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三語文質(zhì)量分析考試試卷及答案解析結果
2016高三語文質(zhì)量分析考試試卷及答案解析結果
對于考生而言,考試試題出的好不好至關重要,下面是學習啦為大家整理的“廣東省百所學校2016屆高三質(zhì)量分析聯(lián)合考試”質(zhì)量分析結果,歡迎參考》
語文試卷及答案解析:
第Ⅰ卷 閱讀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21世紀是影視劇極盛的時代,視覺藝術以其聲光色影和感官直覺,從文學作者和讀者群中分流了很大的數(shù)量。這表明文化生活的豐富性和個人嗜好的選擇性的拓展和多樣化,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值得警惕的是文學作品日益影視化的負面影響。不少作家在寫小說之初,就是以流行的中外電影電視劇為創(chuàng)作目標的,奔著有朝一日將小說改編為影視劇的目標而去,期冀獲得經(jīng)濟上的高額回報,或者是將已經(jīng)拍攝完成的影視劇本敷衍成小說,讓那些影視劇的追捧者再做一番回味。其對文學造成的最大的傷害有二:一是只顧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的營構,嚴重忽略文學語言的獨創(chuàng)性,只求淺層次、直觀性的表情達意,而忘卻了對文學語言的自覺追求;二是只注重那些具有視覺和聽覺特征、容易將其轉(zhuǎn)化為畫面和聲音的場景,而忽略了對人性和生活的更具廣闊性的精致描寫,作品越來越粗疏簡陋,作家的語言貧乏化,作家對人性和心靈的關注日漸空缺,文學的本體性因此越來越弱化,這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這句話看似老生常談,但它蘊含著文學的真諦。影視劇以直觀形象的藝術手段見長,它可以訴諸人們的視聽感官,在短時間內(nèi)形成很大的觀眾群,文學則把語言作為自己唯一的工具,同時在更高的層面上,語言的新穎獨特,準確傳神,以個人的或者集體的文學創(chuàng)作,豐富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精神表達的能力。因而,文學大師,一定也是語言大師。據(jù)專家統(tǒng)計,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共使用了兩萬個詞,在古今作家中居于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托爾斯泰,他擁有1.6萬個詞匯。道理一目了然,作家的詞匯量,就像建筑師的材料庫,能夠嫻熟地選擇和運用的詞匯越多,越能夠變化多姿和準確到位地表述出作家想要傳達和抒發(fā)的精神情感,也越能反映出作家對紛紜萬狀的人性和生活的觀察體驗的能力。
文學文本與影視作品的線性時間和一次性完成的特點不同,它可以打亂時空順序,突破直觀性的生活場景的局限,而在多個層面上展開,為揭示復雜的現(xiàn)實和人性提供足夠的空間,讀者也可以打亂文本順序而反復地玩味作品。電影專家在講述不同文本的差異時,愛引用海明威的《老人與?!分心俏幻惺サ貋喐绲睦蠞O民與孩子的對話,老漁民口口聲聲地說他做了一鍋用魚燒的米飯,然而孩子知道,“他們每天要扯一套這種謊話”。這種同時在真假兩個層面上進行的現(xiàn)實的和心靈的活動,尤其是孩子心中暗暗展開的否定性,很難直接用影視語言表現(xiàn)出來。文學的強項在于,除了聽覺和視覺等有形的感官,可以訴諸嗅覺、味覺,更可以直指人的心靈,它的大量的“潛臺詞”,遠非影視文本所可比。它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關注與揭示,遠遠超越了其他的藝術門類。
同時,語言可以表達某些抽象的意念,不受畫面和聲音的制約。雨果在《悲慘世界》的開篇中所寫,比大海更廣闊的是藍天,比藍天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這種廣闊性,超出了具象的邊界,而容納了大量的玄思妙想和激情涌蕩,只有用文學的語言才可以捕捉和勾勒。
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表述,不準確的一項是
A、21世紀影視劇極盛,文學作品的讀者減少,說明文化生活的豐富性和個人愛好呈現(xiàn)選擇性的拓展和多樣化。
B、不少作家創(chuàng)作小說之初,就把流行的中外電影電視劇作為創(chuàng)作目標,把有利于將小說改編為影視劇作為目標。
C、應重視文學語言的獨創(chuàng)性,杜絕營構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應自覺追求文學語言,杜絕淺層次、直觀性的表情達意。
D、直觀形象的藝術手段,可以訴諸人們的視聽感官,在短時間內(nèi)形成很大的觀眾群,這是電影電視劇的長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文學大師,必定是語言大師,因為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要求作家用新穎獨特、準確傳神的語言來進行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
B、一位作家要變化多姿和準確到位地表述出自己想要傳達和抒發(fā)的精神情感,一個方法是積累豐富的詞匯,積累越多表達能力越強。
C、影視作品具有線性時間和一次性完成的特點;文學文本則可以打亂時空順序,在多個層面上展開生活場景,讀者可打亂它的順序而反復玩味。
D、不可直指人的心靈是影視文本比不上文學的地方,但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關注與揭示,影視文本遠遠超越了其他的藝術門類。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作品日益影視化是由一些作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造成的,其中一個動機就是這些作家希望得到高額的經(jīng)濟回報。
B、作家擁有的詞匯量越多,創(chuàng)作的成就越大。莎士比亞擁有的詞匯量比托爾斯泰多,所以成就比托爾斯泰大。
