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方架太極拳的學習要領(2)
9、必須勁起于腳底:
既然手、臂、肩、背、胸、腰以至整個上身須充分放松,不能絲毫著力,那么所有動作的動力源來于何處呢?
拳論中說:“其根在腳”,“由腳而腿而腰……”??梢娞珮O拳的動作,其動力源均由腳底而起。太極拳的一切動作,均必須由兩腳底的蹬地和腳趾抓地的貼地擰旋,帶動臀部及兩胯,由臀部及兩胯帶動上身,帶動兩臂、兩手。這就是勁起于腳底。
10、必須周身一家:
所謂“周身一家”,就是說由腳底發(fā)出之勁,帶動臀部及兩胯,帶動兩臂、兩手,必須是同時、同步的,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間隙、松動和時間差。也就是當腳底一用勁,手就同時啟動了。如果不是同時、同步,那就形不成周身一家。
充分放松,勁起于腳,周身一家是三位一體的。只有做到全身真正的放松了,動力的來源起于腳底,才能做到勁起于腳。反過來,也只有做到勁起于腳底,才能使全身各部位,特別是上身的手、臂、肩、胸、背不著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放松。如果沒有周身一家,手、腳、身各動各的,不同時、不同步,既不是周身一家,也不是勁起于腳,更不可能使全身各部位放松。所以說,充分放松,勁起于腳,周身一家,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11、必須一身備五弓:
太極拳走架每至定勢在似停非停之時,要有隱于內的發(fā)勁。這種發(fā)勁,必須是五弓齊發(fā)。所謂五弓,即兩手臂為兩弓,兩腿為兩弓,加上身弓,合為五弓。
“一身備五弓”的具體練法是:每當定勢在似停非停之時,頭頂百會穴上領,有上頂之意,下頦微收,腰脊命門處往后鼓出,尾閭往前,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坐腕。掌往前推時肩有后坐意。用意念將肩、肘關節(jié)松開,使連接關節(jié)的韌帶伸長。兩腳腳趾抓地,極力蹬勁,上身及兩臂的肌肉充分放松。
12、牽動往來氣貼背:
所謂:“牽動往來氣貼背”,是指運用和發(fā)揮脊骨處的開合、擰動力量,使由腳底蹬出勁之勁經由尾閭、命門、脊背,直達臂、手。所謂“力由脊發(fā)”,就是指內勁經由尾閭、命門、脊背的路線。
具體練法是:每當定勢發(fā)勁之時,不僅命門處外鼓,整個脊柱都有外鼓之意。而且當兩臂有開合動作之時,整個脊柱都必須有開合、牽動,以能發(fā)揮出身弓更大的能量來。
13、求虛靜:
求虛靜,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架高級階段的鍛煉法。所謂“求虛靜”,就是實中求虛,動中求靜的意思。
初學拳架,凡蹬腳、擰腳、擰胯、運勁、發(fā)勁等,都必須實實在在地蹬、擰、運、發(fā),不經過這一階段,就無法掌握正確運勁和發(fā)勁的法則。練到一定程度,必須盡量地用加強意念來代替。“凡此皆是意”,“用意不用力”,只有這樣,才能把這些動作深刻地印入腦海,成為“真意”,成為條件反射,才能階及神明,這就是實中求虛。
在運動時,要悉心體會空氣對手、對腳、對全身的阻力,要有空氣的氣流似水般輕輕從皮膚表面摩擦而過的感覺。只有這樣,才能使肌膚的感覺靈敏度提高,微動即知。“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心不外馳,十分寧靜地進行盤架,這就是動中求靜。
學必有法,只有掌握了具體的要領方法才能熟練學會一套拳法,希望以上的一些要領對我們練拳有一定的指導。相信練習的時候多加注意,輕松學會一套拳法也是比較容易的事情。
吳式太極拳的六個運動特點
1、端莊平穩(wěn)
在練拳時,時時式式做到頭端、身正,肩平、腋虛,眉展、胸涵,撥骨、沉肌,提肛、舉尾,吸胯、抽腰,不偏不倚,不搖不晃,上下協(xié)調、內外如一,中正安舒,穩(wěn)如山岳,動如流水。要心專、神斂、意松。
兩手如同捧著一碗硫酸水,平心靜氣,謹慎小心。練拳如此,做人做事,均應如此。
由此可見,平穩(wěn)在吳式太極拳的學習中非常重要,此外還要保持身體的端莊。
2、氣度開闊
在練拳時,頭要與天相融,腳要與地相融,身要與空相融,要三才合一,有氣吞山河的氣魄。要提起精神,時時式式做到松而不懈,柔而不弱。
精神要足活,心胸要寬暢。拳論曰:“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處在任何場合,面對任何人群,遇到任何情況,處理任何復雜事物均應如此。
3、單腿負重
在練拳時,身體的重心要完全垂直在一條腿上。用一條腿支撐全部體重,另一條腿能抬而不抬,只起斜撐和拉纖的輔助作用,不分擔體重,這是吳式太極拳一個最重要的特征。
單腿負重,是要求建立在虛實分明的基礎上的。
各式太極拳都強調練拳時要“中正安舒”,但怎樣才能做到式式處處“中正安舒”?吳式太極拳認為必須學會在動、靜,開、合的每一瞬間,都能做到單腿負重 ,獨立自主,不偏不倚。
4、虛實分清
吳式太極拳是虛實分得最為清楚的太極拳,它不但要求兩腿在每個動作中單腿負重,虛實分清。還特別強調每個動作都要注意分清上下肢的虛實,也就是拳論所說的“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即當左腿負重時,左手為虛手,右手為實手,右腿為虛腿;當右腿負重時,右手為虛手,左手為實手,左腿為虛腿。實者靜,為陰,為服從;虛者動,為陽,為主導。只有上下左右虛實分清,重心才能穩(wěn)健,舉動才能輕靈,發(fā)力才能圓整。
5、立圓為主
吳式太極拳的關節(jié)運動強調盡量走立圓,因為立圓運動可以減輕四肢在旋挑移動時,對中心軸的牽拉力,重心穩(wěn)定;立圓使用的是杠桿原理,可以以小力勝大力;立圓運動所占空間小,變化靈活;立圓在前進后退的運動當中是直線滾動或往復旋動,阻力小、速度快、力量大;立圓運動輕靈有趣不易疲勞。
6、按竅運身
在運動時要想穴位,用穴位領著身體走。這是王培生老師的發(fā)明,是北派具有王培生老師風格特點的吳式太極拳獨有的特點。練拳時,觀想穴位,不但細膩柔和而且具有明顯的防病治病效果。
技擊時,意想穴位,可以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按竅運身”的提法把上述這一要求從理論到實踐都形象化了、具體化了、簡單化了,并提高了太極拳運動對治病健身作用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實效性。
吳式太極拳的學習要領相關文章:
吳式方架太極拳的學習要領(2)
上一篇:和式太極拳技理是什么
下一篇:陳式太極拳精要十八拳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