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數(shù)學(xué)上冊第一次月考試題(2)
九年級數(shù)學(xué)上冊第一次月考試題
20.(10分)(2015秋•江陰市校級月考)(1)計算:﹣24﹣ +|1﹣4sin60°|+(π﹣1)0;
(2)已知x2﹣4x+l=0,求 ﹣ 的值.
考點: 實數(shù)的運算;分式的化簡求值;零指數(shù)冪;特殊角的三角函數(shù)值.
分析: (1)分別進(jìn)行乘方、絕對值的化簡、二次根式的化簡、零指數(shù)冪等運算,然后合并;
(2)先根據(jù)題意求出x2﹣4x=﹣l,然后進(jìn)行分式的化簡,帶入求解.
解答: 解:(1)原式=﹣16﹣2 +2 ﹣1+1
=﹣16;
(2)∵x2﹣4x+l=0,
∴x2﹣4x=﹣l,
∴ ﹣ =
=
=
=﹣23.
點評: 本題考查了實數(shù)的運算,涉及了乘方、絕對值的化簡、二次根式的化簡、零指數(shù)冪等知識,掌握運算法則是解答本題的關(guān)鍵.
21.已知方程x2﹣2mx+3m=0的兩根x1、x2滿足(x1+2)(x2+2)=22﹣m2,求m的值.
考點: 根與系數(shù)的關(guān)系.
專題: 計算題.
分析: 先根據(jù)根與系數(shù)的關(guān)系得到x1+x2=2m,x1x2=3m,再把已知條件變形可得3m+4m+4=22﹣m2,解得m1=﹣9,m2=2,然后利用根的判別式確定滿足條件的m的值.
解答: 解:根據(jù)題意得x1+x2=2m,x1x2=3m,
∵(x1+2)(x2+2)=22﹣m2,
∴x1x2+2(x1+x2)+4=22﹣m2,
∴3m+4m+4=22﹣m2,
整理得m2+7m﹣18=0,解得m1=﹣9,m2=2,
當(dāng)m=﹣9時,原方程變形為x2+18x﹣27=0,△>0,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解;
當(dāng)m=2時,原方程變形為x2﹣4x+6=0,△<0,方程沒有實數(shù)解,
∴m的值為﹣9.
點評: 本題考查了根與系數(shù)的關(guān)系:若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兩根時,x1+x2= ,x1x2= .
22.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過點A作AE⊥BC,垂足為E,連接DE,F(xiàn)為線段DE上一點,且∠AFE=∠B.
(1)求證:△ADF∽△DEC;
(2)若AB=8,AD=6 ,AF=4 ,求AE的長.
考點: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勾股定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
專題: 壓軸題.
分析: (1)利用對應(yīng)兩角相等,證明兩個三角形相似△ADF∽△DEC;
(2)利用△ADF∽△DEC,可以求出線段DE的長度;然后在Rt△ADE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線段AE的長度.
解答: (1)證明:∵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AB∥CD,AD∥BC,
∴∠C+∠B=180°,∠ADF=∠DEC.
∵∠AFD+∠AFE=180°,∠AFE=∠B,
∴∠AFD=∠C.
在△ADF與△DEC中,
∴△ADF∽△DEC.
(2)解:∵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CD=AB=8.
由(1)知△ADF∽△DEC,
∴ ,∴DE= = =12.
在Rt△ADE中,由勾股定理得:AE= = =6.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和勾股定理三個知識點.題目難度不大,注意仔細(xì)分析題意,認(rèn)真計算,避免出錯.
23.⊙O的弦AB=8,直徑CD⊥AB于M,OM:MD=3:2,E是劣弧CB上一點,連結(jié)CE并延長交CE的延長線于點F.求:
(1)⊙O的半徑;
(2)求CE•CF的值.
考點: 垂徑定理;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
專題: 計算題.
