貫;我們想堅持集體主義,但那些奉獻者們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卻正被一些人大肆揮霍。茫茫人海,我們的路在何方?大學生們在思索,思想觀念發(fā)生著強烈的變化。其主要表現也因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影響的雙重效益,而顯出了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方面。
1.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影響的積極作用。
(1)市場經濟是社會化的商品經濟,要求產品、勞動力、產權全部市場化,突破了狹小封閉的地域界限,擺脫了自給自足的狀況,形成全國統(tǒng)一市場及國際大市場,這就能打破因循守舊的保守思想,就能使大學生不安于現狀,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增強競爭意識和開拓進取精神。
(2)資源配置主要靠市場的調節(jié)作用實現,根本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徹底改變由政府包攬一切的家長作風和官僚主義的低效率,增強了人們的平等觀念。促進大學師生關系的平等化、民主化、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3)市場經濟中市場主體受到利益驅動,增強了大學生的利益觀念、效益觀念、質量觀念、風險觀念。
(4)市場經濟實行公平競爭和優(yōu)勝劣汰機制,促使大學生盡量發(fā)揮其個性與能力,促進大學生的自我價值的實現。
2.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影響的消極作用。由于市場經濟具有某種自發(fā)性和盲目性,市場信用具有滯后性和市場行為中某種難以避免的投機性,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產生消極的影響和作用,主要表現在:
(1)商品價值規(guī)律、交換原則的泛化,追逐最大利益的動機,造成大學生有可能不能正確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個人利益與社會及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容易助長利己主義和極端的個人主義;注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業(yè)務能力的提高,而忽視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的修養(yǎng)。這種消極影響又會導致這些大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重智力輕德育、重利輕義。
(2)在市場經濟中商品和貨幣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社會權利,它容易誘發(fā)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學生產生“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使部分大學生會不擇手段地獵取、占有商品和貨幣,把金錢作為人生價值的標準,把追求金錢、物質當作最大目標,而不講貢獻,不講“為人民服務”。
(3)市場經濟在分配關系與人際關系上,由于優(yōu)勝劣汰機制的作用,必然會造成事實上的不平等;面對競爭的壓力,部分學生“對個人前途和自我表現價值的關注高于對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命運的關注”。[2]
二、大學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思想道德觀念的強化和導向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上的各種因素對人的成長發(fā)展都起作用,也都有影響。年輕人思想品質、性格、才智的形成和發(fā)展,也毫不例外地受著現實社會的影響和作用[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新觀念具有雙重作用。為此我們應當繼續(xù)強化和市場經濟相應的價值觀的積極促進作用,這是主導方面。同時應正確導向,限制它的某些消極影響作用,以使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而順利地發(fā)展。
1.繼續(xù)強化利益觀念,但不能“見利忘義”。市場經濟下人們從事生產活動的動機和目的最終是為了獲得物質利益。人們的經濟關系就是一種物質利益關系,不同經濟利益決定著他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時有著不同的要求和愿望。在強調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即“顧客就是上帝”應該真正深入人心的同時必須統(tǒng)籌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更不能讓“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以“坑、蒙、拐、騙”等非法手段去攫取暴利的行為泛濫。
2.繼續(xù)強化競爭觀念,但不能“視人為狼”、“恃強凌弱”。競爭既是人類個體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手段,又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市場經濟充滿活力和朝氣的源泉之一也在于競爭,在市場激烈的競爭過程中必然優(yōu)勝劣汰;然而提倡競爭應當在相互協(xié)作中競爭,盡量公平、合理合法,要講良心和信譽,而不能互相仇視,弱肉強食,更不能在競爭中不擇手段損人利己。
3.繼續(xù)強化自主選擇觀念,但不能強調“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當代大學生進入人才勞務市場,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考核錄用的新的就業(yè)制度,這就必須要求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應從依附走向獨立,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困惑彷徨走向自主判斷,從退避禮讓走向進取開拓,從自我壓抑走向自我表現和推銷,然而,在繼續(xù)強化自主選擇觀念時,不能重蹈覆轍,陷入極端個人主義。
4.繼續(xù)強化效率觀念,但不應“忽略公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公正與效率緊密相連,而不是對立的。公正意味著一切市場參與者、競爭者應機會均等,有平等勞動的權利,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平等參與競爭的權利,有平等的“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條件。
5.要強化服務觀念,但不應斤斤計較、“問路要錢”。市場經濟是一種服務經濟,商品在市場上流通、交換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互相服務的行為。盡管各方面都有自己的利益,都想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謀取一定的利潤,但從社會意義上來說,應是通過對方的服務而獲取的。然而,強化服務意識并不等于斤斤計較,什么都要錢。
三、大學生應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觀念
1.要樹立市場經濟觀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離開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不能離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如果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崇所謂的“君子不講錢”、重“義”不重“利”的觀念,就會脫離社會實際,對大學生的成長是不利的,那種把市場經濟觀念同奉獻精神對立起來,同商人作風等同起來的看法,是沒有道理的。
2.要樹立競爭觀念。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競爭必將使許多陳腐的觀念受到挑戰(zhàn),并且促使人們對一些習以為常的問題重新思考。我們社會主義事業(yè)本身就是在優(yōu)勝略汰中求發(fā)展,求進步的。大學生應該順應歷史潮流,積極參與競爭,努力創(chuàng)造競爭的內外部條件,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fā)展,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3.要樹立價值和效益觀念。廣大大學生將直接投身于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為此,必須懂得價值規(guī)律,樹立價值的效益觀念。在商品關系中,價值是評價各項經濟活動效果的共同尺度,是優(yōu)勝略汰的天然評判者。講求效益是任何一個單位、任何一件工作得以發(fā)展和提高的基本前提。前蘇聯(lián)哲學家科恩在《自然輪》中說道“為了成為一個人,人應該有能力、勇氣和本領選擇自己的道路并承擔責任”[4],這樣的人,也就必然是具有高度的價值觀念和效益觀念的創(chuàng)造性主體。
4.要樹立人才觀念。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就是要從人類文明的高度來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學會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個體成為一種主體。我們應該看到,現代市場經濟對專門人才的要求,至少在基本理論、基本技能方面受過良好的訓練,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富有開拓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這樣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yè)與崗位不斷轉換和流動的需要,才能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因此,大學增大基礎課的比重和選修課的門類,大學生在正確選擇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可實行徹底的學分制和第二專業(yè)的輔修制;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訓練和考核,鼓勵和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較大的適應性,才能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要求。
5.要樹立民主法治觀念。社會主義經濟活動中的平等關系,對于促進大學生增強民主平等意識、法制觀念,清除特權思想、等級觀念,抵制和克服以權謀私、弄虛作假等消極腐敗現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若機械地搬用到人際關系上,將造成損人利己、個人至上等惡習盛行,從而淡化人們的主人翁意識和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精神,這就要求大學生們在經濟活動領域中按照價值規(guī)律和等價交換原則辦事,增強民主法治觀念。
參考資料:
[1]睢文龍.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45,456.
[2]王勤,周國文.從“讀書無用論”到“讀書賺錢論”――論校園文化中理想主義的缺失[J].中國青年研究,2001,(4).
[3]科恩.自我論[M].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美多卓瑪(1969-),性別:女,民族:藏族,籍貫:西藏日喀則,學位:法學學士學位,職稱:講師,研究方向:政治學、法學及思想政治。
探討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