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文章_父母對孩子愛的文章(2)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文章:父母的希望
暑假期間,西藏中學組織同學們到云南參觀,大家興奮地拍照留念(左二為作者)。
“藍天麗日,每一片陽光,總是那么親切,勤勞的人們在這里生息,千百年來的風霜匯聚,更迷人……”都說藏族同胞能歌善舞,盡管我個人的聲樂天賦似乎有負于這樣的贊許,但從藏族人民主流講,這是一種贊許,也是客觀評價,所以我想用一首歌的歌詞來開始我的故事。
作為一名藏族女兒,我一直認為,我們民族不僅能歌善舞,而且是一個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民族。我愛我的民族,也愛我國其他55個民族,一種血肉情意已經深入我的骨髓。
時間是最稀缺和寶貴的資源,36歲的我已經深刻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我短短的人生經歷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經歷,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我青少年時期的故事。
我是一個地道的拉薩姑娘,在我小的時候,拉薩的漢族同志特別少,我身邊的大人們都把人群作這樣的劃分:他是國家干部,他是居民。民族干部子女和漢族同志接觸得多,會講漢語,居民們都不會。我們家里只有父親是國家干部,我們又住在居民區(qū),所以只有爸爸會講漢語,我上小學的時候一點兒漢語都不懂。那時我和弟弟以為“新娘子”是一句罵人話,吵架的時候會經常對罵“新娘子、新娘子”。
有意思的是,盡管我和母親都不懂漢語,但我上小學時,我母親堅持要我到漢族班去讀書,她覺得學習漢語非常重要,學習漢語會有更好的前途?,F(xiàn)在想來,我母親作為一個普通的藏族婦女還是很有遠見的。然而可想而知,我的小學一二年級過得是多么艱難。
小時候的我非常靦腆且固執(zhí),雖聽不懂漢語,但不哭也不問,大家給我起了個外號叫“泥菩薩”。我們班上有個和我一般大的漢族女同學,我很喜歡她,每次她跟我說話我都特別高興,我也能感覺得到她也非常愿意和我在一起。盡管倆人語言不通,但下課時我們總會湊在一起玩。她有時看著我,會邊說著什么邊指指我的衣服,又指指她的衣裳。我不知道她在說什么,當時我的理解是她在和我比誰的衣服漂亮。我那時有一件父親從內地給我買回來的花上衣,我覺得特別美,為了跟那個女同學比漂亮,我一直穿著那件上衣,每次母親要給我換下來洗的時候,我都又哭又鬧。遺憾的是,還沒等我學會漢語,那位女同學就和她的父母調回老家了。又過了若干年,我才明白,那個女孩當時是在和我比誰的衣服干凈而不是漂亮,可當時的我一點都沒明白,想想很是慚愧。
12歲那年我小學畢業(yè)了,因為成績優(yōu)異,我順利而光榮地考上了內地西藏班——重慶市西藏中學,我是第三批內地西藏班的學生。從此,我開始了11年的內地求學生涯。
12歲就離開家鄉(xiāng)、離開父母,可我沒有絲毫的憂傷。父母親教導我一定要好好學習,要“學成歸來”。可那時的我對“學成歸來”一點概念都沒有,“大學”對我而言是十分空洞的概念,我只知道要學習好才對得起父母。
離開拉薩的那天是1987年9月14日,我記得非常清楚。那天早上,我穿上了母親為我準備的新衣裳,心里一個勁地盤算著到了內地要吃電視里見過的叫不上名的特別精美的食品(后來我才知道那叫藕和湯圓)。我們在拉薩市教體局的院子里集合,父親出差在外,是外婆、母親和小姨來送的我。100名學生有很多家長送行,院子里有歌聲、歡笑聲,也有哭泣聲,哈達在人群中飄舞。幾個大人組織我們排隊,說是去機場的班車到了,于是大家就開始依次上車,這時很多剛才還在嬉笑的學生開始哭泣。隨著汽車緩緩啟動,車上車下已經哭成一片,我在車上看見送我的母親和外婆、小姨都淚流不止,還不停地對我說照顧好自己,一時間我也被悲傷的情緒籠罩了。
這一分別就是整整4年,思念和孤獨感常常縈繞著我。我算是非常幸運的,父親出差時順便看過我?guī)谆?,我則每周給父母寫一封信,而我的同學中有許多人在這4年中沒有任何人來探望。盡管承受了與親人分離的煎熬,但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在內地西藏中學,我們有最優(yōu)秀的教師,有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我們和老師之間建立了親人般的感情,同學之間也情同手足。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假期里,學校還組織我們游覽一些名勝古跡。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們探討人生和理想,那個時候,我們每個人都雄心勃勃,有的想成為人民教師,有的想成為企業(yè)家,我們盼望著長大成人的日子,期待著有朝一日建設家鄉(xiāng)報效祖國。學校每年在白公館渣滓洞組織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就此展開的人生觀大討論活動,尤其對我們的人生產生了深刻影響,我們渴望著自己成長為有良知、正直和對社會有益的人。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文章
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愉快地愿意承擔為人父母的職業(yè),但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都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經驗各有不同,有的偷快,有的不愉快。