分析: (1)連結(jié)OB,設(shè)OM=3k,則MD=2k,OD=5k,根據(jù)垂徑定理由直徑CD⊥AB得到BM=AM= AB=4,在Rt△OBM中,OB=5k,OM=3k,根據(jù)勾股定理得BM=4k,
則4k=4,解得k=1,于是得到圓O的半徑為5;
(2)連結(jié)AE,在Rt△ACM中,CM=OC+OM=8,AM=4,由勾股定理計算出AC2=AM2+CM2=80,根據(jù)垂徑定理由直徑CD⊥AB得到弧AC=弧BC,在根據(jù)圓周角定理得∠AEC=∠CAF,易證得△CAE∽△CFA,得到相似比AC:CF=CE:AC,然后根據(jù)比例性質(zhì)得CE•CF=AC2=80.
解答: 解:(1)連結(jié)OB,設(shè)OM=3k,則MD=2k,OD=5k,
∵直徑CD⊥AB,
∴BM=AM= AB=4,
在Rt△OBM中,OB=5k,OM=3k,
∴BM= =4k,
∴4k=4,解得k=1,
∴圓O的半徑為5;
(2)連結(jié)AE,
在Rt△ACM中,CM=OC+OM=5+3=8,AM=4,
∴AC2=AM2+CM2=16+64=80,
∵直徑CD⊥AB,
∴弧AC=弧BC,
∴∠AEC=∠CAF,
又∵∠ACF=∠FCA,
∴△CAE∽△CFA,
∴AC:CF=CE:AC,
∴CE•CF=AC2=80.
點評: 本題考查了垂徑定理:平分弦的直徑平分這條弦,并且平分弦所對的兩條弧.也考查了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
24.某數(shù)學(xué)活動小組選定測量小河對岸大樹BC的高度,他們在斜坡上D處測得大樹頂端B的仰角是30°,朝大樹方向下坡走6米到達(dá)坡底A處,在A處測得大樹頂端B的仰角是48°,若坡角∠FAE=30°,求大樹的高度(結(jié)果保留整數(shù),參考數(shù)據(jù):sin48°≈0.74,cos48°≈0.67,tan48°≈1.11, ≈1.73)
考點: 解直角三角形的應(yīng)用-仰角俯角問題;解直角三角形的應(yīng)用-坡度坡角問題.
分析: 根據(jù)矩形性質(zhì)得出DG=CH,CG=DH,再利用銳角三角函數(shù)的性質(zhì)求出問題即可.
解答: 解:過點D作DG⊥BC于GDH⊥CE于H,
則四邊形DHCG為矩形.
故DG=CH,CG=DH,
在直角三角形AHD中,
∵∠DAH=30°,AD=6,
∴DH=3,AH=3 ,
∴CG=3,
設(shè)BC為x,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 = ,
∴DG=3 + ,BG=x﹣3,
在直角三角形BDG中,∵BG=DG•tan30°,
∴x﹣3=(3 + )
解得:x≈13,
∴大樹的高度為:13米.
點評: 本題考查了仰角、坡角的定義,解直角三角形的應(yīng)用,能借助仰角構(gòu)造直角三角形,并結(jié)合形利用三角函數(shù)解直角三角形是解題的關(guān)鍵.
25.隨著人們經(jīng)濟收入的不斷提高及汽車產(chǎn)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汽車已越來越多地進(jìn)入普通家庭,成為居民消費新的增長點.據(jù)某市交通部門統(tǒng)計,2008年底全市汽車擁有量為15萬輛,而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的汽車擁有量已達(dá)21.6萬輛.
(1)求2008年底至2010年底該市汽車擁有量的年平均增長率;
(2)為保護(hù)城市環(huán)境,緩解汽車擁堵狀況,從2011年初起,該市交通部門擬控制汽車總量,要求到2012年底全市汽車擁有量不超過23.196萬輛;另據(jù)估計,該市從2011年起每年報廢的汽車數(shù)量是上年底汽車擁有量的10%.假定在這種情況下每年新增汽車數(shù)量相同,請你計算出該市每年新增汽車數(shù)多不能超過多少萬輛.
考點: 一元二次方程的應(yīng)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應(yīng)用.
分析: (1)設(shè)該市汽車擁有量的年平均增長率為x,根據(jù)題意列出方程,不合題意的解,舍去即可;
(2)設(shè)全市每年新增汽車數(shù)量為y萬輛,則得出2011年底和2012年底全市的汽車擁有量,從而列出不等式求解即可.
