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怎么吃營養(yǎng)價值高(2)
枇杷葉的作用
1. 鎮(zhèn)咳、祛痰、平喘作用 本品所含苦杏仁甙在體內(nèi)水解產(chǎn)生的氫氰酸有止咳作用.水煎劑或乙酸乙酯提取物有祛痰和平喘作用.其葉所含之揮發(fā)油有輕度祛痰作用.亦有報告指出, 枇杷葉止咳作用強, 祛痰作用較差.
2. 抗菌作用 實驗表明:本品水煎劑或乙酸乙酯提取物對白色或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均有抗菌作用.但有人認為, 枇杷葉無抗菌作用, 并能刺激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
3. 其他作用 有報告指出, 枇杷葉乙醇冷浸提取物對大鼠角叉菜膠所致足腫脹局部用藥有抗炎作用, 溫浸提取物局部用藥或灌胃給藥、冷浸提取物灌胃給藥均無抗炎作用.
枇杷可以入藥的地方
枇杷葉,別名杷葉、蘆桔葉、巴葉等。本品為雙子葉植物薔薇科枇杷的干燥葉。其味苦,性微寒。入肺、胃經(jīng)。能清肺止咳,降逆止嘔。主治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吐、噦逆不止等病癥。正如《食療本草》所謂:“煮汁飲,主渴疾,治肺氣熱嗽及肺風瘡,胸、面上瘡。”《本草綱目》所謂:“枇杷葉,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枇杷葉含有皂甙、苦杏仁甙、烏索酸、齊墩果酸、鞣質(zhì)、維生素B1、維生素C等化學成分。其中的苦杏仁甙經(jīng)人體吸收以后可分解成氰酸和苯甲醛,這兩種物質(zhì)還具有抗癌和止痛的作用。胃寒嘔吐及肺感風寒咳嗽者忌用,以免加重病情。枇杷葉藥用有生用和炙用之分,二者功用有所不同,臨床使用應(yīng)加以區(qū)分。
生枇杷葉:除去絨毛,用水噴潤,切絲,干燥備用。本品長于清胃降逆止嘔,主治胃熱嘔吐、噦逆不止等病癥。常用量入煎劑3~9克。
蜜炙枇杷葉:取枇杷葉絲,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為止。每100千克枇杷葉絲,用煉蜜20千克。本品長于清肺化痰止咳。主治肺熱咳嗽、氣逆喘急等病癥。常用量入煎劑3~9克。
此外,枇杷根和枇杷核也可入藥。其中枇杷根味苦,性平。能清肺止咳,鎮(zhèn)痛下乳。主治肺結(jié)核咳嗽、風濕筋骨痛、乳汁不通等病癥。常用量為6~15克。而枇杷核味苦,性寒。能疏肝理氣,散結(jié)止痛,清肺止咳。主治疝痛、淋巴結(jié)結(jié)核、咳嗽等病癥。常用量為3~9克。
野枇杷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江西草藥》
【拼音名】Yě Pí Pá
【別名】山枇杷
【來源】為樟科植物絨毛楨楠的葉或根。夏、秋季采收。
【原形態(tài)】
絨毛楨楠,又名:猴高鐵、香膠木。
常綠喬木,高可達18米,直徑40厘米;枝、芽、葉下面和花序都密生銹色絨毛。葉互生,革質(zhì),矩圓形、卵狀矩圓形或倒卵形,長7.5~13厘米,寬2.2~4.5厘米,基部楔形,具羽狀脈;葉柄長1~1.2厘米。圓錐花序生于小枝頂端,近于無總花梗;花黃綠色;花被片6,宿存,反曲,有銹色絨毛,內(nèi)輪花被片卵形,外輪花被片小而狹;能育雄蕊9,第3輪雄蕊花絲基部有絨毛,腺體心形,著生在花絲基部以上;子房淡紅色。果實球形,直徑約4毫米,紫紅色。
【生境分布】分布廣東、廣西、江西、福建等地。
【性味】苦,涼。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消腫止痛。
【附方】
①治支氣管炎:野枇杷葉(去毛)、桑葉、野菊花葉各三錢。水煎服,每日一劑。
?、谥螤C傷:野枇杷根或葉適量,研末,麻油調(diào)搽或水煎外洗。
【摘錄】《*辭典》
猜你感興趣:
1.枇杷樹怎么栽培
3.地枇杷怎么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