媽媽對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說:“你是不是愿意像隔壁的阿姨那樣,上完小學、中學、又考上大學,然后到美國去留學?”孩子問:。大學是什么樣?美國有什么好?”媽媽說:“上大學是很有面子的事,到美國是人人羨慕的事,反正是好事,你愿意聽媽媽的話,好好學習嗎?”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頭,眼里卻露出一絲茫然。母親又接著強調:“好好學習的意思是要門門功課得100分。”孩子又是一陣點頭并保證:“要聽媽媽話,做個好孩子。”
這便是典型的大人對孩子的“誤導教育”。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就是這樣,你不可無目的性地讓他們面對一種新的生活,而一件對孩子有益的事情很難用明白的語言解釋清楚。這樣,摻和了大量成人好惡觀點的信息,便帶有某種“強迫”的意味灌入孩子的幼小無知的心靈。
我們繼續(xù)引用上述例子并加以分析。進了學校以后,孩子果然學習認真,門門功課皆優(yōu),一直延續(xù)到三年級。此后做父母的忽然發(fā)現(xiàn),什么地方不對勁了:孩子的考試成績明顯不如以前,在家里,孩子也懶于做作業(yè),一臉憂郁。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對大人一副懷疑不信任的樣子。老師家訪了幾次依然沒有效果。沒多久,那孩子居然開始逃學了。
這下做父親的可著急了,不由分說地揍了孩子一頓。母親把孩子拉到一邊說:“不要怪你爸爸,他是一時生氣,不過你這樣下去可怎么行?你將來不是還要考大學、上美國去嗎?”那孩子哭著說:”媽媽,我不想上大學,也不想去美國了。”“大學”、“美國”令孩子厭學。如果孩子的母親還記得的話,這種“厭學”早在孩子四五歲時就表現(xiàn)得很充分了。這個孩子天生聰明,從小記憶力非常好,父母就決定讓他像許多人家的孩子一樣背誦唐詩,并給孩子以鼓勵。孩子開始時興致很高,很快就背下了幾十首,不久就感到有些乏味,他不知道背這些詩有什么用,便問媽媽“這是什么意思”。媽媽的解釋自然不能令孩子滿意,他聽不明白,媽媽便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背了多少首詩了,你怎么就不能比他們強呢?”孩子感覺不到“比別人家孩子強”有什么好處,更體會不到媽媽說的“背唐詩對你以后有好處”,便厭倦了每天這乏味的像程序似的事情。以后,無論做父母的怎樣喝斥、教導,孩子就是提不起興趣來,對父母的強行推行的計劃則是能躲則躲、能賴則賴,背唐詩計劃就這樣夭折了。孩子對學習采取的消極態(tài)度和“反抗”的方式,被專家稱之為“厭學心理障礙”。而這種“障礙”往往是由父母一手造成的。我們可以從這幾方面看:
家長對學習目標的設置離孩子的理解程度相去甚遠。
所設置的學習內容,與孩子的興趣不一致。
學習量過大,使孩子難以承受。
強行灌輸?shù)姆绞?,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家長的責罰造成孩子對學習的恐懼和厭倦。
家長對問題的錯誤解釋。
要求孩子十全十美。
據(jù)專家研究,孩子厭學的心理障礙有90%是由家庭或學校老師采取強制性的教育方法所致。家長為使孩子在競爭中取勝,往往把自己的孩子與其他的孩子相比較,要求他們拼命爭第一。順從大人要求的孩子被家長視為“有出息”。結果是成績原來不錯的孩子,卻在某時段成績滑落。他們生怕自己落后,心里每時每刻都充滿了緊張和壓力,時間久了就變得郁郁寡歡,心靈十分脆弱。據(jù)報道,有個三年級學生,從上幼兒園起就被視為“有出息”的聰明孩子,上學后考試總得第一。多少年來一直生活在大人的贊揚聲中。有一次考試成績公布下來,他的數(shù)學成績比別人落后了幾分,這個脆弱的女孩子怕別人會另眼看她,便跳進他家附近的河里自殺了。這樣的例子,多少年來都時常見諸報端。
另外,對于成績不好的學生,父母的一味指責也會給他們造成心理障礙。因為有些學生并非不喜歡學習,并非知識反應和接受能力比別人弱,盡管他們也付出了努力,但卻難以達到要求;社會上、家庭里的各種壓力,造成了他們對自己的悲觀心理,時間長了,就會厭倦學習。
大人實際上也知道,并非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得到回報,而他們卻一定要讓孩子的努力體現(xiàn)出成效。這種“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令孩子感到不安,他們不知“成龍”是為了什么,究竟能帶來什么好處。他們所感受到的只有壓力。
讓孩子從學習環(huán)境中暫時脫出身來,給他們提供一個自由活動的空間,對于恢復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十分有必要。這實際上是使孩子從壓抑中擺脫出來的最好方式,也就是說由被動變?yōu)橹鲃?。孩子們可以在這個自由空間任意想象,無拘無束。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他們認為值得做的事情。父母應該坦率地告訴孩子:
●學習確實重要,但分數(shù)并不重要。
●學習有時艱苦,有時就像玩一樣,你要明白喜歡學什么?不喜歡什么?
●無論你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將來想要干什么,都必須從熱愛學習開始。
●做父母的也同樣有不喜歡學的東西,同樣會“厭學”。關鍵是每個人都有最值得自己做的事情,只要不是荒廢時間。
●你可以得到一定的自由,但要靠學習爭取,要讓孩子懂得,沒有知識,就不可能得到他們所要求的一切。
猜你喜歡:
5.對孩子的寄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