解答: 解:(1)設(shè)該市汽車擁有量的年平均增長率為x,
根據(jù)題意得,15(1+x)2=21.6,
解得x1=0.2=20%,x2=﹣2.2(不合題意,舍去).
答:該市汽車擁有量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0%;
(2)設(shè)全市每年新增汽車數(shù)量為y萬輛,
則2011年底全市的汽車擁有量為[21.6×(1﹣10%)+y]萬輛,
2012年底全市的汽車擁有量為[21.6×(1﹣10%)+y]×(1﹣10%)+y萬輛.
根據(jù)題意得:[21.6×(1﹣10%)+y]×(1﹣10%)+y≤23.196,
解得y≤3.
答:該市每年新增汽車數(shù)量最多不能超過3萬輛.
點評: 本題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應(yīng)用,判斷所求的解是否符合題意,舍去不合題意的解.找到關(guān)鍵描述語,找到等量關(guān)系準(zhǔn)確的列出方程是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
26.(10分)(2015•寧夏)是一副學(xué)生用的三角板,在△ABC 中,∠C=90°,∠A=60°,∠B=30°;在△A1B1C1中,∠C1=90°,∠A1=45°,∠B1=45°,且A1B1=CB.若將邊A1C1與邊CA重合,其中點A1與點C重合.將三角板A1B1C1繞點C(A1)按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旋轉(zhuǎn)過的角為α,旋轉(zhuǎn)過程中邊A1C1與邊AB的交點為M,設(shè)AC=a.
(1)計算A1C1的長;
(2)當(dāng)α=30°時,證明:B1C1∥AB;
(3)若a= ,當(dāng)α=45°時,計算兩個三角板重疊部分形的面積;
(4)當(dāng)α=60°時,用含a的代數(shù)式表示兩個三角板重疊部分形的面積.
(參考數(shù)據(jù):sin15°= ,cos15°= ,tan15°=2﹣ ,sin75°= ,cos75°= ,tan75°=2+ )
考點: 幾何變換綜合題.
專題: 壓軸題;創(chuàng)新題型.
分析: (1)在Rt△ABC中,由特殊銳角三角函數(shù)值,先求得BC的長,然后在Rt△A1B1C1中利用特殊銳角三角函數(shù)即可求得A1C1的長;
(2)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質(zhì)求得∠BMC=90°,然后利用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進(jìn)行判定即可;
(3)兩個三角板重疊部分形的面積=△A1B1C1的面積﹣△BC1M的面積;
(4)兩個三角板重疊部分形的面積=△CC1B1的面積﹣三角形FB1C的面積﹣三角形DC1M的面積.
解答: 解:(1)在Rt△ABC中,∠B=30°,AC=a,
由特殊銳角三角函數(shù)可知: ,
∴BC= .
∴B1C=
在Rt△A1B1C1,∠B1=∠45°,
∴ .
∴A1C1= = .
(2)∵∠ACM=30°,∠A=60°,
∴∠BMC=90°.
∴∠C1=∠BMC.
∴B1C1∥AB.
(3)如下:
由(1)可知:A1C1= = =3+
∴△A1B1C1的面積= =
∵∠A1B1C1=45°,∠ABC=30°
∴∠MBC1=15°
在Rt△BC1M中,C1M=BCtan15°=(3+ )(2﹣ )=3﹣ ,
∴Rt△BC1M的面積= = =3.
∴兩個三角板重疊部分形的面積=△A1B1C1的面積﹣△BC1M的面積=3 +3.
(4)由(1)可知:BC= ,A1C1= ,
∴C1F=A1C1•tan30°= a,
∴ = = × a× a= a2,
∵∠MCA=60°,∠A=60°,
∴∠AMC=60°
∴MC=AC=MA=a.
∴C1M=C1A1﹣MC= .
∵∠MCA=60°,
∴∠C1A1B=30°,
∴∠C1MD=∠B+∠C1A1B=60°
在Rt△DC1M中,由特殊銳角三角函數(shù)可知:C1D=C1M•tan60°= a,
∴ = C1M•C1D= a2,
兩個三角板重疊部分形的面積= ﹣ = C1M= a2﹣ a2= a2.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銳角三角函數(shù)和三角形的綜合應(yīng)用,難度較大,解答本題的關(guān)鍵是靈活應(yīng)用銳角函數(shù)求得相關(guān)線段的長度.