C、作家語言豐富,對人性和心靈予以關注,對人性和生活進行廣闊性的精致描寫,文學的本體性就不會弱化。
D、影視作品受到畫面和聲音的制約,難以表達某些抽象的意念;文學語言的廣闊性也不是影視所能達到的。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俞獻卿,字諫臣,歙人。少與兄獻可以文學知名,皆中進士第。獻卿起家補安豐縣尉。有僧貴寧,積財甚厚,其徒殺之,詣縣紿言師出游矣。獻卿曰:“吾與寧善,不告而去,豈有異乎?”其徒色動,因執(zhí)之,得其所瘞尸,一縣大驚。調(diào)昭州軍事推官,會宜州陳進亂,象州守不任事,轉(zhuǎn)運使檄獻卿往佐之。及至,守謀棄城,獻卿曰:“臨難茍免,可乎?賊至,尚當力擊;不勝,有死而已,奈何棄去。”初,昭州積緡錢巨萬,獻卿盡用平糴,至積谷數(shù)萬,及是大兵至,賴以饋軍。
除殿中侍御史,為三司鹽鐵判官。上言:“天下谷帛日益耗物價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數(shù)倍矣人皆謂稻苗未立而和糴桑葉未吐而和買。”
淮、浙鹽利不登,命獻卿往經(jīng)度之,更立新法,歲增鹽課緡錢甚眾。會其兄為鹽鐵副使,徙開封府判官。朝廷擇陜西轉(zhuǎn)運使,宰相連進數(shù)人,不稱旨。他日,獻卿在所擬中。帝曰:“此可以除陜西轉(zhuǎn)運使。”時邊吏多因事邀功,涇原路鈐轄擅于武延川鑿邊壕,獻卿度必招寇患,亟檄罷之。未幾,賊果至,殺將士,塞所鑿壕而去。徙京西。因入對,甚言趙振堪將帥,范仲淹、明鎬可大用,及條上邊策甚備。
除福建轉(zhuǎn)運使,還判三司鹽鐵勾院,累遷尚書刑部郎中、直史館、知荊南,歷戶部、度支、鹽鐵副使,以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知杭州。暴風,江潮溢決堤,獻卿大發(fā)卒鑿西山,作堤數(shù)十里,民以為便。還,勾當三班院,知通進、銀臺司,最后知應天府,以刑部侍郎致仕,卒。
【注】瘞(yì):埋葬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天下谷帛日益耗物/價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數(shù)倍矣/人皆謂稻苗未立而和糴/桑葉未吐而和買
B、天下谷帛日益耗/物價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數(shù)倍矣/人皆謂稻苗未立而和糴/桑葉未吐而和買
C、天下谷帛日益耗/物價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數(shù)倍矣/人皆謂稻苗未立而和糴/桑葉未吐而和買
D、天下谷帛日益耗/物價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數(shù)倍矣/人皆謂稻苗未立而和糴/桑葉未吐而和買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高一級考試,即會試的,稱為進士。
B、鹽課,是中國古代的鹽稅,鹽稅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C、尚書,一指儒家經(jīng)典《尚書》,二是中國封建時代的政府官員名稱,如刑部尚書。
D、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我國很早就建立了官員退休制度,各朝代退休年齡不盡相同。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俞獻卿聰明敏捷。他少年時以文學出名;他在安豐縣任職,有個和尚殺了自己的師父,卻想欺瞞征服,被俞獻卿識破,真相大白后,震驚全縣。
B、俞獻卿恪盡職守。他被派往象州協(xié)助太守處理叛亂,他反對棄城而逃;當初,他就預料到會有人叛亂,用公款購買很多糧食,這時候正好派上用場。
C、俞獻卿深得皇帝信任。朝廷挑選陜西轉(zhuǎn)運使,宰相呈上好幾個人選皇帝都不滿意,一次,皇帝看到名單中有俞獻卿,即認可他出任這個職務。
D、俞獻卿關注民生,有才能。他上書關心糧、布價格;他在杭州任職,杭州受到風暴侵擾,他挖山筑堤,百姓感到便利;他被派去管理淮、浙鹽利,政績顯著。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臨難茍免,可乎?賊至,尚當力擊。(5分)
(2)涇原路鈐轄擅于武延川鑿邊壕,獻卿度必招寇患,亟檄罷之。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① 【宋】范成大
勸耕亭上往來頻,四海萍浮老病身。
亂插山茶猶昨夢,重尋池石已殘春。
驚心歲月東流水,過眼人情一哄塵。
賴有貽牟②堪飽飯,道逢田畯③且眉伸。
【注】①此詩寫于作者成都任上。時值暮春時節(jié),成都市民都去城東的海云山上的海云寺觀光游園,于池中摸石,以求吉祥。②貽:帶來。牟:通“”(móu),大麥。③田畯(jùn):泛指農(nóng)民。
8、請結合詩句內(nèi)容,從修辭手法的角度簡要賞析第三聯(lián)。(5分)
9、整首詩中詩人的情感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請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勸學》一文中用“ , ”兩句,以“木”和“金”為喻來說明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夠取得進步的道理。
(2)杜甫《登高》中“ , ”兩句描寫了落葉窸窣、長江洶涌之狀。
(3)辛棄疾《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中,表達作者要為朝廷率師北上,統(tǒng)一南北,以得到功勛美名的兩句是“ , ”。
乙 選考題
請考生在第三、四兩大題中選定其中一大題作答。只能做所選定大題內(nèi)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大題內(nèi)的小題。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計分。