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主義的名詞解釋_主要特點_主要影響_代表人物(2)
立體主義的代表人物
巴勃羅·畢加索
Pablo Picasso,1881-1973,西班牙,《亞維農的少女》;《格爾尼卡》;
畢加索
畢加索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馬拉加,父親是位美術教師,曾做過美術館長。14歲的畢加索考入父親任教的巴塞羅那美術學校高級班,16歲畢業(yè)時畫的《探望病人》一畫參加全國美展,具有相當寫實的造型水平。以后又考取了馬德里費爾南多皇家美術學院。但他更喜歡的是在美術館和街頭自由吸取藝術營養(yǎng)。
19歲的畢加索來到巴黎,由于貧窮總生活在社會底層,這時他畫了一些窮愁潦倒的友人題材的油畫,畫面充滿著一層陰冷的藍色調,這便是他的“藍色時期”。1904年4月定居巴黎貧民區(qū),過著自由浪漫的生活,這時畫了許多流浪藝人生活題材的畫,色調出現(xiàn)溫暖的粉紅色,這就是他的“粉紅色時期”。爾后由于受到塞尚藝術的影響,在塞尚的基礎上對繪畫結構進行探討研究,作品顯示出幾何化傾向,開始將形象分解成各個平面,并重新予以組合,于1907年創(chuàng)造出劃時代的作品《阿維尼翁少女》,從此他進入分析立體主義研究和創(chuàng)作時期。不久他又采用拼貼技巧創(chuàng)作,標志著他的分析立體主義的結束,逐漸走向“綜合立體主義”。32歲之后的畢加索繪畫的主要趨勢是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它們又使人想起塞尚。
從此以后畢加索進入一個又一個不安分的探索時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樣沒有絲毫的統(tǒng)一,連續(xù)和穩(wěn)定。他沒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樣繁多,激昂或狂躁,可親可憎,誠摯或裝假,讓人喜歡又招人討厭,變化無常不可捉摸,但他永遠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從來沒有一位畫家像畢加索那樣以驚人的坦誠之心和天真無邪的創(chuàng)造力,以完全徹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隨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規(guī)定,不要偏見,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創(chuàng)造,他在藝術歷程上沒有規(guī)律可循,他從自然主義到表現(xiàn)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后又回到現(xiàn)實主義。從具象到抽象,來來去去,他反對一切束縛和宇宙間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絕對自由才適合他。
費爾南·萊熱
Fernand Leger,1881-1955年,法國,《三個女子》;
出生于法國的阿爾讓登。19歲時來到巴黎凡爾賽服兵役,5年后定居蜂房,開始受到塞尚的藝術影響,1910年結識了畢加索和布拉克。1914年第一次大戰(zhàn)爆發(fā)又應征入伍,他在前線畫了一些表現(xiàn)士兵和戰(zhàn)爭機器的畫,戰(zhàn)爭機器的機械方面尤其強烈地影響了他的感覺。他因在凡爾登戰(zhàn)役中了毒氣而退役。
萊熱對機器的強烈感受轉化為將對象畫成椎體、圓柱體、多面體。他在外部現(xiàn)實的接觸中,革新了自己的靈感和表現(xiàn)方法。萊熱的創(chuàng)作題材多來自工業(yè)文明所制造的物件,他把人的形象也引入機械世界,畫面具有機械的、無人性的感覺,有人把他的立體派稱為“機械立體派”。
在萊熱的作品中沒有任何擬古的痕跡,沒有對歷史和文學的參照,更沒有神話、抒情和浪漫,只有力量和意志、秩序和慷慨、誠實和健康安詳。評論家稱他是“現(xiàn)代的原始人”或“現(xiàn)代的古典人”。萊熱在作畫時,始終想著喧嘩、速度、緊張的生活,想著我們被迫活動于其中的大建筑物、環(huán)境和新的空間。他不僅用顏色,而且也用他在強烈對比之中抓住的形來暗示這一新的空間。
喬治·布拉克
Georges Braque,1882-1963,法國,《埃斯塔克的房子》;
立體主義畫家中,喬治·布拉克(GeorgesBraque,1882-1963)的影響,實際上并不比畢加索小。他與畢加索同為立體主義運動的創(chuàng)始者,并且,“立體主義”這一名稱還是由他的作品而來。另外,立體主義運動中有多項創(chuàng)新也皆是由他作出,例如,將字母及數(shù)字引入繪畫、采用拼貼的手段,等等。布拉克的作品多數(shù)為靜物畫和風景畫,畫風簡潔單純,嚴謹而統(tǒng)一。“他比所有其他的立體派畫家更多地帶來不可縮減的具體和一針見血的分析,帶來少有的和諧色彩和他的任何同伴都無能為力的典雅流暢的線條”。
布拉克出生于塞納河畔阿爾讓特伊的一個漆工家庭,其父親和祖父都是業(yè)余畫家,這使他自幼便對繪畫產生濃厚的興趣。1893年,布拉克全家移居勒阿弗爾,不久他便在當?shù)匾凰佬g學校學習。1902年,他進入巴黎美術學校,受到博納的指導,后又轉入安貝爾學院。他于1904年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畫室。1905年在參觀了秋季沙龍之后,他對野獸派繪畫產生濃厚興趣,遂在以后兩年中參加了野獸派繪畫運動。不過,他的作品卻以其“安詳如歌一樣”的基調,與那種色彩強烈、筆法奔放而令人興奮的地道的野獸派作品風格迥異。“他的性情極為平穩(wěn),因而不濫用野獸派畫家陶醉其中的自由。”1907年,他與畢加索相識,深為其作品《亞維農的少女》所傾倒,兩人遂成為至交,共同籌劃起立體主義運動。
1908年,布拉克來到埃斯塔克。那兒是塞尚晚期曾畫出許多風景畫的地方。在那里,布拉克開始通過風景畫來探索自然外貌背后的幾何形式。其《埃斯塔克的房子》,便是當時的一件典型作品。在這幅畫中,房子和樹木皆被簡化為幾何形。這種表現(xiàn)手法顯然來源于塞尚。塞尚把大自然的各種形體歸納為圓柱體、錐體和球體,布拉克則更加進一步地追求這種對自然物象的幾何化表現(xiàn)。他以獨特的方法壓縮畫面的空間深度,使畫中的房子看起來好似壓偏了的紙盒,而介于平面與立體的效果之間。景物在畫中的排列并非前后疊加,而是自上而下地推展,這樣,使一些物象一直達到畫面的頂端。畫中的所有景物,無論是最深遠的還是最前景的,都以同樣的清晰度展現(xiàn)于畫面。由于布拉克作此畫的那個階段,畫風明顯流露出塞尚的影響,因而,這一階段又被稱作“塞尚式立體主義時期”。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