27.(12分)(2012•北京)在平面直角坐標(biāo)系xOy中,對于任意兩點P1(x1,y1)與P2(x2,y2)的“非常距離”,給出如下定義:
若|x1﹣x2|≥|y1﹣y2|,則點P1與點P2的“非常距離”為|x1﹣x2|;
若|x1﹣x2|<|y1﹣y2|,則點P1與點P2的“非常距離”為|y1﹣y2|.
例如:點P1(1,2),點P2(3,5),因為|1﹣3|<|2﹣5|,所以點P1與點P2的“非常距離”為|2﹣5|=3,也就是1中線段P1Q與線段P2Q長度的較大值(點Q為垂直于y軸的直線P1Q與垂直于x軸的直線P2Q交點).
(1)已知點A(﹣ ,0),B為y軸上的一個動點,
①若點A與點B的“非常距離”為2,寫出一個滿足條件的點B的坐標(biāo);
?、谥苯訉懗鳇cA與點B的“非常距離”的最小值;
(2)已知C是直線y= x+3上的一個動點,
①2,點D的坐標(biāo)是(0,1),求點C與點D的“非常距離”的最小值及相應(yīng)的點C的坐標(biāo);
②3,E是以原點O為圓心,1為半徑的圓上的一個動點,求點C與點E的“非常距離”的最小值及相應(yīng)的點E與點C的坐標(biāo).
考點: 一次函數(shù)綜合題.
專題: 壓軸題.
分析: (1)①根據(jù)點B位于y軸上,可以設(shè)點B的坐標(biāo)為(0,y).由“非常距離”的定義可以確定|0﹣y|=2,據(jù)此可以求得y的值;
?、谠O(shè)點B的坐標(biāo)為(0,y).因為|﹣ ﹣0|≥|0﹣y|,所以點A與點B的“非常距離”最小值為|﹣ ﹣0|= ;
(2)①設(shè)點C的坐標(biāo)為(x0, x0+3).根據(jù)材料“若|x1﹣x2|≥|y1﹣y2|,則點P1與點P2的“非常距離”為|x1﹣x2|”知,C、D兩點的“非常距離”的最小值為﹣x0= x0+2,據(jù)此可以求得點C的坐標(biāo);
?、诋?dāng)點E在過原點且與直線y= x+3垂直的直線上時,點C與點E的“非常距離”最小,即E(﹣ , ).解答思路同上.
解答: 解:(1)①∵B為y軸上的一個動點,
∴設(shè)點B的坐標(biāo)為(0,y).
∵|﹣ ﹣0|= ≠2,
∴|0﹣y|=2,
解得,y=2或y=﹣2;
∴點B的坐標(biāo)是(0,2)或(0,﹣2);
②點A與點B的“非常距離”的最小值為
(2)①2,取點C與點D的“非常距離”的最小值時,需要根據(jù)運算定義“若|x1﹣x2|≥|y1﹣y2|,則點P1與點P2的“非常距離”為|x1﹣x2|”解答,此時|x1﹣x2|=|y1﹣y2|.即AC=AD,
∵C是直線y= x+3上的一個動點,點D的坐標(biāo)是(0,1),
∴設(shè)點C的坐標(biāo)為(x0, x0+3),
∴﹣x0= x0+2,
此時,x0=﹣ ,
∴點C與點D的“非常距離”的最小值為:|x0|= ,
此時C(﹣ , );
?、诋?dāng)點E在過原點且與直線y= x+3垂直的直線上時,點C與點E的“非常距離”最小,設(shè)E(x,y)(點E位于第二象限).則
,
解得, ,
故E(﹣ , ).
﹣ ﹣x0= x0+3﹣ ,
解得,x0=﹣ ,
則點C的坐標(biāo)為(﹣ , ),
最小值為1.
點評: 本題考查了一次函數(shù)綜合題.對于信息給予題,一定要弄清楚題干中的已知條件.本題中的“非常距離”的定義是正確解題的關(guān)鍵.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