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腳印的人》讀后感悟:不能被遮蔽的過往
編者按:《收腳印的人》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一些打工的經(jīng)歷。這也讓作者想起自己的過往,不能忘卻,更不能被遮蔽。
知道這本書,是看到一個文友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篇隆重推薦這本書的貼子,便帶著好奇心買來閱讀。
小說以第一次人稱的敘述手法,以民間傳說“收腳印”這一方式,重現(xiàn)小說主人公“我”當年的打工經(jīng)歷。開篇多是斷斷續(xù)續(xù)的片斷,更多的則是作者以“我”的口吻,講述著對生命、對時間、對記憶、對文學、對社會問題……的想法。有點兒意識流的感覺,卻又不完全是?;蛟S,這是作者獨創(chuàng)的寫作手法,也是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手法,表達自己要說的話。
作者通過“收腳印”的方式,實現(xiàn)往事的重現(xiàn),讓讀者看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南下打工一族的生存狀態(tài)。故事發(fā)生的主要場景地是“收容所”,真實再現(xiàn)了當年南下打工的農(nóng)村青年面臨生存的無奈和妥協(xié)。
不記得在哪里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沒有經(jīng)歷,就沒有發(fā)言權。對于小說中寫到的“收容”這一特定時期的特定現(xiàn)象,誠如作者在書中所說,“就是年輕一代的外來者,對于當年的深圳,對于收容,也是無法想象的。我一直以為,深圳,或者說廣東,或者說,中國這三十年的快速發(fā)展,是建立在原罪之上的。所有的成功者都是有罪的。當你們并不了解中國的所謂人口紅利的真相時,你們那些學者專家們,并未經(jīng)歷過改革初期南方的煉獄時,你們所有的談論都是無知的”。
我和作者是同一個年代的人,1996年南下打工。可能因為我當年南下時,出門前即知道自己將要就職的工廠,和小說中描寫到的打工人群相比,我是幸運的,不曾經(jīng)歷過這本小說中描寫到的找工的辛苦,也不曾被收容,更沒有被企業(yè)拖欠過工資。
但是,并不是所有外出打工的兄弟姐妹都如我那般幸運。因為找不到工作,只能四處“打油”(流浪)。沒有住的地方,就睡水泥管;沒有錢吃飯,只能買最便宜的方便面,就著自來水充饑。晚上,哪怕是睡水泥管,也要隨時提防抓“三無人員”的治安隊,活得就像過街老鼠,卑微、無助。曾聽說,被治安隊抓走的,如果沒有人拿錢去贖,就會被送到粵北勞改。更有甚者,有去無回。也曾聽說,收容所里暗無天日,所謂的“執(zhí)法人員”對被“收容”的外來人員想打就打,想罵就罵。
當時的我,似乎并沒有去思考這種行為是否合理,包括要求我們辦暫住證的做法。對被收容的人似乎也沒有多少同情或者憐憫,因為被抓的人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同鄉(xiāng),也不是我的朋友,也不是我認識的任何一個人。年少的我,根本沒考慮過這些與己無關的深刻的問題。
書中寫到,對于被收容,沒有人反抗,沒有人憤怒,有的只是麻木,認命。陸北川反抗了,被“我”和其他三個治安隊的逼著跳河身亡。也正是這件事,讓“我”多年后一直被罪惡感壓抑著,在被牛頭小鬼告知自己要“收腳印”后,決定站出來指證當年的罪行。“眼鏡”反抗了,以“自己無罪”拒絕打電話給工廠讓人來贖他,但是這樣的反抗,換來的是一次一次被抓,一次一次被送去勞教,最后的命運不得而知。
阿立沒有反抗,被人贖走,卻是收容所內部的一次買賣,幾個陌生人將她強奸后,賣到河南,成為一個啞巴的老婆。那段收容所生活的描寫,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清代方苞的《獄中雜記》,就像是人間煉獄。“我”是相對幸運的,不但被朋友贖回來,還意外成了治安隊的一員,從“被抓”轉身成為“抓人”的。命運的鬼使神差,有了后來的“贖罪”。
當時的我也是幸運的。所以,格外珍惜那份只有微薄收入的工作,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因為,在當時,能夠進那家在全市聞名的企業(yè),相當于吃鐵飯碗,只要我們聽話。對于不公平的待遇,要接受;對于干部的責罵,哪怕是污辱人格的,要忍受。否則,除非你不想做了。招工,對企業(yè)來說實在是太簡單太容易。招工廣告還沒來得及貼出去,名額早已被內部員工拿到,早早就和管理人員打了招呼。就算還有一兩個名額,到了招工面試那天,也至少會有七八十人前來應聘。
我還記得,那時候,每到工休天,街上的人看到我們胸前戴的廠牌,就會有人羨慕地說,哇,她們是**公司的。那份驕傲無以言表,胸前那張廠牌似乎也是榮譽的象征。
再說到小說中多次描寫的“暫住證”和“收容”。相信這兩個詞對于那個年代出門打工的人,一定都不陌生。我們不明白為什么要辦暫住證,也根本沒人去想為什么,廠里每年3月份都會在每個員工的工資里扣除辦理暫住證的費用,大概是98還是78,珠海的暫住證要100多。而當時普工的工資,一個月才4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